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近年來,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穩步提升,構建與中國國際地位匹配的國際話語權成為當務之急,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是其中的關鍵。
外語類專業學生憑借語言優勢,在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方面肩負時代使命。陜西省作為教育大省,地方高校眾多,外語類專業學生數量可觀,他們在未來國際交流與文化傳播中作用重大。但目前,針對陜西省地方高校外語類專業學生講好中國故事能力的研究較少,對其能力現狀、問題及影響因素缺乏深入探究。
在此背景下,開展陜西省地方高校外語類專業學生講好中國故事能力的現狀調查意義重大。該調查可全面了解學生的能力水平,發現其存在的問題,為地方高校改進教學方法、優化課程設置提供依據,從而助力高校提升學生講好中國故事的能力,培養更多具備國際視野、文化自信和傳播能力的高素質外語人才,為加強中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貢獻力量。
一、研究現狀
(一)國外研究現狀
隨著中國綜合國力增強、國際地位提升,西方國家愈發關注中國的國際影響力,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傾聽中國聲音。國外學者對“講中國故事”的話題有一定關注。
部分學者從國家形象塑造、媒體傳播渠道整合等角度,分析中國如何提升全球影響力;在跨文化傳播的話語構建領域,研究圍繞文化差異對
傳播效果的影響。
然而,因地緣文化背景差異,國外針對“高校學生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能力”的研究較少,多聚焦于“講中國故事”本身及從國際傳播力角度探討其意義。由此可見,講好中國故事是提升我國國際傳播能力的有效途徑。
(二)國內研究現狀
鑒于當前西方發達國家對中國快速發展存在誤解與偏見,嚴重阻礙中國聲音傳播。自2020年起,國內對“高校學生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能力”的研究日益增多。
延安大學李蓉從高校學生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的基本情況和意義出發,指出了“講好中國故事,不僅要掌握良好的英語基礎知識和表達能力,同時要對中國故事有辯證看待的能力,還要掌握講好故事的方式方法”。大連財經學院吳娜從實施高校英語教育教學模式改革英語教學、以學生為中心、高校學生創新實踐、教學評價創新四個方面指出了高校學生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能力的培養策略[2]。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史敏、程海英提出“高校有必要通過思想政治課程、外語課程、通識教育課程和國際交流項目等系列改革,培養和提高高校學生用外語講好中國故事的能力”。大連財經學院付瑤、劉鴻則從培養高校學生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能力的意義、困境出發,指出了“高校管理者、英語教師及學生應共同努力,從思想觀念、知識儲備、課堂教學及相關平臺建設全方位入手,不斷為培養學生能力奠定基礎、提供動力”4。 [。山西工程技術學院講師張岳賢調查了大學英語課堂“講好中國故事”的現狀,提出“要
講好中國故事就要加強大學英語教材建設,加大對英語教師的培訓力度,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挖掘合適的中國故事元素,旨在為大學英語課程建設提供借鑒”[5]。
綜上所述,國內現有研究均對高校學生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能力培養的問題做出了相關的研究與探索,并提供了一定的解決思路。
(三)國內外研究現狀綜述
國外關于講中國故事的研究中,學者普遍認可其對中國國際文化傳播的重要意義。不過,受不同國別和文化背景影響,部分國外學者對“講好中國故事”存在不同觀點,且觀點主觀性較強。
