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2813(2025)18-0079-04
【摘要】運動營養課程作為體育類專業的核心課程,長期存在理論與實踐脫節的問題,致使學生難以適應崗位需求。當前教學存在以下突出問題:教師隊伍學科背景存在偏差,創新動力不足;營養設施匱乏,實踐能力培養流于形式;教材內容偏重競技,實用性較弱,最終導致培養的學生出現學用脫節現象。針對上述問題,研究團隊基于崗課賽證綜合育人理念,通過重構教學內容、對接崗位需求、融入證書與競賽技能點,設計開發了任務工單庫,引入“工單制\"教學模式,并構建“導、學、測、踐、拓”五步教學流程,將崗位任務轉化為課堂實踐內容。改革成效顯示,該模式能夠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促進學生實踐能力的全面發展,為職業教育理論課程改革探索出了一條可借鑒、可復制的成功路徑。
[Abstract] As a core course in sports majors,sports nutrition courses have long faced the dilemma of a disconnect betweentheoryand practice,which makes it dificult forstudents toadapt tojobdemands.Thecurrent teaching has the following prominent problems: There isa deviation in thesubject background of the teaching staf,and here is insuffcient innovation motivation;Lackof nutritional facilitiesand superficial cultivationof practicalabilities;The textbook content focuses more on competitionand lacks practicality,ultimatelyleading to a phenomenon of learning application disconnectamong thestudents being trained.Inresponse totheabove issues,theresearch team is basedon the concept ofcomprehensive education through job courses,competitions,andcertificates,designed and developed atask workorderlibrary byreconstructing teaching content,aligning with jobrequirements,and integrating certificate and competition skill points.The \"work order system\" teaching mode is introduced,and a \"guidance learning,testing, practice,and expansion\"five step teaching procesis constructed to transform job tasks intoclasroom practice.The"reformresults show thatthis model improvesstudents' clasroom participation,promotes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their practical abilies,and explores asucesful path forvocationaleducation theorycourse reformthat can be referenced and replicated.
[Keywords] Post coursecompetition certificate; Course reform; Work order system; Sports nutrition course
基金項目:2023年湖南省職業院校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ZJGB2023382)。
