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生產力是人類社會進步與經濟增長的重要決定力量,區別于以往依靠大量資源要素投入來謀求農業增長的傳統生產力,中國式農業現代化發展亟新的生產力動能。本文選取 2010-2021年中國30個?。ㄊ袇^)的面板數據,從理論和實證兩個方面系統探討新質生產力對中國式農業現代化的影響機理及作用機制。研究發現,新質生產力對中國式農業現代化提升有顯著驅動作用;機制分析表明,農業機械化水平和農村人力資本水平提升是新質生產力驅動中國式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傳導渠道:門檻效應分析表明,在數字經濟水平高于雙門檻、經濟發展水平高于單門檻、人力資本水平處于中間門檻值的地區,新質生產力對中國式農業現代化的推動作用更強;異質性分析發現,新質生產力對中國式農業現代化的促進效應在東部地區、糧食主銷區、土地高轉流轉組和丘陵過渡區更為顯著。
關鍵詞:新質生產力;中國式農業現代化;農業機化;農村人力資本
中圖分類號:F32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148X(2025)03-0122-10
一、引 言
中國式現代化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恩主義現代化理論,更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提供了鮮明的實踐路徑\"。中國式農業現代化既是保障中國式現代化行穩致遠的堅實基礎,也是推動我國從農業大國邁向農業強國的戰略支點。縱觀發展歷程,中國式農業現代化實現了從積貧積弱到全面小康的歷史性跨越。新中國成立初期的社會主義改造與合作化變革,為計劃經濟下農業發展奠定了組織化基礎!。改革開放時期的制度創新,尤其是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釋放了生產活力。新時代的“城鄉一體化”“脫貧攻堅”“共同富?!钡葢鹇圆渴饎t推動農業現代化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堅持不懈夯實農業基礎,推進鄉村全面振興”,這些重要論述凸顯了農業現代化在國家現代化進程中的戰略地位。
當前,中國式農業現代化發展面臨雙重挑戰:在資源環境方面,傳統要素驅動的發展模式導致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問題日益嚴峻;在科技支撐方面,農業生產存在大而不強、多而不優的結構性矛盾,特別是在智能裝備、生物育種等前沿領域存在明顯短板(,這些困境表明,農業現代化明顯滯后于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和城鎮化進程,亟需突破傳統發展范式,培育新的生產力動能。在此背景下,“新質生產力”概念的提出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這一概念強調以全要素生產率提升為核心,通過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組合方式的質態躍升,實現高質量發展!。對于農業領域而言,新質生產力可能成為破解其發展瓶頸、推動現代化轉型的關鍵突破口151
從現有文獻來看,圍繞新質生產力驅動農業現代化的相關研究主要從理論邏輯、實現路徑和作用機制三個維度展開深人探討。在理論層面,學者們強調需要突破傳統生產力發展范式,通過生產方式創新、科技創新和農業產業體系重構三個方向發展新質生產力(。也有學者認為,農業高質量發展取決于產業形態重構力、產業結構重塑力和產業躍遷支撐力!。這些研究共同表明,新質生產力對農業發展具有系統性變革作用,而非僅依賴技術疊加或漸進式改良。其中,顛覆性技術的“創新-采納-滲透”對農業現代化影響效應最為顯著,能夠改變農業生產雨數,推動農業發展實現規模報酬遞增”。在路徑層面,研究重點關注數字化改造對傳統農業的轉型升級作用[*01;在機制層面,學者們發現數字技術的研發及擴散是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增量,數字技術主要通過數字生產力水平提高、農業技術進步與農業資本深化[1、提高農村人力資本水平與緩解農業資源錯配[“1等機制實現。既有研究雖然對新質生產力驅動農業現代化進行了有益的探討,但仍存在以下局限:一是缺乏對新質生產力與農業現代化因果關系的實證檢驗:二是新質生產力對中國式農業現代化的短期波動效應和長期影響機制尚未得到充分揭示:三是對發展條件異質性的探討不足?;诖?,本文利用2010-2021年中國省級面板數據,通過構建綜合指標體系量化新質生產力和農業現代化水平,并運用多種計量方法系統考察二者的關系。本文的創新點主要體現在:第一,構建多維度評價體系,科學測度新質生產力和農業現代化水平;第二,揭示農業機械化和人力資本積累兩條關鍵中介路徑:第三,創新性地引人門檻效應模型,識別數字經濟、經濟發展水平和人力資本等變量的調節作用。這些研究發現不僅拓展了新質生產力的理論內涌,也為推進中國式農業現代化提供了政策啟示。
