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H17 【文獻標識碼】A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5.25.038
【文章編號】2096-8264(2025)25-0125-03
一、方言概況
彭澤縣,隸屬于省九江市,地處贛北,東接安徽東至,南連本省鄱陽、都昌,西毗湖口,北隔長江與安徽宿松、望江相望。棉船鎮,地處彭澤縣東北部,位居長江黃金水道要沖,作為江心沖積洲,因獨特的船形地貌與歷史棉業得名。龍城鎮,是彭澤縣縣城所在地,處于縣域北端沿江地帶,與棉船鎮南北呼應。
據《彭澤縣志》記載:本縣域方言分布差異明顯,北部定山、太平深受湖口方言影響,東部海形、浩山帶有皖方言特征,南部樂觀、楊梓具有昌方言特點。位于縣城的龍城鎮,其方言具有代表性。根據謝留文的《贛語的分區》,彭澤方言屬贛方言鷹弋片。2但因獨特的地理因素,方言中具有顯著的江淮官話成分,形成“吳楚交融”的語言景觀。
值得注意的是,長江南岸的紅光、泉山及江心洲的棉船的大多居民由桐城遷移而來,仍保留較為完整的“桐城腔”,并且毗鄰贛語區。這些區域的方言經歷長期接觸演變,形成“江淮為體、贛語為用”的典型特征,這種獨特的語言交融現象,使棉船方言在方言研究上獨具價值。
本文擬采用描寫和比較的方法,對棉船方言和龍城方言進行比較,從聲韻兩個方面探討棉船話在語言接觸下的語音特點并分析原因。
(一)音系概況
1.棉船方言音系
聲母19個,分別是:p、p?、m、f、t、t?、n、ts、tsh、s、Z、tc、tch、c、k、 kh 、n、x、。
韻母43個,分別是:1、i、u、y、a、ia、ua、ya、ε、
uε、yε、e、ie、ye、1、i1、ui、yi、x、o、io、uo、D、iD、ei、uei、yei、?u、i?u、an、ian、uan、yan、en、ien、en、ucen、?n、in、un、yn、n、m。
聲調5個,分別是:陰平31、陽平24、上聲112、去聲332、入聲45。
2.龍城方言音系
聲母20個,分別是:p、p?、m、f、t、t?、n、1、ts、tsh、s、Z、tc、tch、c、k、k?、n、x、。
韻母42個,分別是:1、i、u、y、a、ia、ua、ya、ε、uε、yε、e、ie、o、io、uo、ai、uai、yai、ei、uei、yei、au、iau、?u、i?u、an、ien、uan、yan、en、?n、in、u?n、yn、on、ion、uon、un、iun、n、m。
聲調5個,分別是:陰平443、陽平35、上聲31、陰去13、陽去112。
(二)語料來源
棉船話:田野調查。主要發音人:楊四九,男,棉船鎮人。
龍城話:田野調查。主要發音人:司開枝,女,龍城鎮人。
二、棉船方言與龍城方言的比較
地理位置上,棉船鎮和龍城鎮隔江相望。方言分區上,棉船方言和龍城方言雖不屬于同一方言區,但棉船方言深受贛語影響。以下從聲韻兩方面比較兩地方言,探討二者在語音上的共性和差異。
(一)聲母的異同
聲母的內部一致性較強,大多表現一致,差異較少,接下來選取若干可表現聲母異同的典型案例,討論如下:
1.相同點
(1)古全濁聲母今讀塞音塞擦音,平聲送氣,仄聲不送氣。如:棉船方言中,“盆
笨 pon332,? ;龍城方言同樣遵循該清化規律,“刀tau 443≠ 套 thau112 ;
(2)不分尖團。精見組在細音前讀作[tc]組聲母。如:棉船方言中,“精 tan31= 焦tcip 31= 經tcin31”;龍城方言中,“驕tciau 443= 九tci?u 31= 酒tci?u31”。
(3)知章組字在撮口呼[y]前與見組字讀音相同,均讀[tc]組聲母。如:棉船方言中,“豬 tey31= 除 tchy24= 居cy31”;龍城方言亦是如此,“諸tcy443
杵 tehy31= 巨cy443,,
(4)在撮口呼[y]前的部分疑母字存在文白異讀現象,主要表現為韻母前是否有[m。例如:棉船方言的“疑 i24/ni24 、驗 ien332/nien332, ;龍城方言的“原yan35/nyan35 、月 yε112/nyε112 ;°
2.不同點
