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藝作為一種中國民間的古老藝術形式,包括說、學、逗、唱,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璀璨明珠。不論是吳儂軟語的蘇州評彈,還是鏗鏘有力的京韻大鼓,每一種曲藝都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歷史印跡、人文內涵。但是,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發展,曲藝的跨文化傳播也遇到了重重困難,如語言壁壘、語境隔閡、審美差異以及渠道局限。面對此種嚴峻形勢,如何突破多重困境,促進曲藝的跨文化傳播,成為了值得審慎思考的課題。本文首先分析曲藝跨文化傳播面臨的主要障礙,其次從幾個方面深入探究曲藝打破文化藩籬,實現跨文化傳播的可行路徑,以供參考。
1曲藝跨文化傳播面臨的主要障礙
1.1語言壁壘
方言韻白是曲藝的“底層密碼”,此項要素直接影響著曲藝的藝術基因、文化特性,進而使方言、曲種、地域文化三者牢牢綁定在一起。以蘇州評彈為例,其以吳語徒口講說作為主要表演形式,細音高調的小腔、顆粒感十足的彈舌音,賦予了唱腔低回婉轉、內斂含蓄的“水磨調”特色。軟糯的吳語、柔美的評彈,共同構成了江南水鄉的特色文化符號[]。在進行該曲藝的跨文化傳播的過程中,由于音韻系統的不可譯性、聲調與音樂性的綁定,導致方言的獨特性無法實現“等效翻譯”,常常會使翻譯失去其神韻,國外觀眾很難領略到原汁原味的曲藝之美。根據中國曲藝家協會的調查結果顯示,有 76% 的外國觀眾因為語言壁壘放棄觀看曲藝演出,這一數據充分說明了語言障礙是制約曲藝跨文化傳播的一個重要因素。曲藝是地方方言的藝術、地域文化的載體,其傳播必須堅持“活態化”,才能完整保留原本的藝術形態、語言特色、文化內涵。而全球化傳播需要充分滿足“標準化”需求,即內容、形式、語言的普適性,從而更好地跨越語言、文化障礙,不斷地擴大受眾覆蓋面。二者之間的矛盾,深刻體現了文化多樣性與文化統一性之間的對立統一。
1.2語境隔閡
曲藝是中國藝術的瑰寶,其獨特魅力很大程度上源自其中蘊含的歷史典故、民俗符號。這些要素既是曲藝表演的奠基石,也是溝通古今、連接中外的一座文化橋梁。然而,大部分外國觀眾對中華文化知識了解不多,歷史典故的陌生化、民俗符號的象征意義缺失,都會造成外國觀眾的文化解碼障礙[2]。就拿傳統相聲《扒馬褂》來說,馬褂并不只是表演的核心道具,還具有隱喻的作用,借助夸張情節和夸張表演,深刻揭示了虛偽、趨炎附勢的丑陋人性。如果觀眾對馬褂相關的服飾文化缺乏深入了解,很難理解作品中的荒誕情節、反諷意味,更不能體會作品所傳達的文化意蘊。這種情況并不是個案,它是曲藝跨文化傳播的一個常見問題。另外,文化符號是特定文化語境下的產物,在跨文化移植的過程中,極其容易造成意義流失。根源在于,中西方的文化符號系統存在巨大差異,中國的文化符號源于自然意象的哲學化抽象,強調類型化表達;相比之下,西方的文化符號通常是基于理性分類,更加注重現實主義。正確解讀曲藝作品文化符號的關鍵在于,理解符號的生成背景、演變邏輯,以及表演程式與文化隱喻之間的關聯,否則便會讓文化符號失能。
1.3審美差異
在曲藝的跨文化傳播進程中,由于中西方的審美觀念存在差異,傳統敘事、現代娛樂習慣之間的矛盾愈發突出。這種矛盾不僅體現在不同文化背景所孕育的敘事差異上,更集中體現在觀眾對內容節奏、價值取向的接受度上。曲藝藝術,特別是評書、大鼓、彈詞等傳統形式,在表演的過程中,常采用“一拍一板”的慢節奏敘事模式,既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又具備十足的藝術韻味[3]。從現代受眾群體的視角而言,他們普遍追求“即時滿足”,傳統曲藝這種慢節奏敘事難免顯得過于冗長、拖沓,而且笑點密度不高,無法適應觀眾實際需求。