二、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
(一)新質生產力驅動中國式農業現代化發展的直接效應
新質生產力應用范疇不僅限于高新技術產業,其通過技術創新和要素重構實現價值創造的本質特征,在農業領域同樣具有顯著的適用性。新質生產力通過深度滲透農業生產全過程,推動大數據、云計算等數字技術與傳統生產要素深度融合,促使農業生產系統發生質態變革,最終形成具有數字化,智能化特征的新型農業生產要素體系(。這一變革主要體現在三個層面:首先,在勞動者維度,新型農業勞動者呈現知識化、技能化和創新化的特征。這類勞動者不僅能夠熟練操作智能農業裝備,更能主動拓展勞動對象的應用邊界,成為新質生產力體系中最具能動性的主體。其次,在勞動資料方面新一代信息技術與智能裝備的廣泛應用顯著提升了生產效率。智能播種機器人、物聯網傳感器等先進工具的應用,使農業生產過程實現了精準化和智能化。最后,在勞動對象層面,傳統農業生產要素通過技術賦能實現了質的飛躍。土地、種子等基礎要素經過數字化改造和智能化升級,有效拓展了農業生產的技術邊界,為農業發展注人了新動能。
這種新型要素體系為中國式農業現代化提供了多維度的驅動力,具體表現在:第一,推進農業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引領農業生產現代化。相較于傳統農業生產力,新型農業生產力倡導以“科技興農、數字惠農”變革農業生產方式,不斷增強土地技術、管理、數據和資本等農業生產要素集成創新提高土地產出率和農產品質量。第二,促進農業數字化轉型升級。新質生產力依托“數據+算法”技術發揮乘數倍增效應,促進傳統農業與新興產業融合發展,催生智慧農業、體驗農業、創意農業、農村電商等新業態,拓展農業多功能性,伸農業產業鏈,助推農業產業體系現代化。第三,促進農業綠色低碳轉型。新質生產力通過催生新的經濟模式,促進農業產業集聚和融合。產業集聚能促進要素有序流轉、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及深化農業分工,為農業全要素生產力躍遷提供有力支撐,從而助推農業生態現代化?;谏鲜龇治?,本文提出以下研究假設:
H1:新質生產力對中國式農業現代化發展具有顯著促進作用。
(二)新質生產力驅動中國式農業現代化的機制分析
1.基于農業機械化水平提升的中介機制
誘致性技術變遷理論認為,技術變遷是由經濟系統中相對價格變化和資源稟賦變化所驅動的。在中國農業勞動力要素變得相對稀缺的背景下,農業機械化水平提升已成為現代農業發展應對“劉易斯拐點”和人口紅利消失的必然選擇。新質生產力是以科技創新為驅動的生產力,引導新一代信息技術不斷向農業領域滲透,農業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推動傳統農業機械選代升級。智慧農機裝備能夠提升作業質量和效率、降低成本和勞動強度、優化生產要素配置,成為推動中國式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引擎!。基于此,新質生產力提升農業機械化水平,進而促進中國式農業現代化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強化農業產出能力,推動農業產業降本增效。新質生產力內含前沿科技和顛覆性技術,將催生出大量農業機器人、自動化裝備、無人機等新型勞動工具,極大提高農業機械工作效率,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創造出更多的農業剩余價值,實現農業生產現代化。第二,降低農業經營成本。智慧農機裝備是一種典型的勞動節約型技術進步,能充分解放自然人體力和腦力,促進農民向高附加值、技術密集型、市場需求旺盛的產業領域轉移。勞動力的非農部門轉移,一方面可以降低務農成本,另一方面可以增加非農收人。第三,促進農業經營現代化。農機技術進步和農機服務創新為破解土地經營分散化、細碎化問題帶來新的契機,有力地促進了農業經營模式的集約化和規模化,實現規模效應!。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以下研究假設:H2:新質生產力通過提升農業機械化水平間接促進中國式農業現代化。
2.基于農村人力資本水平提升的中介機制
