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思想的奔流:讀《漢語歷史音韻學手冊》

2025-08-03 00:00:00倪博洋
辭書研究 2025年4期
關鍵詞:古音手冊方言

自高本漢以來的音韻學研究呈現出新的特點,其間可標舉者有二:一是取會通之眼光,將歷史文獻與當代語料融合,并在中西對話間引人歷史語言學、音系學、語音學、類型學的理論;二是執演變之繩尺,通過形式化手段(構擬古音形式、建立音系規則、推導演變階段等)重新推測語音史全貌,并將能否解釋古今演變視作解答音韻問題的關鍵,由此音韻學逐漸克服過去孤立瑣碎之弊端,走向了科學化道路。當前的音韻學界處于新舊雜陳、異說互見之境況,保持多元與爭論,對于學科發展當然是一種良好的局面。但毋庸諱言,新舊知識的無序疊置對初學者與其他學科并不友好,比如某些教材的說法有些陳舊,導致學生學完音韻學課程卻讀不懂音韻學論文;又如某些學科引用音韻學知識作為旁證,只取“拿來主義”之態度而不求甚解。因此有必要將音韻學的基本概念與前沿觀點重做整理。鄭偉、董建交、王弘治三位先生所編《漢語歷史音韻學手冊》[1]恰是如此正逢其時的大著,筆者讀后,感覺其呈現出一種恢宏空闊的總體氣象:各位學者將自己的深刻思想在音韻學的各個領域呈現出來,最終匯總為一部完整的語音史,正如百川入海、奔流涌動,不免令人想到誠齋的名句“到得前頭山腳盡,堂堂溪水出前村”。經歷了長久的學術積累,音韻學科終于要以堂堂之姿邁向新一階段,故本文以“思想”為題,以揭此書之最大特色。另要說明,所謂“思想”,還包括方法論的選擇思想、文獻的利用思想等,《思想史》第7冊是“英華字典與思想史研究”專號(思想史編委會2017),與當前音韻學界將“英華字典”類文獻視作研究熱點的情況看似巧合,實則內在理路一致——尋求新材料并進行學理性解讀。

一、《手冊》的著述體例與結構安排

據筆者管見,“手冊”的著述形式大致有四種:一是像“大百科全書”的知識點匯編,如《電工手冊》《醫生手冊》云云;二是像教材的學理講述,如李榮《漢語方言調查手冊》;三是像字典的材料總覽,如《上古音手冊》《漢語古音手冊》,李方桂先生的名著《比較臺語手冊》論述與材料并重,也可看成此類變體;四就是本書所代表的手冊。此類在西方極為流行,著名者如Wiley-Blackwell出版的叢書BlackwellHandbooksinLinguistics,包括音系學、歷史語言學、第二語言習得等語言學各個領域。漢語也有相關手冊在海外面世,不過在本土還是第一次出現。這一類的特點是以該學科的知識要點為章節,每章都請一位著名學者專文探討,由此也引出一個問題:百科全書也是請多位學者各自撰寫詞條,教材也是專門講述某一學科的基礎知識,那么與前兩類“手冊”相比,《手冊》之特殊性何在?

《手冊》體例的最大特點即是以人成篇、以篇成章,這種結構具有以下優勢:由于各專家能發揮所長,撰寫自己的專精領域,所以比起教科書,《手冊》的內容更為前沿;這些篇目既是長文形式,故能比大百科全書的“詞條”容納更豐富的內容與更嚴密的論證;又因其總合在一個專題(章節)之下,仍能保持彼此內容的相關性而形成一個系統,遂使各篇主題不會相差太大,學者所論又不至于瑣碎狹窄,這又是其有別于論文集之處。

接下來再詳談其結構創新。《手冊》的結構創新分為兩類,一是作者構成,二是章節構成。從作者群看,《手冊》兼收老中青三代專家,又有海內外不同學人,年齡構成與學術背景都具有層次性,可謂深得其人。《手冊》不乏鴻儒碩學如馮蒸、施向東、麥耘諸先生,以獨到的眼光與深厚的積累打下全書的學術地基,如馮蒸先生《中古以后的創新性韻圖》(599—698頁)一章洋洋百頁,逐圖整理并比較了《切韻指掌圖》與《四聲等子》的異同,呈現出闊大渾涵的研究氣象。中青年專家都在某領域深耕多年、不乏精思,如趙彤先生近年一直用力于近代北京語音史,由其來撰寫《北京語音從近代到現代演變的研究》一章正自合適;又如董建交寫官話源流、趙庸寫反切結構等,亦皆一時之選。此外《手冊》注重學緣的多元化,邀請海外背景學人如嚴翼相、秋谷裕幸、沈鐘偉諸先生加人。這些學者或者發揮自己的母語優長,或者深入中國腹地調查多年,或者注意到被本土忽視的材料與問題。新老中外間觀念與思想的碰撞無疑給學界帶來了新的啟示,比如《漢藏比較與上古音》一章提到藏語與漢語去聲-s綴的對應問題(105—106頁),而《韓國漢字音與中上古音韻》一章恰好討論了朝鮮音不能反映上古漢語-s尾的例子(210頁),兩種觀點看似相反,實則提示我們,在討論這一問題時應依關系遠近逐項分析各材料的性質,建立比較層級,而不可貿然根據音值近似進行“比附”。

