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治理體系深度變革與文明互鑒需求日益增強的背景下,“一帶一路”倡議作為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的創新實踐,正從基礎設施“硬聯通”向規則標準“軟聯通”、人文交流“心聯通”縱深發展。中醫藥文化作為中華民族數千年醫學智慧的結晶,凝聚了深厚的民族智慧和經驗,是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遺產之一]。世界衛生組織《傳統醫學戰略(2014—2023年)》數據顯示,全球已有 88% 的國家應用傳統醫學,其中中醫藥在183個國家和地區得到實踐,形成千億美元規模市場。這一態勢與“一帶一路”倡議推動的“健康絲綢之路”建設形成戰略耦合,使中醫藥文化國際傳播成為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的關鍵載體。
當前中醫藥文化傳播呈現多維拓展格局:政策層面,中國已與40余個“一帶一路”國家簽訂傳統醫藥合作協議,ISO/TC249發布64項中醫藥國際標準;實踐層面,海外中醫藥中心增至57個,中醫藥服務貿易額年均增長 12.3% 。但跨文化傳播中的深層矛盾逐漸顯現——西方醫學實證主義范式與中醫整體觀存在認知鴻溝,世界衛生組織ICD-11雖納入中醫藥章節,但歐盟《傳統草藥產品指令》(THMPD)等技術壁壘仍導致大量中成藥難以進入國際市場。這種“高熱度”與“低效度”的悖論,凸顯出傳統醫學文化在跨文化適應中的復雜張力。
1中醫藥文化國際傳播的多維圖景
1.1政策協同與制度對接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對中醫藥的接納呈現三級政策梯度。第一梯隊以東盟國家為代表。比如,泰國通過《傳統醫學法案》將針灸納入國家醫保體系,2023年社保覆蓋的中醫診療項目增至17類。第二梯隊包括中東國家。比如,阿聯酋衛生部推行“試驗性醫療許可”,允許持中醫師執業資格者在自貿區執業,迪拜中醫院年接診量因此突破3萬人次。第三梯隊為歐盟國家。盡管存在《傳統草藥產品指令》限制,匈牙利仍通過特殊立法成為歐盟首個承認中醫師執業資格的國家,其中醫診所數量從2019年的11家增至2023年的43家,形成“中東歐中醫藥樞紐”。
國際標準化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ISO/TC249已發布64項中醫藥國際標準。以《中藥材重金屬檢測標準》(ISO21316)為例,其實施使中國對歐盟中藥材出口合格率從2015年的 78% 提升至2023年的 93% 。但制度性障礙依然顯著,中成藥在歐盟注冊平均需3.2年,是化學藥的2.3倍。
1.2產業實踐與市場滲透
中醫藥國際服務貿易呈現結構性升級。據商務部數據,2023年中醫藥服務出口總額達87億美元,其中診療服務占比 34% (較2015年提升15個百分點),教育培訓占比 25% ,形成“服務驅動”新格局。地域分布上,東南亞市場占總量 63% ,俄語區市場增速最快(年復合增長率達 28% )。
海外中醫藥中心形成兩種典型運營模式:一是政府主導型:如俄羅斯圣彼得堡中心,依托政府間合作協議建設,2022年接診量1.2萬人次,但本地醫師占比僅 35% ;二是校企合作型:如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心,聯合開發“智能脈診輔助系統”,實現 98% 員工本土化,技術服務收入占比超 60% 。跨境電商成為新興增長極。阿里健康國際站數據顯示,2023年中藥飲片訂單量同比增長 217% ,其中智能設備類產品端表現突出[2]。
2跨文化障礙解構與文化共情適應模型
2.1認知范式沖突與文化維度調適