新質生產力具有鮮明的人本內蘊特征(,通過技術賦能與制度適配的協同作用,重塑農業生產主體的知識體系與實踐能力,形成“技術滲透-能力重構-行為革新”的傳導路徑來提升農村人力資本水平,而中國式農業現代化發展與高素質農村人力資本密不可分。首先,新質生產力推動優質教育資源向農村延伸,在線教育和虛擬現實技術使信息傳遞成本降低,農村勞動力能夠便捷獲取職業技能培訓,加速人力資本積累。具備數字素養的新型農民不僅能更快掌握農業新技術,還能通過數據分析靈活調整生產結構,從而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和質量。其次,數字基礎設施普及與智能化工具應用顯著提升了信息流動速度和溝通效率,促進了農民的思想意識改變與知識結構升級,更增強了其對現代化農業生產方式的接受度。根據《2023年中國鄉村振興發展報告》顯示,鄉村振興示范區中有80%以上的農民參與了新技術、新模式的推廣應用。農村人力資本水平的提升有效促進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與轉型升級,“農旅融合“訂單農業”“數字鄉村”“康養農業”等新業態不斷涌現,實現了產業鏈縱向延伸與價值鏈提升,提高了中國式農業現代化水平?;谏鲜龇治觯疚奶岢鲆韵卵芯考僭O:
H3:新質生產力通過提高農村人力資本間接促進中國式農業現代化。
綜上所述,新質生產力驅動中國式農業現代化的機理可以概括為:新質生產力通過嵌入傳統農業生產要素,催生新型勞動者、新型勞動工具和新型勞動對象,構成了新型農業生產要素系統。這一系統通過三重路徑推動中國式農業現代化進程:創新要素配置方式,實現農業生產現代化;推進農業數字化轉型,實現農業經營現代化;促進綠色低碳技術應用,推進農業生態現代化。此外,新質生產力通過提升農業機械化水平和農村人力資本水平,進而推動中國式農業現代化。由此,新質生產力驅動中國式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內在機理如圖1所示。
三、研究設計
(一)模型設定
為檢驗新質生產力對中國式農業現代化的直接驅動作用,本文借鑒胡雅淇等(2023)[”1的相關研究成果,構建基準回歸模型。模型設定為:
式(1)中,am 表示省份i在第:年的中國式農業現代化水平,核心解釋變量npro。為省份i在第:年的新質生產力水平,X。為省份層面的控制變量組,,和4 分別表示省份效應與時間效應;s為隨機擾動項。為檢驗新質生產力通過農業機械化和農村人力資本驅動中國式農業現代化水平的傳導機制,本文參照溫忠麟和葉寶娟(2014)[]的研究成果,在基準回歸模型基礎上構建兩階段回歸模型。模型設定如下
式(2)和式(3)中,aml表示農業機械化和農村人力資本,其余變量與式(1)相同。為檢驗新質生產力驅動中國式農業現代化的門檻效應,本文借鑒范德成和賈明哲(2024)[9的研究成果,將數字經濟水平、經濟發展水平和人力資本水平作為門檻變量,構建多門檻面板回歸模型進行分析。具體模型如下:
式(4)中,9。為門檻變量;8;與8,為不同的門檻值,8;lt;8.;1(·)代表指示函數,用于按照門檻值對樣本分段。
(二)變量測度與說明
1.被解釋變量:中國式農業現代化(am)。參考冀玄玄和姜軍松(2024)(所構建的指標體系,并結合中國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現狀及變化趨勢,選取了農業生產現代化、農業經營現代化,農業生態現代化3個維度的10個指標構建農業現代化水平評價指標體系(見表1)。為避免主觀因素影響,且更加側重于對數據本身進行有效測算,本文運用嫡值法確定各項研究指標權重數值,測度中國式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
2.核心解釋變量:新質生產力水平(npro)目前對于新質生產力的評價標準尚未統一,在借鑒已有成果的基礎上中,充分考慮數據可得性等客觀要求,本文從科技生產力、綠色生產力和數字生產力3個維度中選取6個一級指標、14個二級指標,構建新質生產力評價體系(見表2)。其中科技生產力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包括技術效率技術研發、技術生產、創新研發、創新產業和創新產品;綠色生產力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導向,倡導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的發展模式,包括能源強度、能源結構、廢水排放和廢氣排放;數字生產力是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表現形式,通過數字化創新,驅動供給側與需求側高效精準匹配,大幅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包括電子信息制造、企業數字化、互聯網普及率和數字升級。本文采用值法確定指標權重,并通過加權求和計算我國新質生產力水平。
3.中介變量:農業機械化水平和農村人力資本水平。農業機械化是推動農業現代化,促進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之一。本文借鑒周振等(2016)[2]的方法,采用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來衡量:
AML=0.4MP + 0.3MS + 0.3MH(5)
式(5)中,MP、MS、MH 分別表示機耕率、
機播率和機收率,機耕率為機械耕地面積與農作物總播種面積的比值:機播率為機械播種面積與農作物總播種面積的比值;機收率為機械收獲面積與農作物總播種面積的比值。
農村人力資本水平用農業科技活動人員數表示,借鑒鐘曉華(2023)2】的研究,構建調節系數測算,農業科技活動人員數用Ramp;D人員數乘以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來衡量。4.控制變量。為增加回歸結果的可靠性,減少遺漏變量導致的估計誤差,本文控制以下可能影響中國式農業現代化的因素,具體設置如下:農業受災率采用農業受災面積與農作物播種面積之比衡量;農業生產結構采用糧食播種面積與農作物播種面積之比衡量;工業化水平采用工業增加值與地區生產總值之比衡量;老齡化水平采用老齡人口撫養比重表示;經濟發展水平采用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取對數來測度:城鎮化水平采用城鎮人口與總人口之比衡量。
(三)數據來源及描述性分析
根據數據可得性,選取2010-2021年全國30個省市自治區(不含西藏和港澳臺)的面板數據進行實證研究。相關數據來源于國家統計局、EPS數據庫、各省(直轄市、自治區)歷年統計年鑒以及《中國統計年鑒》《中國能源統計年鑒》《中國工業統計年鑒》《中國科技統計年鑒》《中國農業機械工業年鑒》等。在數據搜集過程中,少量缺失數據用線性趨勢法補充,并對全部連續數據進行雙側 1%縮尾處理,以消除極端值的影響。樣本變量的描述性統計結果如表3所示。
四、實證結果分析
(一)基準回歸
基準回歸結果如表4列(1)一列(4)所示。表4列(1)的回歸分析中未加人任何控制變量,核心解釋變量新質生產力的系數在1水平上顯著為正,驗證了新質生產力驅動中國式農業現代化水平提升這一理論預期。進一步地,為盡可能消除經濟社會發展因素對實證結果的干擾,列(2)-列(4)逐步固定省份效應、時間效應及加人控制變量,可以發現新質生產力的回歸系數皆為正,且在統計學意義上顯著。綜上分析,新質生產力能夠促進中國式農業現代化發展,假設H1得到驗證。
(二)穩健性檢驗
為保證上述研究結果的穩健性和可靠性,本研究采取多種方式進行穩健性檢驗:
(1)更換被解釋變量的測度方法。除了上述熵值法測度中國式農業現代化水平外,還可以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再次測算中國式農業現代化水平(am)。穩健性回歸結果如表5列(1)所示,可以發現,新質生產力對中國式農業現代化有顯著正向促進作用,表明實證結果具有穩健性。
(2)更換核心解釋變量。數字經濟重在催“新”提“質”,其代表了新質生產力的高階形態,為生產力系統性躍升提供核心動能。因此,本文選取數字經濟發展水平來替換解釋變量,借鑒許憲春和張美慧(2020)】的中國數字經濟發展水平指標體系,采用熵權法測算得到各省數字經濟發展水平,使用模型(1)進行回歸。表5列(2)結果顯示,回歸系數在1%水平上顯著為正,證明研究結果的可靠性。
(3)縮短時間窗口期。中國農業現代化發展進程中往往受到政策變化、技術進步、氣候條件等復雜因素影響,長時間窗口數據可能掩蓋新質生產力的短期效應。為精準捕捉新質生產力在特定時期內作用,將樣本區間調整為2016-2021年的短面板數據進行重新回歸,回歸結果如表5列
(3)所示,說明研究結果是穩健的。
(4)別除直轄市。本文以省份面板數據為研究樣本,考慮到四個直轄市在經濟發展水平、政策支持力度、基礎設施條件等方面存在顯著優勢,更容易獲取推動新質生產力、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關鍵要素,在樣本中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將北京、天津、上海和重慶四個直轄市的數據剔除后,重新進行回歸,結果見表5列(4)所示,回歸系數在5%水平上顯著為正。
(5)考慮滯后效應。在新質生產力驅動中國式農業現代化的進程中,新技術、新機械及新管理方式的推廣應用往往存在時滯效應,需要一定周期才能充分顯現其效果。若忽視這種滯后性,將低估新質生產力的驅動效應。為此,本文將解釋變量進行滯后一期處理,回歸結果如表5列(5)所示,估計系數顯著為正?;貧w結果保持穩健。
(三)內生性處理
考慮新質生產力與中國式農業現代化之間可能存在反向因果關系以及遺漏變量,本文試圖通過工具變量法緩解內生性問題,識別新質生產力對中國式農業現代化影響的凈效應。本文借鑒黃群慧等(2019)125]構建工具變量的思路,采用各地區1984年郵局普及率與隨時間變化的電信業務量的交互項,作為該地區新質生產力水平的工具變量。一個城市歷史郵局數量可能會影響當地互聯網發展,進而影響新質生產力水平,但不會直接影響現階段地區的農業現代化水平,因此該變量滿足工具變量的相關性和外生性條件。表6匯報了采用兩階段最小二乘法(2SIS)進行工具變量回歸的估計結果。工具變量不可識別檢驗結果顯示,IM 統計量P值為0.000,有效拒絕了原假設;而弱工具變量檢驗的 WaldF統計量超過10水平上的臨界值,說明本文選擇的工具變量通過不可識別檢驗和弱工具變量檢驗。新質生產力的影響系數通過了1%的顯著性水平檢驗,說明基準估計結果不受內生性問題影響,有力證實了新質生產力對中國式農業現代化的正向促進作用。
