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4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00X(2025)21-0032-06
Abstract:Disciplinesandspecialtiesarethecoreofthehighereducationsystem,providingthefundamentalplatformforthe promotionofscientificresearchandthetalenttraining.Investigatingtheinteelationshipbetweendisciplinesandspecialisisvery importanttooptimizeandadjustthelayoutofdisciplinesandspecialtiesimproveintegrateddevelopmentofdisciplinesand specialtes,andnhancethenewqualityproductiveforcesofhghereducationinstitution.Teinconsistentcorespondenceetween disciplinesandspecialtyisfirstlystudied.Andthenhowtoaplycontingencytheorytoanalyzethestructureofdisciplinesand specialtyinthehighereducationinstiutionisexplored.Anempiricalresearchisdevelopedtousethecontingencytheoryto analyzethedisciplinesandspecialtyofZhengzhouUniversity.Finally,apathisproposedforimprovingthequalityproductive forcesofhighereducationinstitutionfromthreeaspects,ie.theintegratingdisciplinesandspecialties,improving\"fournew\" speciaties,establishingtheevaluationmechanismofdisciplinesandspeciaties.Thepurposeofthestudyistoprovide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s and methodology for making the new qualityproductive forces for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
Keywords:newqualityproductiveforces;highereducationinstitution;disciplineandspecialtyadjustment;integrationof disciplines-specialties; \"four new\" specialties construction
在當今人類生產和生活模式經歷深刻變革的背景下,新技術、新模式、新產業和新動能在我國經濟、科技和工業領域不斷涌現。因此,加速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新型工業化向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和服務化方向發展,逐漸形成新的發展趨勢。新質生產力的特征主要表現在知識、技術和信息三大要素的高度結合,以及以創新為導向的發展模式。這就要求高校以高質量、多層次為目標來培養滿足新質生產力發展需要的人才2]。高校是為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人才支撐的重要基地,目前正面臨著以新質生產力為基點進行邏輯重組與內涵提升的迫切任務。為此,高校應通過改革創新不斷增強內涵式發展的能力,更有效地發揮其人才和科技的集聚作用,主動參與并服務于新質生產力的發展。然而,目前高校的生產和服務能力尚未完全滿足這一需求,亟需加快高校治理現代化進程,優化調整學科專業,加強學科專業一體化建設,深入推進“四新\"專業建設,以更好地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支撐。學科專業是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構建高質量人才自主培養體系的核心支柱。