國內在高校學生講好中國故事能力培養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果,但仍存在空白與不足,對陜西省地方高校外語類專業學生這一特定群體的研究尤為匱乏。在研究對象上,現有研究多關注整體高校學生,忽視了不同地區、不同類型高校學生存在的差異。陜西省地方高校外語類專業,因獨特的地域文化背景與教育資源,在講好中國故事能力培養上可能面臨不同問題與挑戰。研究方法層面,文獻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應用較多,實證研究較少。對于陜西省地方高校外語類專業學生講好中國故事的能力現狀,缺少大規模問卷調查、實地訪談等實證研究,致使研究結果的可靠性與說服力欠佳。實踐應用方面,現有培養策略在教學實施中的可操作性也有待提升。
總之,現有研究在陜西省地方高校外語類專業學生講好中國故事能力研究上存在空白,研究方法與實踐應用存在不足。本文將采用實證研究方法,深入調查該群體講好中國故事能力的現狀,為相關研究與實踐提供有益補充。
二、研究設計
(一)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
本文遵循抽樣調查的目的性與便利性原則,選定陜西省5所不同層次和類型的地方高校外語類專業學生為研究對象,涵蓋英語、商務英語和翻譯專業,主要面向大二、大三年級的學生。通過問卷網平臺開展線上調研,最終回收有效問卷464份。
選擇該調查對象基于以下考量:其一,學生均來自陜西省地方高校,屬同一目標群體,且所選高校類型多樣,符合分層抽樣要求;其二,從這些高校的外語類專業中隨機抽取學生,保障了樣本的多樣性與代表性;其三,大二、大三年級學生已修完部分英語基礎課與專業必修課,對講述中國故事有一定認知,且時間相對充裕,有利于保證問卷的有效回收率。
(二)研究問題
本文主要關注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陜西省地方高校外語類專業學生對講述中國故事的認知情況;二是,陜西省地方高校外語類專業學生講述中國故事的能力和態度現狀;三是,陜西省地方高校外語類專業學生在講述中國故事過程中面臨的挑戰。
(三)數據收集與分析
本調查問卷采用匿名發放形式,題目包含單選題、多選題與開放性問答題。單選題和多選題的選項設置,涵蓋了可能出現的各類情況,既避免了遺漏重要信息,又充分考量了答案的全面性與互斥性,以便學生準確表達想法。開放性問題設為必填項,防止學生跳過作答。
正式調查時,依據既定抽樣方案,向陜西省5所地方高校外語類專業學生發放問卷。發放過程中,再次向學生說明調查目的、意義及問卷填寫要求與注意事項。最終成功回收464份有效問卷,為后續數據分析提供了充足的數據支撐。
在464名受訪者中,男生65名,占比 14% ;女生399名,占比 86% 。從專業分布來看,英語專業學生占比最高,達 79.5% ,共計369人;商務英語專業學生占 12.5% ,即58人;翻譯專業學生占 8% ,為37人。
三、研究結果
(一)對講好中國故事的認識不夠充分
本文從兩方面調查學生對“講好中國故事”的認識:是否知曉“講好中國故事”的必要性,以及通過哪些渠道對其增進了解。
問卷結果表明,464名學生中,268人( 57.8% )明白“講好中國故事”的必要性,他們提及的必要性包括傳播中國文化、增強文化自信、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形象等;但仍有196名( 42.2% ))學生對此認識不足。
在了解渠道上,主要源于相關課程學習、完成相關作業及參加相關競賽。具體數據為:272人(58.6%)在課程中接觸過“講好中國故事”的主題;253人( 54.5% )完成過相關課堂作業;134人( 28.9% )參加過相關競賽。
可見,陜西省地方高校外語類專業學生對講好中國故事的認識有限。近半數學生對其必要性認識不足,學校相關課程在引導學生方面有待加強,學生實際參與度也較低。
(二)對自己講好中國故事的能力判斷較為悲觀,但學習態度良好
本研究從學生對自身講好中國故事能力的判斷,以及對“講好中國故事”主題的興趣兩方面展開調研。
在用英語講述中國故事的能力自評方面,106人( 23% )認為自己能準確、流利地講述;28人 (6%) )明確表示不能;330人( 71% )表示當下不具備此能力,但未來愿嘗試用英語講述中國故事。
在興趣方面,413人( 89% )對“講好中國故事”主題感興趣,僅51人( 11% )不感興趣。學生感興趣的中國故事主題,依次為中國飲食文化、服飾文化、中西方文化差異、自然地理、建筑文化、今昔發展對比、古今交通等。
可見,學生整體用英語講述中國故事的能力不足,但對相關主題興趣廣泛,學習意愿強烈。
(三)在講好中國故事過程中面臨的挑戰較多,且成因多樣
