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I5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8264(2025)25-0010-04
【D0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5.25.003基金項目:本文系2021年度省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項目編號:21SH16)階段性成果。
文學在描述世俗萬象,揭示人性本質,刻畫人的心理,探索人的心靈,描繪人的百態等各個方面均有獨具匠心之處。文學作品被熔鑄淬煉為經傳之作,無不歷經時間的考驗,呈現出歷史的厚重感。而文學的經典性受多種建構因素的影響,總是不斷地接受不同時代受眾的正讀與誤讀,不斷地經受著一個動態的、隨時空變化而變動不居的“建構—解構——再建構——再解構”的螺旋式上升、波浪式推進的過程,在這一被經典化的過程中又被不斷賦予新的時代價值和社會意義,為經典作品的改寫營造了一種延展性的生存空間,因此,文學經典的界定和解讀就形成了散點式的多維研究空間。
一、文學經典的形成與道德在場
(一)文學經典的形成
文學經典的形成,于內應當具備卓爾不群的藝術品質(原創性、文學性、思想性、審美性等),于外應當承受起歷久彌新的可建構性(時代歷史性、民族異質性、意識形態性等),內外相融,共同構筑起文學作品的優質性和典范性。事實上,文學經典的成因問題歷來受到了國內外學者的深切關注。依據布魯姆的觀點,“一部文學作品能夠贏得經典地位的原創性標志是某種陌生性”“經典的陌生性并不依賴大膽創新帶來的沖擊而存在,但是,任何一部要與傳統做必勝的競賽并加入經典的作品首先應該具有原創魅力”[114-5。朱國華在眾說紛紜的論爭中將文學經典簡化為兩類觀點:一種是把經典形成的條件限定在文學作品內部的觀點,稱之為“本質主義”經典觀,強調作品的美學特質,追求藝術的超時空性和永恒性;另一種則認為文學經典“是由于外部的因素所發明出來或至少是生產出來的,而不是由于其自身先天的美學條件”,文學經典是文化權力、政治權力、意識形態等外部力量合力建構而成的,稱之為“建構主義\"文學經典觀[2]44-51。
值得注意的是,還有一種既不同于“本質主義”又不同于“建構主義”的文學經典觀。這種觀點認為,“文學經典的價值在于其倫理價值,其藝術審美只是實現其倫理價值的形式或途徑”“文學經典的確立在很大程度上是為了滿足在知識和道德兩個方面的教育需要”,文學名著之所以成為文學經典,就在于“它們蘊含著不朽的道德力量和永恒的倫理價值”[3]34-42。盡管有學者指出,這種文學倫理學的批評方法未見新穎獨特之處,古已有之,而且倫理價值決定論的觀點太過偏頗,有道德倫理綁架文學之嫌,況且文學經典是多種因素合力的結果,理應呈現多種價值,而其核心價值應當是審美價值[4]54-62。但不可否認的是,在肯定文學經典的藝術性、原創性和建構性的同時,文學的道德價值和道德批判同樣不可忽視,“道德在場永遠是文學的預設性在場”[5]8。文學經典的形成是文學作品本身、社會文化、政治權力、教育機構等多種因素合力建構而成,具有人類的審美共性和個性價值,隨時代社會發展而變動,受社會各種力量角力建構的影響。
(二)文學經典的道德在場
二、《安提戈涅》的文學經典性道德分析