(1)棉船方言[n][]不分,泥來母今讀[n]或[],在洪細音前自由變讀,一般讀[n]。而龍城方言[n][l]只在洪音前自由變讀,一般讀[1]。如:棉船方言的“藍nan24、累nei332、尼
’;龍城方言的“蘭 lan35 、雷lei35、女ny31”
(2)棉船方言影母字在洪音前讀舌根音[n],有些也可讀零聲母。而龍城方言影母字在洪音前均讀 [g] 。如:棉船方言的“祅 v112/gv112 、奧 p332/gp332 ”;龍城方言的“坳?au112、恩n?n443”。
(二)韻母的異同
棉船方言與龍城方言差別不大,接下來選取若干可表現韻母異同的典型案例,具體討論如下:
1.相同點
(1)開合齊撮,四呼俱全。其中,知系二三等合口字和見系三四等合口字合流,讀撮口呼韻母。如:棉船方言中的“稅cyei32、錐tcyei31”;龍城方言中的“追tcyei443、住tcy13”。
(2)罩談合韻。如:棉船方言中,“耽 tan31= 蠶tshan24= 擔tan31”;龍城方言中,“參! 5hoch443= 慚 tshan35= 三san443”
(3)蟹止臻攝端系合口字失去介音,多讀開口呼。如:在棉船和龍城方言中,“推、淚、翠”今讀[ei]韻母,“端、暖、算”今讀[en]韻母,“屯、村、尊”今讀[?n]韻母。
(4)陰聲韻保留韻尾i、 u 棉船方言只有以[e]為主要元音的韻母帶有i韻尾,以[?]為主要元音的韻母帶有u韻尾,即只有[eiuei?u],如:每meil12、魁 khuei24 。而桐城方言還有以[a]為主要元音的韻母帶有i韻尾和u韻尾,還包括[ai uai au]韻母,如:排phai5、乖kuai443
2.不同點
(1)棉船方言臻攝曾攝梗攝開口、通攝合口入聲韻中,普通話以[1iuy]為主的韻母后添加I韻尾,讀作[IiiuIy];而龍城方言沒有入聲韻,一般讀作[iuy]。如:棉船方言的“侄 tsI45 、立 1i45… ;龍城方言的“骨kug13 、吸ci13”。
(2)帶后鼻音韻尾情況不同。棉船方言僅有“嵩sun3”帶后鼻音韻尾,其余宕江梗通攝的字韻母都為前鼻音韻尾韻母,如:幫pan31、良lian24。而龍城方言存在帶后鼻音韻尾的韻母[on ionu?nun iun],如:崩puη443、瓊tchiuη3。
三、棉船方言和龍城方言異同的原因分析
通過對棉船方言和龍城方言的比較,可見二者共性居多,差異較少。接下來,本文將圍繞二者異同中具有特色的語言現象進行討論,并從語言接觸視角分析兩地方言產生異同的深層次原因。
(一)兩地方言不同點形成原因分析
1.古泥來母的分合問題
棉船方言[n][I]不分,泥來母在洪細音前自由變讀。而龍城方言[n][]只在洪音前自由變讀,大多數情況下傾向于讀[l],細音前分[n][]。
根據楊蘇平(2015)對方言泥來混讀層次的劃分,泥來母相混的分布范圍如下:細音字相混分布范圍小,開口呼字相混分布范圍較大,合口呼字相混分布范圍最大。3因此,漢語音系演變過程中確實存在泥來合流的方言區域,只是隨著權威方言的介入,原本混讀的聲母產生了分化。
棉船方言在細音字中泥來母混讀,保留該地最早的語音演變特征。然而隨著中原官話作為優勢語言向南擴散,泥來混讀逐漸向非混讀轉變。而龍城方言呈現出泥來分化的中間狀態,即細音字已完成分化,而開口呼字仍混讀,這是相對晚些的語言發展階段。
2.部分復合元音的單元音化
單元音化現象是指復合元音向單元音轉化的語音演變過程,該音變過程在蟹攝效攝中表現尤為顯著。以棉船方言為例,復合元音簡化規律可歸納為兩種類型:
(1)蟹攝一二等韻的單元音化,如:來 [lE24] 、猜[tshε31] 。ai gt;ε 的音變與兩者聽覺感知相關,當發音動程縮短便自然產生音變。
(2)效攝的單元音化,如:毛 [mv24] 、勞 [lv24] 。根據馮法強的《近代江淮官話語音演變研究》,效攝的單元音化是復元音au的動程逐漸減小的過程。4]
復合元音單元音化是江淮官話黃孝片的典型特征。可見,棉船方言復合元音簡化可追溯至低元音復合韻母的單元音化進程。在此過程中,前元音逐漸高化,后元音則經歷前移與高化雙重演變,最終引發高元音擦化轉變。
3.差異歸因
