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產業轉型升級及區域經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專業結構與產業結構的深度契合已成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要素。職業教育兼具教育和經濟的雙重屬性,這決定了職業教育與產業發展密不可分。職業教育依托相關專業培養適應市場需求的專業化技能人才,為產業轉型升級提供重要的人力資源保障。因此,職業院校的專業結構設置要以社會人才需求為導向,主動對接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與發展趨勢,確保專業結構積極適應產業結構的動態變化。本研究通過分析職業院校專業結構設置的內在要求、專業結構對接產業結構的形式和內容,探討微觀層面的專業設置策略,以期為相關院校專業(群)設置提供參考。
一、職業院校專業結構設置的內在要求
(一)服務重點產業,聚焦高端產業
職業教育作為培養技術技能人才的一種教育類型,肩負著轉變我國在全球產業分工中的格局、引領產業轉型升級、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促進技術技能積累的重要使命。職業教育的內在要求決定了職業院校要精準對接產業發展需求,服務重點產業,聚焦高附加值產業的相關環節,精準研判市場急需人才的結構、類型和層次等變化趨勢,依托職業教育專業目錄優化專業結構,以專業(群)設置作為對接產業發展的核心要素。
(二)建立專業結構對接產業結構的動態優化機制
職業院校專業(群)布局不僅要遵循產業結構外部的發展規律,還要分析產業結構內部的迭代升級與重構、行業用工結構的調整與優化、職業崗位的技術創新與發展等要求,著力構建與產業結構相匹配的專業結構。同時,職業院校要把握教育教學的內在規律以及專業(群)建設邏輯,依據專業發展周期各階段特征和專業群建設水平的階段性特點,及時跟蹤、評估專業(群)建設成效。此外,職業院校的專業結構布局不僅要契合當下產業結構發展需求,還要結合技術創新趨勢,升級與傳統產業相對應的專業,擴容與新興產業相對應的專業,培育與未來產業相對應的專業,建立更為科學完備的人才儲備體系。
二、專業結構對接產業結構的形式和內容
(一)專業結構與產業結構對接的形式
過去,職業院校的專業設置受“產業間分工”模式的影響,在第一、第二和第三產業的框架內按照行業類別進行專業布局。因此,產業間的供需關系相對寬泛,企業依靠產品性能、產品質量和規模優勢創造價值,對從業人員的要求集中于高效率和低成本。然而,隨著可再生能源、信息技術、新材料等新興產業的蓬勃發展,“產業內分工”模式逐漸占據主導地位,對從業人員的結構、類型和層次等要求出現泛化現象。職業院校依據傳統行業分類設置的專業受到教育邏輯的限制,難以形成全局合力,導致專業與產業對接呈現無序化狀態。
產業鏈通過新技術應用、高效管理、市場拓展等方式追求利益最大化,同時對從業人員提出以價值創造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為核心的要求,要求其既要具備較高的專業技能,又要具備相應的專業知識。同一產業鏈上的企業對從業人員有著相對趨同的職業標準,因此在教學組織方面,有利于進行教學集約化管理和專業集群化設置,從而有針對性地培養具有行業競爭力的人才,有效規避按產業間分工和產業內分工設置專業所引發的問題。
(二)專業結構與產業結構對接的內容
技術創新是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核心驅動力,旨在優化產業結構。產業技術的日益復雜是產業轉型升級的微觀體現。產業技術物化于產業鏈各環節的不同產品之中,由于技術本身存在承接關系,某一產品的生產通常是多種技術聚合的結果。物化于不同產品中的技術,依據上下游關系串聯成鏈,因此,相應產業鏈的技術鏈結構形態極其復雜。技術鏈不僅是提高產業鏈附加值的重要環節,還是產業鏈運作的內在邏輯,更是專業鏈構建的核心主線。將產業先進技術融入教學過程正是產教協同育人的目標所在。從微觀上講,職業院校的專業結構要與產業結構相適應,就必須與技術創新相結合,基于產業鏈的內部運作邏輯,實現專業(群)與產業鏈、技術鏈的有機融合。職業院校要及時根據產業政策要求和技術結構變化設置專業(群),構建與產業鏈相適應的人才鏈,并通過人才鏈的反饋調節作用,促進產業鏈的轉型升級。
三、專業設置的策略
(一)專業設置的具體實現路徑