文學創作從來都是關于人的文學,是人的(過去、當下、未來)社會生活的虛擬再現。而縱使文學本身具有虛構性、想象性,它依然可以從正面、背面或側面等不同角度反映出人類社會實存活動的真實性,文學從來都不是被抽離了人的現實生活的真空地帶。文學經典總能以這樣或那樣的方式散發著人的多樣情感,與讀者形成善的共情行為、惡的共憤情感,激蕩著人的心靈,沖擊著人的靈魂:或為悲慘命運而扼腕嘆息,或為荒淫暴政而心緒難平,或為道德倫理而沉思反省,或為天倫之樂而欣喜鼓舞,使讀者時時處于一種審美的精神性體驗歷程。而這一體驗歷程,時時處處都彰顯著道德的在場。
就創作主體而言,“人總是被兩種情感推動,即自愛和仁愛,這兩種情感發生沖突,道德感作為人的內在本性就會出現”[6]25,道德感既是先驗性的又是經驗性的,“是主體不斷見于外又活躍于內的道德習性,是規定并組織主體實踐的道德‘場'\"[5]25-29,創作主體的精細構思和創意表達主要是以道德感意識運作的形式來完成的。
就作品本身而言,文學構成的各種要素都實質性地構筑了特定社會的人的關系行為,既是反映道德失準與道德失序的一面鏡子,又是建構新型道德標準與道德秩序的生力軍,尤其在社會轉型期,往往也是活躍的道德建構期,這時的文學作品所呈現的道德價值格外突出。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總能激發人在心靈上的強烈情感,產生道德情感的共鳴,形成道德正義感、善惡感、價值感、良知感,最終達到使人成為人的閱讀目標。
就閱讀主體而言,人在社會生活經驗積累中形成的道德判斷力又是文學經典批評與鑒賞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沒有正確的、合乎人類發展共識的判斷力,就難以對文學經典做出令人信服的批評鑒賞,更難以通過經典閱讀升華自我的道德審美意識,深化自我對善與惡、美與丑的道德感知力。而反過來看,文學經典對于閱讀主體自身道德判斷力的形成又有著無可置疑地潛移默化的影響力和塑形力。正如大衛·休謨所言:“最能改善人的性情的,莫過于研究詩歌、修辭、音樂,還有繪畫之美?!盵7]4人們在閱讀文學經典的過程中,總會不自覺地或者下意識地將自我與文學經典中的人物作一對比,或為文學人物的智慧所折服又或啞然,或為文學人物的品德所敬仰又或不恥,人性高貴卑劣的角力之爭,個人道德品行的熔鑄塑形,在文學經典的潛移默化中得以完成。
文學經典的要旨在于潛移默化中改善人的生活性情,培養人的好學窮思習性,賦予人生命的隆重感和責任感,在明理思辨中修身養性、反省自我、從善如流、激揚人生。名著之為名著,就在于以其鮮明有力的獨特寫作方式來激發讀者的心靈共鳴,而最能使人幸福的心靈是有道德的心靈。名著之為名著,還在于以其超歷史、超文化、超個性的文學主題給人以體驗現實世界的感人力量,以熾熱的情感去體驗人生的智慧,在文學閱讀中感受人性的美德所帶來的隱性的快樂,即使在禮崩樂壞、道德淪喪的時代也要堅守心靈的道德初心,做一個有道德的人。
(一)《安提戈涅》的主題刻畫及其故事梗概
《安提戈涅》是古希臘三大悲劇作家之一索??死账沟囊徊炕突途拗?。索福克勒斯家境殷實,受過良好的教育,音樂體育技能突出,因此他身體強健,韻律感強。他生活的雅典時代恰逢戰爭不斷、政治經濟矛盾尖銳的動蕩時期,同時也是雅典民主制的全盛時期。他既信奉天命和神律不可違的權威,又倡導人的個體自主、自我負責的精神。他的作品立場鮮明地反對僭主專制,提倡民主精神,崇尚英雄主義思想,頌揚與命運抗爭到底的勇氣和堅強意志一臨危不懼,勇于擔責,堅忍不拔,明知事不可為而為之。這些思想和觀點在《安提戈涅》這部悲劇作品中得到了很好的宣揚。