章節構成則尤能見出《手冊》的新意。文獻學素有據目錄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的說法,觀本書目錄亦可見《手冊》特色所在:一曰補陋,二曰刪繁。成專章者體現了編者對這一問題的重視,而不成章者亦自有原因。

過去語音史教材往往采用三段論的架構,即上古音、中古音、近代音,《手冊》則突破了這一藩籬,設置了“從上古音到中古音”單元,不免令人想到董同龢先生(2001)的論述:“古音的研究大大受材料的限制。自先秦以迄隋唐,千數百年間,也差不多是空白。”東漢是漢語史發展的一大關節,句法、構詞、語音皆在此時發生了大變化,尤其音韻與前二者存在深刻互動。(魏培泉2003)隨著研究的不斷深人,董先生時代的空白逐漸被后人填補,所利用材料主要分三類,一是最豐富的韻文,代表作見《手冊》梳理(318—

354頁);二是對音,如俞敏及其諸高弟將梵漢對音梳理出一條從東漢到不空的時代鏈條;三是注音材料,包括東漢的讀若音、《經典釋文》匯纂的經師反切音等。所以無論是從時代的重要性還是研究的成熟度,漢魏六朝一段都應升格成一單元。其余各時代亦皆有新見,如上古音用專章討論上古方言,這是過去多泛談而少深論的題目。中古音則特加一章《宋代詩文用韻》。宋代在語音史上處于尷尬境地,宋學給音韻學帶來了新的理論思潮,包括:與結構主義內核一致的形式化思想,韻圖在此時大發展,說明宋人接受并發揚了這種著述形式;敢于質疑材料與權威的學術自由觀念,宋學的一大特色是從疑傳走向疑經,如質疑古文尚書的真偽;對理論本體展開思辨質難的學術興趣,這是理學給各領域帶來的突出貢獻,在當代似最被忽視。當代學統從清代樸學一路而來,對宋學的關注繼承還不夠。宋代的音韻學著作比起前代都更為豐富,但或者是《切韻》一系,或者研究上古音,反映時音的韻圖(見下文)卻被學者視為“存古”,遂致宋代時音缺乏代表性著作,其研究也較薄弱,故《手冊》加此節以為補足。近代音亦不乏精彩,除挖掘了大量的對音新材料,還總結了相關演變,尤其王弘治《官話方言中的入聲演變》專舉入聲為一章,而黜其他聲韻調,是因為人聲歸派類型是當代官話劃分系屬的一個極重要標志,聲韻母的其他差別則總見于《近代漢語的標準音》一章。這種章節的劃分,背后體現的是編者的學術觀念。

與填補空白相對的是刪芟繁復,又可分兩類情況。一是幾成定論而無甚新意者不成專章,如中古音單元所重在聲介配合關系及元音、韻尾,而不討論聲母音值,這是因為《切韻》聲母數量自邵榮芬(2008)之后幾成定論,而具體音值除了知組這一老問題外也了無余義,無須用專章討論。可與之對比的是“等”(介音),《中古音系研究框架》《重紐及其性質》《等和介音》這三章的核心概念實際都是“等”,尤可見其在中古音研究中的重要地位。二是在敘述視角上黜專書觀而取語料觀,前者如過去一些音韻著作以專書為綱,形成“文獻—時代”三段論的精密對應:《詩經》一上古音、《切韻》一中古音、《中原音韻》一近代音。以一部專書代表一個時代,在音韻研究剛展開時確實有執簡馭繁、最快把握一個時代語音特點的功效,但同時也存在忽略了其他文獻與語言演變階段、使語音史簡單化的弊端。而所謂語料觀,則將專書視作材料之一,并挖掘其他材料,彼此間唯系統零散之分,無尊卑高下之別。試觀《手冊》,“上古音”中《詩經》成專章是因為“文獻不足征”。“中古音”這一單元的結構可歸納為:以音系框架為主體,而輔以不同材料,材料分四章,恰好對應四種類型,即韻書(第十五章)音義(第十九章)方言(第二十章)韻文(第二十一章)。《切韻》雖自成一章(第十五章),但這一章不談具體音系,所論主角還包括《集韻》“平水韻”等。“中古音”單元的這種以音系結構為焦點而兼重不同語料的安排,尤能見出編者深具現代語言學的眼光。而更富冒險精神的大手筆是“近代音”單元黜《中原音韻》——將其放到《近代漢語的標準音》一章而不獨立,這種結構難免引人質疑。筆者揣測,其深意或有三點:一是《中原音韻》研究最為充分,缺乏專論空間;二是標舉近代標準音的發展與變遷具有連續性,《中原音韻》只是此中一環;三是糾過去唯重《中原音韻》之偏,以前對近代音研究不足,至據《中原音韻》等目其為“北音學”,而隨研究逐漸開展,北方對音、南方韻書、存古方言等都被報道關注,近代音的研究對象就尤其豐富,《手冊》在“近代音”中關注的新材料也最多。