(四轢舲鳡啞每)圄中介效應檢驗
本文為探討“新質生產力-農業機械化-中國式農業現代化”的傳導機制,將農業機械化水平(aml)作為中介變量進行分析,回歸結果如表7列(2)和列(3)所示。結果顯示新質生產力可以顯著提升農業機械化水平,且通過該中介變量間接賦能中國式農業現代化發展。為確保機制檢驗結果穩健性,運用 Sobel 檢驗以及 Bootstrap 檢驗農業機械化水平的中介效應,Sobel檢驗統計量Z=5.159(plt;0.01),在 Bootstrap重復抽樣1000 次的_bs_2估計值95%置信區間為(0.575.0.737)不含有0,說明模型通過了 Bootstmp檢驗,可以表明新質生產力在影響中國式農業現代化的過程中,農業機械化水平的中介效應顯著,可能的原因是,新質生產力通過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促進傳統農業機械轉型升級,能夠重構農業生產函數的技術參數,進而提高農業機械作業效率和智能化水平,有利于破解農業“高投人-低產出”的傳統路徑依賴,推動中國式農業現代化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假設 H2 得到驗證。為繼續探討“新質生產力-農村人力資本-中國式農業現代化”的傳導機制,將農村人力資本水平(ast)作為中介變量進行分析,回歸結果如表7列(4)和列(5)。結果顯示農村人力資本水平系數顯著為正,說明新質生產力能夠通過提升農村人力資本水平推動中國式農業現代化發展。研究結果同樣通過了Sobel檢驗與 Bootstmp 檢驗,結果具有穩健性,假設H3成立。這一機制揭示,農業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必然伴隨著農村勞動力的結構調整和技能提升,知識型、技能型和創新型的農村人力資本成為農業發展的主體力量。根據盧卡斯的內生增長理論,人力資本通過發揮“配置能力”,能夠高效整合智能裝備、農業大數據等新型生產要素,提高農業全要素生產率,進而顯著提升中國式農業現代化水平。
(五)門檻效應檢驗
新質生產力對中國式農業現代化的驅動強弱可能會受到數字經濟水平、經濟發展水平和人力資本水平的影響。第一,數字經濟發展水平高的地區,通過完備的數字基礎設施、豐富的數字生產要素和健全的數字技術生態系統,為農業發展提供智能裝備和數字化解決方案,能夠顯著提升新質生產力與農業現代化融合程度。但是,如果一個地區的數字經濟發展速度過快,舊的農業生產力沒有調整或調整緩慢與之不匹配,反而會制約新質生產力對農業現代化的驅動作用。第二,經濟發展水平越高的地方,通常具備更強的經濟實力、更活躍的科技創新能力以及更完善的產業生態,能夠促進本地區新型生產要素與特色農業融合,發展智慧農業,延伸農業產業鏈,進而顯著放大新質生產力對農業現代化的促進作用。第三,人力資本水平方面,一般來說,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地區,農民在文化素養、技術接受能力、學習能力和實踐應用能力等方面越具有顯著優勢,能夠更有效推動農業生產要素和生產過程的創新性轉化,從而增強新質生產力對中國式農業現代化的驅動作用。綜上所述,新質生產力對中國式農業現代化的促進作用,可能呈現基于數字經濟水平、經濟發展水平與人力資本水平的三重非線性門檻特征。綜上分析和建立的門檻效應模型,對數字經濟水平、經濟發展水平和人力資本水平分別進行門檻檢驗,表8為門檻值估計結果。檢驗結果表明數字經濟水平和人力資本水平存在雙門檻效應,經濟發展水平存在單門檻效應。
在 Bootstrap1000 次的情況下,回歸結果如表9所示。數字經濟門檻效應,表9列(1)顯示當數字經濟發展指數小于門檻值0.164 時,回歸系數為0.208,新質生產力在1%顯著水平上驅動中國式農業現代化發展,當數字經濟發展指數在0.164和0.384 之間,回歸系數為0.335 且通過1%顯著性水平,當數字經濟指數超過第二門檻值后,回歸系數為0.496仍然通過1%顯著水平?;貧w結果表明,由于數字經濟的影響,新質生產力對中國式農業現代化的驅動作用呈現邊際遞增的非線性效應:經濟發展水平門檻效應,列(2)顯示當經濟發展指數小于門檻值9.509 時,新質生產力對中國式農業現代化的影響顯著,回歸系數為0.255,當經濟發展指數大于9.509 時候,回歸系數為0.563 且通過1%的顯著性水平。回歸結果表明,經濟發展程度越高,新質生產力對中國式農業現代化的驅動作用更明顯:人力資本水平存在門檻效應,列(3)顯示人力資本水平不同的省份,新質生產力對農業現代化的影響存在較大差異,在人力資本水平較低的省份(門檻值低于0.157),新質生產力對農業現代化的影響顯著,系數為0222;在人力資本水平中等的省份(門檻值在0.157 和0.228 之間),新質生產力對農業現代化的影響顯著,系數為0472:而在人力資本水平較高的省份(門檻值高于0228),新質生產力對農業現代化的影響顯著,系數為0.349。由此可見,新質生產力對中國式農業現代化的驅動作用在人力資本水平中等的省份更強。
