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80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25)18-0180-04
[Abstract] Outdoor games are crucial forchildren's physical and health development in ethnic areasbut theyfacevarious chalenges in the practical process.The U-Kcommunityrefers totheeducational practicecommunitywhereuniversities andkindergartens break through traditional looseconnectionsandbuilddeep integration,resources sharingandshared responsibilities.In this perspective,outdoor games have unique value in promoting the physical development of young children in ethnic areas.They can promote the scientific construction of game based physical education concepts, enhance the adaptabilityofoutdoor activity environments, improve the efectiveness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practices, and promote the sustainabilityof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mechanisms.To effectively address practical challenges, the following measures are proposed: It builds a U-K dialogue platform to deepen understanding of game based physical education; It integrates U-K's advantageous resources and optimizes the outdoor gaming environment; It buildsaU-Kmutualaid system toenhance teachers'practicalabilities; Itjointlyestablishes U-Kguarantee standards and improves long-term operational mechanisms.
[Keywords] U-K community; Children's games; Physical fitness development; Ethnic areas
基金項目:2022年貴州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項目名稱:鄉村幼兒園男教師\"U-K\"協同發展模式研究,項目編號:2022A012)。
作者簡介:張永健(1991一),男,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為幼兒教育。
U-K共同體視域是一種強調高校與幼兒園深度融合、資源共享、責任共擔的教育實踐新范式,為區域教育質量的整體提升提供了重要契機。在民族地區,幼兒戶外游戲體能發展通過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戶外游戲活動,促進幼兒基本動作技能、身體素質及整體運動能力的全面提升,對于奠定幼兒健康成長基石、傳承民族體育文化具有深遠意義。提升民族地區幼兒戶外游戲體能發展水平,需要構建多方協同、優勢互補的實踐路徑。然而,當前民族地區在該領域仍面臨游戲育體價值認知不足、戶外環境與設施匱乏、教師專業指導能力薄弱及保障體系不健全等多重挑戰。基于此,目的是探究U-K共同體協同促進民族地區幼兒戶外游戲體能發展的有效策略。
1U-K共同體視域的內涵