與同樣是古希臘三大悲劇作家之一的歐里庇德斯按照人本來是什么樣的寫作風格不同的是,索福克勒斯主張悲劇寫作應該按照人應當是什么樣的來寫。因此,歐里庇德斯刻畫的是現實中的普通人,而索??死账箘t多是刻畫出道德理想中的人物,換句話說,是符合人類道德倫理精神和道德準則要求的人物。索??死账构P下的英雄人物大多經歷了莫大的苦難,這些苦難并不是因為劇中英雄犯下了不可饒恕的滔天罪行或逆天而行的過失而被迫接受的懲罰,而是劇作家恰恰要制造這些磨難和苦行來展現劇中英雄所具有的令人欽佩的美德,從而樹立起道德的榜樣。不論是安提戈涅、俄狄浦斯,還是菲羅克忒忒斯、得阿涅拉,他們為人正直、誠實、勇敢,他們也有一些性格上的缺點,他們不是完美的神,但他們敢于為自己的行為或過失擔責,敢于同傲慢專橫的暴君和悲慘凄苦的命運相抗爭,展現出了劇中英雄高貴不屈的精神和人性的光輝。
故事發生在忒拜城(舊譯作底比斯城)。安提戈涅是悲劇中的女主人公??巳鹞淘诙淼移炙雇宋恢笠跃烁纲Y格繼承了王位,俄狄浦斯殺父娶母后生有二男二女,其中一個兒子厄忒俄克勒斯為保護城邦而獻身,而另一個兒子波呂涅克斯卻背叛城邦,借助岳父的兵力進攻忒拜城而戰死。戰后,克瑞翁給厄忒俄克勒斯舉行了隆重的葬禮,卻將波呂涅克斯宣布為叛徒,暴尸于田野并下令,誰埋葬波呂涅克斯就處以死刑。波呂涅克斯有兩個妹妹,即安提戈涅和伊斯墨涅。伊斯墨涅認為應當遵守克瑞翁的城邦禁葬令,不去安葬她那勾結外邦而戰死的哥哥。但是安提戈涅毅然以遵循“天條”神律為由,履行了安葬親人逝者的義務,埋葬了她的哥哥。出于維護權威和城邦秩序的需要,克瑞翁以違反禁令為由將安提戈涅關押在石窟里。然而在先知忒瑞西阿斯的規勸下,克瑞翁認識到了自己冒犯諸神的錯誤,然而為時已晚。去救安提戈涅時,她已自殺身亡??巳鹞痰膬鹤雍C?,也是安提戈涅的情人,苦勸無望之后自殺身亡。克瑞翁的妻子聽說兒子已死,痛斥克瑞翁后也自殺了??巳鹞探K于認識到了自己的專橫所釀成的悲劇。《安提戈涅》是古希臘的悲劇經典,情節安排環環相扣,各種矛盾沖突推動劇情發展,布局緊湊有序,從開場引出克瑞翁的禁葬令,安提戈涅的受審,海蒙的苦勸無果,先知的警告,一步步將劇情推向高潮,順理成章地導出了悲慘的結局,形成了強大的道德場。
(二)《安提戈涅》的道德觀闡釋
索??死账沟膽騽∪宋锊粚懮穸鴮懭?,不注重神性而突出人性的刻畫,每個人物都是有血有肉、個性鮮明、獨立行事的活生生的人,從而極大地推動了悲劇藝術的發展。善于創造多樣的戲劇沖突,妙筆刻畫飽滿的人物性格是索福克勒斯悲劇創作卓爾不群之處。而正是對人而不是對神的關注使得這一劇作以獨到的道德感建構方式來窺視人的道德與倫理,洞察人的自由與責任,推進人的生存道德理念的臻善與升華。
《安提戈涅》最為突出的經典之處在于劇作中人物性格的多維度刻畫,人性形象建構飽滿。索福克勒斯極為擅長使用對比觀照的手法在立體維度中塑造人物形象,嫻熟的對比襯托手法突出人物的鮮明個性,既包括不同人物之間的對照,如《安提戈涅》劇中的安提戈涅和妹妹伊斯墨涅,克瑞翁與海瑞之間的對照;也包括同一劇本中同一人物自身多重性格的刻畫。文學文本刻畫人物維度越多樣性,呈遞給讀者的人物形象就越飽滿。索??死账沟镍櫰拗茝牟痪心嘤谝粋€層面的刻畫,即使在道德層面也不是單向度的呆板線條,而是多向度的立體共現。面對性情暴躁傲慢無禮的僭主克瑞翁,安提戈涅表現出了她勇敢無畏、富有犧牲精神的一面,在明知道“事情非同小可,誰要是違反禁令,誰就會在大街上被群眾用石頭砸死”的情況下,依舊要“對哥哥盡我的義務,也是替你盡你(指伊斯墨涅)的義務,如果你不愿意盡的話;我不愿意人們自睹我背棄他”“我要埋葬哥哥。即使為此而死,也是件光榮的事;我遵守神圣的天條而犯罪,倒可以同他躺在一起,親愛的人陪伴著親愛的人”①。
