







摘 要:綠色金融政策作為推動地方綠色金融體系建設的重要舉措,對能源消費強度降低與結構優化、城市經濟綠色轉型發揮著重要作用。本文基于2011-2022年中國 278 個地級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數據,以中國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試點政策為準自然實驗,實證檢驗綠色金融政策、能源消費與城市經濟綠色轉型三者的關系。研究發現:綠色金融政策實施可顯著推動城市經濟綠色轉型;機制分析發現,降低能源消費強度、優化能源消費結構是綠色金融政策賦能城市經濟綠色轉型的兩條重要傳導路徑;綠色金融政策對城市經濟綠色轉型具有空同溢出效應,不僅能夠推動本地城市經濟綠色轉型,還可推動相鄰城市經濟綠色轉型:異質性分析發現,綠色金融政策對非老工業基地城市、非資源型城市、中心城市經濟綠色轉型的推動作用更強。
關鍵詞:綠色金融政策;能源消費強度;能源消費結構;城市經濟綠色轉型
中圖分類號:F124:F8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1-148X(2025)03-0054-10
一、引 言
推動城市經濟綠色轉型是解決資源環境生態問題的基礎之策,也是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必然之舉,受到國家高度關注。2024年7月,印發的《中共中央、圖務院關于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強調,要“將綠色轉型的要求融人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全方位、全領域、全地域推進綠色轉型”“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和行業先行探索”,并指出應“豐富綠色轉型金融工具”,在凸顯城市經濟綠色轉型重要性的同時,指明選擇部分地區優先打造綠色金融發展高地是帶動城市經濟綠色轉型加速的重要路徑。2024年10月,中國人民銀行、生態環境部、金融監管總局、中國證監會四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發揮綠色金融作用 服務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鼓勵金融機構持續做好綠色金融大文章,提出“以綠色金融高質量發展支撐美麗中國建設”再次印證了綠色金融的積極作用。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政策(以下簡稱“綠色金融政策”)作為一項鼓勵部分地區優先建設綠色金融體系的重要舉措,高度契合城市經濟綠色轉型需求。早在2017年,中國已對綠色金融政策進行了初步實踐,共批復8個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隨后在2019年、2022年陸續加入甘肅省蘭州新區、重慶市兩個試驗區,對我國綠色金融體系的構建和發展發揮了引領作用。伴隨綠色金融政策實施,各個試驗區積極推進綠色金融與綠色制造融合,并取得顯著成果,如廣東省廣州市獲邀在聯合國向全球分享中國城市綠色發展和綠色金融經驗,“江西省推行綠色金融改革促進綠色經濟穩步發展”被列人國務院第八次大督查典型經驗做法。不難發現,綠色金融政策實施可為城市經濟綠色轉型提供有利條件,但其對城市經濟綠色轉型的促進作用是否顯著,內在邏輯如何,還有待進一步討論。
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中國作為能源消費大國對能源消費管理予以高度重視,并強調要積極發揮綠色金融政策的關鍵作用。2024年5月,國務院出臺了《2024-2025 年節能降碳行動方案》,部署了“化石能源消費減量替代行動”“非化石能源消費提升行動”等重點任務,提出要“發揮綠色金融作用,引導金融機構按照市場化法治化原則為節能降碳項目提供資金支持”2024年10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六部門聯合出臺《關于大力實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動的指導意見》提出“統籌可再生能源供給與重點領域綠色能源消費,加快推進增量替代,穩步擴大存量替代”的總體要求,并指出“推動主要采用綠色電力生產的產品享受綠色金融等政策”。由此可以推斷,綠色金融政策實施能夠為完善能源消費管理提供有利條件,那么,綠色金融政策對城市經濟綠色轉型是否存在顯著政策效應?能源消費在綠色金融政策與城市經濟綠色轉型之間扮演何種角色?