U-K共同體視域的核心在于闡釋高校(University)與幼兒園(Kindergarten)超越傳統松散聯系,基于合作共贏的目的共同建設的、有助于高校人才培養和幼兒園教師專業成長的新型組織。高校與幼兒園的合作包括實踐原理學習、兒童教學實踐、教學實踐、幼兒研究等多維度的合作,合作伙伴關系意味著發展、和諧、健康、多向、持續[1]。選擇U-K共同體視域剖析民族地區幼兒戶外游戲體能發展問題,源于其獨特的實踐價值。該視域能夠有效回應民族地區幼兒園在專業引領、資源配置及特色課程開發方面的迫切需求。高校依托其理論高度與研究優勢,為幼兒園提供前瞻性指導;幼兒園則以其鮮活的實踐場景與具體問題,為高校研究提供實證基礎與應用場域。
2戶外游戲促進幼兒體能發展存在的問題
2.1游戲育體價值認知不足
育體是對身體的培養和教育,主要致力于通過多種方式和手段促進身體的健康發展。當前,教師對游戲促進幼兒身體全面發展方面所蘊含的獨特教育價值缺乏系統性認知,主要表現為“重知輕體”觀念的固化。傳統教育價值觀過度強調知識學習,致使身體素養的培育在教育實踐中常被邊緣化。而且,游戲的育體功能常被片面理解。部分教師將戶外游戲簡單等同于體力消耗或單一的大肌肉活動,忽視了其在發展幼兒動作協調性、靈敏性、培養運動興趣等方面的綜合價值。現行的戶外游戲往往受制于成人視角的思維框架和話語權,可能無法充分滿足兒童自身的需求和興趣。例如,成人對風險的看法可能與兒童不同,致使兒童不愿意參與戶外游戲[2]。這種認知偏差導致戶外游戲時間不斷減少,內容設計缺乏科學性與體能發展目標指向,隨意性較強。最終使幼兒在身體發育的關鍵期,未能充分獲得游戲所能提供的豐富體育滋養。
2.2戶外游戲場地設施匱乏
戶外游戲場地與設施的匱乏主要表現為專用戶外活動場地面積嚴重不足或完全缺失,這直接限制了幼兒進行充分身體活動的空間,無法滿足其奔跑、跳躍等大動作發展需求,同時制約了多樣化集體游戲的開展。即使部分幼兒園擁有一定場地,其游戲器械配置仍存在明顯不足,普遍呈現種類單一、功能同質化的特點。功能有限的固定器械難以激發幼兒持續的探索興趣與挑戰欲望,其設計多偏重單一動作模式的重復,不利于幼兒發展全面的運動協調性與靈活性,也無法滿足其在攀爬、平衡、投擲等多方面體能發展的差異化需求。此外,戶外環境中自然生態元素的引入與利用明顯不足,沙水、坡地、植被等作為幼兒感知世界、挑戰自我的天然“游樂場”,其促進感官發展與激發創造性身體活動的教育價值往往未受重視。
2.3專業指導與組織能力薄弱
教師專業指導與組織能力的不足直接影響教育目標的實現。游戲設計環節缺乏明確的體能發展目標指向,活動內容或流于形式,或缺乏規劃,未能將適宜的身體素質與動作技能發展要求系統性地融人富有挑戰與趣味的游戲情境。在游戲過程中,教師對幼兒動作表現、體能參與度及互動狀態的觀察不夠細致,難以準確把握幼兒的即時狀態與發展需求,導致適時、適度的專業指導與個性化支持相對缺乏[3]。教師對幼兒個體間體能水平差異、運動興趣偏好及潛在發展需求的關注度不足,戶外游戲容易陷入“一刀切”的組織模式,難以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因材施教,無法滿足不同幼兒的個性化體能發展需求。
2.4評價與安全保障體系不健全
評價與安全保障體系的不健全主要表現在體能發展評價標準的模糊性上。缺乏針對不同年齡段、不同民族地區特點的具體、可操作的衡量尺度與觀測指標,致使教師難以準確評估幼兒的體能現狀與進步情況。在安全管理層面,盡管部分園所制訂了相關規章制度,但其日常執行仍存在隨意性與形式化現象,安全巡查、器械檢修、活動組織等環節的規范性有待加強,安全隱患的排查工作尚未形成常態化機制。教師及相關管理人員對戶外游戲潛在風險的預判意識不足,相應的應急預案不夠完善或缺乏實際演練,一旦發生意外傷害,快速、有效的急救與處置能力顯得不足[4]
3U-K共同體視域下戶外游戲促進民族地區幼兒體能發展的價值
3.1彰顯游戲育體理念的先進性
游戲育體理念在民族地區教育實踐中具有重要意義。首先,該理念有助于推動建立更為均衡的幼兒發展觀。它糾正了傳統認知中對智育的過度側重,使身體素養的培育獲得應有的地位與重視,進而促進幼兒身心和諧發展。其次,U-K共同體視域深化了對游戲綜合育體功能的科學認知。教育工作者不再將戶外游戲簡單視為體力消耗活動,而是認識到其在發展幼兒動作協調性、激發運動潛能、塑造健康品格等方面的多元價值,提升了實踐的科學內涵。這種先進理念為保障民族地區幼兒戶外游戲的時間充足性與育體實效性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使戶外游戲在促進幼兒體能發展方面更具科學性和系統性,能夠充分發揮其教育效益。