相比之下,她的妹妹伊斯墨涅卻顯得怯懦畏縮、安分守己,在殘暴和命運面前不敢越雷池半步,“你想想,如果我們觸犯法律,反抗國王的命令或權力,就會死得更慘,首先,我們得記住我們生來是女人,斗不過男子;其次,我們處在強者的控制下,只好服從這道命令,甚至更嚴厲的命令”“既然受壓迫,我只好服從當權的人;不自量力是不聰明的”“我只是沒有力量與城邦相對抗”“不可能的事不應當去嘗試”。兩相對照,既從正面突出了安提戈涅的品德形象,又從反面豐富了安提戈涅的人物性格。即使在正面突出安提戈涅人物品格時,也同樣注重從現實中人的本性出發來刻畫,在彰顯人物英雄主義思想的同時,又展現出普通人性的脆弱心理,既重視對不公命運和殘暴施政的反抗精神,“我不會因為害怕別人皺眉頭而違背天條,以致在神面前受到懲罰”“我的天性不喜歡跟著人恨,而喜歡跟著人愛”;又突出熱愛生命的眷戀之情,“他現在捉住我,要把我帶走,我還沒有聽過婚歌,沒有上過新床,沒有享受過婚姻的幸?;蝠B育兒女的快樂;我這樣孤孤單單,無親無友,多么不幸呀,人還活著就到死者的石窟中去”。
難能可貴的是,索??死账构P下的人物并非只是給以戲劇主角濃墨重筆的刻畫,細細分析發現,不同立場的人物同樣不存在非黑即白的單一善惡感,即使描寫殘暴的僭主克瑞翁也是如此??巳鹞淌莻€典型的僭主,時時處處都以人民、城邦之名,行專橫、獨裁之實,“要是我看見任何禍害逼近了人民,我一定發出警告;我決不把城邦的敵人當作自己的朋友”“我要遵守這樣的原則,使城邦繁榮幸?!?,同時他還說,“只要我還活著,沒有一個女人管得了我”“凡是城邦所任命的人,人們必須對他事事順從,不管事情大小,公不公正”“難道我應當按照別人的意思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意思治理這國土嗎”??杉幢氵@樣桀騖跋扈的人,面對先知忒瑞西阿斯的規勸遣責,也心折首肯地表現出了作為人在眾神面前的敬畏懺悔和自我反省,“哎呀,多么為難啊!可是我仍然得回心轉意”“既然我回心轉意,我親自把她捆起來,就得親自把她釋放”“哎呀,這邪惡心靈的罪過啊,這頑固性情的罪過啊,害死人??!”這樣的人物品行建構手法為讀者留下了廣闊的道德判斷空間。這種白璧微瑕、瑕瑜互見的描寫手法,反而將人物的復雜性和多面性刻畫得更為飽滿,避免了英雄唯美、小人至惡的極端化單薄描繪。
從《安提戈涅》作品的分析來看,古希臘人的道德意識整體上體現了一種羞感文化為核心的倫理觀,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的進步,宗教的傳播,文化的繁榮,人們的道德罪感意識才慢慢增強。索??死账贡瘎∽髌分械挠⑿廴宋?,無論是俄狄浦斯王、安提戈涅,還是厄勒克特拉、菲羅克忒忒斯,他們自身的過失在情理和法理上都是無罪的,他們因自己的過失所遭受的苦難和悲劇都是在羞感文化中展現出來的具有人性的美德。即使對于俄狄浦斯王殺父娶母的過失行為,在原初社會中也是一種具有普遍性的行為,是合乎原初社會的要求的。這種現象在弗萊的《金枝》一書中也有論述。但這種行為在跨進文明社會的門檻之后無疑就成了一種罪孽。
安提戈涅也正是出于羞感的倫理,“在我們的苦難之中,沒有一種痛苦、災禍、羞恥和侮辱是我沒有親身經歷過的”,因此才不顧僭主克瑞翁的禁令,堅決履行了親人安葬死者的義務,“即使為此而死,也是件光榮的事”。安提戈涅也正是在羞感倫理占主導的核心道德觀影響下才敢于承擔違反城邦法治權威的道德罪責去盡親人義務。在這里,安提戈涅作為一種符號,代表著公民依據天理和良心,對抗惡法,由此得到了世人的稱頌。劇中可以看出,安提戈涅維護的是宗教信仰和原初社會遺留的倫理習俗,而她的妹妹伊斯墨涅維護的卻是城邦的法律。因此,劇中的沖突集中表現在原初社會遺留的倫理信仰與城邦深厚的法治權威之間的沖突,體現了道德與法律的沖突,在現代社會意義上的情理與法理之間的矛盾。在西方,安提戈涅對城邦法的控訴被稱為“安提戈涅之怨”,這種悲劇性的怨恨卻成為憲政、民主和法治的源頭之一。
