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有56個民族,各民族在歷史、文化、宗教、習俗等方面存在顯著差異。這些差異在帶來文化多樣性的同時,也增加了民族問題的復雜性。同時,我們也要看到一些歷史遺留的民族問題,如資源分配不均等,這類問題對民族團結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響。受地理、歷史等多種因素影響,我國各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存在差異,這種不平衡加劇了民族問題的復雜性,可能引發新的矛盾和問題。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源自中華民族悠久歷史和現實民族問題。它為新時代黨和國家民族工作筑牢了根本遵循,成為維護國家整體穩定、推動各民族和諧共融、促進社會和諧的關鍵基石。我們需深切領悟到,中華民族共同體這一理念是促進國家整體穩定的基礎、民族團結的核心。牢固樹立中華民族共同體理念,能夠有力保證各民族對中華民族高度認同,并產生強烈的歸屬感,從而保障國家穩定發展,促進各民族人民團結一心。
一、民族觀與馬克思主義民族觀
(一)民族觀的定義
民族觀是指人們對民族和民族問題的基本態度和看法,它不僅涵蓋了對民族本身及其相關問題的基本認知和觀點,還包括了處理民族問題的綱領和政策
民族觀的內容構成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對民族和民族問題的基本看法,這涉及對民族的定義、特征、分類、發展及民族關系等方面的認識;二是處理民族問題的綱領和政策,這涉及如何制定和實施民族政策、如何協調民族關系、如何解決民族矛盾等方面的實踐問題。同時,民族觀在社會發展中具有重要的功能。一方面,它作為人們對民族現象和民族問題的基本看法,有助于人們形成正確的民族意識,增強民族認同感和歸屬感;另一方面,它作為處理民族問題的綱領和政策,有助于保證社會穩定發展,促進各民族人民團結協作。
(二)馬克思主義民族觀的主要內容
馬克思主義關于民族的觀念,構成了馬克思主義對于民族現象及民族問題所持的總體認識與核心觀點,這一觀念是無產階級政黨在制定民族綱領與策略時的重要指導思想。它的產生和發展與辯證唯物主義及歷史唯物主義密不可分,涵蓋了關于民族本質、民族問題,以及如何科學理解和有效應對這些問題的基本原理、指導原則及實踐方法[2。具體而言,馬克思主義民族觀將民族視作一個歷史性的范疇,揭示了民族從起源、發展直至最終消亡的內在規律3。民族是人類社會演進至特定階段所衍生的事物,伴隨人類社會持續地前行發展,民族將會走過漫長歲月,最終自然地走向終結。在此過程中,民族的形成、發展直至消亡都受到社會發展規律的限制與規范。民族問題是無產階級革命事業和社會主義建設整體問題的構成部分。在存在階級劃分的社會,民族問題常常和階級問題相互交織,表現為民族受到壓迫、遭遇歧視及處于不平等地位等狀況。若要徹底解決這些問題,就必須鏟除私有制,消除階級差異,邁向共產主義社會。而在社會主義社會中,即便剝削階級作為一個完整的階級已不復存在,但民族問題依然存續,并且受到社會中城鄉、工農以及腦力和體力勞動這三大差異的作用影響。所以,唯有持續地推動社會向前進階與發展,才能夠循序漸進地化解民族問題。馬克思主義民族觀倡導將各民族共同利益置于首位,秉持民族不論規模大小、發展程度高低,均應被平等對待的理念,各民族理當在平等的基礎上友善和睦地團結起來。這涵蓋了政治、經濟、文化等全方位的平等。
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涵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性
(一)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定義與特點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人們對于中華民族的客觀認知,是基于中華民族共同體之上的一種共同心理和意識,體現人們高度認同中華民族、對中華民族充滿強烈的使命感和自豪感。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鮮明的政治特色,具體表現為人民對國家高度認同,對各民族之間關系的理解和認可,以及堅持走民族社會發展道路。這種認同是構成國家實體與國民身份相互依存的基礎,是現代國家充滿生命力的見證。作為一種國家認同的體現,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對于各民族樹立正確的國家認同觀念、持續強化國民的國家歸屬感具有重要意義,是提升國家凝聚力、促進社會和諧發展、保障民族團結的基礎。它著重強調文化上的認同,即基于共同的文化遺產與價值觀,各民族間形成的團結與聚合力,這一文化認同構成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核心要素,彰顯了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文化淵源與精神聯結。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通過繼承和發揚優秀的傳統文化,增強各民族強烈的文化認同感,強化其作為中華民族一分子的身份認同。同時,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還著重倡導共同建設中華民族的參與意識,這種參與意識映射出各民族在攜手共建中華民族進程中所承載的責任感與使命感。各民族攜手并進,共同推動中華民族的發展繁榮,致力于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夢想。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還體現了各民族共同承擔中華民族發展責任的共擔意識,各民族在互動和融合中深刻體會到中華民族的發展成果,也一同肩負著推動中華民族穩定發展的重任。這種共擔意識有助于形成各民族共同奮斗、共同發展的良好局面。
(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性
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捍衛國家完整、助推民族和睦、邁向民族振興的核心要素。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國家統一的根基、民族凝聚的本源、精神內核的精魂。其著重各民族共有的權益與整體的福祉,是各民族齊心奮進的共通思想根基。強化這一意識,有利于提升各民族對中華民族大家庭的認同感與歸屬感,推動各民族的和諧共生與協同發展態勢。這不僅是守護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內在需求,還是達成各民族共同繁榮進步的必經之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愿景,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為宏偉的夢想藍圖。牢固樹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實現該夢想的必要條件。其能夠匯聚各民族的力量與才智,齊心協力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拼搏奮進。憑借筑牢此意識,可激發各民族的愛國情懷與拼搏精神,引領各民族于共同奮進中達成自我提升與共同進步的目標。平等、團結、互助、和諧,構成我國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的內在特質。穩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助于夯實并拓展這一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民族關系格局。
三、馬克思主義民族觀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的應用
(一)馬克思主義民族觀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的指導作用
馬克思主義民族觀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在馬克思主義民族觀的指導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需遵循以下實踐路徑:一是,加強民族團結教育,增進各民族間的相互了解與信任;二是,推動各民族經濟社會發展,縮小區域與民族間的發展差距;三是,完善民族政策法規,保障各民族的合法權益;四是,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認同與自信。在馬克思主義民族觀的指導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意味著要推動各民族在文化、經濟、社會等多方面的深度融合。通過文化交流與互鑒,促進各民族文化的傳承與創新;通過經濟合作與資源共享,實現各民族經濟的共同繁榮;通過社會治理與公共服務的一體化,構建各民族和諧共生的社會環境。