縱觀當前綠色金融政策影響綠色轉型的文獻可以發現大多數學者聚焦于產業綠色轉型-3、企業綠色轉型(6,圍繞經濟綠色轉型展開分析的研究較少。同時,已有學者指出綠色金融政策可降低能源消費碳排放強度”、優化能源消費結構、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四,尚缺少將綠色金融政策、能源消費與城市經濟綠色轉型納人同一研究框架進行系統考察。因此,本文的研究貢獻如下:第一,深人地級市層級,實證考察綠色金融政策對城市經濟綠色轉型的影響效應,為精準識別綠色金融政策對城市經濟綠色轉型的促進成效提供經驗證據;第二,以能源消費強度、能源消費結構為機制變量,探討綠色金融政策、能源消費與城市經濟綠色轉型的關系為深化綠色金融政策的影響效應提供啟示;第三考察綠色金融政策對城市經濟綠色轉型的空間溢出效應,并探討在不同工業基礎、資源稟賦、城市行政等級下綠色金融政策對城市經濟綠色轉型的影響差異,為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持續擴容、綠色金融政策全面推廣提供理論借鑒。
二、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
(一)綠色金融政策對城市經濟綠色轉型的影響綠色金融政策實施對城市經濟綠色轉型具有積極意義。經過多年實踐,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穩妥推進綠色金融改革創新工作,在強化政策激勵約束、完善金融機構環境信息披露、創新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制定試用綠色金融標準等方面取得較好成效,有力帶動了城市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促進城市經濟綠色轉型。從帶動城市生態優先的視角來看,生態優先的綠色發展理念始終貫穿于綠色金融實踐四。綠色金融與生態優先均強調在各類發展活動中將生態環境保護置于首要位置,堅持可持續發展。綠色金融政策的實施可激勵金融機構開發綠色金融產品與服務為環保項目和生態友好型企業提供資金支持,引導社會資金流向環保、節能、清潔能源、清潔交通等綠色產業,進而實現城市經濟綠色轉型。同時,綠色金融政策鼓勵建立跨區域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對生態環境保護和改善作出貢獻的行為給予經濟補償,支持社區、企業和個人參與到生態保護和恢復工作中來。這既有利于增強公眾對生態優先理念的認識,又為城市經濟綠色轉型奠定基礎。從帶動城市節約集約的角度來看,綠色金融政策實施的目的就是通過資源優化配置引導資金流向可持續發展領域1,即引導資金流向能夠提高資源使用效率和推動資源節約的產業和項目,促進資源節約與高效利用。伴隨綠色金融政策實施,參與試驗的試點城市可探索建立排污權、水權、用能權等環境權益交易市場,推動城市內企業通過技術進步來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節約環境權益配額,從而促進城市節約集約發展,實現城市經濟綠色轉型。從帶動城市綠色低碳的角度來看,綠色金融政策將推動綠色低碳發展作為重點,如浙江省湖州市衢州市實施的綠色金融政策重點舉措有“促進中小城市產業園區綠色低碳循環發展\";廣東省廣州市實施的綠色金融政策重點舉措有“支持在綠色循環低碳發展項目領域發行綠色債券融資\"。在綠色金融政策實施背景下,試點城市將以綠色低碳發展為目標,大力發行綠色債券融資,推動產業綠色發展,對重點行業進行減污降碳改造、環保裝備更新、工藝流程優化,為城市經濟綠色轉型提供強力驅動。綜上,提出如下假設:
H1:綠色金融政策實施可顯著推動城市經濟綠色轉型。
(二)綠色金融政策、能源消費與城市經濟綠色轉型
基于能源消費角度審視綠色金融政策對城市經濟綠色轉型的作用機制,可以從能源消費強度與能源消費結構兩個方面展開。
