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素養在中職公共藝術教育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隨著社會對職業教育要求的不斷提升,中職學生的音樂素養也愈發受到重視。本文就音樂素養在中職公共藝術教育中對于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的重要性展開探究,并對中職公共藝術教育中培養學生音樂素養的路徑展開探索,希望能夠對中職公共藝術教育的創新發展提供一定的幫助,為我國的人才培育事業發展添磚加瓦。
1音樂素養與中職公共藝術教育的關系
公共藝術教育作為一門涵蓋聲樂、舞蹈及器樂等多種藝術形式的綜合性課程,旨在讓學生通過藝術的體驗與實踐,提高審美能力、藝術鑒賞能力和人文素養。音樂素養的培養不僅能直接豐富學生的藝術知識體系,還能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他們的人格發展與未來職業生涯。音樂素養包括學生的音樂知識、音樂技能、音樂情感和音樂態度等多個方面,在中職院校的公共藝術教育中,教師可以通過聲樂、器樂以及音樂欣賞等課程,幫助學生認識和理解音樂的基本元素。音樂知識的積累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藝術鑒賞能力,還能讓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對音樂的美更加敏感。并且通過參與各種音樂活動,學生也能夠豐富自身的藝術體驗,在實踐中鍛煉自己的音樂技能,增強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在培養音樂素養的過程中,公共藝術教育能夠顯著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音樂作為一種富有表現力的藝術形式,能夠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幫助他們形成積極而健康的審美觀。通過對經典音樂作品的學習,學生能夠在音樂的美感享受中感受到強烈的情感沖擊,這種情感的體驗不僅能增強他們對藝術的熱愛,還能夠激發他們的創新意識。
2音樂素養對于學生素質發展的重要影響
2.1學業成績方面
中職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常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他們的學習能力、知識儲備量及心理狀態等因素都會影響他們的學習效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很難持續保持積極的學習狀態,常常出現厭倦、疲勞等負面狀態。在這樣的背景下,音樂素養的培養顯得尤為重要,音樂作為一種直觀的藝術形式,具有獨特的表現力,它通過排列組合音符形成不同的旋律。人們通過欣賞音樂,可以獲得豐富多樣的情感體驗。這種豐富多樣的情感體驗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沖淡學生的疲憊感。他們在沉浸于音樂旋律中時,能感受到愉悅放松。音樂不僅是一種藝術形式,更是一種心理調節工具,當學生在學習時感到疲憊或厭倦時,適當的音樂介入可以幫助他們調整情緒,緩解壓力,使他們更好地專注于學習任務[。研究表明,適當的音樂可以刺激大腦釋放多巴胺,從而提升人的快樂感和滿足感,有助于學生在面對繁重學業時保持積極的心態。并且音樂素養的培養還能夠增強學生的學習記憶理解能力。學習音樂能夠激活大腦的多個區域,尤其是那些與語言處理或數學能力相關的區域。通過學習音樂,學生的聽覺辨識能力、節奏感和音高感知會得到顯著提高,這些能力在學習其他學科時也能夠得到應用。
2.2人際交往方面
中職學生處于青春期發育的關鍵時期,他們的自我控制能力和社會交往能力仍然不夠成熟。許多中職學生缺乏良好的社交能力與人際交往的經驗,這使得他們在與他人溝通、合作與互動時常常感到困難。然而音樂素養的提升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幫助學生彌補這些不足,在音樂學習與活動中,學生不僅可以體驗到音樂本身的魅力,還能夠通過音樂創作、演奏和欣賞等各種形式,學會如何表達自己的情感并理解他人的情感。例如在進行一些音樂作品的賞析品鑒或是音樂創作活動時,學生就需要相互配合、傾聽彼此的聲音。如此一來,音樂就成為了他們彼此之間溝通理解的橋梁。他們在協作過程中,不僅提高了自身的音樂技能,更在無形中增強了人際交往能力。通過與同伴的合作,學生學會了如何傾聽他人的意見、尊重彼此的個性,并在互動中建立信任,收獲了友誼。參與音樂活動能夠為學生提供豐富的社交機會。從合唱團、樂隊到各種音樂比賽,這些活動都需要學生之間緊密配合。在這些生動且多樣的社會環境中,學生能夠與來自不同背景的同學進行互動,不斷培養與提升自己的社交技能。
2.3心理健康方面
音樂是一種極為有效的壓力緩解工具。研究表明,音樂能夠影響大腦的生理反應,降低緊張、焦慮、抑郁的情緒。中職學生面對繁重的課程技能訓練,常常會感到焦慮或疲憊,而當他們沉浸在音樂的世界中時,心境會隨之改變,音樂的旋律節奏能夠為學生提供情感的宣泄通道,使他們暫時遠離煩惱,感受寧靜和舒適。這種音樂帶來的放松與愉悅,不僅使學生心情愉快,也幫助他們在面對學業壓力時,保持冷靜與理智,從而更積極地應對挑戰。音樂作品常常蘊含著深厚的人文關懷,能夠帶給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通過欣賞創作音樂,學生能夠感受到藝術帶來的獨特美感,內心生出深深的共鳴。在這個過程中,音樂不僅成為情感表達的媒介,也成了學生探索自身感受,以全新的視角感受生活的工具。當學生在音樂中體味到快樂、希望與愛,他們的心態也會隨之變得更為積極[2。這樣的體驗不僅豐富了他們的內心世界,還能激發他們對生活的熱愛,培養他們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在中職教育中,許多學生可能因為缺乏適當的情感表達渠道而感到迷茫,而通過音樂,學生可以將自己的情感與想法轉換為音符與旋律,創作出獨特的音樂作品。這種創作過程不僅能夠幫助他們理清情緒、表達自我,還能讓他們在與他人分享音樂時感受到被理解的溫暖,加強他們對自身的認同。
