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作為現代化產業體系中的核心支柱,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在于創新感動,但由于利用式創新和探索式創新存在本質屬性差異,如何通過取無創新協同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成為通特解決的重要議題。本文基于組織取元理論和資源基礎理論,從平衡和互補兩個維度系統考察取無創新協同對戰略性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影響機制。研究發現,雙無創新協同顯著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資源錯配在取元創新協同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之間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市場競爭環境和政府補貼均對雙元創新協同與戰略性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之間關系具有調節作用,其中,市場動態性和政府補貼負向調節二者關系,市場競爭強度正向調節二者關系。異質性檢臉發現,東都地區雙元創新協同對戰略性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中部和西部地區雙元創新協同對戰略性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影響有限:雙無創新協同對戰略性新興產業中的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可對國有企業的影響未達顯著性水平。
關鍵詞:戰略性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雙元創新協同:取無創新平街:取元創新互補:資源錯配
中圖分類號:1273.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1-148X(2025)03-0020-11
一、引 言
戰略性新興產業在現代化產業體系中處于核心地位,既是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基礎,更是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引擎。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占CDP比重約13%,成長空間和潛力大!,對現代化產業體系構建的引整作用愈發突出。戰略性新興產業以重大技術突破為依托,對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顯著的引領和帶動作用,已成為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主陣地。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創新過程具有系統復雜性特征,既需要利用現有技術對產品或服務進行漸進性改進,又必須依賴新技術的探索突破原有產業邊界中。因此,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需要著眼于建立雙元創新的發展戰略、協同結構及過程,使其既能適應當前又能迎合未來田。然面,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在創新上的核心競爭力不強,在關鍵設備、芯片設計制造等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持續開展技術創新和協同創新活動,不斷優化創新資源配置,對實現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推進我國現代化建設具有重要戰略意文。
長期以來,產業創新活動呈現既相互聯系又相對獨立的兩種形式,表現出合作與競爭的關系一是探索式創新,即通過依靠新的知識或重構現有知識體系,幫助企業提升跨界發展新技術、積累新知識、獲取新資源和開發新方案:二是利用式創新即通過利用現有知識更新現有產品和服務,滿足現有市場需求”4。在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中,探索式創新的顛覆性是其發展的根本動力,但由于其具有較高的投入成本和較大風險,產業主體仍需要以循
序漸進的方式推進利用式創新\"\"。因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高質量發展需要兼具利用式創新和探索式創新,并形成良性互動、發揮協同優勢”。雙元創新協同性不僅能反映探索式創新和利用式創新兩類活動的均衡程度(平衡性),而且反映兩類創新活動的交互程度(互補性),夠全面科學地反映雙元創新水平。因此,探究如何通過雙元創新協同機制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成為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
現有研究在雙元創新的驅動因素方面已取得了顯著的成果!-。但也有學者發現過度的探索式創新或利用式創新對企業績效均可能產生負向影響,需要著力實現上述兩種創新的恰當平衡和有效互補即雙元創新協同,才能更好發揮創新的驅動作用\"。基于此,一些學者探究了創新性產業政策、行業FDI、產業集聚等方面對戰略性新興產業雙元創新協同的影響[1,并提出戰略性新興產業雙元創新的演進機制\"。但研究多聚焦于雙元創新協同的形成路徑,較少探討其如何影響產業可持續發展。