教育部新修訂的《職業教育專業目錄(2021年)》(以下簡稱《目錄》)依據國民經濟行業分類,全面覆蓋了聯合國產業分類中所列的41個工業大類,這為職業院校專業設置提供了根本遵循。職業院校專業(群)設置應堅持需求導向,圍繞社會產業發展重點領域,緊密對接現代產業體系,在《目錄》的宏觀指導下,遵循職業教育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開展專業(群)設置,主動服務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
目前,國內針對專業設置評價的研究呈現多元視角,衍生出多種評價方法與模型,如基于灰色關聯分析的專業設置多層評價模型、模糊綜合評價模型以及專業設置預警機制等。雖然這些方法所采用的評價模型存在差異,但其核心是構建評價指標體系。專業設置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主要包括以下兩方面內容。一方面,設置指標內容。指標內容要遵循整體性、差異性和可測性原則,將定性與定量評價相結合,綜合考慮需求側的區域產業結構、社會經濟發展、市場人才需求等情況,以及供給側的專業建設水平、師資隊伍質量、課程開發成效、設備設施條件、社會服務能力等內容,從而設置符合實際的指標內容。另一方面,構建指標權重。可通過主客觀賦權法、因子分析法、線性回歸法、結構模型等多種方法確定權重。由于專業結構對接產業結構是一個復雜過程,具有不確定性、多樣性和非線性等特點,職業院校在構建專業設置評價模型時,應根據實際情況找準產業鏈的契合點,不能盲目追求指標數據達標,而要充分考慮指標的實際意義,以此提升專業設置評價的科學性。
針對專業組群的論證與探討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圍繞某一重點專業進行組建,實現內部資源融合,以管理制度協調專業群的內部適應性和外部協同性。二是按產業鏈各環節要素設置專業群,將原本相對獨立運行的專業,按照產業邏輯和人才培養邏輯進行重構。三是遵循“產業一職業一專業”的發展規律,將知識關聯度較高的職業崗位整合為專業群。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職業院校在設置專業群時,既要從宏觀角度考慮產業鏈的內在邏輯,又要從微觀層面關注組群邏輯與人才鏈教育規律的契合度,從而提升專業群對產業結構發展變化的響應效率。
(二)專業結構優化策略分析
職業院校專業(群)設置要堅持協商性、導向性、科學性的原則,依托行業、企業專家的力量,進行反復調研、多次論證、充分協商;結合專業(群)設置的相關要求和產業結構的發展態勢,發揮正確的引導作用;注重專業(群)設置的整體性,既要體現合理的差異性,又要強調協調統一,充分彰顯科學性。同時,職業院校應結合專業(群)設置的評價結果,針對區域內同類院校的競爭度、專業與學校發展規劃的契合度、學校辦學對專業的支撐度及專業論證的有效度等問題,進行SWOT分析,進一步挖掘自身優勢,從而準確把握職業院校專業(群)的布局規劃,堅持“錯位發展”理念,以高水平專業(群)引領其他專業(群),實現學校專業(群)水平整體提升。
職業院校應根據區域產業鏈中技術技能職業崗位的分布規律,結合自身人才培養特色設置專業(群),并根據區域產業鏈的發展變化對專業(群)建設方向與內容不斷進行優化調整。對于對接行業或區域重點產業、支柱產業且組群邏輯清晰的優勢專業,職業院校應遵循“應組盡組”的原則,盡快推進專業群的組建工作。對于行業特色鮮明的職業院校,可通過組建若干面向同一產業的專業群,充分發揮專業群間的耦合協同效應,整體提升專業對接產業的質量。對于基礎相對薄弱但確有組群必要性的專業,職業院校可通過產業學院、以群建院、跨院系整合等形式,推動產教深度融合,加大資源整合力度,盡快將相關專業納入組群規劃。
參考文獻:
[1]荀莉.對接行業需求優化專業設置助推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行業人才需求與職業院校專業設置指導報告》總述[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0(5).
[2]劉曉,錢鑒楠.職業教育專業建設與產業發展:匹配邏輯與理論框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2).
[3]聶強.專業群引領下的“雙高計劃”學校建設策略[J].教育與職業,2019(13).
[4]楊樂克,沈陸娟.高職院校專業設置預警機制研究[J].職業技術教育,2020(11).
[5]王亞南.“雙高計劃\"背景下高職院校專業群整合的模式建構及實現路徑[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2(7).
責編: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