(六)異質性分析
中國幅員遼闊,各地區的資源稟賦、城市發展階段和產業基礎可能會影響新質生產力對農業現代化的驅動效應。因此,本文將按照地理區域劃分、糧食生產布局分區、土地流轉率、地形分布四個角度考察新質生產力影響農業現代化的異質性。
1.地區異質性
本文按照國家統計局劃分標準,將我國30個?。ㄖ陛犑?、自治區)劃分為東部、中部、西部地區三組,探究不同地區新質生產力對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影響效應差異,回歸結果如表10列(1)一列(3)所示。分析可知,東部地區新質生產力對農業現代化的影響存在顯著的促進作用,中部和西部地區新質生產力系數未通過顯著性檢驗??赡艿脑蚴牵阂环矫?,區域間發展階段和產業基礎不同。東部地區經濟發展水平高,科技創新能力強、傳統產業基礎雄厚,能夠更有效地通過新興技術賦能傳統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從而加速了農業新質生產力的培育進程。因此,東部地區新質生產力對中國式農業現代化的邊際貢獻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區。另一方面,區域間資源稟賦和發展空間不同。中部和西部地區新質生產力對中國式農業現代化的賦能作用呈現顯著的追趕特征,受制于相對薄弱的農業資源稟賦、產業鏈配套不足以及傳統生產要素落后等因素,中部和西部的新質生產力發展水平仍然具備較強的“后發優勢”。
2.糧食生產布局區域異質性
依據2003年財政部印發的《關于改革和完善農業綜合開發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本文將全樣本劃分為糧食主產區、糧食主銷區、產銷平衡區,分別重新進行回歸,結果如表10列(4)-列(6)。研究結果表明,新質生產力對糧食主產區、糧食主銷區、產銷平衡區農業現代化水平均有提升,其中對糧食主銷區的提升作用更為顯著。究其原因,糧食主銷區經濟相對發達,在新質生產力的賦能作用下,能夠更有效推進農業技術創新和生產模式變革,進而提高農業全要素生產率、提升中國式農業現代化水平:糧食主產區在農業數字化率、機械化率和產業組織化程度等方面已處于較高水平,已跨越技術創新擴散的快速增長期,進人技術應用成熟階段,故新質生產力對農業現代化的賦能作用相對不明顯;產銷平衡區受山地地形約束,該區域以特色農業和休閑農業為主導產業。由于農業經營分散,機械化水平低,新質生產力發展水平和技術吸納能力相對滯后,對中國式農業現代化的帶動作用還有待進一步加強。
3.土地流轉率異質性
土地流轉能夠有效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且土地流轉率達到或超過30%時,規模經濟效應和技術效率顯著提升,這一結論被廣泛用作劃分“低流轉組(lt;30%)”與“高流轉組(330%)”的重要依據本文參照田云和賀宜暢(2023)[~]土地流轉率的測度方法,將全樣本劃分為高流轉組和低流轉組,探究新質生產力對農業現代化水平影響的效應差異。實證結果見表11列(1)和列(2),新質生產力均提升了高流轉組和低流轉組的農業現代化水平,且高流轉組的促進效用更明顯??赡艿脑蚴牵涸诟吡鬓D地區,土地集中化和規?;洜I程度較高,能夠顯著降低新技術推廣的邊際成本,有效提升機械化、智能化與農業現代化的適配性,從而顯著增強新質生產力對農業現代化的促進作用;而低流轉地區的小農分散經營模式,面臨勞動生產率低、技術應用門檻高、協調成本大等難題,導致新質生產力的效能不足。
4.地形分布異質性
本文參考程維明等(2019)[”]的研究,將中國各省份劃分為平原地區、山地地區和丘陵過渡區,通過構建分組回歸模型,揭示新質生產力對農業現代化影響的地形分布異質性。根據表11列(3)-列(5)研究結果,丘陵過渡區和山地地區的新質生產力對農業現代化的促進作用分別通過1%和10%的顯著性檢驗,平原地區的影響不顯著??赡艿脑蚴牵鹆赀^渡區兼具平緩與起伏特征,避免了平原地區因機械化飽和導致的技術邊際效益遞減,又克服了山地地區因地形破碎化產生的技術排斥效應,故該區域新質生產力的邊際貢獻最高。山地地區受限于土地碎片化和基礎設施薄弱等制約因素,需要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平原地區現有技術體系已趨近生產可能性邊界,常規技術創新的替代彈性顯著降低,亟須大數據技術、基因編輯技術和生物育種技術等顛覆性技術創新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