就能源消費強度而言,綠色金融政策實施可效勵金融機構發揮資金導向作用,通過建立綠色金融標準體系,對高污染、高排放、高能耗企業進行信貸限制或采取懲罰性貸款利率等手段,抑制其盲目擴張,從而降低城市能源消費強度。同時,綠色金融政策要求試點城市內企業披露更多環境信息和綠色金融項目信息2,這可增強企業的環境責任意識,引導企業主動降低能源消費強度,促使城市能源消費強度降低。此外,綠色金融政策鼓勵試點城市健全綠色消費激勵機制,支持有條件的地區通過發放消費券、綠色積分等途徑引導消費者購買高能效、低能耗的綠色產品,有效降低能源消費強度。能源消費強度降低意味著城市將從源頭上有效減少煤炭等化石燃料的消費,城市內部能源資源可得到高效利用并趨于節約集約發展,這是城市經濟綠色轉型的重要方向之一。得益于能源消費強度降低,城市可不斷緩解環境壓力,朝著更加可持續的方向發展,最終實現經濟綠色轉型。
就能源消費結構而言,一是綠色金融政策鼓勵金融機構對綠色和非綠色產業實施差異化的獎罰信貸成本,對綠色建筑、新材料、新能源等綠色項目和節能環保企業提供更多信貸支持。此類舉措向市場傳遞了政府支持綠色發展的信號,可倒逼城市內企業積極主動進行綠色技術研發、選擇綠色低碳的生產模式,促使城市能源消費結構不斷優化。二是綠色金融政策通過財政貼息、風險補償等方式,激勵試點城市內部企業采用清潔能源替代傳統化石能源、采用電力替代煤炭,可減少城市發展對化石燃料的依賴,推動城市能源消費結構向低碳環保方向發展。三是在綠色金融政策的引導下,綠色金融可通過資本產出效應和綠色要素替代效應,將低附加值及“三高”產業轉向高附加值和綠色低碳產業(9,推動城市內產業結構向綠色清潔、生態環保方向轉變(-11,從而帶動城市能源消費結構優化。伴隨能源消費結構不斷優化,試點城市將大力開發利用天然氣、一次電力及其他清潔能源,加快風電光伏、水電、海上風電、核電等清潔能源基地建設,推進氫能全鏈條發展,提升綠色低碳產業在經濟總量中的比重,從而實現經濟綠色轉型。綜上,提出如下假設:
H2:綠色金融政策可通過降低能源消費強度促進城市經濟綠色轉型。
H3:綠色金融政策可通過優化能源消費結構促進城市經濟綠色轉型。
(三)綠色金融政策對城市經濟綠色轉型的空間溢出效應
試點政策是一項具有較強目的性的社會干預活動,其作用于社會經濟系統之上必然會在一定時間和空間內對政策目標之外的對象產生超出預期的影響\"。具體來說,首先,綠色金融政策的成功實施可對周邊城市產生示范效應。試點城市可通過分享發展綠色信貸、優化能源結構、提升能源效率等方面的成功經驗,為相鄰非試點城市提供借鑒和參考,幫助其更快地實現綠色轉型。相鄰非試點城市可通過加強與試點城市的合作與交流,學習試點城市綠色金融體系建立的成功經驗,效仿試點城市的政策舉措,加速城市經濟綠色轉型\"。其次,綠色金融政策的成功實施可對周邊城市產生產業聯動效應。綠色金融政策鼓勵金融機構積極創新綠色金融服務與產品,將資金引導至新能源、污染治理節能減排等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產業71,促使其迅速發展。綠色金融支持的綠色產業在本地城市快速發展后,可能產生產業聯動效應輻射至鄰近的非試點城市,帶動鄰近非試點城市相關產業鏈向低碳模式轉變,形成綠色產業鏈,最終實現試點城市與相鄰非試點城市在經濟綠色轉型上的協同共進最后,綠色金融政策的成功實施可對周邊城市產生技術擴散效應。在綠色金融政策的引導下,試點城市內企業將狠抓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氫能技術節能增效技術等綠色低碳技術攻關,推進綠色低碳技術示范應用,形成技術擴散效應,促使全新技術傳播到相鄰非試點城市。相鄰非試點城市在受到技術擴散效應輻射之后,會產生技術趨同現象借鑒、吸收和融合試點城市綠色低碳技術創新經驗,對生產運作模式進行變革,從而加速經濟綠色轉型。綜上,提出如下假設:
H4:綠色金融政策對城市經濟綠色轉型具有空間溢出效應,即綠色金融政策不僅能夠推動本地城市經濟綠色轉型,還可推動相鄰城市經濟綠色轉型。
三、研究設計
(一)計量模型設定
本文將綠色金融政策實施視作準自然實驗,采用雙重差分法考察其對城市經濟綠色轉型的影響效應,模型如下:
其中,Green反映城市i在年份:的經濟綠色轉型程度;Pohcy,為綠色金融政策試點城市虛擬變量(Treat)與政策實施時間虛擬變量(7ime)的交乘項,若城市i在:年頒布綠色金融政策則取值為1,反之為0;Controls 表示一系列控制變量,包括城鎮化水平、人口密度、經濟發展水平、科技支持水平、財政水平、外資投資水平;“為常數項,a:為本文重點關注對象,反映綠色金融政策實施對城市經濟綠色轉型的影響效應,B表示第j個控制變量的影響系數,4、à.、分別表示城市固定效應、年份固定效應與誤差擾動項。
為進一步考察綠色金融政策實施對城市經濟綠色轉型的作用機制,將能源消費作為被解釋變量,構建如下模型:
(三)數據來源與描述性統計當前已頒布綠色金融政策的城市共有10個(見表2),考慮到甘肅省蘭州新區與重慶市政策頒布時間過短,可能無法觀察到政策實施對城市經濟綠色轉型的滯后性影響,對其子以剔除。同時,基于地級市層面數據的可得性,剔除西藏自治區、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臺灣省、哈密市、呂吉市等數據缺失嚴重的城市,最終選定2011-2022年為研究期,采用中國27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數據作為研究樣本。數據主要來自《中國城市統計年鑒》《中國能源統計年鑒》《中國統計年鑒》少部分缺失數據通過查詢城市統計公報補齊,未查詢到的數據通過移動平均法補齊。各變量描述性統計結果如表3所示。
四、實證結果分析
(一)基準回歸
表4為綠色金融政策對城市經濟綠色轉型影響的基準回歸結果,其中列(1)和列(2)分別匯報了逐步控制年份與城市固定效應的基準回歸結果,列(3)匯報了進一步加人控制變量后的基準回歸結果。可以觀察到,列(1)-列(3)中綠色金融政策對城市經濟綠色轉型的影響均在1水平上顯著為正,說明綠色金融政策實施可顯著推動城市經濟綠色轉型,假設H1成立。
(二)穩健性檢驗
1.平行趨勢檢驗
平行趨勢檢驗是運用雙重差分法進行有效估計的必要前提,其核心思想是驗證實驗組和對照組在沒有干預之前的變化趨勢是否一致。若實驗組與對照組在政策干預之前展現出一致的變化趨勢,則能夠將干預后觀察到的效應直接歸因于該政策本身;反之,若二者在政策干預前的變化趨勢存在差異,那么政策效應的估計可能混入其他未觀測因素的作用,進而致使政策評估結果產生偏差。為考察本文實驗組與對照組在干預前的變化趨勢是否一致,借鑒黃壽峰和趙巖(2023)(2的方法,展開平行趨勢檢驗,公式如下:
圖1為平行趨勢檢驗結果,其中黑色實點表示P。的估計值,黑色實點上下虛線范圍表示。的95%顯著性區間。可以觀察到,綠色金融政策實施前6期的影響系數均不顯著異于0且系數估計值變動較為平緩,說明平行趨勢假設成立,實驗組和對照組滿足雙重差分法有效估計的必要前提條件,本文研究結果較為可靠。同時,可以發現政策實施后綠色金融政策的影響系數顯著為正且逐漸增大,說明綠色金融政策對城市經濟綠色轉型的推動效應會隨著時間的推移逐年遞增,具有持續性。
2.安慰劑檢驗
為避免不可觀測遺漏變量對基準回歸結果造成影響,開展城市安慰劑檢驗與時間安慰劑檢驗。一是城市安慰劑檢驗,具體步驟為在樣本中隨機抽取8個城市替換原實驗組樣本城市作為虛假實驗組樣本,將剩余樣本城市作為虛假對照組,重新對式(1)進行回歸。上述過程通過1000次重復,可得到1000個綠色金融政策對城市經濟綠色轉型的影響系數估計值和對應p值。圖2為根據上述步驟所得系數估計值和p值繪制的核密度圖。可以觀察到,回歸系數大部分不顯著,基本以0值為中心服從正態分布,說明綠色金融政策對城市經濟綠色轉型的影響效應并非由其他不可觀測遺漏變量的沖擊所致,本文研究結果具有較強的穩健性。二是時間安慰劑檢驗。考慮到綠色金融政策實施前期釋放的“綠色信號”可能對城市經濟綠色轉型帶來一定影響,導致難以識別綠色金融政策的直接效應,本文將綠色金融政策的實施時間提前1年形成虛假的政策實施時間虛擬變量,重新對式(1)進行回歸,結果如表5列(1)所示。可以發現,虛構政策實施時間的綠色金融政策的影響系數未通過顯著性檢驗,說明虛構政策實施時間后,綠色金融政策在試點城市實施并未對當地經濟綠色轉型產生明顯沖擊,表明綠色金融政策的影響效應并非由時間變化所導致證實前文結論較為可靠。