要之,《手冊》凝聚了一個多元而精粹的作者群體,其人之才膽識力足以奠定學術價值基礎;《手冊》又大刀闊斧地重立架構,重在形成與其他著作的章節結構區別,這樣就從總體上形成了自身特色。

二、《手冊》的具體觀點與研究啟示

前言《手冊》之章節安排頗有“矯柱”一面,至于是否“過正”,端在“矯”之成效如何,故要全面評價該書,就尤要看其具體提出了怎樣的學術觀點,這些觀點又有怎樣的研究啟示。《手冊》雖新見迭出,本節只舉兩例談談學者的精彩思路,并舉一例討論對筆者研究的啟發。其他先生雖不乏高論,但或者限于文章篇幅不好面面俱到,或者囿于筆者才力難免言之不中,只好暫時割愛。

過去上古方言研究主要利用傳世韻文,“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學者們開始利用出土文獻研究上古方音”(115頁)。葉玉英教授深耕古文字與上古音交叉研究多年,深得此中之秘,在“觀念與方法”一節中提出了八條準則,既繼承研究合韻與諧聲的傳統語文學成就,又注重歷史文化背景對人們思想的影響,還吸收了語言地理學、比較語言學等現代語言學理論。尤可注意者,是借鑒語音聽感與用字習慣等應用語言學的研究思路,所以能夠多角度地解決問題。該章對筆者的最大啟示是,某地出土不一定代表某地方言。葉氏提出了“獨用字”的概念,即只在某地使用的特殊文字才能反映某地語音,“我們認為前人和時賢的研究都存在一個共同的問題,就是沒有區分楚簡中的戰國各通行字和楚人獨用字。把楚簡中的所有文字不加區分地用于楚方音研究,所以才會得出相反的結論,或難以確定音系性質\"(116—117頁)。這一論斷深刻指出了地域、文字與語言的對應關系未必十分精密,不能簡單建立“某地出土 某地文字 某地方音”的先驗映射。

施向東教授用音系學的思想重新分析了梵漢對音材料,其重在對比梵漢兩種語言的音系結構,并例示了增音、減音、語流音變等因素帶來的特殊對應現象。后文討論的具體音變既是音韻學的大問題,也由于樹立了嚴密的對音規則而幾皆可信,比如中古漢語聲調的調型、二等與重紐三等的r介音、來母音值的變化時代等。鄭張尚芳(2013)潘悟云(2000)等雖然都認為來母從上古到中古發生了 ,但這一變化的具體時間尚不詳,施先生則具體到“來母在南北朝時正在向1轉變”(179頁),無疑促進了這一問題的發展。又如過去認為輕重唇在初唐《切韻》時代還未分化,施先生則根據玄奘對音指出當時輕唇音已產生,施先生在研究時特別注重引人多重觀察視角,如從方言與標準音的關系角度指出“不空譯音所反映的唐代長安音跟不空之前的梵漢對音所反映的‘長安音”有很大的區別”,這是因為“梵漢對音時所使用的漢語,不能簡單地依據譯經地的方音來確定”(191—192頁),其中存在標準音的轉移,不空時長安音才取得標準音地位,而不空譯經亦存在自譯與沿襲兩套音系。

不難看出,這些成功的研究范例都具有同一個特點,即以研究活語言的理路觀察文獻。這些學者重視文獻材料的異質成分,并借鑒援引不同學科理論,如用音系學理論分析變化原理,用歷史語言學方法分析演變源流,用語言層次觀念分析材料層次,當代方言研究大致亦取如此思路。也由此文獻材料不再只是平面的例子堆積,而得以構建為立體的一重或多重系統,紙面上的材料就呈現出了近乎實際語言的一面。

以上只是對各學者研究觀點與方法的概括,接下來再結合筆者個人體會談談《手冊》諸章對進一步的研究有何啟示作用。

麥耘先生在第十二、第十七兩章中集中討論中古音聲介框架,大致可總結為,中古聲介搭配可分為前后兩期。前期反映于《切韻》,后期反映于慧琳《一切經音義》與宋人韻圖。我們改編第十二章的表9、表11、表12如表1所示:

表1中古舌齒音聲介組合演變表

簡單解釋表1中的符號。“知tr-”是指中古晚期,知組逐漸塞擦化,但未與照組合流。“照二”與“莊”的區別是麥先生用“照二”來特別強調這是中古后期莊三失去i介音而與莊二合并的新生聲介組合。原文表12(371頁)的二等知、莊的r后本沒有γ,我們據表4(360頁)補。麥先生拆開了傳統的三等韻,普三的唇牙喉(表1未反映)和知莊都與重B一類,精章都與重A一類,四等介音后起,產生的是重A介音j,三、四等很晚才合并。舌齒音存在塞音與塞擦音平行對應的比例式,中古前期只有章組沒有對應的塞音,所以這個空格促使其卷舌化,“組成‘拉鏈’式音變:tcj- ?gt; tsri- ?gt; tsr-,導致莊、章兩組合并為照組\"(371頁)。