資源基礎理論認為企業所擁有的獨特、有價值的資源是其競爭優勢的漂泉,企業發展是各資源要素間相互協調配合發揮作用的結果…,當資源配置戰略偏離新發展理念時,將導致資源錯配現象,進而降低資源配置效率。這一理論框架對理解雙元創新具有重要啟示:企業需在探索式創新(突破新技術領域)與利用式創新(優化現有技術)之間建立資源投入的均衡機制,這是獲取競爭優勢的前提條件!。值得注意的是,雙元創新雖會引發組織內部資源競爭,但通過協同機制反而夠優化資源配置結構~0,從而有效緩解資源錯配困境。由此形成“雙元創新協同一資源錯配改善一高質量發展”的傳導鏈條。
現有研究雖從資源觀角度解析了雙元創新的資源整合機制!,但存在兩個重要理論缺口:其一,資源錯配在雙元創新協同與戰略性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間的中介作用尚未明晰:其二,創新資源配置的動態平衡機制缺乏系統論證。厘清這三者間的相互作用關系,不僅有助于構建“創新-資源-發展”的理論框架,更能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實現兩大關鍵突破提供路徑指引:一是增強創新要素的協同效能,二是提升資源配置的精準性。這對推動產業向創新驅動型高質量發展模式轉型具有重要戰略意文。本文邊際貢獻如下:一是在研究內容方面,厘清了雙元創新協同對戰略性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刺激與支撐作用,為戰略性新興產業新發展提供新舉措。二是在機制探索方面,基于雙元創新的競爭與合作關系,揭示了資源錯配在雙元創新協同與戰略性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之間的傳導作用,并識別了外部環境對二者關系的作用效果,從而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長期可持續發展提供理論儂據。
二、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
(一)雙元創新協同與戰略性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
雙元創新理論源于MARCH提出的操索與利用概念,后被引人創新領域,包括探索式創新和利用式創新。現有研究揭示二者存在互補的辯證關系的。平衡觀與組合觀進一步指出探索式創新與利用式創新之間的競爭張力可以轉化為相互支持的動力…。因此,利用式創新與探索式創新在平的同時會存在一定的包容性和互補性嗎,企業在注重二者平衡的同時也要關注其相互間的促進作用,表現為雙元創新平衡和雙元創新互補兩個維度。其中,雙元創新平衡關注利用式創新和探索式創新在資源上的相互對立,雙元創新互補關注的是利用式創新和探索式創新在功能上的相互補充。在對雙元創新與績效的關系研究中,學者們表現出了差異性的觀點。He和Wa(2004)證雙元創新平衡性和互補性均會對企業績效產生正向影響…。但也有學者發現,過度平衡會對企業績效產生負影響1。
戰略性新興產業以重大技術突破和重大發展需求為基礎,對經濟社會全局和長運發展有重大引領帶動作用,主要是知識技術密集、物質資源消耗少、成長潛力大、綜合效益好的產業…。本質上是探索新生產雨數、探索行業前沿知識、具有高科技含量的新興產業。盡管戰略性新興產業在中國已取得顯著進展,但全球產業格局尚未定型,在技術路線與市場需求等方面仍具有較大不確定性。創新是戰略性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之本,已有究多聚焦制度、市場環境和技術要素的感響,而忽視了對創新協同機制的深人解析的
動態優力理論指出企業要在動態變化的環境中獲取持續的競爭優勢,必須具備不斷更新、整合和重構內外部資源與能力的動態能力。這種動態能力體現在企業能夠快速感知環境變化、抓住新的機會,并且及時調整自身的戰略、組織架構、創新模式等方面。雙元創新協同正是這種動態能力的核心載體!。當產業面臨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突破新機遇時,探索式創新驅動技術研發;同時,依據市場反饋以及自身資源情況,運用利用式創新對已有的信息技術產品和服務進行選代升緩,如優化軟件功篪、提高硬件性等。這種雙元創新協同下的動態能力運用,使得產業能夠持續適應外部環境變化,不斷提升產業的技術水平、產品量以及市場響應速度,最終實現高質量發展。
具體而言,在戰略性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過程中,通常面臨著激烈的市場競爭和不斷變化的技術環境,各企業動態平衡雙元創新起著關鍵作用。為了實現高質量發展,他們需要以循序漸進的方式推進利用式創新以占據核心市場地位,同時通過探索式創新的顛覆性使原有產業技術軌道升級甚至突破原有產業邊界\"。因此,通過平衡兩科創新方式,整個產業內企業具備動態平衡力,儲產業持續適應市場和技術環境變化,提升產業的應變優力、產品升級速度以及整體市場競爭力,推動產業朝著高質量、可持續方向發展,如加速產業的技術選代、優化產業結構等。另外,雙元創新互補意味著企業在追求利用式創新和探索式創新時俺夠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靈活調整,使兩種創新方式相互協同、相得益彰,強調二者的相互補充和促進…。對于戰略性新興產業而言,這種互補性有助于產業整體動態能力的提升和高質量發展。這是因為探索式創新能夠克服核心能力剛性陷阱的問題,助力提未來利用式創新的產出效率,利用式創新可以幫助其鞏同市場地位,為企業的穩步發展提供支撐,從而更好地進行探索創新。探索式創新和利用式創新之間形成良性循環,推動產業不斷更新技術、優化產品結構、提高產業附加值,實現高質量發展。