3.傾向得分匹配
中國人民銀行、國家發展和改革委等七部委在選取綠色金融政策試點城市的過程中,已綜合考慮了城市的發展階段及其對新政策的接納與適應能力,這可能導致試點城市與非試點城市由于主觀選擇存在變動趨勢的系統性差異,即存在自選擇偏差,這種偏差可能會引發內生性問題。為緩解這一問題,本文采用傾向得分匹配雙重差分模型展開檢驗。為確保匹配結果穩健,選取了局部線性匹配法、最鄰近匹配法兩種方法分別進行估計,結果分別如表5列(2)和列(3)所示。可以觀察到,兩種匹配方式下綠色金融政策對城市經濟綠色轉型的影響系數均顯著為正,綠色金融政策變量的系數正負與顯著性與前文雙重差分方法得到的結果基本一致,進一步驗證了研究結論的穩健性。
4.工具變量法
為進一步克服模型可能存在的內生性問題,采用各地區到最近港口距離的倒數作為綠色金融政策的工具變量,通過兩階段最小二乘法對模型進行重新回歸,結果如表5列(4)和列(5)所示。由列(4)可以觀察到,Kleibergen-PaapdkIM檢驗通過了1%水平的顯著性檢驗,Cragg-Donald WaldF檢驗所得統計量遠大于16.38,即遠大于Stock-Yogo弱工具變量識別檢驗1%偏誤水平的臨界值,說明本文所選工具變量合理有效。列(5)綠色金融政策的估計系數顯著為正,說明在考慮內生性問題之后,綠色金融政策可顯著推動城市經濟綠色轉型的結論依舊成立,本文基準回歸所得結論穩健。
5.排除其他政策沖擊
考慮到同期實行的其他政策也可能對城市經濟綠色轉型產生影響,從而干擾綠色金融政策對城市經濟綠色轉型直接影響效應的識別,本文重點考察低碳城市試點政策、碳排放權交易試點政策以及二者同時實施產生的政策疊加效應是否影響前述研究結論。表5列(6)-列(8)分別為控制低碳城市試點政策、控制碳排放權交易試點政策以及控制二者政策疊加效應的回歸結果。可以發現,在模型中依次控制低碳城市試點政策、碳排放權交易試點政策以及二者政策疊加效應后,綠色金融政策對城市綠色轉型的影響系數仍在1%水平上為正,說明本文研究結論并未受到上述政策及其疊加效應的影響,具有穩健性。
(三)作用機制檢驗
前文已對能源消費強度、能源消費結構在綠色金融政策與城市經濟綠色轉型之間的作用展開初步分析,以下將結合式(1)與式(2)對二者的具體作用機制展開定量分析。
表6列(1)和列(2)為以能源消費強度為機制變量的作用機制檢驗結果。可以發現,綠色金融政策對城市經濟綠色轉型、能源消費強度的影響系數估計值分別為0.187、-0.207,均在1%水平上顯著,說明綠色金融政策能夠通過降低能源消費強度促進城市經濟綠色轉型,假設 H2成立。為增強研究結論的說服性,使用Sobel檢驗法對上述結果進行了檢驗,結果顯示Sobel檢驗所得Z統計量為1.128,大于5%水平對應的臨界值0.97,說明上述結論成立具有穩健性。
表6列(3)和列(4)為以能源消費結構為機制變量的作用機制檢驗結果。可以發現,綠色金融政策對城市經濟綠色轉型、能源消費結構的影響系數估計值分別為0.187、0.310,均在 1%水平上顯著,說明綠色金融政策能夠通過優化能源消費結構促進城市經濟綠色轉型,假設 H3成立。同理,為增強研究結論的說服性,使用 Sobel檢驗法對上述結果進行了檢驗,結果顯示Sobel檢驗所得Z統計量為2.774,大于5%水平對應的臨界值0.97,證實優化能源消費結構是綠色金融政策推動城市經濟綠色轉型的重要路徑。
(四)空間溢出效應檢驗