針對棉船方言和龍城方言的差異,主要歸因為兩地方言來源不同。龍城方言為土生土長的贛方言。而棉船方言實際上是由桐城方言從安徽遷移至棉船鎮之后形成獨具特色的“桐城話”。明代初期的洪武移民潮使得原屬黃孝片的桐城居民遷入懷岳片縣域,逐漸遠離黃孝片核心區,并與贛方言區交融。在此背景下,桐城與贛方言區的深度交融催生出特殊的方言過渡區,而棉船鎮正處在該語言接觸帶上。
另外,地理要素進一步強化了這種語言交互。棉船鎮南接贛語區的馬當鎮與彭澤縣城,北臨江淮官話區的安徽宿松、望江兩縣,受贛語與江淮官話的雙向滲透。反觀龍城地區,遠離江淮官話區且處于贛語腹地,形成相對封閉的語言環境,從而維系了本地方言系統的原生特征。
(二)兩地方言相同點形成原因分析
1.日母字的讀音變化
棉船方言與龍城方言日母字讀音變化一致,在洪音前為[]聲母,細音前為零聲母,另有少量字保留鼻音聲母[n]/[n]。老派延續傳統發音模式,細音字前讀零聲母;而新派受標準語影響,普遍轉向[z]聲母。例如:棉船方言的“然”讀作 [lan24/zan24] ,而龍城方言讀作[1an35] 。
受普通話影響,棉船方言與龍城方言日母字均有文白異讀。據孫宜志(2007)覆蓋37個贛語觀測點的研究數據顯示,日母字在洪音前發[]聲母的方言點多達27處。5這一語音規律在棉船方言中得到顯著體現,說明受贛語影響極深??梢姡M語日母在洪音前讀[]是主流趨勢。又因棉船方言缺少卷舌音位,導致普通話[ts]組聲母與棉船方言[ts]聲母合并,使外來聲母[z]在融入過程轉變為符合本地發音習慣的擦音[z]。
2.古蟹止臻三攝的變化問題
棉船方言與龍城方言均呈現出古蟹止臻三攝合口端系字介音[u弱化的趨勢,具體表現為合口韻轉化為開口韻,但二者演化程度存在差異。如表1所示:

可見,龍城方言雖存在介音脫落現象,卻保留著部分特例,即開口呼為白讀層,合口呼為文讀層。而棉船方言的介音消失更徹底,古蟹止臻攝合口韻字基本完成向開口韻的轉化。
正如錢曾怡的《漢語官話方言研究》所述:“江淮官話大部分方言端系字拼合口韻今讀洪音時失去介音。特別是臻攝合口字,很少例外;蟹止攝合口字也大多如此?!盵6這一現象在江淮官話區尤為明顯,其中臻攝合口字的介音脫落尤為徹底。因此,棉船方言受江淮官話的影響更大。
3.共性歸因
針對棉船方言和龍城方言的共性,本文推測存在三種原因:一是地理位置。棉船鎮和龍城鎮僅一江之隔,兩岸人民得以無礙溝通,頻繁的互動催化了語言間的相互滲透與融合。二是行政區劃。彭澤古縣始建于西漢初期,轄境涵蓋今贛北、皖南五縣之地。這種歷史政區的延續性,不僅塑造了跨流域文化共同體,更通過行政整合強化了方言的趨同性,逐漸培育出強烈的區域身份認同。三是人口流動。得益于長江黃金水道的航運優勢,明清時期形成以桐城移民為主的方言傳播群體。
彭澤縣域方言雖以贛語為主,但是由安徽桐城遷徙而來的居民仍說桐城話,兩地人員互相接觸,不同語言得到充分滲透,因而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四、總結
根據上文對棉船方言和龍城方言語音比較分析,基本呈現出處于江淮官話和贛語交界處的方言語音特點。在棉船方言中,較為完整地保存著江淮官話黃孝片的語音特征,具體表現為尖團音合流、泥來母混讀以及全濁聲母清化等。與此同時,棉船方言受贛語滲透作用明顯,具體表現為舌尖前/后音位混同現象明顯,疑母與洪音相拼仍保留[n]聲母發音等。
因此,棉船方言受贛語影響較大,語言接觸痕跡明 顯,也昭示了方言接觸理論的“接觸帶”概念,即邊緣 地區的語言往往更具包容性與創新力,展現出語言生命 力的強大韌性。
參考文獻:
[1]彭澤縣縣志編纂委員會.彭澤縣志[M].:人民出版社,2009.
[2]謝留文.贛語的分區(稿)[J].方言,2006,(03):264-271.
[3]楊蘇平.西北漢語方言泥來母混讀的類型及歷史層次[J].北方民族大學學報,2015,(3):64-68.
[4]馮法強.近代江淮官話語音演變研究[D].南開大學,2014.
[5]孫宜志.漢語贛方言語音研究[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7.
[6]錢曾怡.漢語官話方言研究[M].濟南:齊魯書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