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數字化技術不斷為全球發展帶來新的契機,在“三教”改革背景下,推進高職院校數字化建設是響應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推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大舉措。教師是教學改革中最具能動性的部分,是實施“三教”改革的主體和靈魂。加快教師數字化轉型,扎實推進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就要全面提升教師數字化素養。我們總結了“三教”改革背景下,高職院校教師數字素養發展近況,并探討了數字技術應用能力的培養策略,旨在為推進職業教育數字化轉型提供理論依據和實踐指導。
關鍵詞:“三教”改革;高職院校教師;教師數字素養
Abstract:Digital technology continues to bring new opportunities for global development.In the context of the \"Three Educations\" Reform,promoting the digital construction of vocational colleges is a major measure to respond to the national education digitalization strategy.Teachers are the most active part of teaching reform,and they are the main body and soul of implementing the \"Three Educations\" Reform.To accelerate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and national education digitalization strategy,it is necessary to enhance teachers' digital literacy.We have summari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digital literacy among vocational college teachers,and proposed paths and suggestions to improve digital literacy,in order 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and practical guidance for promoting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Keywords:\"Three Educations\" Reform;Vocational college teachers;Teacher's digital literacy
2019年1月,國務院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明確提出實施“三教”改革。2020年9月,教育部等聯合印發《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提出“實施職業教育‘三教’改革攻堅行動”。“三教”改革是指教師、教材、教法的改革,是職業院校培養高水平技能人才、建設教育強國的時代發展需要,也是促進職業教育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1]。
教師數字素養是指教師在教育教學中適當利用數字技術,如智能分析與評估工具、智能課堂等數字產品來獲取、使用、管理和評估數字信息和資源,發現、分析、處理教育教學問題,優化和創新教育教學活動的能力和責任。根據黨的二十大決策部署,為深入實施教育數字化戰略,加強教師隊伍建設,2022年11月,教育部制定了《教師數字素養》行業標準。該標準從五個方面對教師數字素養提出要求,包括數字意識、數字技術知識與技能、數字應用能力、數字社會責任以及專業發展水平。數字素養良好,教師才能更好地將數字技術和知識應用于教育教學中,更好地設計、實施和評估教學過程,從而引導學生適應數字時代的學習氛圍和成長環境。提高教師數字素養是實施國家數字教育戰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前提和保障。教師數字素養的提升,將有力推動“三教”改革走深走實,賦能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2]。鑒于此,我們分析了高職教師數字素養的現狀,并提出了高職教師數字素養提升的路徑和建議。
一、高職教師數字素養現狀
(一)數字化意識薄弱
數字化意識是指教師頭腦中客觀存在的對數字相關活動的能動反映。數字化轉型背景下,開發教師數字化意識與思維,形成具有數字化特性的新的教學方法尤為必要。