(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對馬克思主義民族觀的豐富與發展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僅強調各民族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平等權利,還進一步提出了各民族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平等地位。這種平等不僅體現在形式上的平等,還體現在實質上的平等,即各民族在共同創造歷史、共同書寫中華文化、共同推動社會進步的過程中享有平等的地位和機會。
在新時代的背景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應運而生,并且成為一項創新理論。它不僅秉承了馬克思主義民族觀的基本原則,還緊密結合中國實際進行了豐富與拓展。這一創新不僅體現在理論構建上,還深刻反映在具體實踐中,為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提供了堅實的理論指導與行動綱領。在堅守馬克思主義民族觀核心要義的同時,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進一步豐富了其理論內涵,著重闡述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倡導各民族共同締造歷史、共創文化輝煌、共促社會進步的理念,以及攜手并進、共同繁榮發展的宏偉目標。
四、堅定馬克思主義民族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途徑
(一)培養各族群眾的愛國主義精神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我黨充分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領導各族人民進行長期的探索與實踐,使祖國變得更加富強[5。在這一過程中,各民族人民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我們要培養各民族群眾的愛國主義情懷,使其充分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首先,提高對祖國的認同感。維護國家統一,將國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組織各族群眾積極參與國家改革與建設,對各項工作進行合理統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提高國家治理能力,激發各族人民的愛國熱情。其次,加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在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過程中,各民族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為鞏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需承認各民族在歷史發展中所起到的積極作用,使各民族群眾對這一發展模式高度認同。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充分激發各民族群眾的創造力,推動經濟、文化和社會等各個領域實現全面發展,切實維護各民族的利益,使其對國家充滿歸屬感和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
(二)提高各民族群眾的凝聚力
現階段,各民族已成為牢不可破的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各民族的利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和共同性。可將各民族與中華民族之間的關系比喻成不同的家庭成員和大家庭,在中華民族這一大家庭中,各民族成員利益休戚相關。在長期交流過程中,各民族文化早已水乳交融,同時各族群眾具有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并在后續的歷史發展、革命斗爭中形成強大的凝聚力。各民族群眾需對中華民族予以高度認同,緊緊跟隨黨的領導,促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堅持馬克思主義民族觀為指導,明確各民族在國家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保障各民族享有平等的權利。例如,我國充分落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為各民族提供完善的自我管理與發展空間,有助于各民族群眾彼此團結。因此,通過提高群眾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度,可形成合力,將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進行有效[7]凝聚,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強大動力 1
(三)提高各族群眾的文化自信
中華傳統文化匯聚各民族文化精華,是由各民族人民共同創造的,是當代人寶貴精神財富。為保證各民族團結一心,要提高各族群眾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度。一是,明確文化在社會發展中所起到的作用,充分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二是,尊重文化的差異性和包容性,找到各民族文化的共通性,進一步突出中華民族在各民族中的形象和地位;三是,促進各民族文化不斷交流,做到取長補短,加強對優秀文化的汲取和借鑒,促進文化實現創新性發展;四是,通過教育和媒體宣傳等多種形式加強對中華文化的宣傳和推廣,使群眾能夠充分了解文化精華,提高群眾對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結束語
從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的視角來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助于促進國家繁榮和民族團結,有助于實現社會繁榮和諧和穩定發展。我要進一步提高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通過深化對共同體意識的理解和認同,促進各民族之間不斷交流和合作,實現共同發展和進步。
參考文獻
[1]王艷彬.馬克思主義視域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路徑研究].黨史文苑,2024(12):101-103.
[2]劉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動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N].昌吉日報(漢),2024-08-30(3).
[3]史守林.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時代化最新成果: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Ⅲ.延邊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57(3):16-25,139-140.
[4]劉力波,張先花.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對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的繼承與發展[].貴州民族研究,2024,45(3):46-53.
[5]石路,董新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當代中國政治認同的建構:一種基于馬克思主義國家觀的闡釋.學術探索,2024(6):58-64.
[6]梁鵬遙,杜雙鶴,李建森.意義詮析、功能拓新與路徑選擇:用地理符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J].貴州民族研究,2024,45(2):33-39.
[7]周鵬,王曉森.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時代化的結晶:基于“兩個結合”的視角[].民族論壇,2023(3):24-32.
作者簡介:雷檳溧(2000—),女,漢族,河南林州人在讀碩士。
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
指導教師:羅成富(1970—),男,苗族,湖北咸豐人教授,博士。
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政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