慧琳《一切經音義》已經顯示出中古后期的聲介特點,這也是上述觀點的材料依據。此觀點解釋力極強,具體問題如《韻鏡》的“假二等”與“假四等”。如果認為莊三只是出于人為安排而暫居二等,就無法解釋莊二與莊三在外轉韻產生系統性的沖突。莊二與莊三混置于同一行二等位置。如果認為這是圖表有限、無奈之下的妥協,那再來看另一處沖突,即四等俱全圖中的假四等與真四等,如效攝四韻,宵的假四與蕭沖突,而作圖者完全不顧經濟性,選擇單畫一張“第二十六”圖,注意此圖只在第四行放宵的假四等,其他位置均無字。宵的假二等同樣也與真二等沖突,作者卻沒有放到二等空缺的“第二十六”圖。其他如山攝等也如此處理,可總結為:假二等與真二等沖突時,二者混列于同一圖的第二行;假四等與真四等沖突時,二者分列于不同圖的第四行。這說明,其一是莊二與莊三已經沒有區別,其二是重A與真四在《韻鏡》時代可能還有差異,《切韻指掌圖》中三、四等同格才說明其合流。

由此能夠串聯起不同材料,如宋代韻圖幾乎都是如此架構。前述《切韻指掌圖》三、四等同格,說明其音系比《切韻》時代“創新”,聲母上精組與照組分列,也是不同于《韻鏡》的“創新”,但是精組空出三等格子,精三統一置入四等,如果認為這種聲母設置只是沿襲《韻鏡》“假四等”體例的“守舊”,就未免令人覺得作者的創作態度十分割裂,而《經史正音切韻指南》亦是如此。故筆者同意麥先生觀點,由于聲介系統在《切韻》中表現不明顯,所以《韻鏡》作者用當時標準音的聲介系統來安排《切韻》的韻部,實際是一個聲韻混雜體。到了宋代后期韻圖,作者就開始用時聲反映時韻,這些作品也就可視作宋代的標準音(或雅音)系統了。至于麥先生在這一立論下的種種閃光點如“只看介音,在莊組丙類tsrj-與精組丁類tsj-之間,又何嘗不能說是與唇牙喉音相平行的‘重紐'\"(369頁)等結構主義的深邃思想,不再一一贅述。

另要稍做提及的是進一步的研究方向:

一是章組的介音問題。細心的讀者會發現,本文表1中古前期與章配合的重A介音j,在中古后期變為了重B介音i。這個變化是因為《韻鏡》章在三等,精都在四等,故麥先生認為此時發生了tcj- $$ tsri-。[但是這和慧琳《一切經音義》中章組和重A、四等關系緊密的現象相矛盾。章組介音何時發生變化,背后也暗含了官話卷舌音類格局何時開始形成這一大關目。從中古后期雅音材料一系看,章組與介音的配合可能存在變體,筆者曾提到中古朝鮮漢字音亦是此一系統(倪博洋2024),將相關材料列為表2進行比較:

表2中古后期雅音材料聲介系統比較表

各材料具體“歸等”的表現無法贅述,請參看相關論述。灰色底紋代表歸等有異。筆者將《蒙古字韻》視作中古聲介系統的末期,學界曾有疑難的問題就是《蒙古字韻》的三、四等介音尖頭的一與平頭的在唇音與舌齒音比較混亂,若其依據兩個不同的雅音標準如《唱和圖》與朝鮮音,自然會在這兩處位置產生參差。《唱和圖》四等俱全,而端、精(只有心母)兩圖(六音、九音)四等全是墨丁“■”,說明邵雍在精心審音后仍認為這兩類聲母不拼四等字。麥先生亦有疑問:“有一個問題筆者目前尚未解決:輕唇音在中唐已經失去前腭介音(從慧琳《一切經音義》的反切中可以看到),但韻圖何以仍列于三等?”《唱和圖》輕唇歸二,在朝鮮音中,輕唇音有反映三等與反映二等的兩個層次(倪博洋2024),所以這也可能是雅音不同變體的反映。[5]由此來看,章的歸等恐怕當時亦有種種變體。

二是重B、重A的介音區別,代表性學者構擬如表3:

表3中古三等介音代表性構擬比較表

構擬區別在于重B、重A是發音部位還是發音方法存在對立。實際上,三等、重B與四等、重A合流較晚(即過去所謂三、四等合流),所以區分這兩類十分必要。筆者更傾向于用發音部位進行區分。其一,音系學上,“高元音 [i],[u] 和相應的滑音 [y][6],[w] 有相同的特征結構。它們的區別在于在音節中的位置不同,元音占據核心的音節峰而滑音則出現在邊緣的位置”(Kenstowicz2020),亦即不存在同一音系位置上的元音、半元音對立。在筆者調查和閱讀到的方言材料中,只存在i(可視為?i)ji在零聲母前的對立,不存在CiV與CjV或CjiV的對立。其二,在三、四等有別的材料中(358—359頁),四等總是影響聲母發生舌位前化,如洪洞話的三等“橋”tchiao eq 重A“翹”thiao。

三是中古二等介音何時消失的問題,此較復雜。學界如麥耘(《手冊》第十二章)鄭張尚芳(2013)潘悟云(2000)都認為中古二等存在介音 ΔV/uq/u ,但是這個介音何時消失似無定論。前文提到《唱和圖》里輕唇歸二等,如表4所示:

表4聲音《唱和圖》輕重唇四等比較表

重唇一列完全按照中古后期《韻鏡》四等來排,但輕唇除三等外其他都有字,和《韻鏡》迥異。如果當時一、二等的區別還是在有無介音,那么從普三來的輕唇字為何有些在一等、有些在二等?如果邵雍列等是按元音開口度(這是區分四等的老說法,但也不好解釋“文”和“萬”的問題),那么《韻鏡》里面的二等是否還有γ,也需要考慮。

三、《手冊》的補足空間與學術遙想

作為大型工具書——“手冊”這一著作體例在國內音韻學科的初次實踐,該書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瑕疵。當然,學術爭論是個不斷進行的過程,筆者亦不完全同意《手冊》的所有具體觀點,但這不應視作本書存在的問題,這里只就全書結構提出筆者自己的疑問。

全書似還可以試做如下改訂:第一,補充缺失。本書前言作者王士元先生已經提到本書缺乏日本漢字音的章節(前言第4頁)。除此之外,中古音單元還缺乏基于藏漢對音與敦煌文獻的西北方音研究,西北方音與當代方言(如聞喜話)有何關系還可以進一步探討,其本身亦不是一個同質系統。前三個單元都提到了用韻問題,只有“近代音”單元沒有,但元明清文學文體更為豐富,用韻亦有特色;第二,調整位置。《韓國漢字音與中上古音韻》更多偏中古,放到“中古音”更好一些。《宋代詩文用韻》在“中古音”,但《近代漢語的標準音》一章也是從宋代談起,所以這一段時代如何界定似可統一;第三,擴增材料。《〈暹羅館譯語〉與近代音》一章利用了新的材料,王士元先生亦特為稱揚(前言第4頁),但“華夷譯語”是明清兩代皆有編纂的大型對音叢書之總稱,除泰語外還涉及藏語、蒙古語、壯語等語言材料,只以《暹羅館譯語》為對象略顯單薄。此外還可加人資料附錄,比如各音值在世界上的類型學出現概率、各音值的主要語音屬性[如彼得·賴福吉等(2015)《世界語音》該書不談超音段特征,所以還不很適合東亞語言」音系學主要原則與常見音變規律(甚至可以包括外語材料)對音字字表、漢藏語主要語言音系及詞表、歷史語言學的構擬步驟與相關案例等,這些材料分見于各個學科,但都對古音構擬具有幫助,如果能匯聚成本書附錄,甚至獨立為一部《漢語歷史音韻構擬工具手冊》,則更能裨益學人。

行文至最后還要稍談《手冊》對筆者的啟發及未來研究之遙想。筆者在從事音韻學研究時發現目前正面對巨大挑戰,其原因除了個人學養有限之外,還與音韻學甚或語言學的學科特點有關。語言學是一門兼賅文理的科目,從理之一面來講,傳統數學、物理、生物學科為音韻學輸入概率論方法、實驗語言學理論,而音韻學是否還可引人兒童語言習得、病理語言學等學科?又能否迎接新興AI帶來的機遇與挑戰?比起現當代語言學,音韻學又尤其與文之一面關系匪淺,對于其他人文學科的研究方法與結論應加以整合引人。試與古代文學學科相較,后者存在幾個較新的研究動向。一是考察作者文學活動并繪制地圖的文學地理,及與其相關的回到詩文創作現場、比較現代地貌與古代描寫的文學“現地”研究,這兩類語言學得風氣之先(地理語言學與方言調查);二是結合歷史學方法,考察研究對象閱讀過哪些著作、有哪些知識積累的閱讀史與知識史研究,這一方面語言學討論較少。至于其他學科或方法,比如史學的思想史方法、文學擅長的文本細讀與士人心態研究、文獻學曾興起的“副文本”[8]理論等亦可留意,以上說來略顯空泛,姑試舉數例。