3.2 提升戶外活動環境的適宜性
戶外活動環境的改善為民族地區幼兒體能發展帶來了顯著價值。通過拓展充足且多元的活動場地,為幼兒提供了自由探索、盡情奔跑的物理空間,有效支持其大肌肉群的發展以及多樣化身體活動的開展。豐富的動態游戲器械設施激發了幼兒持續的運動興趣與挑戰精神,促進了其動作協調性、靈活性及問題解決能力的綜合提升。同時,自然生態環境的教育價值得到充分發掘,沙水、坡地、植被等成為促進幼兒感官體驗、激發創造性身體游戲、增強環境適應能力的重要教育資源,使幼兒體能發展更加自然且富有生機。
3.3增強教師專業實踐的有效性
教師專業實踐能力的提升為民族地區幼兒體能發展提供了關鍵支持。在游戲設計方面,更加注重體能發展目標的精準定位,使每次戶外活動都具有明確的育體意圖,提高了體能發展的針對性與效率。在活動過程中,教師的指導更具科學性與適宜性,能夠準確把握幼兒的運動狀態與需求,并提供恰當的引導與支持,保障了游戲過程的教育價值。此外,通過充分尊重和滿足幼兒發展的個體差異需求,每位幼兒都能在適合其發展水平的挑戰中獲得個性化的成長機會,充分發掘體能潛能,促進了戶外游戲育體效益的整體提升。
3.4促進協同發展機制的持續性
協同發展機制的建立為民族地區幼兒戶外游戲體能發展提供了長期支撐。科學合理的體能評價體系為客觀衡量幼兒發展水平、調整教育策略奠定了基礎,確保了育體實踐的科學性與方向性。規范的安全管理機制為幼兒創造了更安全的活動環境,增強了開展戶外體能活動的信心與保障。風險防控與應急處置能力的提升有效降低了戶外活動的潛在風險,為體能發展實踐的常態化運行提供了安全保障,促進了整體教育質量的穩步提升。
4U-K共同體背景下戶外游戲促進民族地區幼兒體能發展的策略
4.1構建U-K對話平臺,深化游戲育體認知
高校應主導建立與民族地區幼兒園的常態化研修交流機制,促進學者與一線教師的深度互動。高校學者可指導民族地區幼兒園教師開展專題研討,分析身體素養的基礎價值,幫助其糾正“重知輕體”的觀念。高校與幼兒園應共同開發適合民族地區的戶外游戲指導資源,系統闡釋游戲在發展幼兒基本動作、提升綜合素質及培養運動興趣方面的多元功能,提升教師的專業認知[5。同時,U-K雙方應共同制訂民族地區幼兒園戶外游戲組織指導方案,明確活動時間要求,強化內容設計的科學性與體能目標整合,以提高育體效果。
例如,高校可針對民族地區幼兒園教師組織藏族鍋莊舞的育體價值深度解析專題研討會。高校學者指導教師不僅學習舞步,更從動作編排、節奏韻律及文化象征意義出發,系統分析鍋莊舞對幼兒大肌肉群力量、身體協調性、節奏感知及民族文化認同感的綜合促進作用,引導教師反思并改正“重知輕體”的教育傾向。針對游戲育體功能認識不足的問題,U-K可共同開發圖文并茂的丟沙包活動指導手冊,詳細列舉不同玩法(如定點投擲、移動投擲、合作躲避)所對應的核心體能目標(如手眼協調、快速反應、空間知覺、策略運用),并提供觀察要點,幫助教師理解其全面育體價值。U-K雙方可共同編制《民族地區幼兒園戶外游戲組織實施指導手冊》,設計藏族鍋莊舞律動時刻、趣味丟沙包挑戰周等系列活動方案。該手冊應明確規定各年齡段每日戶外游戲最低時長,并為每個活動方案設定明確的體能發展目標、關鍵指導語及觀察評估要點,確保戶外游戲實現科學、高效的育體實踐。
4.2整合U-K優勢資源,優化戶外游戲環境
高校發揮其專業規劃優勢,指導民族地區幼兒園對現有戶外空間進行詳細測量與科學功能分區,合理利用園所內外各類可用空間,如角落、廊道或周邊社區閑置地,以有效解決專用活動區域面積不足的問題。針對游戲器械單一且同質化的現狀,U-K共同體合作研發或選擇符合民族地區幼兒發展特點、可組合且具有挑戰性的多樣化游戲器械。同時,開展專題工作坊,指導教師合理利用當地豐富的竹木、藤條、石塊等自然資源及廢舊材料,創新制作具有本土文化特色、實用且趣味性強的活動器具。U-K雙方進一步將民族地區特有的沙水、坡地、鄉土植被等自然生態要素系統融入戶外環境整體規劃,精心設計并營造具有地域文化特色、能充分激發幼兒自主探索與多樣化身體活動的生態游戲空間。
例如,高校設計專家與民族地區幼兒園教師共同對園所現有戶外空間進行詳細測繪與功能評估,充分利用角落或不規則地帶拓展專用活動區域,緩解場地不足問題。U-K共同體組建鄉土材料創意工作坊,教師在高校技術人員指導下,收集并利用當地的竹竿、廢舊輪胎、結實藤條等材料,合作設計并建造包含平衡、攀爬、跨越等多種動作挑戰的設施,豐富游戲器械種類。針對彝族“磨爾秋\"元素微型化再現項目,U-K團隊共同研發適合幼兒尺寸、確保結構安全的小型“磨爾秋\"裝置,采用當地耐用木材制作,突破固定器械的同質化限制。在這些區域的建設中,U-K雙方注重將民族地區特有的鄉土植被、沙水、小坡地等自然生態要素有機融入,營造具有地域文化特色且有利于幼兒自主探索的生態游戲空間。