表7列(1)為由式(3)得到的綠色金融政策空間溢出效應檢驗結果。可以看到,綠色金融政策對城市經濟綠色轉型的影響系數仍顯著為正,說明在考慮空間依賴的情況下,綠色金融政策仍能夠顯苦促進城市經濟綠色轉型,這與前文所得結論相符。綠色金融政策與地理距離空間權重矩陣的交互項在1%水平上顯著為正,說明綠色金融政策對城市經濟綠色轉型存在空間溢出效應,即綠色金融政策不僅能夠推動試點城市經濟綠色轉型,還能夠對地理鄰近的非試點城市經濟綠色轉型發揮促進作用,假設14得到驗證。綠色金融政策對城市經濟綠色轉型的直接效應、間接效應與總效應分別為0107、2.851、2.958,均在1%水平上顯著,再次證實了綠色金融政策對城市經濟綠色轉型具有正向空間溢出效應。為確保研究結論的穩健性,采用經濟地理距離嵌套空間權重矩陣替換地理距離空間權重矩陣對式(3)進行重新回歸,結果如表7列(1)所示。可以觀察到,綠色金融政策與經濟地理距離嵌套空間權重矩陣交互項的影響系數在1水平上顯著為正,綠色金融政策對城市經濟綠色轉型的直接效應、間接效應與總效應均通過了1%水平的顯著性檢驗,且數值均為正,說明綠色金融政策確實對城市經濟綠色轉型存在空間溢出效應,假設 H4 成立。
(五)異質性檢驗
1.工業基礎異質性
參考國務院批復的《全國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規劃(2013-2022年)》,以是否為老工業基地為分組依據,將樣本城市劃分為兩個組別,采用分組回歸法檢驗綠色金融政策對城市經濟綠色轉型影響效應是否會因工業基礎不同而產生異質性特征,結果如表8列(1)與列(2)所示。可以觀察到,綠色金融政策對老工業基地城市經濟綠色轉型的影響系數未通過顯著性檢驗,對非老工業基地城市經濟綠色轉型發揮顯著促進作用。細究其因,可能是老工業基地城市長期依賴于機械制造、鋼鐵、化工、煤炭等高污染、高能耗的產業,產業結構老化,對能源消耗有較大的持續性需求,即使面對綠色金融政策的“綠色紅利”也難以積極響應,導致綠色金融政策對該城市經濟綠色轉型的影響效果相對有限。而非老工業基地城市往往沒有傳統重工業的沉重負擔,產業結構更加靈活多樣,更容易適應市場變化和響應政策支持。因此,相較于老工業基地城市,綠色金融政策對非老工業基地城市經濟綠色轉型的作用效果更顯著。
2.資源稟賦異質性
根據《全國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規劃(20132020年)》對資源型城市的定義,以城市資源豐裕度為劃分依據,將樣本城市劃分為資源型與非資源型城市兩組分別進行回歸,結果如表8列(3)和列(4)所示。結果顯示,綠色金融政策對資源型城市經濟綠色轉型的影響系數為0137,未通過顯著性檢驗;綠色金融政策對非資源型城市經濟綠色轉型的影響系數估計值為0.228,在5%水平上顯著為正。這說明綠色金融政策可顯著推動非資源型城市經濟綠色轉型,對資源型城市經濟綠色轉型的影響并不明顯,可能的解釋是,長期以來,資源型城市的經濟高度依賴特定的資源產業,此類資源開發往往伴隨著較大的環境壓力和資源枯竭風險,容易對城市經濟綠色轉型造成巨大阻礙。在綠色金融政策實施后,由于實現經濟綠色轉型所需的時間和成本相對較高,資源型城市往往傾向于維持現狀,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綠色金融政策對城市經濟綠色轉型促進作用的有效發揮。與資源型城市不同,非資源型城市不高度依賴于某一特定的資源產業。在綠色金融政策實施背景下,非資源型城市能夠更好地吸引綠色投資、促進綠色產業發展,從而實現經濟綠色轉型。
3.城市行政等級異質性