五、結論與政策啟示
新質生產力是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對中國式農業現代化水平提升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基于 2010-2021年中國30個?。ㄖ陛犑?、自治區)的面板數據,實證探討了新質生產力對中國式農業現代化的影響效應,主要結論如下:(1)新質生產力對中國式農業現代化水平具有顯著的驅動作用,經過一系列穩健性檢驗后,結論依然成立。(2)中介效應分析發現,新質生產力能夠通過提升農業機械化水平及農村人力資本水平對中國式農業現代化產生正向影響,證實存在“新質生產力-農業機械化-中國式農業現代化”及“新質生產力-農村人力資本-中國式農業現代化”的正向傳導路徑。(3)新質生產力對于中國式農業現代化的影響存在門檻效應,具體表現為,在數字經濟水平高于雙門檻、經濟發展水平高于單門檻、人力資本水平處于中間門檻值的地區,新質生產力對中國式農業現代化的驅動作用更強。(4)異質性分析表明,新質生產力對中國式農業現代化的促進作用存在地區、糧食生產布局分區、土地流轉率和地形分布異質性。具體來看,東部地區、糧食主銷區、高土地流轉組、丘陵過渡區的新質生產力對中國式農業現代化的促進效應更為顯著。
基于上述結論,得到如下政策啟示:
第一,加快推進農業領域新質生產力發展,著力提升農業科技創新水平。以數字技術和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一輪科學革命和產業革命正快速選代更新,為中國式農業現代化發展提供了重要契機。首先,加快引人現代生產要素,建立健全農業科技創新供給體系,持續優化創新要素配置效率,切實增強農業內生性增長動力。其次,立足中國式農業現代化發展現實需求,著力構建“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傳統優勢產業+特色優質產業”四位一體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實現從傳統能源農業向智慧農業的跨域式發展,培育壯大農業新質生產力。
第二,構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農業裝備產業體系,加快推進農業生產機械化與智能化轉型。首先,在農業機械需求端,建立多層級政策協同機制,完善財政補貼體系。加大對農機購置補貼力度,拓寬農機購置補貼范圍、優化補貼方式,尤其將更多實用型、智能型農機納入中央財政補貼目錄。其次,在農業機械供給端,政府采取稅收優惠、研發補貼等政策調動農機生產企業的積極性,通過自主研發和引進外來技術相結合,生產高端農業機械裝備,打造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競爭力強的新質農業機械產業體系,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
第三,加快高水平農業創新型人才培養,推動技術型人才與產業需求精準對接。人才是支撐農業現代化的核心力量,也是加快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引擎。首先,大力培養具有創新創業精神,掌握前沿技術、具備交叉學科素養的高素質創新人才,依托“政府-高校-企業”三方協同的培養機制,重點培育領軍人才隊伍;其次,主動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區域現實發展需求,提升高等教育,職業教育和繼續教育的協同創新質效,不斷培育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高其利用新型生產工具和新技術的能力,著力培育既掌握數智技術應用能力,又具備現代農業經營管理素養的復合型人才隊伍。
第四,鍛長板、補短板,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根據異質性分析發現,不同地區新質牛產力對中國式農業現代化驅動效應有差異化的比較優勢。首先,應重點支持東部沿海地區率先突破,通過構建“政策-資金-技術”三位一體的政策支撐體系,充分發揮農業新質生產力的示范引領作用。其次,針對中西部等地區,堅持因地制宜原則,根據資源稟賦、產業結構和市場需求,制定差異化的現代化農業發展戰略。重點加強中西部地區特色農業和休閑農業關鍵領域的創新要素投人,實施數字基建攻堅工程、人力資本提升工程創新財政支持方式,提高財政資金投人效能。
參考文獻:
[1]豆書龍,朱晴和,周靜,等.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研究發展脈絡和展望[J1.農業經濟問題,2024(3):54-71.