中醫藥國際傳播的核心矛盾根植于中西醫認知體系的根本性斷裂。哲學層面,中醫以“天人合一”的整體觀和辯證思維為根基,強調整體功能狀態的動態平衡,而西醫基于還原論范式,聚焦局部病理機制的微觀解析。這種對立在診療實踐中具象化:中醫“同病異治”的個體化方案常被西方醫學體系視為“缺乏標準化證據”,而西醫的單一病因模型在中醫視角下則被批判為“機械割裂生命整體性”。術語轉譯的困境進一步加劇認知鴻溝,“氣”的跨語言表達在英語中被迫在“Energy”“VitalForce”“Qi”之間妥協,阿拉伯語譯本則衍生出“魯哈尼”(,意為靈性)等宗教色彩詞匯,導致核心概念的語義偏移率達 57% 以上。
霍夫斯泰德文化維度理論為此類沖突提供了系統性解釋框架。權力距離指數(PDI)決定社會對醫療權威的接受模式:高權力距離指數地區(如東南亞)更易接納中醫師的診斷權威,而低權力距離指數社會(如北歐)則要求醫患平等協商,關注診療流程的透明化改造。不確定性規避(UAI)維度直接影響對傳統醫學的信任閾值:高不確定性規避文化(如德語區)對草藥成分的化學驗證需求強烈,推動中藥標準化檢測技術的升級;低不確定性規避社會(如拉美國家)則更包容經驗醫學的模糊性。長期導向(LTO)特質與中醫“治未病”理念形成深層共振:儒家文化圈對慢性病調理的接受度顯著高于即時療效導向的西方社會。文化維度的量化分析,為差異化傳播策略提供了科學錨點[3]。
2.2制度性排斥與規則博弈策略
制度性壁壘構成中醫藥國際化的剛性約束。技術標準層面,歐盟《傳統草藥產品指令》通過“15年本地使用史”條款,將傳統知識體系置于現代監管框架的合法性困境,實質上形成對東方醫學的制度性排斥。執業認證層面,西方主導的醫師考核體系將生物醫學知識占比強化至 80% 以上,迫使中醫師投入冗長學習時間以獲取執業資格,形成專業壁壘的文化歧視。知識產權層面,現行國際專利體系難以保護“君臣佐使”復方配伍等集體智慧成果,導致經典名方被跨國藥企改造注冊的現象頻發。
2.3文化折扣消解與動態調適機制
文化折扣現象在符號、行為、價值三個層面顯性化。符號系統沖突表現為文化意象的誤讀:太極圖在部分宗教敏感地區被曲解為“偶像崇拜符號”,需通過抽象化視覺改造實現去宗教化轉譯。行為規范沖突聚焦診療場景的適應性調整:伊斯蘭文化中的性別隔離原則要求重構“懸絲診脈”“隔簾問診”等本土化技術路徑。價值觀念沖突則體現在健康管理邏輯的深層錯位:西方個體主義導向的“自主醫療決策”與中醫“整體家庭調理”理念形成張力,倒逼服務模式從“疾病治療”向“健康生活方式倡導”轉型。
3系統化傳播策略體系構建
3.1標準化與差異化的動態平衡
中醫藥文化的國際傳播需在標準統一與本土適應間尋求戰略平衡。中醫藥國際標準建設宜遵循“先共性后個性”的梯度推進策略。首階段,聚焦技術共識領域。優先制定中藥材重金屬檢測規程、針灸器具滅菌操作指南等基礎性標準,以可量化指標破除國際貿易技術壁壘。此舉既回應國際安全關切,又規避“證候診斷”等理論體系爭議。次階段,實施區域適配工程。東南亞地區可依托《嶺南醫籍》濕熱病理論構建暑濕證候診療標準,中東地區則可整合《回回藥方》燥證調理智慧開發荒漠氣候適配方案,形成“基礎標準一地域專章”的彈性架構。關鍵環節在于建立多方協同機制,依托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等平臺,設立跨國專家工作組,將單邊技術輸出轉變為周期性的標準共研、動態修訂與互認協商,實現知識體系的開放共建。
3.2傳播渠道的立體化再造