2.4文化傳承方面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傳承我國傳統文化的使命顯得尤為緊迫。在這一背景下,音樂教育不僅能夠豐富學生的日常生活,還能有效提升他們的音樂審美能力,從而幫助他們在文化品位上實現顯著提升。音樂教師在這一過程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他們不僅傳授音樂技能,更是文化傳承的推動者,通過系統的音樂學習,中職學生不僅能夠獲取豐富的音樂知識,還可以深入了解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從而為中華文化的傳承與弘揚貢獻自己的力量。傳統音樂作品中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學生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能夠通過旋律和歌詞感受到其中所傳遞的情感智慧。例如,在學習民間音樂和傳統戲曲時,學生不僅僅是在學習音符節奏,更是在理解這些作品背后的故事、情感及傳統價值觀,這些內容不僅豐富了他們的文化知識,也增強了他們對自身民族文化的認同感。當學生在音樂中認識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時,他們自然會更有文化自信,這份文化自信會驅使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更加主動地探索傳承這些文化。通過對經典音樂作品的欣賞與分析,學生可以拓寬視野,對比分析不同的音樂風格、流派,從而對文化產生更深入的思考,在強化本民族文化認同時,對各種文化都產生包容的心態。
3中職公共藝術教育中培養學生音樂素養的路徑探索
3.1根據學生需求,設計適合的教學活動
中職學生通常面臨著學業壓力、職業選擇與個人發展等多重挑戰,因此安排切實符合他們實際需求的公共藝術教育音樂課程顯得尤為重要。在音樂基礎課的設置上,教師需要充分考慮到中職學生通常缺乏系統的音樂基礎知識的客觀現狀。大多數中職學生在進入學校之前并未接受過專業的音樂教育,教師應利用多種形式,從多角度出發,在進行音樂賞析時,對學生補充基礎概念等知識,同時還可以通過趣味性和互動性強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逐漸掌握一些音樂基本技能。教師可以采用多媒體教學、實踐演示等方式,使抽象的音樂理論變得生動具體,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同時,基礎課的學習也是后續課程的鋪墊。中職學生的發音器官尚未完全發育,教師應考慮到這一難點,針對他們的生理特點進行科學合理的訓練。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需注重引導學生選擇適合自身音域的歌曲進行賞析或演唱,并通過技巧訓練幫助學生在演唱中找到自信。通過不斷地練習,學生將能夠逐步提升自己的技能,取得更好的音樂表現,形成自我認可。在課堂中,教師還可以組織音樂欣賞活動,讓學生分享他們的見解,通過與同伴多交流,拓寬視野,學會從另一個角度進行音樂欣賞。多元化的音樂課程也能激發學生的藝術潛能,使他們能夠在未來的音樂生涯中取得更大的成就[3]。
3.2與時俱進,優化音樂教學內容
在中職公共藝術教育中,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需求和教育目的,清晰確立教學目標,這些目標可能包括幫助學生培養音樂素養、提高音樂欣賞能力、掌握更多的音樂欣賞方法、形成更良好的音樂實踐能力等。不同的教學目標會直接影響到教學的內容確定與教學方法的選擇。如果教學目標是提高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課程內容可能更側重于音樂史介紹、不同音樂風格的辨識分析,以及欣賞經典音樂作品的技巧;而如果目標是培養學生的音樂實踐能力,則可能需要更多地關注音樂作品的各種創作理論、技巧實踐。通過明確的目標導向,教師能夠制訂出具有針對性和有效性的教學計劃,從而更好地服務于學生的成長。而教學內容的設計需要根據學生的年齡段和能力水平進行靈活調整,音樂教學內容應當涵蓋音樂史、音樂理論、音樂分析、樂器演奏等多個方面,以求全面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在具體實施中,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的教學內容。低年級學生的教學內容可以從簡單的音樂基礎知識與趣味性的音樂活動入手,逐漸引導他們了解音樂的基本概念;而高年級學生則可以深入學習音樂理論,進行作品分析,甚至可以涉及更為專業的樂器演奏創作。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靈活調整課程安排,以適應不同學生的學習進度及興趣點,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音樂學習中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路徑。而在教材選擇上,教師則需要根據不同階段的學習成果選擇合適的教材。合適的教材對于學生的學習效果影響巨大,教師可以選擇一些音樂知識覆蓋全面的教材,幫助學生系統地學習音樂,夯實基礎,了解不同音樂風格,拓寬視野。為了豐富課堂內容,教師還可以在教材的基礎上引入一些課外資源,例如流行音樂、影視音樂或地方民族音樂等,凸顯課程內容的時代性與多元性,既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讓他們在學習中感受到音樂的應用意義。
4結語
綜上所述,在中職公共藝術教育中,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提升他們的技能水平,教師需要為學生打造豐富多元的音樂教育環境,讓學生獲得更加充實的學習體驗。學生不斷品味音樂、感受音樂、理解音樂、創作音樂,在這一過程中,他們的審美情趣獲得全方位提升,綜合素質也得到了穩固發展。■
引用
[1]李英娜.新媒體時代下中職藝術教育管理的創新發展].教育,2024(36):117-119.
[2]陳麗媛.多元文化視角下中職藝術教育中傳統文化的傳承J].三角洲,2024(32):246-248.
[3]甄紅梅.新時代背景下中職學校音樂教育的創新和優化研究[J].知識文庫,2023,39(15):33-36.
作者簡介:鄧斯(1986一),女,廣西南寧人,本科,講師,就職于廣西物資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