先討論思想史對音韻學的作用。前文引用的《唱和圖》,以前有學者認為其反映的是北京音(如雅洪托夫1986),具體如何,先看此材料之文獻出處。前已提及這幾張圖是《皇極經世》的重要證據,反復出現在大量章節中,那么何謂“皇極經世”呢?“皇極”這個概念來自《尚書》“洪范”章,傳曰:“皇,大。極,中也。凡立事當用大中之道。”“大中之道”是對這一概念的基本定性,宋代理學家討論時亦不出此牢籠,如李心傳《道命錄》云“皇者,君也。極者,至也。言人君之身,居極至之地,以為天下之標準”,又朱熹《皇極辨》初本(轉引自陳來2013)曰“予嘗考之,皇者,君之稱也;極者,至極之義、標準之名,常在物之中央,而四外望之以取正焉者也”,宋人對此概念雖各有發揚,但有一個根本原則,即都承認此概念所指為“中央”與“標準”。邵雍自然也不會例外,其書撰寫目的既是“以明大中至正之道”(《皇極經世書》序言),故作為重要論據的《唱和圖》當然不會是既不中也不正的北京話,而理應是“四外望之以取正焉者也”的標準音。再看語言學內證,雅洪托夫(1986)的證據是《唱和圖》的-k尾配效攝字,認為這一格局“現在只會在北京方言中遇到”,但有三條反證。一是《切韻指掌圖》《經史正音切韻指南》都以-k配效,不能都歸入北京話。二是臻攝合口字的歸類,《切韻指掌圖》和《唱和圖》的“骨”“出”都搭配蟹止攝i尾字,《經史正音切韻指南》蒙古字韻》《中原音韻》都搭配遇攝u。在錢曾怡(2010)列出的當代官話材料中,“骨”類除晉語(讀ua?)都讀人u類,所以《唱和圖》與《切韻指掌圖》的這一邊緣特征可以視為當時標準音有別于今天北方官話的獨特系屬創新證據。三是著名的郎瑛《七修類稿》“高宗南渡,止帶得一百音擺字過來”,這是明確的汴洛雅音音值材料,由于當代開封的“百”pε無韻尾且與“擺”不同音,說明其與宋代汴洛音未必是一脈相承,既可能是后來的方言接觸演變,也可能是語體雅俗不同,不能直接把當代方言入聲韻尾分布格局推及古代。

再來看歷史變遷對音韻學的影響。“均變性原則”(theuniformitarian principle)強調古今音變的等速與平行,但這只能解釋內部變化,而社會歷史活動總會破壞此種構想與迷思,如來自權力強制的政權移易、人口遷徙、行政干預等。太平天國的一個口號是“中國有中國之言語,今滿洲造為京腔,更中國音,是欲以胡言胡語惑中國也”(《奉天討胡檄布四方論》,轉引自陳旭麓2017)。學理是非暫不論,不難想到當洪秀全為語言態度賦予革命意義,其屬地民眾的語言活動就必然會受到影響,個人所蒙政治風險亦非今日可想見者。[9]再回到《手冊》,第二十七章《敘事的轉變:明清韻書的民間化與地方化》,題目既有特色,內容亦富洞見。此章提出一個非常重要的議題,即明代韻書兼具雅音與方言的兩重性質,并據此析分雅音韻書與方言韻書的復雜關系。至于一些具體觀點如“韻書的音系基礎并不一定就跟作者的籍貫相對應”“不能把方言韻書等同于現代語言學角度下的語言調查記錄”等,筆者皆深贊同。那么這種地方化的風氣是如何而來呢?此章指出“韻書的地方化應該涵蓋韻書的民間化”(825頁),并梳理了韻書的發展脈絡:六朝時民間自發行為一唐宋官方主導《切韻》系韻書編纂一金元明清逐漸革新繁盛。合此兩類邏輯,六朝“音韻鋒出”的就都應是地方韻書(此章亦持此觀點),但試思考則會發現,“論及音韻”的幾位士大夫,并未持有現代的方言平等觀,對于《切韻》音系(當然顏之推、蕭該等未必知道此書題目)的編纂而言,金陵、洛下讀書音以外的方言尚不夠格參與,所以六朝的韻書到底是什么性質還可持疑問。

過去有一種說法是方言韻書繁榮源自明代無科舉韻書束縛,此一因素固然重要,但不是唯一原因,明代科舉尚考詩,元代很長時間直接不設科舉,那么為何元代幾乎沒有方言韻書呢?「1°]從歷史變遷看,史學家的一個興趣是討論唐宋之間是否存在近代化變革。除不同意此論斷的學者外,主要分歧在于轉折點,包括內藤湖南提出的“唐宋變革論”以宋初為節點,劉子健(2002)以南宋為節點,王瑞來(2023)則最新提出“宋元變革論”[11]。

這些理論彼此并不矛盾,只是觀察視角與論斷線索不同,我們實可以認為這場變化具有多個節點。要言之,中古一近世之變體現在諸方面,如政治上貴族門閥政治正式轉變為士大夫政治,經濟上江南商業高度發達沖擊了傳統經濟結構。至于文化上,最重要的是宋代以來,士人的地方意識開始崛起,“到了南宋,雖然地域精英不排除仍有躋身廟堂之志,但是扎根地方開始成為他們的主要選項擁有文化權利與社會資源的地域精英,構成龐大的網絡,促進了地方社會的發展”(王瑞來2023)。政治與文化之間、文化各方面之間的演變并非亦步亦趨,如葉曄(2014)以《竹枝詞》為例討論過地方詩歌在近世文學中的發展傾向,而描寫地方風物、反映主人意識的《竹枝詞》在明代才大量興盛,宋元的地方詞仍多是客寓旅居的作品,也沒有形成《竹枝詞》寫作現象。音韻學亦落后于這一進程,明確反映地方方言的韻書在明代才大量出現。其中起決定作用的乃是地方士人這一群體,其具有兩重身份:士既以地方認同為凝聚基礎,在此之上形成同鄉團體,故注重于揭舉地方特色。但這不意味著士就完全成為地方文化的記錄與揄揚者,其作為儒家知識分子,同時還具有教化黎庶的身份功能,與平民仍保持一定距離。就地方與中央(亦可理解為“本地”與“他鄉”)之間偏向于地方,就雅俗之間偏向于雅,這構成了“地方”“士人”的雙重面相。王汎森(2018)將“在地的小知識分子”視作中央知識中心與地方平民的“鏈接性角色”,中央信息由其傳達到地方,地方的知識由其滲透至主流文化。所以《手冊》此章亦下此論斷:“方言韻書的受眾主要是讀書人或者希望借此讀書識字的人。因此,方言韻書的編纂就不可能是純‘白話’的,往往是偏重于‘文讀'的。”(829頁)這種歷史文化因素亦使韻書音系性質的判斷極為復雜,試舉一例:被學界認為反映明代湖北京山方言的《讀書通》,其標題已點明預設讀者是京山當地讀書的童生,故其書亦頗多讀書音成分,有些音系特點如疑母細音的讀法與當代京山方言相比是兩個不同層次,無法連綴為一個古今發展鏈條。從文本細節看,其書收有不少生僻字,如“蠖”“餮”“鞾”“馘”等,當然也不會是當地底層平民的口語。