本文從三方面調查受訪者講好中國故事面臨的挑戰及成因:面臨的具體挑戰分類、對相關教學與交流活動的看法、對院校的建議。
談及“講好中國故事”的挑戰,受訪者面臨的主要問題依次為:英語表達能力薄弱、對中國故事了解有限、故事主題抽象、缺乏國際交流項目、不了解文化內涵、缺乏跨文化交際緊迫感、傳播效果有限、不了解傳播渠道。
在對本專業相關教學與交流活動的看法上:75人(16. 2% )對外教課程開設頻次不滿,覺得開課學期或周課時不足;438人(94.4%)愿與本校留學生交流中國文化,然而部分院校未引進海外留學生;438人(94.4%)渴望走出國門講中國故事,但海外交流機會稀缺;452人(97.4%)認可英語類課程融入中國文化教學;學生對任課教師在英語類課程中導入中國文化的評價,平均分為4.7分(滿分5分),評價較高;247人(53.2%)修過中國文化或講中國故事相關課程,不過仍有86人(18. 5% )表示本專業未開設此類課程。這些數據反映出陜西省地方高校辦學存在局限,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外語類專業學生講好中國故事的能力不足或意愿不高的原因。
為激發外語類專業學生“講好中國故事”的興趣,學生建議:多開展相關活動并設獎激勵、舉辦競賽、搭建跨文化交流平臺、加大宣傳力度、增加實踐課程、舉辦講座。
四、結論
(一)研究主要發現
本文通過對陜西省地方高校外語類專業學生講好中國故事能力的現狀展開調研,發現外語類專業學生對講好中國故事的認識不充分,其講好中國故事的能力較為薄弱,并且講述中國故事的過程中面臨的挑戰較多。
該現狀的成因來自多方面:部分院校未設中國文化或講中國故事相關課程,導致學生認識欠缺;學校在引進外教、留學生以及搭建海外交流項目上存在短板,學生缺乏講故事的環境與急迫性;院系和學校層面缺乏相關主題活動,學生缺少實踐機會;學生的知識儲備與語言表達能力不足,對中國故事的了解途徑主要是課程教學與課
后作業。
(二)研究的局限性和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本文樣本具有代表性,但方法以問卷調查為主,缺少深度訪談、案例分析等補充,對學生能力提升策略的探討不夠深入,且因時間有限未關注學生的能力動態變化。
后續研究應豐富方法,綜合運用訪談法、案例分析法等,探究能力提升路徑并持續跟蹤學生能力發展,開展縱向研究,為教學改革提供更具時效性與針對性的建議。
結束語
本文通過系統調查陜西省地方高校外語類專業學生講好中國故事的能力現狀,揭示了學生在認知、能力及實踐挑戰方面的諸多問題,并深入剖析了問題背后的多重成因。
研究結果表明,提升外語類專業學生講好中國故事的能力,不僅是加強中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重要一環,也是培養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高素質外語人才的必然要求。因此,地方高校應高度重視這一問題,從課程設置、教學實踐、文化交流平臺建設等多個維度出發,進行系統性改革與創新。
參考文獻
[1]李蓉.高校學生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的能力培養途徑研究[].中外企業文化,2020(10):172-173.
[2]吳娜.高校學生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的能力培養研究:基于寫作智能批閱視角[].校園英語,2020(33):67-68.
[3]史敏,程海英.高校學生用外語講好中國故事的能力培養研究].廣東技術師范大學學報,2022,43(5):94-99.
[4]付瑤,劉鴻.高校學生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的能力培養研究[]廣東石油化工學院學報,2022,32(2):86-89.
[5]張岳賢.大學英語課堂“講好中國故事”的現狀及對策研究[].今傳媒,2024,32(2):136-139.
作者簡介:張雪冰(1993—),女,漢族,陜西安康人,安康學院外語學院,助教,碩士。
研究方向:外語教學,國際貿易。
王小蝶(1998—),女,漢族,陜西安康人,安康學院外語學院,助教,碩士。研究方向:翻譯。
基金項目:2023年度陜西省教育科學研究院“十四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陜西地方高校外語類專業學生‘講好中國故事’能力的實踐研究”(課題編號SGH23Q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