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獨有的文化瑰寶。職校是為黨和國家培養高素質、專業化人才的重要場所,在職校藝術教育中滲透書法藝術,可提升學生人文素養、磨煉學生意志,使其形成較高的審美情趣,同時這也是弘揚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效路徑。基于此,職校教師應明確書法藝術的價值,通過恰當手段滲透書法藝術元素,逐步培養學生道德情操。本文將對職校藝術教育中書法藝術的教育價值進行研究,提出通過擴充教學元素、講述書法文化故事、品評碑帖及采用信息化教學模式等手段,優化傳統教育模式,為學生全面發展給予重要保障。
0引言
書法藝術將各種美的元素融為一體,其一筆一畫不但蘊含著豐富的意蘊,充滿了意境美,還反映了與文學和史學有關的內容,例如漢代的隸書字形多呈寬扁,橫畫長而豎畫短,風格剛健質樸,反映了漢代大一統王朝的氣象。書法家控制下筆的輕重和速度,通過點與線的配合,表達出自身的思想情感,能引起書法愛好者精神的共鳴。例如唐代詩人孟郊非常贊賞“手中飛黑電,象外瀉玄泉。萬物隨指顧,三光為回旋”的書法藝術創造,由此而及于詩。孟郊認為,雖“形拘在風塵”,但可以“心放出天地”,用一己之心去牢籠乾坤,繩律“萬有”。同時,練習書法可陶冶人的情操,實現心靈凈化,對人們道德品質的提升具有重要影響。為此,開展職校藝術教育活動期間,教師應重視融入書法藝術相關的內容,并通過各種途徑找到更多名家書法藝術作品,讓學生進行鑒賞和模仿,使其體會到書法大師的氣魄和豐神,從中獲取正能量,進而讓學生受到書法作品的熏陶,實現精神境界的升華和美學素養的提高。
1職校藝術教育中書法藝術的教育價值
1.1推動學生實現全面發展
將書法藝術教育滲透到職校藝術教育活動中可促使學生形成健全人格,推動學生實現全面發展。具體可從以下方面來看:首先,有助于增強學生毅力。想要寫出一手好的書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練習者堅持不懈地練習,如此才能在書法上取得進步。其次,能培養學生優良品性。學生在練習書法時要讓自身保持平心靜氣,在長時間的練習中能夠讓學生心境受到影響,在潛移默化中養成良好品性。最后可增強學生審美能力。我國歷史上涌現了諸多書法大家,如王羲之、顏真卿、柳公權等,在鑒賞和臨摹這部分書法大家的作品時,學生可從中體會到漢字的魅力和內涵,這將在不知不覺中提高學生審美能力,使其形成高雅的生活情趣。
1.2有助于增強學生文化自信
書法藝術屬于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其中蘊含著濃厚的審美價值,體現著中華民族的審美風尚,對發揚愛國主義精神及提高國人文化自信等都有著積極影響。通過學習書法,學生可明確各個時期文字的演變過程,由書法出發,掌握民族發展史,了解到我國深厚的文化底蘊,生發出對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形成文化自信和認同。且這種文化自信,能讓學生自覺承擔起文化傳承和發揚責任,有利于促進中華文化傳播,讓更多人了解到中華文化所蘊含的哲學和美學思想,有利于為國家文化軟實力發展提供重要支撐。
1.3有利于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
書法藝術在中華傳統文化中占據重要地位,傳承書法文化對推動傳統文化發展有著積極影響。職校藝術教育中融入書法藝術的內容,讓學生系統化地學習書法藝術,了解到我國書法藝術的技法和精華,可促進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教學過程中,學生有機會接觸大量經典書法范本。而在創作期間,學生可學習其他藝術形式,讓自身創作的藝術作品更具時代感和個性化氣息,把傳統和現實完美融合,助推我國優秀傳統文化良好發展。
2職校藝術教育中書法藝術的教育方法