作者簡介:劉行(1990一),女,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為運動營養。張卿睿(1997一),男,碩士,助教,研究方向為運動康復。陳媛(1990一),女,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為運動康復。
運動營養學是營養學的分支之一,因其與運動緊密聯系,故多在體育類院校和專業中開設[]。該學科涉及專業廣泛,包括健身指導與管理、體育保健與康復、運動訓練、社會體育、體育運營與管理等專業,課程性質多屬于專業核心課或專業基礎課。
運動營養學是一門研究運動參與者如何合理規劃飲食,利用營養學知識,科學、系統地為健身指導、運動訓練與比賽、體質健康、慢病調理等提供營養學基礎,以促進身體生長發育、增進健康、提高機能、預防疾病和延年益壽等為目的的應用基礎科學。所學知識未來可服務于健身私教、隊醫、運動康復師、教練員、體育教師等多個崗位[2-3]
然而,作為一門理論與實踐并重的課程,其教學效果普遍偏離預設目標。當前教學模式的基本呈現形式為以教師講授為主導、學生被動接受的單向知識傳遞狀態,這種教學方式難以有效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導致學生課程結束后無法勝任營養指導崗位的實際工作需求。長此以往,形成了學用脫節的局面,削弱了課程的教學價值。因此,推動運動營養學課程的教學改革,構建以實踐能力培養為導向的新型教學模式,已成為亟待解決的教育議題[4]。
工單是產生于企業實際工作過程的一種形式,將工作任務以工單的形式下發至技術人員,以技術人員解決問題并完成任務作為工單結束的標準。流程化的操作程序極大地提高了效率,因此被教育領域借鑒。創始人程治國于2017年將其應用于教學活動中,命名為“工單制\"教學模式。該模式強調以學生的實際需求和學習興趣為出發點,通過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來達到知識掌握和技能提升的目的。經多年經驗總結,指出“工單制\"教學模式是實現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有效方式,是“做中學,學中做”的一把金鑰匙,適用于技術服務類專業[5]。因此,該研究認為,在運動營養課程中引人“工單制\"教學模式,能夠針對性地彌補運動營養課程缺乏落地執行的實踐教學內容的短板,解決教學難題。
1運動營養學課程教學困境
1.1 教師隊伍創新動力不足
運動營養學課程的師資隊伍存在顯著的學科背景偏移現象。當前承擔該課程的教學團隊中,絕大部分教師集中于運動人體科學或食品營養、醫學等相關專業背景,且多是在2020年教育部推行‘ 1+X′′ 運動營養咨詢與指導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后轉型至運動營養領域,但擅長的知識結構存在明顯缺失,如食品營養專業的教師懂營養卻不懂運動。由于缺乏運動營養學系統性訓練及行業實踐經驗,教師對膳食評估、運動營養干預方案設計等實操性內容的教學能力薄弱。另外,高職教師往往承擔多門課程的教學任務,多課程負荷導致教師對本課程的重視程度降低,進一步影響了教師的教學創新意愿。
1.2學生實踐能力培養流于形式
當前運動營養學課程存在顯著的理論與實踐脫節問題,尤其對于體育專科生群體而言[6。理論教學與生活場景的割裂嚴重制約了知識轉化效能。從社會角色視角看,18\~20歲學生普遍處于家庭與學校的雙重影響下,在日常生活中缺乏獨立烹飪和飲食管理的經驗。這種生活經驗的缺失,導致學生在課堂上難以理解和應用能量計算、營養素配比計算、食物重量搭配等抽象理論,最終導致理論學習流于形式,無法有效指導實際生活中的飲食選擇和營養搭配。
1.3教材內容偏競技,實用性弱
首先,目前市面上關于運動營養學課程的教材內容主要講解專業的競技運動營養,以及不同環境下的營養補充和賽期營養,服務對象是專業競技運動員。但從實際就業情況來看,絕大部分高職體育院校學生從事健身教練、體能教練、體育教師等相關工作,服務的對象主要是大眾健身人群,附帶患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疾病的慢病人群,工作內容主要圍繞增肌減脂、體能提升以及慢病調理等自標來進行運動和飲食方面的指導[7]。其次,教材形式也相對單一,目前主流教材依然是純理論文本,且沒有適應時代發展要求進行更新[8]。反觀護理學科、運動損傷和汽修專業等,都已經出現了活頁式教材,能夠協助教師開展實踐教學。
1.4實踐設施匱乏,教學質量難以突破