一方面,受傳統教學模式和教學環境的影響,不少高職教師對教育數字化轉型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未能充分意識到數字技術對推動社會經濟發展和教育創新的重要作用,因而缺乏在教學中主動應用數字技術的動力。
另一方面,部分資深教師因長期依賴既有教學經驗,對新興技術存在抵觸情緒,對教育數字化改革持消極態度。在這些因素的影響下,教師的數字化教學信心逐漸減弱,甚至產生畏難心理,認為自己難以適應數字化教學,從而排斥相關變革。
(二)數字技術知識與技能匱乏
數字技術知識與技能涵蓋對常見數字技術的基本概念、原理的理解,以及相關資源的選取與運用方法。在數字化轉型的背景下,高職院校教師要具備豐富的數字技術知識和較強的數字應用能力。
一方面,大量的數字技術學習資源缺乏相應的整合與標準化,不同專業和學科的配套數字學習資源也多種多樣,加大了教師對數字資源的學習和使用難度。
另一方面,許多教師對當前主流數字技術(如多媒體、AI等)的基本特點和工作原理理解有限,因此在教學中既不知道如何選擇合適的數字化教學工具,也無法熟練使用這些技術處理日常教學問題。數字化教學對許多高職教師而言是一項新的挑戰,需要他們在數字專業知識和技術應用兩方面都進行自我提升[3]。
(三)數字化應用能力不足
數字化應用能力,即教師利用數字資源開展教育教學活動的能力。研究發現,高職教師數字化應用能力不足,這些能力包括應用智能評分系統、題庫系統和評估系統來分析學生的知識準備、學習能力和學習風格,能夠借助數字技術實時采集學習反饋數據,進而改進教學策略、完善教學設計、動態調節教學進度。
一方面,某些教師欠缺主動掌握前沿數字技術和教學理論的意愿,在運用數字資源系統開展教學活動方面能力不足,制約了學生參與度和課堂互動性的提高;無法有效利用數字技術資源不斷創新教學模式、改進教學活動,缺乏通過教學設計來加強對學生創新思維與能力的培養。
另一方面,高職院校在教學中采用簡單的數字化教學方法,數字化教學資源開發不足,教師數字化應用能力無法得到提升,因此,與傳統的課堂相比并沒有實質性的變化,職業教育課堂的特色和魅力不能在“三教”改革和數字化轉型的大背景下展現出來。
(四)數字技術環境和制度保障欠缺
優良的數字技術環境和齊全的數字化基礎設施,為高職教師數字化教學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可能。隨著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的推進,各大高職院校相繼響應國家號召,投入相當的人力、物力、財力進行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目前,一些高職院校還處于起步和探索階段,數字化建設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一系列問題。
首先,部分高職院校在數字基礎設施建設中存在資源分配不均現象,優質資源過度集中于重點學院和特色專業,未能實現校園全域覆蓋。
其次,院校數字資源建設呈現碎片化特征,部門間協同不足導致數據壁壘,資源復用效率與配置靈活性亟待提升[4]。
最后,一些高職院校在購買和安置數字設備上花費了大量的人力和財力,購入的數字化教學設備也非常先進、高端,但使用頻率不高。
完善制度保障是提升高職院校教師數字素養的重要支撐。雖然教育部出臺的《教師數字素養》標準為教師培訓和評估提供了方向性指引,但由于缺乏具體實施細則,部分高職院校在政策執行過程中存在簡單照搬、脫離實際的問題。這些院校未能結合自身特點制定針對性措施,導致政策實施效果不佳。
二、高職教師數字素養提升的路徑
(一)開展數字技術培訓,強化數字意識和數字能力
提升教師數字素養是一項系統工程,完善的數字化基礎設施是基礎保障;教師個人的主動學習和實踐是關鍵因素;更重要的是,院校需要構建科學有效的培訓體系,為教師提供持續的專業發展支持。通過建立長效激勵機制,既能夠夯實教師的數字技術基礎,又能不斷增強其數字化意識,最終實現數字素養的全面提升。
首先,高職院校應當重視培訓資源體系建設,結合不同專業特點和教師發展需求,開發兼具普適性和專業性的數字化培訓資源庫,并建立動態更新機制,確保資源持續優化。通過各種形式了解各專業教師數字素養的學習需求與發展現狀,調研教師的培訓意愿,具體專業具體分析,為不同專業和需求的教師開發有針對性的培訓資源數據包。應重視專業理論課教師數字化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的培養。對于實踐教學教師,應重點培訓他們使用實訓室數字化教學設備的能力。
其次,企業參與是教師數字素養提升的關鍵環節,職業院校應主動對接合作企業,協同打造定制化培訓資源,并為教師提供更符合生產實際的數字化實踐教學培訓,讓他們親身體驗和掌握數字化教學的實際操作。
最后,建議采用混合式培訓模式,將線上學習與線下實踐有機結合。線上可以以直播和微課程為主,線下可以以集中學習為主[5]。同時,為確保培訓實效性,防止流于形式,需要建立完善的培訓評估與反饋機制,規范教師數字化學習管理流程,建立個人數字素養培訓檔案,持續改進培訓體系。