最后再思考知識史、閱讀史在音韻學中的作用。音韻學家對于歷史人物能讀到哪些音韻著作、懂得哪些音韻知識似乎不太感興趣,而只將當代耳熟能詳的音韻常識順推而上。實則不然,知識的流動與滲透自有其特點,有時“正確”的知識未必能迅速產生影響,或者因其“正確”而被后代重新建構出當時不具備的學界地位。即以乾嘉樸學而言,最早只是江南及其周邊的學風取向與地域性知識(艾爾曼 2018),當這種精英士人的地域性知識向其他地域、其他階層(中低層知識分子)彌漫滲透時,不會一日就全面鋪開,自江戴段王出而人皆知古音分部。即如湖南地區仍保留自身特色,不漢不宋,自成一域,“獨湖湘之間被其(謂乾嘉)風最稀”(羅志田1998)。筆者(倪博洋 2022)討論過,對于乾嘉之學擅長的因聲求義之方法,編纂《西蜀方言》的中低層知識分子并不熟悉。再舉一例,江永在《音學辨微》“九辨反切”一章中說“以清切清,以濁切濁,固為親切,明者觀之,正不必如此”,這是指平聲切下字的陰陽不固定,陽平可以作陰平下字,反之亦然。我們今天的音韻學教材都會講述這是平分陰陽帶來的反切不協調,對于今人來說是常識,但是對于古人,可能“以清切清,以濁切濁”才是更被認同的知識。如清人謝元淮在《碎金詞韻·論例》里所說:“反切之法,上字從母,下字從聲。聲有陰陽,必須以陰切陰,以陽切陽,方為合法。即如東字,諸書皆注德紅切,東是陰聲,紅是陽聲,以陽切陰,聲不歸押,便乖切例。”當這種知識凝聚成另一種常識,就會滲透到韻書的編纂,如駱成驤《四音辨要》在此方面就多有疏漏,同時駱成驤在討論六書定義時亦舛訛極多,見出其完全不熟悉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若再深究,則駱成驤的老師恰恰是湘學的代表人物王闿運,王氏之學不同于乾嘉,其人又曾為當時主流學界所冷落(羅志田1998),則其弟子不讀段王、不用心文字音韻,亦其來有自了。

附注

[1]以下簡稱《手冊》,頁碼直接于行文標注。

[2]文獻材料亦有特殊形成因素,不能完全等同于實際語言,當然也不可完全用研究當代口語的思路去分析。

[3]音變符號除引用或作‘ gt; ”外,筆者皆用 ,[4]此取大較而言。蟹、止攝i類的輕唇字在后三類材料都歸四等,即fi,見下文表4。

[5]我們不認為是反映了輕唇三等 $$ 二等的先后變化,因為《切韻指掌圖》時代晚,但聲介框架更舊。

[6]此處的y是美式音標(APA),即國際音標(IPA)的j。

[7]“樸”原作“撲”,據邵雍《皇極經世》“卷第九”“收音清和律一之十一”改,古書“”“木” 二符多淆亂。

[8]大致是指將正文以外的文本信息都納人研究范疇,即以傳教士字典為例,語音史研究一般只關注某書漢字與拼音對應,但是該書之序言、附錄、詞條釋義甚至出版地域、裝幀方式都應視為重要證據而加以考量。筆者(倪博洋 2022)討論《西蜀方言》時發現其書正文釋義與英文索引的漢語水平了不相同,創作者不可能是同一人,正文更像出自當地知識分子手筆。

[9]更極端如天災、戰亂者,人之不存,語將焉附?

[10]筆者認為金元只有反映雅音的標準音韻書,包括《蒙古字韻》《古今韻會舉要》《中原音韻》等,而沒有反映方言的地方性韻書。這些材料的雅音性質可參考平田昌司(2016)。

[11]王氏(2023:3)目為“唐宋變革”之后的又一新變革,而非以此代彼。

參考文獻

1.本杰明·艾爾曼.從理學到樸學:中華帝國晚期思想與社會變化面面觀.趙剛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8

2.彼得·賴福吉,伊恩·麥迪森.世界語音.張維佳,田飛洋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

3.陳來.“一破千古之惑”——朱子對《洪范》皇極說的解釋.北京大學學報,2013(2).