[2]高厚,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理論意活[J1.農業經濟問題,2023(4):28-40.
[3]洪銀興,楊玉玲,現代化新征程中農業發展范式的創新--兼論中國發展經濟學的創新研究[J].管理世界.2023.39(5):1-8.
[4】韓文龍,張瑞生,趙峰.新質生產力水平測算與中國經濟增長新動能[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24,41(6):5-25.
[5]方敏,楊虎濤.政治經濟學視域下的新質生產力及其形成發展[J].經濟研究,2024,59(3):20-28.
[6] 洪銀興.中國式農業現代化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思者[J].農業經濟問題,2024(10):4-10.
[7] 高帆.新質生產力與我國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實現機制[J].農業經濟問題,2024(4):58-67.
[8] 羅必良.新質生產力:顛覆性創新與基要性變革-兼論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本質規定和努力方向
[11.中國農村經濟,2024(8):2-26.
[9]毛世平,張琛.以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推進農業強國建設[J].農業經濟問題,2024(4):36-46.
[10]羅必良.論農業新質生產力[J].改革,2024(4):19-30.
[11]龔勤林,喬濤等.數字經濟與農業全要素生產率:技術進步和要素流動的視角[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5(2)15-27.
[12]王菲,孫淑惠,劉天軍.數字經濟發展推進了農業生產方式變革嗎--來自黃河流域地級市的證據[J].中國農村經濟,2023(9):122-143.
[13]Adanopoules T, Bundt T, eal. Misallocation,Selectionand Prductivity: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wih Panel Datafom China 【jl. Eoonometiea,2022(3):1261-1281.
[14] 馬玉婷,葉初升.共同富裕視域下農業機械化的城鄉收入分配效應[j1.南開經濟研究,204(11):195-211.
[15]姜長云.關于農業強國建設的若干認識[J].中國農村經濟,2024(4):20-31.
[16]章劉成,田昕加,夏萍.數字經濟背景下鄉村產業融合發展研究[J1.商業研究,2024(2):84-92.
[17]胡雅淇,林海,馬驥.數字技術是否提高了農戶的市場參與度--來自全國11省 1693 個農戶樣本的證據[J].商業研究,2023(4):94-102.
[18]溫忠麟,葉寶娟,中介效應分析:方法和模型發展[J].心理科學進展,2014,22(5):731-745.
[19]范德成,賈明哲.Ramp;D 資源錯配對工業綠色技術創新效率的影響研究--基于數字經濟的門檻效應[J].科研管理2024,45(6):95-104.
[20]冀玄玄,姜軍松,中國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的空同格局與分布動戀演進[J].統計與決策,2024.40(9):112-117.
[21]任保平.生產力現代化轉型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邏輯[J].經濟研究,2024,59(3):12-19.
[22] 周撅,馬慶超,孔樣智,農業機械化對農村勞動力轉移貢獻的量化研究[J].農業技術經濟,2016(2):52-62.
[23]鐘曉華,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與共同富裕的耦合協調測度與時空特征分析[J].統計與決策,2023,39(7):67-72.
[24] 許先春,張美慧.中國數字經濟規模測算研究--基于國際比較的視角[J1.中國工業經濟,2020(5):23-41.
[25]黃群慧,余泳澤,張松林.互聯網發展與制造業生產率提升:內在機制與中國經驗[J1.中國工業經濟2019( 8):5-23.
[26] 田云,賀宜暢.農村勞動力轉移促進了農業碳減排嗎--基于30 個省份的面板數據檢驗[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23(5):61-73.
[27] 程維明,周成虎,李炳元,等.中國地貌區劃理論與分區體系研究[J].地理學報,2019,74(5):839-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