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根據科技發展新趨勢,優化高等學校學科設置、人才培養模式,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培養急需人才。”2022年,河南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深化新時代河南省本科專業結構調整優化的實施意見》,對河南省高校的本科專業布局、未來人才結構優化、人才隊伍素質提升,以及增強國家創新高地和現代化河南建設的人才保障能力進行了全面部署。由此可見,優化調整學科專業以服務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性。基于此,先分析學科與專業之間的非一致性對應關系,并運用權變理論分析高校學科專業結構。隨后,利用該理論對鄭州大學學科專業布局進行實證研究,最后提出提升高校新質生產力的路徑,以期為高校在服務新質生產力發展方面提供有效思路。
學科與專業的非一致性對應關系
(一) 學科與專業的定義
在2009年5月我國發布的GB/T13745—2009《學科分類與代碼》中,學科被界定為一個相對獨立的知識體系。學科與知識密切相關,是人類社會在知識積累到一定程度后進行的系統性分類結果。學科的內涵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即滿足人才培養需求而組織起來的專業知識體系、基于科研發展要求所建構的知識范疇、服務社會和解決社會問題為目標的知識領域。專業是因培養人才的需要,將多個學科的知識綜合在一起而構成的特殊體系,屬于育人的概念范疇。
(二) 學科與專業的非一致性對應關系
我國高等教育將學科劃分為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軍事學、管理學、藝術學和交叉學科14個學科門類、113個一級學科、409個二級學科。依托學科門類,本科專業分為93個專業類、816個專業
學科與專業是高等教育體系的核心支柱,是推進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的基礎平臺。捋清學科與專業設置非一致性對應關系,對推進學科與專業優化結構調整、促進學科與專業融合發展至關重要。依托14個學科門類,無論是113個一級學科與93個專業類的劃分,還是其下的409個二級學科與816個專業設置,均存在非一致性的錯位對應關系。
哲學門類下,設置有1個一級學科,即哲學一級學科,其下設置有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哲學、外國哲學、邏輯學、倫理學、美學、宗教學和科學技術哲學8個二級學科;同樣,哲學門類下設置有1個專業大類,即哲學專業類,其下設置有哲學、邏輯學、宗教學和倫理學4個專業。由此可知,哲學門類下,一級學科與專業類高度一致,而二級學科的設置相較專業設置而言更加細致。
經濟學門類下,學科設置方面,包括理論經濟學、應用經濟學2個一級學科、16個二級學科;專業設置方面,包括經濟學類、財政學類、金融學類3個專業大類、26個專業。對比可知,經濟學門類下,無論是一級學科與專業類的劃分,還是二級學科與專業的設置,均存在較大的差異性。
法學門類下,學科設置方面,包括法學、政治學、社會學、民族學、馬克思主義理論和公安學6個一級學科、43個二級學科;專業設置方面,同樣設置法學類、政治學類、社會學類、民族學類、馬克思主義理論類和安學類6個專業大類,其下包括54個專業。對比可見,法學門類下,一級學科與專業類之間存在顯著一致性,但專業比二級學科設置得更詳細。
教育學門類下,學科設置方面,包括教育學、心理學、體育學3個一級學科、18個二級學科;專業設置方面,包括教育學類、體育學類2個專業大類、32個專業。對比可知,教育學門類下,一級學科與專業類僅有1個一級學科的差別,即一級學科多劃分出1個一級學科心理學,而專業的設置相較于二級學科的設置而言更加細化。
文學門類下,學科設置方面,包括中國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新聞傳播學3個一級學科、21個二級學科;專業設置方面,同樣設置中國語言文學類、外國語言文學類、新聞傳播學類3個專業大類,但其下設置127個專業。文學門類下,一級學科與專業類之間具有高度一致性,專業的設置相比于二級學科的設置而言更加細致和具體。
歷史學門類下,學科設置方面,包括考古學、中國史、世界史3個一級學科、21個二級學科;專業設置方面,包括歷史學類1個專業大類、9個專業。歷史學門類下,與專業的設置相比,學科的設置劃分更加細化。