2.1擴充教學元素,培養學生藝術鑒賞能力
新時代背景下,人們審美觀念發生了一定的轉變,職校開展書法藝術教學時也應與時俱進,更新教學理念,進行教學方法的改革。過去開展書法藝術教學時,教師往往將重心放在技法教學上,而在教育改革視域下,教師不但要重視為學生傳授書法技法,還要為學生講解書法理論知識,積極為學生介紹書法藝術的形式、思想和發展史等,讓學生通過深入分析和研究,了解書法藝術的本質和價值[]。為此,教師可在學校開展藝術展、開設藝術論壇等,鼓勵學生參與其中,也可設計相應課程,例如藝術史和藝術欣賞等,拓寬學生視野,培養學生藝術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
書法是一種創造性藝術形式,職校開展藝術教育活動時,需重視鍛煉學生創造能力。首先,可給予學生充足的素材,引導其展開書法創作。其次,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書法競賽和書法展覽等活動,讓學生有機會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踐中來,使其借助實踐活動強化創造能力。此外,學生之間也可相互交流自身創作經驗,實現共同進步和發展。
2.2講述書法文化故事,傳遞正確價值觀
書法文化故事中蘊含著大量教育元素,將其融入到職校書法藝術教育中,可為學生傳遞正確價值觀,使其主動從諸多書法大家身上學習寶貴的精神和品質,推動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充分展現書法藝術教育的意義和價值[2]。實際教學期間,教師應篩選出適合融入到課堂中來的書法文化故事,采用恰當方式滲透,讓學生接受起來更加輕松。例如,教師可采用講故事的方式實施文化導入。如我國古代著名書法大家王羲之的故事就很適合用作素材。王羲之從小開始練習書法且十分刻苦,若身邊沒有紙筆,王羲之就在身上劃寫,長此以往,連衣服都被劃破了。有時即使在吃飯也會練習,一次王羲之在練字時忘記吃飯,家人將飯菜送到書房,王羲之未曾多想用饃饃蘸著墨就吃了起來,等到家人發現時,其嘴上已經沾滿了墨跡。也正是因為王羲之廢寢忘食地練字,并幾十年來堅持不懈,其書法藝術才達到了超逸絕倫的高峰,成為一代書法大家,被世人稱為“書圣”。通過講述王羲之的故事,教師能讓學生了解到想要成功必須付出極大的努力,明白“梅花香自苦寒來,寶劍鋒從磨礪出”的道理。做事時只有專心致志和全力以赴,才有可能取得成功。如此一來,學生不僅因為文化故事對書法學習更加感興趣,在之后的學習中,也能更加用心地練習書法,努力做到心無旁騖,摒棄一切雜念,實現書法水平的提升。此外,顏真卿的故事也是很好的教學素材。據說,顏真卿跟隨張旭學習書法時,為了提高書法水平,顏真卿曾詢問張旭書法練習有無訣竅,張旭聽到后立即訓斥他,并表示若只想通過訣竅提高書寫水平,很難取得大成就。顏真卿聽到老師的教導后恍然大悟,從此更加刻苦地練習書法,并時常鑒賞書法大家的作品,從中吸取經驗、感受前人筆法,最終成為一名書法大家。了解顏真卿的故事后,學生能意識到想要在書法上取得成績,沒有捷徑可走,只有腳踏實地才能取得成就,而學生也可將從故事中獲得的感悟延伸到生活中,自覺在做事時做到腳踏實地、努力奮進、堅持不懈,如此才有可能得到收獲。
2.3品評碑帖,挖掘美學意義
碑帖是碑和帖融合的產物,古代尚未出現印刷技術時,碑和帖的拓本均屬于人們傳遞知識和文化的材料,我國常見的四種碑文字體包括魏碑、行楷、手書和隸書。魏碑的特點是筆鋒獨特、剛勁有力;行楷也被稱為“漢字行楷手寫體字形”,相較楷書,行楷行筆自由,但又比行草規正,其特點為用筆靈活、筆形簡化、字形多變;手書碑文會因書寫者的不同有所差異,字體樣式較為多樣化;隸書的特點是方勁古拙、結構穩定、簡潔大方等。書法字帖往往是篆書體、隸書體、草書體、楷書體、行書體這五種書體,從中也可察覺到我國各個時期流行的書法字體的異同[3]。一幅高質量碑帖作品,觀賞者從各個方面進行逐步探索和分析后,可明確作品當中的哲理和美感,從而化為己用,實現自身作品的升華,讓學生懂得追求藝術本真。