綜上,雙元創新協同有助于企業快速感知環境變化、抓住新的機會,并且及時調整自身的戰略組織果構以及創新模式等方面。僅關注平性,會抑制創新活動:而過度關注互補性,則會導致戰略失焦,不利于創新活動高效開展\"。因此,要實現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高質量發展,需要注重雙元創新的協同性。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假設:
H1a:雙元創新平衡正向感響戰略性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
H1b:雙元創新互補正向影響戰略性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
(二)雙元創新協同與資源錯配
資源錯配是偏離帕累托最優狀態的現象,反映了資源配置效率的損失。在雙元創新情境下,探索式創新與利用式創新對資源的需求存在顯著差異中四:探裁式創新需要大量資源投入以開拓新技術、新知識和新業務領域:而利用式創新則側重于優化現有資源配置,以提升產品、服務及運營流程的效率。這種資源需求差異往往導致企業在創新過程中面臨資源配置的困境。然而,雙元創新協同為企業資源優化配置提供了新的思路。這一協同過程通過持續整合企業資源,不僅提升了組織的環境適應性和動態優力,更促使企業對各類資源進行系統性審視,并根據兩種創新模式的特點實現精準配置,具體而言,雙元創新協同通過以下機制緩解資源錯配:首先,雙元創新平衡機制強調有限資源在兩種創新活動間的合理分配。這種平衡既避免了在單一創新模式上的過度投人,又促使戰略性新興產業系統考量兩類創新對資源的差異化需求,包括排他性資源和共享性資源的科學配置,以及關鍵緊缺資瀉與冗余資源的協調利用。其次,基于資源基礎理論,雙元創新互補機制揭示了兩種創新資源間的動態轉化關系。探索式創新所形成的新資源可為利用式創新提供基礎,而利用式創新積累的資源與能力又能反哺探索式創新。這種互補性不僅形成了資源的良性循環,更有效緩解了組織內部對創新資源的爭奪,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假設:
H2m:雙元創新平衡夠緩解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資源錯配。
H2b:雙元創新互補能夠緩解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資源錯配。
(三)資源錯配的中介作用
雙元創新協同通過探索式創新開拓新領域與利用式創新優化現有成果的有機結合,夠促健企業更科學地審視資源配置,并根據兩類創新的差異化需求實現精準匹配。良好的雙元創新協同不僅能夠最大化資源價值,還能有效避免因資源分配失衡導致的錯配問題,從而增強企業的環境適應能力與發展潛力。具體而言,資源錯配在雙元創新協同與戰略性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之間發揮關鍵中介作用:
1.雙元創新平衡的優化效應
雙元創新平衡通過優化關鍵資源配置,降低資源錯配,進而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一方面,它打破了資源用途的單一性限制,拓了資源配置的范圍:另一方面,基于競爭性與效率最大化原則,企業能夠將資源優先配置于更具效益的創新活動,使探索與利用達到動態均衡。這種平衡狀態既保障了對現有資源的充分利用,又將冗余資源有效投入高潛力的新技術與新市場開發,從而形成資源優化配置的良性循環,為高質量發腰奠定基礎。
2.雙元創新互補的動態重構效應
雙元創新互補通過促進資源動態重構,藏少資源錯配,進而助力戰略性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長期來看,探索式創新與利用式創新的互補性能夠形成資源轉化的良性循環:探索活動創造的新資源為利用式創新提供基礎,而利用活動積累的經驗與能力又為探索式創新提供支持。這一過程不僅提升了企業的資源適配能力,還增強了組織在動態環境中的適應性,使企業能夠持續優化資源配置結構,藏少資源閑置或錯配,最終在快速變化的市場環境中保持競爭優勢。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假設:
H3a:資源錯配在雙元創新平衡與戰略性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之間起中介作用。
H3b:資源錯配在雙元創新互補與戰略性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之間起中介作用。
三、研究設計
(一)數據來源
本文選取2014-2021年滬深點股上市戰略性新興企業作為研究樣本。數據主要來源于CMAH數據庫、Wim 數據庫和國家知識產權局。這是因為2012-2013年,國家出臺了《“十二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產品和服務指導目錄》,確定了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點發展方向和操作指南。戰略性新興產業是科技創新、企業組織創新等一系列創新活動進發的產業集群,對于推動新質生產力生成和發展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戰略性新興產業是知識密集型企業,高度依賴于知識密集型活動,需要同時依賴于利用式創新和探索式創新來保持相對穩定和可持續發展。但由于2020年疫情對企業創新活動的特殊影響以及創新效果的滯后性。為了確保數據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并防止異常數按影響實證結果,本文按照如下方法對數據進行篩選:(1)別除數據缺失和數據異常的公司樣本:(2)剔除研究樣本期間內ST、\"ST 的公司樣本經過篩選,最終得到643 個樣本公司,2262個有效觀測數據。研究采用Sum16.0完成實證檢驗。