4.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7:69-70.

5.董同龢.漢語音韻學.北京:中華書局,2001:10.

6.黃笑山.《切韻》和中唐五代音位系統.北京:文津出版社,1995.

7.劉子健.中國轉向內在——兩宋之際的文化轉向.趙冬梅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2。

8.羅志田.近代湖南區域文化與戊戌新舊之爭.近代史研究,1998(5).

9.倪博洋.《西蜀方言》的考本字.//張玉來主編.漢語史與漢藏語研究(第十一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2

10. 倪博洋.朝鮮漢字音重紐對立的本質及意義——兼從朝鮮漢字音的聲介結構看中古漢語雅音特征.中國語文,2024(3).

11. 潘悟云.漢語歷史音韻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12. 平田昌司.文化制度和漢語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

13. 錢曾怡主編.漢語官話方言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10.

14. 邵榮芬.切韻研究(校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08.

15. 思想史編委會.思想史(第7冊:專號:英華字典與思想史研究).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17.

16. 王汎森.思想是生活的一種方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291-294.

17. 王瑞來.士人走向民間:宋元變革與社會轉型.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23:20.

18. 魏培泉.上古漢語到中古漢語語法的重要發展. //何大安主編.古今通塞:漢語的歷史與發展.臺北:“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籌備處,2003:76-77.

19. 雅洪托夫.十一世紀的北京音. //雅洪托夫著.唐作藩,胡雙寶編選.漢語史論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189.

20. 葉曄.竹枝詞的名、實問題與中國風土詩歌演進.中國社會科學,2014(11).

21. 鄭偉主編;董建交,王弘治副主編.漢語歷史音韻學手冊.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4.

22. 鄭張尚芳.上古音系(第二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

23. Kenstowicz. M.生成學派音系學.張洪明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20:61.

(責任編輯 馬 沙)

猜你喜歡
古音手冊方言
快樂銜接 有方可循
父母必讀(2025年8期)2025-08-26 00:00:00
榮縣方言的來龍去脈
文史雜志(2025年4期)2025-08-06 00:00:00
離職員工的加班費爭議
檢察風云(2025年14期)2025-08-04 00:00:00
《方言》郭璞注“梩,音駭”條校補及相關音韻問題解釋
辭書研究(2025年4期)2025-08-03 00:00:00
語言接觸視角下棉船方言與龍城方言語音比較研究
今古文創(2025年25期)2025-07-29 00:00:00
在方言里尋找故鄉
文學港(2025年7期)2025-07-25 00:00:00
武漢方言用字不完全辭典
大武漢(2012年9期)2012-04-29 00:00:00
完全眼霜手冊
明星時代(2004年8期)2004-04-12 00:00:00
主站蜘蛛池模板: 毛片手机在线看| 国产粉嫩粉嫩的18在线播放91| 久久人体视频| 亚洲无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一级毛片网站| 国产在线一区二区视频| 欧美黑人欧美精品刺激| 亚洲精品视频免费看| 天堂在线亚洲| 亚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www.youjizz.com久久|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成人网| 国产一区二区网站| 亚洲无码视频图片| 国产亚洲欧美日韩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A级全黄试看30分钟小视频| 国产va视频| 精品国产成人av免费| 无码内射在线| 在线观看热码亚洲av每日更新| 国产无码精品在线播放| 亚洲成人播放| 女人18毛片一级毛片在线 | 国产丝袜无码一区二区视频| 成人字幕网视频在线观看| 人妻丝袜无码视频| 亚洲美女视频一区| 久久美女精品国产精品亚洲| 日韩天堂在线观看| 色综合久久久久8天国| 欧美日韩综合网| 久久五月天国产自| a毛片在线播放| 秋霞一区二区三区| 午夜人性色福利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在线日韩91| 日韩精品免费一线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欧美成人免费|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无码网站| 午夜爽爽视频| 亚洲综合专区| 国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伊人激情综合网| 91国语视频| 国产网友愉拍精品| 亚洲va欧美ⅴa国产va影院| 亚洲高清中文字幕| 日韩精品无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电影 | 国产亚洲精品97AA片在线播放| 91外围女在线观看| 亚洲第一福利视频导航| 露脸一二三区国语对白| 亚洲精品制服丝袜二区| 真人高潮娇喘嗯啊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尤物在线| 欧美激情视频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主播| 国产男人天堂| 久久大香伊蕉在人线观看热2 | 国产麻豆永久视频| www成人国产在线观看网站| 亚洲AⅤ波多系列中文字幕 | 亚洲精品成人7777在线观看| 先锋资源久久| yjizz国产在线视频网| 国产白浆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 无码中文字幕乱码免费2| 四虎国产精品永久一区| 国产精品无码一二三视频| 精品丝袜美腿国产一区| 91国内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在线影院|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水蜜桃| 伊人色天堂| 色综合久久无码网| 狠狠综合久久| 日本在线国产| 欧美激情综合| 欧美精品亚洲精品日韩专区| 亚洲a免费| 另类欧美日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