構建多層次、多維度的傳播網絡是突破文化壁壘的關鍵。需聚焦國際規則制定場域,在世界衛生組織(WHO)疾病分類體系(ICD)中擴大傳統醫學條目,推動中醫藥病癥分類獲得與生物醫學平等的編碼地位;聯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世界記憶遺產”,將《黃帝內經》《本草綱目》等典籍納入人類共同文化遺產。大眾層傳播應善用新媒體重構認知場景:在抖音海外版(TikTok)平臺發起#五行挑戰(FiveElementsChallenge)等活動,通過“木火土金水”主題短視頻展示藥食同源理念;開發中醫體質測試人工智能(AI)小程序,以交互式體驗替代單向說教。教育層面深耕,重在培育跨文化中介力量:在“中醫孔子學院”開設“中醫藥與全球健康”碩士項目,培養既通曉中醫理論又熟悉國際衛生治理的復合型人才;與海外醫學院合作開發對比課程,如“中醫整體觀與系統生物學的對話”,在學術對話中消解認知偏見。
3.3文化認同的生成機制
破解文化折扣需從符號、敘事、情感三層面培育深度認同。符號系統重構強調在地化轉譯:在伊斯蘭文化圈,將“子午流注”理論與禮拜時間相結合,闡釋“晨禮后健脾”“晡禮前養肺”的養生智慧;在基督教文化區,借助“管家職分”神學概念,詮釋中醫“天人合一”的生態倫理觀。敘事體系創新需構建命運共同體話語:將中醫藥納入“健康絲綢之路”敘事框架,突出其在瘧疾防治(如青蒿素)、慢性病管理等領域的全球貢獻;通過《海外中醫口述史》紀錄片,展現中醫藥在埃博拉抗疫、難民醫療援助中的人文關懷。情感聯結培育依賴儀式化傳播實踐:創辦“國際中醫藥文化節”,在巴黎盧浮宮舉辦“陰陽平衡”當代藝術展,在撒馬爾罕絲綢之路遺址開展“本草考古”特展,以文化記憶激活情感共鳴。這種“符號——敘事——情感”的三維滲透,使中醫藥從外來技術轉化為本土化健康生活方式[5]。
3.4制度協同的保障體系
可持續傳播需構建多方聯動的制度支撐。政策對話機制方面,推動建立“一帶一路”中醫藥論壇,協商解決執業資格互認、藥品跨境監管等制度瓶頸。知識產權保護網絡須創新傳統知識保護模式:借鑒印度《傳統知識數字圖書館》經驗,建設中醫藥傳統配方數據庫,防止生物海盜行為;探索“傳統知識特別許可”制度,要求使用經典名方的企業反哺來源地社區發展。風險評估系統的建設同樣關鍵:成立跨文化醫療倫理委員會,預先研判診療實踐可能觸發的宗教、倫理爭議,制定《中醫藥文化敏感問題處置指南》。這些制度設計共同構成中醫藥國際傳播的“免疫系統”,確保其在文化差異語境中穩健發展。
4結語
本文的研究立足“一帶一路”人文交流機制,系統解構中醫藥文化國際傳播的戰略路徑與適應性變革邏輯。基于對沿線國家醫療市場的實證分析,辨析中醫藥海外推廣中存在的文化貼現、認知斷層與制度排異三重困境。研究提出“雙軌協同”傳播范式:在技術層面建立標準互認體系,重點突破藥物質控與臨床循證等關鍵環節;在文化維度實施在地化知識再生產,通過經典醫籍的語境轉換與診療實踐的生態適配實現意義共通。創新性建構“三鏈融合”實施框架——以政策對話鏈破除制度壁壘,以人才共生鏈培育跨文化闡釋者,以數字傳播鏈重塑文化敘事,最終推動中醫藥從技術輸出轉向價值共鳴的知識共同體建設。■
引用
[1]陳震霖,鄭園,盧一林,等.“一帶一路”背景下中醫藥教育國際化發展策略研究[J/OL].陜西中醫藥大學學報,1-4.
[2]田芳,郭燕妮,丁曉帆.“一帶一路”背景下來華留學生傳播中醫藥文化的作用研究[J].衛生職業教育,2025,43(2):157-160.
[3]聶甜甜,張夢晗,來立萍,等.“一帶一路”倡議下基于價值認同視域的中醫藥科普策略思考[J].中醫藥管理雜志,2024,32(11):231-233.
[4]李芳,張紅玲.中醫藥文化海外傳播的困境與出路[J/OL]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8.
[5]李蔚,強文娟,楊香.“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中醫藥全球傳播中的問題及對策分析[].產業與科技論壇,2024,23(7):73-75.
作者簡介:董慧(1981一),女,湖南祁陽人,本科,就職于祁陽市中醫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