4.3搭建U-K互助階梯,提升教師實踐能力
高校學者深入民族地區幼兒園,與教師共同分析本土游戲中的體能發展要素,指導教師在游戲設計階段明確身體素質與動作技能目標,確保活動組織符合預定的育體目標。U-K合作建立基于民族地區實際游戲情境的觀摩研討平臺與案例庫,系統培養教師觀察和分析幼兒的能力,并借助角色扮演、情景模擬等方式提升教師運用鼓勵性語言和環境調整等指導技巧。針對民族地區幼兒在體能水平、運動偏好及發展需求方面的差異,U-K雙方共同研發并推廣分層教學、彈性分組及個別化指導等多樣化教學策略,使教師能夠有效滿足不同幼兒的獨特需求,實現因材施教。
例如,在壯族“拋繡球\"游戲的動作技能分析與指導專題工作坊中,U-K合作團隊引導教師將拋繡球動作分解為持球、瞄準、引臂、發力、跟進等關鍵環節,并為每一環節制定具體的動作技能發展指標。在“老鷹捉小雞\"游戲場景中,雙方通過觀摩錄像進行反思研討。教師在高校學者指導下,學習觀察幼兒在追逐中的身體姿態、速度變化、躲避策略等關鍵表現,并練習如何通過鼓勵性語言、調整游戲規則進行適當指導。在壯族“拋繡球”活動中,教師重點觀察幼兒拋擲動作的規范性、手眼協調性及力度控制,并學習通過調整繡球大小、重量或投擲距離等方式提供個性化指導。U-K共同開發“老鷹捉小雞”的差異化組織方案,根據幼兒跑動能力與協作意愿,設置不同難度的“老鷹”角色或提供不同大小的“保護圈”。在“拋繡球”游戲中,采用分層目標設置,為不同體能水平的幼兒提供不同距離的投擲線或大小不同的靶心,確保每位幼兒獲得適度的發展挑戰。
4.4共研U-K保障標準,健全長效運行機制
U-K雙方針對體能發展評價標準不明確的問題,共同研發并推廣適合民族地區的幼兒體能發展觀測與評價工具,制訂不同年齡階段的具體衡量標準,并充分考慮文化背景因素。高校針對安全管理制度執行不到位的現象,協助民族地區幼兒園完善戶外活動安全管理規程,細化日常巡查、器械檢修、活動組織各環節的具體標準,推動安全責任的明確落實。U-K共同體針對風險意識與應急能力不足的問題,組織系統的風險識別專題培訓與傷害事故應急預案演練,切實提高民族地區教師及管理人員的風險預判能力與應急處置能力。
例如,在壯族“板鞋競速\"活動中,雙方共同研制并試行觀測記錄表,包含平衡能力、步調協同性、行進速度等評價維度,并根據不同年齡段特點設定具體標準,將評價指標與壯族文化特色相結合。針對安全管理制度執行的薄弱環節,高校專家協助民族地區幼兒園制訂壯族\"板鞋競速\"和苗族\"跳蘆笙\"等特色戶外活動的安全規程,明確規定板鞋或蘆笙的檢查維護標準、場地要求、幼兒著裝規范及自我保護要領等具體內容,并將這些規范納入日常安全巡查與活動組織流程,落實安全責任制。針對風險意識與應急能力不足的問題,U-K共同體圍繞苗族“跳蘆笙\"等高強度游戲,組織風險識別專題工作坊,指導教師預判跳躍、旋轉過程中可能發生的碰撞、扭傷、器械傷害等風險,并開展模擬傷害情境下的應急處置演練,包括初步急救、傷情報告與家長溝通等環節,提升教師的風險防控與應急處置能力。
5結語
U-K共同體視域為解決民族地區幼兒戶外游戲體能發展所面臨的瓶頸問題、精準回應其特殊需求、促進區域教育質量提升以及幼兒身心健康發展,提供了重要途徑。在實踐層面,需持續深化U-K協同教研與教師專業發展機制,使之轉化為教師專業成長的內在動力;不斷優化戶外環境,促進資源共享,確保育體空間的多樣性;同時,系統構建評價與安全保障體系,為體能發展實踐的持續性與科學性奠定基礎。期望該研究為U-K合作模式在民族地區的深入應用,以及幼兒體能發展實踐的科學化、特色化、可持續發展提供有益參考。
參考文獻
[1]趙江雪.U-K跨界合作中幼兒園教師學習研究[D].保定:河北大學,2022
[2]翟俊卿,石明慧,吳上好,等.兒童視角下戶外游戲體驗的探索與啟示:國際研究綜述[J].比較教育學報,2024(6):73-87.
[3]陳思斯.幼兒園男教師專業發展路徑的敘事研究[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24.
[4]趙延敏,章碧玉,常偉,等.3\~6歲幼兒基本動作技能與體能的相關性特征研究[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21,37(1):102-111.
[5]申秋花.幼兒戶外自主游戲教學探索[J].人民教育,2023(1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