(一)變量定文與測度
1.被解釋變量
本文被解釋變量是戰略性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H)。目前,對高質量發展的測度主要有兩種方法:一是采用單變量衡量方法;二是采用多維度衡量方法,設計相應指標,構建綜合指標體系。本文參考張兆國等(2024)的研究,采用I法算的全要素生產率,作為衡量高質量發展的變量。一方面,IP 法與0P 法基本一致,區別在于衛法以中間要素投入作為T的代理變量,中問要素投人相較于當期投資額對TFP更敏感,且較少缺漏能夠彌補0P法不能將當期投資額為0的企業納人估計產生的斷尾偏差。另一方面,創新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核心動力,全要素生產率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創新成果轉化為實際生產力的效率。同時以全要素生產率衡量戰略性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也有助于從宏觀層面把握戰略性新興產業整體發展質量,判斷其是否實現內涵式發展。另外,考慮到現有高質量發展指標體系的適用性,本文也將參照現有文獻構建的高質量發展評價體系衡量戰略性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作為穩健性檢驗。
2. 解釋變量
本文的解釋變量為雙元創新協同,根據現有研究中提到的競爭合作觀點,雙元創新協同包括雙元創新平衡和雙元創新互補”。在衡量上,依據學者He和Wg(2004)1、C等(2006)的研究,雙元創新平衡(Bal)和互補(Camp)分別采用1藏去探索式創新和利用式創新差的絕對值和二者的乘積來測量。因此,在測度雙元創新平衡和互補之前,首先需要對其包含的兩個關鍵維度探索式創新和利用式創新進行測度。
探索式創新是離開已有知識領域,探索新的知識,本文根據學者Cmo等(2021)m1的研究將新知識定復為專利ICP國際分類號新出現組合并以5年時間窗口作為評估先前發明技術的合適時間框架進行測量,即如果一項專利至少有一個新的IPC代碼組合,即該I代碼在企業過去五年中申請所有專利的IPC代碼集合中從未出現過,則該專利被歸類為探索式創新,反之,則歸類為利用式創新。因此,探索式創新(Eploratiom)以出現的探索性專利數量在公司所有專利中所占的比例衡量,而利用式創新(Exploitaziam)以利用性專利在公司所有專利中的比例衡量,并參照已有研究中!對雙元創新平衡和雙元創新互補進行衡量,測量方式如表1所示。
3.中介變量
資源錯配(Me0)為本文的中介變量。現有研究認為資產結構是資源配置方式的反映,資產是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資產結構配置能夠反映企業的資源配置效率,是企業進行內部資源配置的重要表現:1。當資產出現錯配時,意味著部分資源在配置上出現了不合理的情況,原本可以在高效生產領域創造高價值的資源被閑置、浪費或者低效使用。因此,資產錯配程度越高,則說明資源配置效率越低。本文借鑒Tmg等(2011)和許志勇等(2024)[#1的研究,從資產結構視角對資源錯配進行衡量,從固定資產、無形資產、金融資產、流動資產中的應收賬款以及存貨等方面衡量資源錯配情況。
4.控制變量
控制變量的選取在充分考慮企業雙元創新與戰略性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關系的前提下,參考已有研究!1,主要設置了以下幾個重要的控制變量:企業規模(Size)和年齡(Age)均會對企業創新和發展產生影響;股權集中度(Shcrl)反映股權的集中或分散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企業重大決策的制定;資產負債率(Lew)和現金流(0)反映企業負債經營的能力,資產收益率(Roa)反映企業的盈利能力;高管薪酬(4salan)反映了企業對長期利益的注重。各變量的具體定文見表1。
四、實證結果分析
(一)描述性統計
表2為主要變量的描述性統計。由表2的描述性統計可知,戰略性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gd)的均值和中位數分別為14.742 和14.711,說明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比較均勻;雙元創新平衡(Bal)的均值為0404,中位數為0.400,雙元創新互補(Comp)的均值為0.128,中位數為0.160,說明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雙元創新協同發展比較均勻,其中雙元創新平衡水平高于雙元創新互補水平;資源錯配(0)均值和中位數分別為0230和0.209,說明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存在一定的資源錯配情況,但資源錯配程度相差不大。其他變量與已有研究相比基本一致且均處于合理區間之內。方差膨脹因子分析顯示,各解釋變量方差膨脹因子(F)均遠小于10,表明變量間不存在多重共線性。
(二)基淮回歸