特別是在信息過載、快節奏生活的大背景下,觀眾的注意力持續時間較短,他們更愿意花費三分鐘觀看笑點密集的內容,進而獲得高密度的娛樂體驗。另外,傳統曲藝具有寓教于樂的功能,以豐富多樣的藝術形式傳遞道德教化。比如,山東快書《武松打虎》傳遞忠孝倫理思想、京劇《轉鋇美案》弘揚公正無私精神、相聲《開粥廠》揭露社會弊病等。西方娛樂傳統截然不同,其藝術形式、意識形態始終保持二元對立,這種固有的文化基因差異,導致絕大多數西方觀眾很難理解曲藝中的深層隱喻。
2曲藝跨文化藩籬的可行路徑
2.1形式創新,突破表演的物理邊界
傳統曲藝表演通常在固定的舞臺空間進行,不論是舞臺的面積、布景還是燈光等條件都比較有限,再加上表演形式固化,所以很難吸引觀眾注意力。為了吸引更多不同文化背景的觀眾,更好地適應現代觀眾審美需求,為曲藝的傳承、發展注入活力,廣大曲藝工作者必須積極地創新表演形式,嘗試突破表演的物理邊界[4]。
(1)視覺化改編。強調從曲藝作品中提煉故事、角色、唱腔等元素,并以動畫、電影、電視劇等形式直觀地呈現出來,從而生動詮釋曲藝的文化內涵,充分彰顯曲藝獨特的藝術魅力和審美特征,讓更多觀眾以更加輕松、有趣的方式接觸傳統曲藝。以秦腔經典劇目《三滴血》為例,陜西某傳媒公司在改編的過程中,保留了秦腔的藝術特色,利用現代表現技法,把傳統戲曲中的服飾、臉譜轉化為個性鮮明的卡通形象,賦予作品全新的視覺效果,使之與現代觀眾審美更加貼合。該動畫作品以清新脫俗的色彩、造型可愛的動漫形象,將秦腔的魅力展現得淋漓盡致,吸引了大批年輕觀眾,讓他們通過觀看的過程,加深對陜西秦腔文化的了解,讓更多外國觀眾領略到秦聲秦韻的風情。
(2)音樂融合。音樂是文化基因的載體之一,以保留曲藝傳統韻味為前提,把曲藝與搖滾、爵士、嘻哈、流行等音樂形式相融合,有助于推動傳統曲藝的“傳統性”“當代性”的創造性轉化,以音樂融合突破文化重圍,促進曲藝的跨文化傳播[5]。以五條人《阿珍愛上了阿強》為例,在創作的過程中,利用808低音鼓模擬三弦低音共鳴,并使用波表合成器,對鋸齒波的相位偏移進行調制,進而把三弦推弦時的“音頭衰減”特征充分呈現出來,既保留了傳統樂器的顆粒感,也讓電子樂更具溫度。五條人的這次音樂實踐,使電子音樂的語法規則實現了跨風格的審美嫁接,促進了曲藝聽覺符號的重構,使曲藝文化在現代重新煥發新的生命力。
2.2內容轉譯,敘事策略全球化適配
在曲藝跨文化傳播過程中,內容轉譯是其中的關鍵環節,是促進不同文化間的相互理解、尊重、對話的重要途徑,有助于不斷地擴大曲藝在國際舞臺上的傳播范圍,持續提升其國際影響力。然而,內容轉譯并非簡單的語言轉換,更重要的是根據不同文化背景觀眾的心理,采取國際通用的敘事手法精準傳達文化內涵、直觀呈現藝術特色,從而徹底突破文化壁壘,讓傳統曲藝在世界之林中生根發芽。
(1)挖掘普世主題。曲藝工作者應當根據曲藝的表現形式、藝術手法,聚焦紛繁復雜的文化現象,有意識地從中挖掘愛情、友情、家庭等具有價值的普世主題,通過普世主題的巧妙轉譯,讓更多不同文化背景的觀眾跨越地域界限、語言壁壘,切實感受到曲藝的魅力,進而引發他們的情感共鳴,讓曲藝作品真正成為文化交流的橋梁、心靈溝通的紐帶。以京韻大鼓《丑末寅初》為例,該作品在強調流暢的同時,將活潑的節奏與短句大腔搭配在一起,以說唱形式生動描繪了古代黎明時分的生活圖景,蘊含深刻的時間哲思、文化意義。事實上,普世主題并非局限于特定文化語境。立足于國際舞臺視角,以曲藝作品為載體展現普世主題,能夠使觀眾不再是旁觀者,而是真正成為了思考者、感悟者,雖然文化環境、生活方式截然不同,在曲藝作品的引領下,卻能在時間流轉中深入思考生命的價值、存在的意義。