自2020年開始,教育部啟動“ 1+X′ 運動營養咨詢與指導職業技能等級證書項目工作,推動高校實訓室建設。但受限于企業提供的相關設備采購成本較高,目前全國范圍內配備專業化運動營養實訓室的高校數量有限。同時,根據此類設備設計的實訓課程模塊存在顯著失衡:過度聚焦于能量代謝分析、體成分檢測等精密儀器依賴型項目,而忽視了食物估重、食物搭配、基礎烹飪等基本職業能力的培養。這種“重高端、輕基礎”的課程實踐,導致學生畢業后在脫離精密設備的基礎崗位中難以有效開展工作,使學生處于雖公式精通但應用失能的狀態。因此,運動營養實訓室的建設不僅要解決從無到有的問題,更應關注從有到用的實用性,保證學生真正在課堂上“動起手來”
2基于崗課賽證的運動營養學課程工單制教學改革實踐
2.1 工單設計理念
通常情況下,工單設計可來源于課程本身已存在的任務或項目、拆解企業崗位中的任務或項目以及真實案例等,其目的是實現學生零距離上崗就業。
從職業教育改革視角來看,2021年4月,全國職業教育大會提出“崗課賽證\"融通的綜合育人模式;2021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發布《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提出切實完善\"崗課賽證\"綜合育人機制,將證書、競賽所體現的先進元素及時融入課程,可確保所培養的學生既具備扎實技能,又能適應競賽要求。因此,僅考慮崗位需求來設計工單,在當前教育體系下顯得過于片面,而基于崗課賽證融合來設計開發任務工單則更為全面[9]。
2.2 以崗定課,重構教學內容
運動營養師在職業名錄中明確存在,但在招聘市場中直接以該崗位名稱進行招聘的情況并不多見。以某校健身管理與指導專業為例,與之對應的實際工作崗位主要是健身教練。其主要工作內容包括客戶檔案管理、運動和飲食方案制訂與實施、客戶跟蹤服務等,與運動營養師\"營養監測一營養咨詢一營養指導一方案制訂”的工作流程類似。綜合當前健身教練的崗位內容以及教材內容,重構課程內容有助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10]。重構的重點在于營養指導方面,以項目化任務形式,將其重構為四大項目:營養狀況測定與評價、膳食營養調查與評價、不同人群的運動營養、運動營養方案制訂,共計27個學習任務(見圖1)。
2.3解析運動營養證書和賽項,提取關鍵技能點,形成任務工單庫
任務工單設計以提升學生實操技能為核心,內容取材于教育部“1+X\"運動營養咨詢與指導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要求、體育局運動營養師證書標準及比賽考核要點。通過精選關鍵技能項,結合學校硬件設施與學生實際情況,構建了具有針對性的任務工單庫。例如,針對體育局運動營養師競賽中的營養成分分析環節,在實訓室一角設置食材超市,利用食物模型反復訓練學生對含糖、蛋白質、脂肪食物按照含量高低進行排序的能力,并將這一競賽內容轉化為任務工單,嵌入項目一之中。
為滿足課程內各類工單實踐需求,專門設立了運動營養實訓室。特別是在項目四運動營養方案制訂的任務三中,增設了關于營養配餐的實踐,要求實訓室具備基礎烹飪條件,以支持學生分組進行營養配餐實踐。
2.4設計\"導、學、測、踐、拓\"教學流程完成課堂實施
任務工單作為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橋梁,其形式可簡單可復雜,可單人執行也可團隊協作,依據課程實際情況靈活設置。以項目一中任務8的水和膳食纖維攝入與評估為例,教學重點聚焦于水和膳食纖維的功能及適宜攝入量。鑒于學生日常頻繁選購多種飲品,如純凈水、運動飲料、碳酸飲料等,本次課程設計創新性地采用分組自制運動飲料的任務工單,營造出趣味、實用且高效的課堂氛圍。同時,巧妙設計“導、學、測、踐、拓\"教學流程,以保障教學效果。
課前任務導人環節,教師利用超星學習通平臺發布大學生飲水調查問卷、工單任務卡、任務工單及配套學習資源包。問卷旨在了解學生的飲水習慣、認知及態度;學習資源包含視頻、課件及圖文資料,引導學生自學理論并線上提問,教師據此調整教學重點。任務卡詳述課堂任務細節,如分組制作運動飲料,各組需網絡搜索并制訂配方,提交作業后經教師線上審閱確定最終配方,學生自備食材(不含器具)以備課堂實踐。任務工單包含實施步驟、評價標準、小結與反思等內容,用于課堂內指導學生應用。此環節可促進學生預習,幫助教師預判學情,縮減理論講授時間,預留更多時間用于任務實踐。
課中學習環節,教師依據課前確定的教學重難點,有序開展教學活動。采用案例教學、直接講授、模型展示、互動研討、思維導圖等多種策略幫助學生厘清思路,教學內容融人最新社會熱點和前沿知識。例如,組織學生開展討論:“除運動時,還有哪些情境適宜飲用運動飲料?”介紹針對病毒感染后食欲不振、吞咽困難及大量出汗者,運動飲料可臨時作為能量補充之選,因其富含礦物質,能有效彌補因發熱出汗導致的電解質流失。此舉豐富了教學內容,增強了課堂吸引力,確保學生牢固掌握理論知識。