借鑒操小娟和張詩嘉(2024)2]的研究,將樣本城市劃分為中心城市和外圍城市兩個組別進行分組回歸,結果如表8列(5)和列(6)所示。其中,中心城市包括省會、副省級城市以及直轄市,外圍城市為除中心城市以外的其他城市。可以觀察到,綠色金融政策對中心城市經濟綠色轉型的影響系數顯著為正,對外圍城市經濟綠色轉型的影響系數未通過顯著性檢驗,說明綠色金融政策可顯著推動中心城市經濟綠色轉型,對外圍城市經濟綠色轉型的推動作用較為有限。細究其因,可能是中心城市通常擁有豐富的金融資源和發達的金融市場,能夠更有效地實施綠色金融政策,引導資金流向綠色產業和項目,從而實現經濟綠色轉型。相比之下,外圍城市金融資源有限,金融市場發展相對不足,對綠色金融政策的響應和利用能力較弱,可能導致綠色金融政策對經濟綠色轉型的推動作用難以有效發揮。
五、結論與建議
本文以 2011-2022 年為研究期,運用中國27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數據作為研究樣本,運用雙重差分模型、空間雙重差分模型,實證考察了綠色金融政策對城市經濟綠色轉型的影響,以及能源消費在二者之間的作用機制。研究發現:(1)綠色金融政策實施可顯著推動城市經濟綠色轉型,經過平行趨勢檢驗、安慰劑檢驗、傾向得分匹配、工具變量法、排除其他政策沖擊等方法進行穩健性檢驗后,上述結論依舊成立;(2)綠色金融政策可通過降低能源消費強度、優化能源消費結構促進城市經濟綠色轉型;(3)經空間溢出效應檢驗發現,在考慮空間依賴的情況下,綠色金融政策仍能顯著促進城市經濟綠色轉型,同時還可通過空間溢出效應推動相鄰城市經濟綠色轉型;(4)相較于老工業基地城市、資源型城市、外圍城市,綠色金融政策對非老工業基地城市、非資源型城市、中心城市經濟綠色轉型的推動作用更強。
依據上述結論,提出以下建議:第一,提升綠色金融專業服務能力。政府需引導金融機構明確自身在城市經濟綠色轉型中的角色與定位,推動金融機構加大綠色融資力度,創新綠色債券、綠色基金等金融產品,拓寬城市綠色項目的融資渠道,從而強化綠色金融政策對城市經濟綠色轉型的支持力度。同時,政府可鼓勵金融機構完善內部管理體系,將企業的環保和綠色轉型表現納人信貸審批流程,利用金融科技手段提高綠色項目的識別,評估與風險管理能力,為綠色金融政策支持城市經濟綠色轉型提供保障。第二,圍繞“能源消費打造綠色金融產品矩陣。鑒于降低能源消費強度優化能源消費結構是綠色金融政策賦能城市經濟綠色轉型兩條重要傳導路徑,金融機構有必要聚焦于此打造綠色金融產品矩陣。針對降低能源消費強度,金融機構可為工業企業節能技術改造提
供定制化的低息、長期貸款,依據項目預期節能效益制定靈活還款計劃,同時搭配綠色金融租賃服務,助力企業引人高效節能設備,從而減少能耗,加速城市經濟綠色轉型。針對優化能源消費結構金融機構可設立可再生能源產業投資基金,采用股權與債權相結合的方式支持大型風電、光伏項目,推出分布式能源小額綠色信貸,為“煤改氣“電代煤”“氫能替代”等清潔能源替代項目提供優惠貸款與擔保增信,并構建氫能全產業鏈融資體系,為城市經濟綠色轉型莫定基礎。第三,支持城市經濟綠色轉型示范區建設。考慮到綠色金融政策對非老工業基地城市、非資源型城市、中心城市經濟綠色轉型的推動作用明顯強于老工業基地城市、資源型城市和外圍城市,政府可先行鼓勵部分城市優先按照協同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的原則,從支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重點行業減污降碳改造、新型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綠色低碳替代品和替代技術研發等方面,系統謀劃綠色金融支持城市經濟綠色轉型示范區建設項目并統籌實施。
參考文獻:
[1]董景榮,張文解,李隋佳,等.綠色金融政策、企業行為與中國工業非對稱轉型[J].統計與信息論壇2024.39(10):72-88.l
[2]鄧九生,王一凡.綠色金融促進了企業綠色技術創新嗎?--來自中國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的證據[J].哈爾濱商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3):19-34.