(2)本土化改編。在進行曲藝作品本土化改編的過程中,曲藝工作者應當基于曲藝作品的核心特色,兼顧文化差異、市場接受度,把諸如音樂元素、舞蹈動作、樂器演奏、民間故事、音樂風格等富有當地特色的文化元素巧妙融入曲藝表演中,大幅提升表演的視覺效果,使之更具親和力、生命力、感染力。以德云社海外巡演為例,為了促進文化的雙向交流,演員們對相聲作品進行了本土化改編,把“包袱”結構與當地的文化精髓、語言習慣進行了巧妙結合,既充分保留了傳統貫口技巧,又與當地文化審美高度適應,大大降低了海外觀眾的理解難度,使得現場觀眾笑不停口,深刻領略到中國傳統曲藝的獨特魅力。這種“文化梗置換”策略,為曲藝跨文化傳播、活態化傳承拓展了全新路徑,大大提升了曲藝對全球語境的適應能力,使之在文化共生中展現出勃勃生命力。
2.3技術賦能,構建數字化傳播生態
在新時代背景下,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為曲藝的傳播生態帶來了巨大變化。曲藝的傳統傳播方式以單向輸出的舞臺表演為主,存在著受眾覆蓋度有限、表現形式單一的問題,已經很難適應信息傳播生態,而且無法充分滿足觀眾多元審美需求。面對此種形勢,如何以技術賦能,構建曲藝的數字化傳播生態,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1)還原場景。傳統曲藝的空間固定、場景固定,觀眾需親臨現場才能感受其魅力,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傳播、創新。虛擬現實(VR)技術的應用,則徹底改變了上述現象,在先進技術的加持下,讓演出場景的數字化重構、瞬間切換成為可能,極大地增強了文化沉浸感,讓曲藝浸潤人心,賦予曲藝全新的氣象7。以蘇州評彈的虛擬現實版本為例,主辦方利用虛擬現實技術,對烏篷船內的場景進行了生動模擬,觀眾只需要佩戴專門的虛擬現實設備,就可以一邊“游船”、欣賞水鄉全景,一邊聽曲、觀察演員指法。虛擬現實技術的應用,在現代與古代、技術與藝術的交織中,呈現出絢麗多彩的舞臺效果,為現場觀眾帶來了視覺震撼,使得觀眾的體驗感實現躍升。他們不再是旁觀者角色,而是真正參與到曲藝表演中,能夠近距離感受蘇州評彈的優雅細膩。
(2)輔助翻譯。傳統曲藝之所以具備獨特魅力,與其豐富多樣的方言表達存在密不可分的關系。當然,也正是因為方言豐富的文化內涵、獨特的表達方式,極大地增加了曲藝跨文化傳播的難度,大部分外國觀眾很難準確理解曲藝的內容和內涵,甚至可能出現理解偏差8]。在這里,人工智能(AI)輔助翻譯發揮了不可忽視的作用,依托特定的專業翻譯軟件或系統,即可實時地把曲藝中的方言內容轉化為符合目標語觀眾語言習慣的譯文,而觀眾只需要利用移動設備觀看譯文即可有效破除語言壁壘,既確保了曲藝觀賞的連貫性,又能充分滿足他們的曲藝觀賞需求。就拿德云社海外巡演來說,現場在臺口上方 1.5m 的位置懸掛了一塊透明電子幕布,字幕分為上中下三層,上層顯示方言拼音和漢字、中層顯示普通話直譯、下層顯示文化直譯,字幕滾動的速度會跟隨表演節奏而智能化調整。有了人工智能輔助翻譯的支持,既很好地平衡了技術與藝術之間的關系,有效化解了語言壁壘,同時也有助于進一步提高不同文化背景觀眾對曲藝的認知度、接受度。
2.4教育協同,完善跨文化合作機制
(1)高校聯合培養。曲藝依賴于方言和特定語境,在跨文化傳播的過程中,往往離不開母語者的支持。為了不斷地壯大傳播隊伍,打造系統性、持續性的推廣模式,逐步擴大曲藝在世界舞臺上的影響力,必須要充分整合各方優勢資源,凝聚合力共同賦能專業人才培養。落實到實踐中,高校需要發揮自身的主導作用,積極地與國際知名藝術院校建立深度合作關系,通過開設雙學位項目、設立國際傳播研究中心、建立海外實習基地等一系列措施,努力構建曲藝國際化人才體系。以雙學位項目為例,除了曲藝表演基礎、戲劇表演理論、跨文化傳播等基礎課程之外,根據學生的專業方向,分階段增設“曲藝與西方戲劇的表演體系對比”“曲藝音樂與流行音樂的融合可能”“人工智能技術在曲藝傳播中的應用”之類的跨學科課程。雙方院校需要明確學分換算規則,嚴格實行學分互認標準,使學生盡快成長為具備曲藝表演能力、理論素養過硬、富有創新意識的優秀人才,為曲藝的跨文化傳播、國際化發展貢獻力量。