(二)創設數字技術環境,激發數字化專業發展潛能
教師是“三教”改革賦能高職院校高質量發展的主體,教育數字化環境的質量直接影響教師數字技術應用能力的展現。為此,構建完善的數字化教學環境、升級基礎設施,為教師開展數字化教學提供有力支撐,是提升教師數字素養的重要途徑。高職院校需要系統推進教學空間的數字化升級,加快校園數字化轉型進程。具體措施包括:提升校園數字化設施覆蓋率,完善數字化教學資源體系,打造虛擬仿真實訓室、智能教學平臺和云端教研室等多元化數字空間,全方位改善教師數字化教學條件。高職院校應當統籌校內外各類數字教學資源,打造開放共享的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平臺,借助現有數字學習平臺和資源庫,營造數字化教學環境,為高職院校教師開展數字化教育教學實踐提供“肥沃土壤”。鼓勵教師利用數字平臺交流課程資源,在共享的過程中實現自我提升,提高數字資源利用率。只有打造良好的教育教學數字技術環境,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數字技術賦能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效能,才能真正促進教師數字化專業發展能力的有效提升。
(三)健全相關制度,保障提升效果
完善的制度體系是推進教師數字素養提升工作的重要保障,直接關系到該項工作的實施效果。高職院校要充分認識到,數字化轉型已成為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和重要驅動力。具體而言:首先,要建立健全教師數字素養提升的經費保障機制,確保資金投入的持續性。作為職業教育的兩大辦學主體,政府和企業應共同參與,構建以政府為主導、行業企業為補充的多元化投入機制和金融支持體系;同時,院校內部需要設立專項發展資金,為教師數字素養提升提供穩定的經費支持,確保各項措施有效落地。其次,建立教師數字素養提升評價考核制度,健全的考核評價制度為教師數字技術和技能的掌握情況以及數字化應用能力的評判提供了衡量的尺度,有益于提升教師數字素養培訓的體驗感和自我效能感。最后,可以實行將績效考核和職稱評審與教師數字素養水平相關聯的激勵機制,鼓勵廣大教師進行數字化教育教學的改革和實踐,在日常工作中,潛移默化地提升自身數字素養。
(四)培養數字社會責任感
高職院校應開展提高教師數字社會責任意識的專項培訓,加強其對數字倫理規范和相關法律法規的學習,遵守網絡傳播秩序,利用網絡傳播正能量。
首先,教師在運用數字產品與服務實施教學時,應當恪守知識產權保護原則,關注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嚴格篩選符合學生年齡特征和認知規律的數字教育資源。規范自己的言行,妥善管理和保護師生雙方的個人隱私和數據信息,不隨意使用數字技術分析和泄露學生信息。
其次,高職教師還應在教育教學中注重學生數字社會責任的培養,培養學生的辯證分析能力和科學評判能力,這些能力包括正確獲取數據的方法,如何正確引用他人作品,如何識別和應對數字陷阱,如何進行重要信息的安全管理,讓學生意識到數字生態的多樣性,理性看待網絡現象,不跟風、不造謠,規避網絡風險,避免被網絡中碎片化、負面的信息所侵擾。
結語
在“三教”改革背景下,高職院校教育數字化轉型成為職業教育改革的熱點,這對教師的數字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職教師是職業教育數字化轉型的踐行者,各高職院校應積極把握數字化時代的發展機遇,通過創設數字技術環境、完善相關制度等措施,提升教師數字素養,使其具備前衛的數字化教學思想、足夠的數字化知識和技能、嫻熟的數字化應用能力;激勵教師和學生運用數字技術改良傳統教學方式,將數字技術與教育教學實踐深度融合,構建數字時代教學新生態;充分發揮數字技術賦能職業教育的效能,更好地滿足職業教育需求,從而推動現代化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朱荷清.數字化轉型背景下高職院校“三教”改革的問題與對策[J].中國農業教育,2023,24(06):8288.
[2]陳靖,王憲慶,譚敏.“職教二十條”背景下“三教”改革路徑探索與實踐[J].海峽藥學,2022,34(08):9194.
[3]張琪.線上線下雙向融合在高職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3,36(09):175177.
[4]陳豐丹,馬詩睿.高職教師數字素養培育路徑研究:基于《教師數字素養》標準的思考[J].武漢船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3,22(06):3945.
[5]郭陽陽.高職教師數字素養提升:邏輯、意義、框架與策略[J].中國機械,2023(30):9699.
作者簡介:趙學營(1989— ),男,漢族,山東濱州人,碩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護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