表3的結果支持了假設H1,表3列(1)-列(4)分別是僅包含解釋變量、加人控制變量的雙元創新平衡與雙元創新互補對戰略性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回歸結果。由結果可知,無論是否加入控制變量,雙元創新平衡和互補均與戰略性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系數分別為0089(plt;0.05)和0.341(plt;0.05),說明雙元創新協同對于戰略性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假設 H1 得到駿證。
(三)機制分析
由前文研究發現,雙元創新平衡和雙元創新互補均對戰略性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為探究假設中提出的雙元創新平衡和雙元創新互補對戰略性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影響機制,本文接下來將對資源錯配的中介作用展開檢驗。
表4列(1)和列(2)同表3列(3),用以檢驗雙元創新平衡是否俺夠通過降低資源錯配以提高資源配置效率進而感響戰略性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表4列(3)和列(4)同表3列(4),用以檢驗雙元創新互補是否俺夠通過降低資邈錯配以提高資源配置效率進而影響戰略性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從表4列(1)和列(3)可以看出,雙元創新平衡(Bal)和互補(Camp)對資源錯配(e0)的回歸系數分別為-0.018和-0.064,且均在5%水平上顯著,表明雙元創新平衡和互補均對資源錯配存在負向作用,假設H2得到驗證。表4列(2)和列(4)中,資源錯配(Me0)對戰略性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Hgd)的回歸系數顯著為負,這初步說明,雙元創新協同能夠通過緩解資源錯配,使得以資源配置效率提升來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因此,雙元創新協同通過影響資源錯配進而影響企業高質量發展的中介效應成立,假設 H3 得到驗證。
(四)穩健性檢驗
1.內生性控制
考慮到雙元創新協同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之間可能存在反向因果關系,本文采用工具變量法進行內生性檢驗。在工具變量的選擇上,參考已有研究!=1,采用同行業同年度除本公司以外的其他公司的探索式創新和利用式創新數量均值計算的雙元創新平衡和互補(1)作為工具變量,使用2SIS法進行估計。由于某一企業的雙元創新容易受行業整體創新行為的擴散感響,而同行創新行為較難對某一具體企業的高質量發展產生直接作用,因面符合工具變量的要求。表5展示了工具變量法第二階段的檢驗結果,Meibemgem-PapM 統計量P值均小于0.01,keibersm-Papi WabdF統計量均大于$ioek-Yos 弱識別檢驗在10%水平上的臨界值為16.38,通過了不可識別檢驗和弱工具變量檢驗。同時結果顯示雙元創新平衡和雙元創新互補對戰略性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正向影響仍顯著,表明在控制了內生性問題后本研究的結論仍然可靠。
2.穩健性檢驗
為了確保研究結果的可靠性,本文還進行了一系列穩健性檢驗D。
(1)模型變換。為了緩解隨行業變化的遺謝變量的內生性問題,本文在模型中增加了行業固定效應,進行了重新估計。結果顯示,雙元創新協同對戰略性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仍然起到了顯著促進作用。
(2)改變核心變量的測量方法。雙元創新協同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作為本文的核心變量,其衡量方式是否會影響研究結論,直接關系到本文研究結論的穩健性。因此,本文進一步變換核心解釋變量的測量方式對研究結論進行檢驗。
對于核心解釋變量,雙元創新協同測量變換主要是通過改變探索式創新和利用式創新的測量予以實現。現有研究認為探索式創新產出更具突破性的技術或產品,與發明專利的創造性特征相契合,利用式創新是對現有產品質量、功能的改進,與技術或外形改善的實用新型專利和外觀設計專利的特征相契合1。因此,可以使用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專利的申請量表示利用式創新,使用企業發明專利中請量表示探索式創新。基于此,本文將發明專利數、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專利數代人雙元創新平衡和雙元創新互補公式,計算得出新的雙元創新平衡和雙元創新互補。結果顯示雙元創新平衡和雙元創新互補對戰略性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回歸系數依然顯著為正,假設檢驗結果與前文均一致,表明本文的研究結果具有穩健性。
對于核心被解釋變量的測量,根據前述高質量發展的測量方法可以分為單指標法和指標體系兩種。本文選擇構建戰略性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指標體系替換被解釋變量進行穩健性檢驗。借鑒己有研究,基于高質量發展內酒,結合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價值創造屬性、可持續發展要求、運營目標及社會影響!”1,從經營績效、發展力、風險防控與開故共享四個維度構建戰略性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評價體系,對戰略性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水平進行綜合測度。檢驗結果顯示改變核心被解釋變量的測量方法后,結果依然保持穩健。