[3]張建平,李林澤.綠色金融、綠色政策與實體企業的綠色轉型[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23,33(10):47-60.
[4]陳國進,丁賽杰,趙向琴,等.中國綠色金融政策、融資成本與企業綠色轉型--基于央行擔保品政策視角[J].金融研究,2021(12):75-95.
[5] 龔建驕,蘭秀娟,胡哲能,等.綠色金融推動企業綠色化轉型的成效、局限與政策優化:來自長江經濟帶的證據[J].南方經濟,2024(10):28-52.
[6]喻旭蘭,周穎.綠色信貸政策與高污染企業綠色轉型:基于減排和發展的視角[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23,40(7):179-200.
[7]張慶君,陳蓉.綠色金融政策創新與能源消費碳排放強度:資源配置效應還是綠色創新效應[1].甘肅社會科學,2023(5):206-218.
[8]張振華,陳曦,汪京,等.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政策對碳排放的影響效應--基于282 個城市面板數據的準實驗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24,34(2):32-45.
[9]李慧,佟孟華,張國建.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的碳減排效應--基于空間造出效應與城市異質性的視角[J].統計研究,2024,41(9):44-58.[10]鄧譙中,李純美.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與綠色金融耦合協調度時空特征及影響因素[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25,34(1):28-41.
[11]馬艷芹,羅良文.綠色金融改革創新的節能效應研究[J].經濟與管理研究,2024,45(9):22-38.[12]馬堂堂,姚文艷,萎玲,等.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政策對城市減污降碳的影響及作用機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24,34(6):45-5
[13]林木西,肖宇博,綠色金融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影響--基于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的準自然實驗[J].改革,2023(12):78-94.
[14] 劉清宇,余莉娜,楊軒宇,等.綠色金融賦能城市綠色發展的效應與機制[J].統計與決策,2024,40(22):126-130.
[15] 李蘇,趙軍,達潭楓,綠色金融對工業綠色發展的影響機制檢驗[J].統計與決策,2024,40(14):137-143.[16] 楊開峰,王璐璐.政策溢出效應:概念廊清,類型劃分與機制探究[J].治理研究,2023,39(3):29-50+158-159.[17]周琛影,田發,周騰.綠色金融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影響效應研究[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 ,28(6):1-13.
[18]嚴翔,鄒晨,錢聽怡,長三角城際生態綠色發展的空同關聯網絡演變及驅動因素[J].河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25(6):120-131.
[19]劉宇浩,周劍,王偉.中國經濟發展方式綠色轉型的水平測度,時空演進與收斂特征[J].經濟縱橫,2024(9):66-79.
[20]張恒碩,李紹萍,顏冰.用能權交易制度與城市能源消費[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24(5):124-137.
[21]黃壽峰,趙巖.政務服務信息化與基本公共服務水平[J].世界經濟,2023,46(8):32-54.
[22操小娟,張詩嘉.政府數字治理與綠色全要素生產率提升--來自\"互聯網+政務服務\"試點政策的證據[J].上海經濟研究,2024(12):4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