回歸到個體的道德品行層次上,索??死账沟谋瘎∽髌酚葹閺娬{人應該具有道德良知和道德責任感。人類總是會面臨對生命的渴望與富于犧牲精神的矛盾選擇,而造就人之為人的具有人性特點的也正是人們在骨感的社會現實與豐滿的道德理想之間的選擇。索??死账沟谋瘎∽髌分邢騺頉]有把劇中人物形象和人物品格兩極化處理,而是采用執兩用中的手法來刻畫人物品性,因此讀者難以在作品中發現至善或至惡的人物,每個人都存在道德瑕疵卻都有自己正義的道德立場。劇中每個人物的為人處世似乎都是站在正義立場的出發點,劇情發展憑借正義與正義之間的沖突而層層遞進,為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建構是非善惡的道德感提供了無限的可能。
三、結語
南北朝時期文學批評家劉勰曾言:“是以文之英蕤,有秀有隱。隱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秀也者,篇中之獨拔者也。\"[8]512文學名著的獨拔之處就體現在文本審美價值給讀者帶來的豐富閱讀體驗,而其文外之重旨者,卻要上升到哲學層面對人性的考量和道德的反思。對未來的擔憂牽引著人們對歷史的眷戀和懷念;對現實的直面又誘發了人們對未來的美好憧憬。經典名著的價值,不僅僅存在于其富有的審美價值而產生的愉悅感,更在于它為讀者利用最美好的精神食糧來提升自我道德審美層次、增強道德責任感提供了無限可能。每一代人,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過去,卻無往不在歷史的奮爭中去認識自我,認識作為“人”的本質價值。
注釋:
① 本小節中所有的引語都出自索??死账怪?,羅念生譯:《索福克勒斯悲劇五種》,《安提戈涅》,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21-68頁。
參考文獻:
[1](美)哈羅德·布魯姆.西方正典:偉大作家和不朽作品[M].江寧康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5.
[2]朱國華.文學“經典化”的可能性[J].文藝理論研究,2006,(2).
[3]聶珍釗.文學經典的閱讀、闡釋和價值發現[J].文藝研究,2013,(5).
[4]梁曉萍.文學經典的核心價值究競是什么—兼與聶珍釗先生商榷[J].文藝研究,2014,(3).
[5]高楠.文學道德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6]弗蘭西斯·哈奇森.論善美觀念的起源[A]//弗蘭克·梯利主編.倫理學導論[M].何意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7]大衛·休謨.論道德與文學[M].馬萬利,張正萍譯.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
[8]劉勰著,陸侃如,牟世金譯注.文心雕龍譯注[M].濟南:齊魯書社,2009.
作者簡介:
葛璇,女,甘肅天水人,助教,碩士,主要從事外國文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