職校書法藝術教師開展教學活動時,應為學生提供鑒賞碑帖的機會,在此期間鼓勵學生對碑帖中蘊含的美學元素和價值取向展開深層次探索,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為此,教師可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通過視頻和圖片等模式,帶領學生探索碑帖中隱藏的魅力和精神,促使學生進一步掌握書法作品的書寫風格及結構,感悟其中包含的精神。教師要積極從網絡中找尋相關材料,將其制作成精美課件展現在學生眼前,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欣賞書法作品,鑒賞完成后給予學生表達自身觀點和看法的機會,鼓勵學生之間進行交流和互動,使其發散思維,并實現思維碰撞。如此一來,教師可將書法藝術教育價值充分展現出來,學生在獲得書法技巧提升、掌握充足理論知識的同時,還能獲得美的感受,實現精神境界的升華,并形成文化自信,在生活中積極弘揚和傳承我國優秀的書法文化。
2.4采用信息化教學模式,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當前,部分職校開展書法藝術教學時依舊采用傳統教學方法,將教師作為主體,學生處在被動接受狀態下,很難形成學習熱情。為有效解決該問題,提高教學效率,將書法藝術教育價值充分發揮出來,教師應積極采用信息化教學模式,將現代化教學和傳統教學相結合,將學生從被動學習狀態下解脫出來,充分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為此,正式授課之前教師應明確教學內容,將從互聯網中收集和整理出來的相關文字、圖片和視頻等材料,直觀生動地呈現在學生眼前,打造輕松、愉悅的教學環境,讓學生以良好的心態學習知識[]。
此外,教學過程中教師還應引導學生探究書法作品中蘊含的藝術內涵,讓學生在鑒賞書法作品的過程中,形成健全人格。教師應充分發揮書法藝術中所蘊含的德育元素的作用,以此達到立德樹人的教育效果。如課堂上教師可采用信息技術展現傅山的書法作品,讓學生在掌握其書法技藝的同時,了解創作者身上堅貞不渝、百折不撓的寶貴品質,使其明白“作字先做人”的道理。除此之外,教師還可采用人工智能技術,利用先進技術對學生書法作品的筆畫、結構和布局等進行客觀且公正的評價,還可給出針對性建議,方便學生了解自身優勢和不足,及時進行優化與改進。
3結語
總而言之,將書法藝術融入職校藝術教育中,有助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增強學生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讓他們自覺肩負起傳播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更好地弘揚中華文化,讓我國優秀文化走向世界。為此,教師應不斷探索出更多開展書法藝術教學的新路徑,采用學生感興趣的方式授課,并靈活使用信息技術教學,發揮新媒體技術的優勢,實現線上線下融合教學,讓學生有更多機會接觸書法作品,感受到漢字中蘊含的美學價值和文化內涵,對書法文化形成進一步認識,全面提高文化素養。■
引用
[1]陳嘉豪.高職院校開展書法課程教學初探——以東莞職業技術學院為例[].天工,2023(24):78-80.
[2]徐宏程.高職院校書法美育課程的改革研究[J].才智,2022(33):82-85.
[3]張維紅.高職院校開展書法教育教學的對策及意義[].書法教育,2020(12):60-62.
[4]魯子瑞.融媒體背景下書法藝術的傳播與發展[J].新美域,2024(6):49-51.
作者簡介:魯洪林(1967一),男,山東菏澤人,本科,講師,就職于菏澤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