(3)Boob1mp檢驗。本文進一步采用Boolstp檢驗對資源錯配的中介效應進行檢驗。檢驗結果顯示資源錯配在雙元創新平衡和雙元創新互補與戰略性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之間的中介作用顯著具體而言,在雙元創新平衡與戰略性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之間,Boadmp檢驗間接效應的置信區間為[-0.028,-0.0011,不包括0,在5水平上顯著,Boodmp檢驗直接效應的置信區間為[0.0450.301],也不包括0,在1水平上是著。因此,資源錯配在雙元創新平衡與戰略性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之間發揮中介作用,且為部分中介作用。同理,在雙元創新互補與戰略性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關系中,資源錯配在雙元創新互補與戰略性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之間也顯著發揮部分中介作用。
(五)進一步分析
1.調節效應分析
(1)市場競爭環境的調節效應。市場作為信息傳遞和調節的重要載體,對企業的生產經營與決策制定過程發揮著直接導向作用。市場競爭環境是衡量行業內各企業間的市場競爭態勢,市場競爭越激烈,企業越有動力持續激發創新的積極性以獲取相對于其競爭對手更加有利的競爭優勢(21,雙元創新對企業高質量發展的提升優勢將更加明顯。因此,本研究將從市場競爭環境探究雙元創新協同與戰略性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關系的邊界條件。考慮到企業創新活動是一個動態研發與成果轉化的過程,且創新研發過程受行業經營環境和市場需求變動的影響較大,本研究將從市場動態性和市場競爭強度度量市場競爭環境。
市場動態性是反映市場不確定性和多變性的重要指標,本文采用當期銷售收人的變異系數(MDC)來衡量,MDC值越大,表明市場動態性越強;市場競爭強度是反映行業內企業之間競爭激烈程度的重要指標,本文采用赫芬達爾指數(HHI)進行衡量,HHI 數值越小,表明市場內競爭強度越高。具體衡量方法如下所示:
式(7)和式(8)中,Resenme。為企業的主營業務收人,Sale.,為企業的銷售收人,sale,為某一行業第:年的平均銷售額,代表某一行業中的各個企業,N代表該行業中的企業個數。表6報告了上述檢驗的回歸結果,列(1)和列(2)報告了調節變量市場動態性的回歸結果,可以發現,雙元創新協同與市場動態性的交互項系數顯著為負。具體而言,雙元創新平衡與市場動態性的交互項系數在10%水平上顯著,雙元創新互補與市場動態性的交互項系數在5水平上顯著,表明市場動態性對雙元創新協同與戰略性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之間關系具有負向調節作用。列(3)和列(4)報告了市場競爭強度的調節作用,可以發現,雙元創新協同與市場競爭強度的交互項系數顯著為正。其中,雙元創新平衡與市場競爭強度的交互項系數在10%水平上顯著,雙元創新互補與市場競爭強度的交互項系數在水平上顯著,表明市場競爭強度對雙元創新協同與戰略性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之間關系具有正向調節作用。
(2)政府補貼的調節效應。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重點培育產業,為了維持其創新活力,政府往往會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創新活動予以多種形式的扶持、資助、獎勵和補貼。為探究政府補貼對雙元創新協同與戰略性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之間關系的作用,本文將檢驗政府補貼的調節效應。
表6報告了政府補貼對雙元創新協同與戰略性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之間關系的影響。列(5)和列(6)分別展示了政府補貼、雙元創新平衡和雙元創新互補與戰略性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回歸結果。其中,政府補貼與雙元創新平衡和互補的交互項系數分別為-20.333、-74.161,均通過了 1%的顯著性水平檢驗,表明政府補貼對雙元創新協同與戰略性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顯著的負向調節作用。出現這一結果的原因可能是由于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是中國經濟轉型的重要國策,因而我國政府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補貼金額巨大。但是政府直接資助創新的政策手段,往往由于信息不對稱和企業的逆向選擇行為,會加劇企業的尋租行為,使企業在創新過程中出現創新活動結構不合理等現象,反而對戰略性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產生了一定抑制作用。
2.異質性分析