(2)打造展示平臺。在傳統曲藝國際化傳播的過程中,積極打造展示平臺,根本目的在于徹底打破曲藝傳播的地域局限、語言壁壘,使曲藝不再是專屬于中國的“小眾藝術”,更能借助藝術展示窗口逐步走向世界,真正轉型為“國際語言”,不斷提升曲藝的文化影響力,促進海外觀眾量的持續增長,賦予其更高的文化價值、商業價值。落實到實踐中,政府文化機構應當主動作為,精心策劃國家級文化推廣項目,把曲藝納入品牌活動框架,充分整合曲藝資源,協調專業藝術團體、民間文化組織、商業機構、翻譯團隊等,帶領傳統曲藝作品參加海外藝術節,推動傳統曲藝在海外的本土化落地。專業藝術團體應當積極承擔曲藝的創作、演出任務,根據目標藝術節主題、觀眾偏好、競爭態勢,組織編劇、導演、演員等共同開發定制化內容,通過傳統與現代的生動對話,增加曲藝的曝光度。以蘇州昆劇院《浮生六記》為例,其在阿維尼翁戲劇節中連演五場,拿到了最高的觀眾平均分。該劇目在保留昆曲“一桌兩椅”舞臺設置的同時,利用黑幕把舞臺空間分割成兩個部分,既簡化了布景,同時也營造出虛實結合的意境,為觀眾預留了廣闊的想象空間。在內容方面,對原文的詩詞進行了轉化,以舞臺獨白、演員對唱、環境音效等形式呈現出來,以如詩般的敘事策略深刻傳遞出東方情感哲學。
3結語
綜上所述,曲藝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非物質文化遺產,深入推動曲藝的跨文化傳播,既有助于強化文化記憶、促進文化多樣性發展,讓更多外國觀眾深刻理解曲藝的文化內涵、感受藝術魅力,同時也可以充分激活藝術創新活力,切實滿足不同文化背景觀眾的需求,使曲藝的受眾群體覆蓋面越來越廣泛。當然,在曲藝跨文化傳播進程中,客觀存在著語言壁壘、語境隔閡、審美差異等多重障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曲藝跨文化傳播的整體成效。為了徹底跨越文化藩籬,以創新姿態打破地域、文化、語言的界限,廣大曲藝工作者和文化機構應當從實際情況出發,以和而不同為終極追求,通過形式創新、內容轉譯、技術賦能、教育協同,促進曲藝的多元表達,讓更多外國觀眾以曲藝為窗口,聆聽中國故事、理解東方美學,在文化互鑒中推動曲藝的繁榮持續發展。■
引用
[1]侯琦斌.講好中國非遺故事:中國戲曲在法國的傳播[J].文化遺產,2025(1):27-33.
[2]李昀琪.中國戲曲藝術跨文化傳播的挑戰與突破[J].中國戲劇,2024(11):55-57.
[3]黃華英.沖突論視角下中國戲曲文本《趙氏孤兒》跨文化傳播的價值[J].戲劇之家,2024(27):30-32.
[4]戴先英.文明交流互鑒視域下黃梅戲跨文化傳播研究[.四川戲劇,2024(9):117-120.
[5]李佳玲,徐玉蘭.中國戲曲文化借助游戲實現跨文化傳播的可行性研究——基于YouTube平臺《神女劈觀》視頻評論的文本分析[].玩具世界,2024(4):178-180.
[6]苑一帆.跨文化傳播視域下我國戲曲文化海外傳播路徑研究——以《神女劈觀》傳播實踐為例[J].數字出版研究,2023(S2):150-156.
[7]胡若茜.黃梅戲跨文化傳播的機制建設及其當代意義[].作家天地,2023(18):135-137.
[8]尚嘉寶.從文化自信到文化輸出:戲曲跨文化傳播的可持續性路徑[J].中國戲劇,2023(6):93-94.
[9]陳瑞玲,劉立勝.說唱文學《西廂記諸宮調》的跨文化英譯研究[J].外文研究,2024,12(2):82-91+109.
作者簡介:劉培慶,男,河北張家口人,本科,就讀于外交學院;劉之,女,山東菏澤人,本科,就讀于外交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