課中知識測驗環節,教師通過學習通發布章節測驗,檢驗并內化學生的理論知識。測驗題型需多樣化,如客觀題包括單選、多選和判斷,主觀題包括填空、簡答和案例分析,確保覆蓋記憶、理解、應用等多維目標。同時,測驗內容需緊扣課堂主題,題目與當堂講授的核心知識點具有較強的關聯性,以精準評估學生的掌握情況。
知識應用實踐環節,各小組按照任務工單要求,依據自制運動飲料配方,運用食物稱、榨汁機等廚具制作飲料,并錄制視頻記錄過程。同時匿名留樣進行相互品嘗,采用生生互評和教師評價相結合的形式,從口感、外觀、氣味、成本等維度進行綜合評估。課中“學一測一踐”三環相扣,讓學生從單純思維參與轉變為身心并動,促使學生成為課堂主體,教師也從持續講授中解脫出來,轉變為引導者。
課后拓展任務環節,教師布置作業,要求學生撰寫任務小結與反思,并通過學習通平臺提供豐富的拓展資料,通常資料可包含營養工具表、相關視頻、科普讀物等。在本次課堂中,鑒于我國具有豐富的中草藥資源,特別推送了融合枸杞、黃芪、金銀花露等中國特色成分的運動飲料制作視頻,旨在豐富課程內容,增添趣味性。此拓展環節主要幫助學生拓寬視野和思維,激發學生的想象力與探索精神。
3運動營養學課程評價
經過工單制教學模式改革后,本課程采用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構建了涵蓋知識、能力和素養的多元化評價體系。具體而言,過程性評價依托超星學習通平臺,線上全面采集和分析學生學習數據。過程性評價由平時成績和工單實踐成績兩部分構成,其中平時成績涵蓋簽到情況、互動討論參與度、線上課程任務點完成度、隨堂測驗成績等,反映學生即時學習成效;工單實踐成績則依據課程學習過程中的各類工單任務完成情況進行評分,衡量學生專業技能掌握程度。終結性評價側重于對學生學習成果的集中檢驗,包含線下期末理論測試和分組完成的運動營養方案設計與匯報。
工單制教學模式結合上述多元化評價體系,使本課程能夠更為全面、客觀地評估教學效果,揭示存在的不足之處,為課程內容的持續優化提供依據。教師可根據評價結果,靈活調整教學策略,為學生打造更加高效、個性化的學習體驗。
4結語
工單制是一種高效、高質量的教學模式,通過制訂配套工單,能夠快速且有效地提升課程的實踐比例與課時占比,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因此,該研究成果為職業教育中偏理論課程的改革提供了可復制的實踐范例,對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具有廣泛的推廣價值。盡管運動營養學課程改革已取得初步成效,但展望未來,該課程仍需在教學實踐中持續探索,不斷深化產教融合,優化、完善并更新工單設計,以期形成更為科學、完善且具有推廣價值的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李濤.運動營養學研究[J].安徽體育科技,2006(5):43-45.
[2]劉偉娜,李艷.運動營養學在體育育人過程中的作用與策略[J].食品與機械,2024,40(9):244-245.
[3]茍占民.淺析運動營養對運動員身體機能的重要作用[J].田徑,2023(7):83.
[4]蒲承璽.淺析高校運動營養健康教育內容與實施策略[J].現代職業教育,2020(22):154-155.
[5]張智華,程治國.微觀層面校企合作的工單實現[J]發明與創新(職業教育),2020(9):122-123.
[6]胡玉龍.結合實踐,以人為本一一淺析運動營養學教學改革[J].體育世界(學術版),2012(8):119-120.
[7]張海信.健身指導類專業運動營養學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7,33(2):98-99.
[8]劉旺喜,陳靜,文慧.體育院校運動營養學課程內容優化與重構[J].青少年體育,2018(10):100,68.
[9]曾天山.“崗課賽證融通\"培養高技能人才的實踐探索[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1(8):5-10.
[10]馬玲,王奇.大健康背景下“運動營養學\"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J].食品工業,2024,45(1):225-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