(1)產權性質的異質性。考慮到目前我國資本市場存在國有和非國有控股兩類不同產權性質的公司,它們在公司治理等方面均存在一定差異。因此,下文將從企業產權性質考察雙元創新協同與戰略性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關系。結果如表7所示。由表7可見,在雙元創新平衡與戰略性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關系中,雙元創新平衡對戰略性新興產業中的民營上市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影響在10水平上正向顯著,而雙元創新平衡對戰略性新興產業中的國有上市企業高質量發展雖然具有正向影響,但不顯著。同理,雙元創新互補對戰略性新興產業中的民營上市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影響均在5%水平上正向顯著,而對戰略性新興產業中的國有企業高質量發展的正向影響不顯著。這表明,相較于國有控股企業,雙元創新協同對戰略性新興產業中的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的促進作用更強。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民營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往往更加依賴于自身的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力,它們通常更加注重創新活動的實際效果和回報。因此,在雙元創新協同方面戰略性新興產業中的民營企業可能更加注重創新活動的質量和效益,通過優化創新流程和提升創新能力來推動其高質量發展。進一步采用似無相關模型SUR的檢驗對組間系數差異進行檢驗,結果顯示組間系數差異檢驗值分別為2790和7.600,分別在10%和 1%水平上通過顯著性檢驗。
(2)分布區域的異質性。考慮到各地區創新環境存在一定的差異性,本文進一步按照我國東中西部劃分標準從東部地區、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分別考察其雙元創新協同對戰略性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影響,如表8所示。由表8可知,東部地區的雙元創新平衡和雙元創新互補對戰略性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均存在顯著正向影響,表明該地區雙元創新協同能夠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而在西部地區和中部地區雙元創新協同對戰略性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影響均不顯著,特別是西部地區的雙元創新互補對戰略性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存在抑制作用,這可能是因為西部地區技術發展較為落后,導致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不同創新活動都相對薄弱,難以發揮雙元創新互補的協同效應,從而抑制高質量發展。進一步對組間系數差異進行檢驗,結果顯示組間系數差異檢驗值分別為2.260和2.250,均在1%水平上通過顯著性檢驗。綜合表明,相較于西部和中部地區,雙元創新協同對戰略性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的促進作用在東部地區更加顯著。
五、結論與政策啟示
基于組織雙元理論和資源基礎觀,本研究以2014-2021年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為樣本,系統考察了雙元創新協同對戰略性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影響機制,主要結論如下:(1)雙元創新協同顯著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實證結果表明,雙元創新平衡與互補均對產業高質量發展產生顯著正向影響,這一結論在通過一系列穩健性檢驗和內生性處理后依然成立。(2)資源錯配在雙元創新協同與高質量發展間發揮關鍵中介作用。研究發現,雙元創新協同通過優化資源配置效率、降低資源錯配程度,進而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3)外部環境因素具有顯著調節效應。具體表現為:市場動態性和政府補貼負向調節雙元創新協同與戰略性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關系;而市場競爭強度強化了雙元創新協同對戰略性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的作用。(4)異質性分析表明,雙元創新協同對戰略性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的作用在民營企業、東部地區的企業中更為顯著。
基于上述結論,本文得到如下政策啟示:
第一,構建差異化創新支持體系。對于戰略性新興產業而言,雙元創新緊密結合是其高質量發展實現的有效手段。但現行政策多采用“普適性補貼”,缺乏對創新類型(探索式/利用式)的區分以及對創新失敗的政策容錯機制。對此,政府層面應充分認識到雙元創新對戰略性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的不同作用,制定差異化的創新支持政策例如,對探索式創新(如基礎研究、顛覆性技術提供長期穩定的財政資助支持,對利用式創(如技術改進、工藝優化)通過稅收減免和市場潮勵機制鼓勵企業自主投人。同時,推動“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由政府牽頭設立產學研合作風陷補償基金,彌補技術轉化失敗的部分損失,并搭建跨領域創新實體平臺,如產業研究院、技術創新中心等,形成“研發-中試-產業化”一體化鏈條促進知識共享與技術互補。
第二,創新資源配置管理模式。構建“數據驅動+動態適配”的資源精準配置機制,如設“雙元創新資源池”,將探索式創新(如基礎研發、前沿技術預研)與利用式創新(如工藝改進、產品迭代)所需資源分類管理,動態匹配項目需求。并利用工業互聯網平臺對企業設備、人才、資金等資源進行全要素建模,通過模擬推演預判不同創新路徑的資源需求沖突(如探索式創新所需的長勢投人與利用式創新的短期回報矛盾),提前優化面置方案。
第三,優化市場競爭環境。一方面,面對環培動態性的挑戰,政府應營造良性市場競爭環境。比如通過強化反壟斷監管,避免頭部企業通過市場勢力擠壓中小企業創新空間:主動為企業提供市場報、行業趨勢分析等服務以及時捕提市場動態和技術變革,降低環境不確定性對企業雙元創新的負面影響;鼓勵中小企業參與國際標準制定,提升市場競爭強度對創新的正向激勵作用。另一方面,實施區域與所有制差異化政策應對發展不平衡問題,對于東部地區,要發揮其雙元創新協同優勢,打造國際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如長三角集成電路、珠三角數字經濟),強化全球技術話語權;對于中西部地區,優先布局資源密集型新興產業,并配套專項基礎設施基金,激發雙元創新協同效應。
參考文獻:
[1] 宋波,趙良杰,徐飛.基于網絡嵌入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新熊彼特式發展的動力學機制[J].系統管理學報,2019,28(4):615-624.郭曉雨,張微.政策工具、產業異質性與企業績效基于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微觀考察[J].哈爾濱商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6):61-72.
[2]賈勇,傅倩汪琳,李冬姝.技術創新與企業罰性:基于新冠疫情情景[J1.管理科學,2023.36(2):17-34.
[3]Jansen JJP,Va d BFAJ,Volbenha H W.Exploratoty hnovation,Explitative lvaion, and Perforance :Efeets of Orgnizational Antecedents and Envimmnental Moderakrs 」l.Managenent Science,2006,52醄鋆秝掭膦1褲1): 1661-1674.
[4]lang Jiangyun,Crossan M,Rowe WG. Dominant CEODeviant Stmtegy ,and Extreme Peromnance: the Moderating Rale af a Powerul Board[ j]. Joumal of Magement Suwlies,2011.48(7):1479-1503.
[5]董保寶,程松松,張蘭.雙元創新研究述評及開展中國情境化研究的建議[J1.管理學報,2022,19(2):308-316.
[6]馬鴻佳,宋春華,郭海.戰略選擇,雙元創新與天生國際化企業績效關系研究[J].科學學研究,2016,34(10):1550-1560.
[7]榮壟楨,陸奇斌.中國政府創新補助對雙元創新績效的影響研究[J].科研管理,2024,45(3):64-73.
[9]李瑞雪,彭燦,呂潮林.雙元創新協同性與企業可持續發展:竟爭優勢的中介作用[J].科研管理,2022.43(4):139-148.
[10]吳亮,趙興廬,張建琦.以資源拼湊為中介過程的雙元創新與企業績效的關系研究[J1.管理學報,201613(3):425-431.
11Ca00,Gedajlovie E.Zhang H. Unpaeking Organizational Ambidexlerily:Dimersions,(oningecies,and Syn
ergistie Effects[ J].0rganzation Scienee,2009,20(4)781-796.
[12]AljaG,lampert C M,Enrepreneurship in he LargeCopomation: A Longitudinal Stuy of How FstabishedFrs Crate Breakthmugh lnventions[j]. StrategikMamagement Joumml,2001.22(6-7):521-543.[13]He ZL,Wong PK,Explomtion vs. Exploitation: anEmpirical Test of he Ambidexerity Hypahesis[ j]. 0rsanizalion Science.2004.15(4):481-4944.
[14]Mengue B,Auh S.The Asymetrie Modenating Role oMarket Crienation on the Ambidesterity Fim PerformanceRelationship for Prospeclors and Defenders [ j]. industriaMbrketing Management,2008,37(4):455-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