理學門類下,學科設置方面,包括數學、物理學、系統科學等14個一級學科、49個二級學科;專業設置方面,包括數學類、物理學類、化學類等12個專業大類、50個專業。對比可知,理學門類下,一級學科的劃分與專業類的劃分存在部分差別,其中一級學科多出了系統科學、科學技術史、生態學3個一級學科,專業類多出一個教育學專業類,二級學科和專業的數量基本一致,沒有顯著差異。
工學門類下,學科設置方面,包括力學、光學工程、冶金工程等39個一級學科、119個二級學科;專業設置方面,包括力學類、機械類、儀器類等32個專業大類、277個專業。對比可知,工學門類下,一級學科與專業類存在差別,一級學科多劃分出9個一級學科,即光學工程、冶金工程、信息與通信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石油與天然氣工程、城鄉規劃學、風景園林學、軟件工程和網絡空間安全9個一級學科,專業類多劃分出自動化類、交叉工程類2個專業大類;而與二級學科相比,專業的設置更為詳細。
農學門類下,學科設置方面,包括作物學、園藝學等9個一級學科、27個二級學科;專業設置方面,包括植物生產類、自然保護與環境生態類等7個專業大類、49個專業。對比可知,農學門類下,一級學科的劃分與專業類的劃分存在部分差異,即一級學科的劃分中多出作物學、園藝學這2個一級學科,但專業的設置相較于二級學科的設置而言細化程度更高。
醫學門類下,學科設置方面,包括基礎醫學、臨床醫學等11個一級學科、54個二級學科;專業設置方面,包括基礎醫學類、臨床醫學類等11個專業大類、62個專業。對比可知,醫學門類下,一級學科與專業類的數量相同,其中的具體劃分僅有細微差別,即一級學科中含有特種醫學這一一級學科,而專業類中沒有這個專業大類,專業類中含有法醫類這一專業類,但在學科中法醫學屬于二級學科;二級學科與專業的設置也存在細微差別,專業相對于二級學科而言設置得更加具體。
軍事學門類下,學科設置方面,包括軍事思想及軍事歷史、戰略學等10個一級學科、19個二級學科;專業設置方面,專業目錄中沒有軍事學這一專業門類。
管理學門類下,學科設置方面,包括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農林經濟管理、公共管理、圖書館情報與檔案管理5個一級學科、14個二級學科;專業設置方面,包括物流管理與工程類、工業工程類等9個專業大類、69個專業。對比可知,管理學門類下,專業類的劃分比一級學科的劃分范圍更廣、數量更多,即專業類比一級學科多出物流管理與工程類、工業工程類、電子商務類和旅游管理類4個專業大類,其中旅游管理在學科中屬于二級學科,除此之外,一級學科與專業類的劃分大致相同;專業的設置相對于二級學科的設置而言更加細致。
藝術學門類下,學科設置方面,包括藝術學理論、音樂與舞蹈學、戲劇與影視學、美術學和設計學5個一級學科,其下不設置二級學科;專業設置方面,同樣包括藝術學理論類、音樂與舞蹈學類、戲劇與影視學類、美術學類和設計學類5個專業大類,但其下設置57個專業。由此可知,藝術學門類下,一級學科的劃分與專業類的劃分高度重合,但二級學科的設置與專業的設置有所不同。
交叉學科門類下,學科設置方面,包括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國家安全學2個一級學科,其下沒有設置二級學科;專業設置方面,專業目錄中沒有交叉學科這一專業門類,但一級學科國家安全學在專業目錄中被設置為法學下的一個專業。
二基于權變理論的高校學科專業結構分析
權變理論是20世紀60至70年代興起的一種組織管理理論,起源于“經驗主義\"學派。該理論強調,每個組織的內部結構和外部環境條件都具有獨特性,因此,在管理實踐中沒有普適的管理準則或方法。管理活動需根據組織所處的外部環境和內部條件的變化進行靈活調整。成功的管理關鍵在于對組織內部和外部環境的深刻理解,以及制定有效的應對變化的戰略
權變理論是一種基于特定變革的組織管理理論,強調組織的決策與發展受到多種因素的共同影響。為使組織更有效地適應環境并實現優化,保持內部與外部環境之間的最佳協調至關重要。因此,權變理論的核心在于內外環境的匹配,最重要的是權衡分析組織內部的各方面及組織外部的其他社會子系統,以便分析最后的成果,并據此進行必要的調整和優化,以促進組織整體發展。將權變理論應用于高校的學科專業研究時,需要從內部和外部兩個方面對學科專業結構進行重新審視。就內部環境而言,高校的學科專業結構是其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通常按照學科大類設立二級學院,以不同專業形式進行招生。這些學科專業相互協調,共同構成一個動態的學科專業結構組織。在學科專業結構中,包括高校學科專業結構組織的管理者、學科設置、專業、高校教師和高校學生等,其間關系密切而又互相影響。比如,高校教師的教學方向與學校開設的專業緊密相關,同一學院的教師教學方向大部分都是同一學科門類,但是他們在科研和教學方面側重點有所不同,這對學校的招生專業、課程設置產生了重要影響。因此,學科專業結構的發展依賴于組織的內部環境及組織的建設資源。從外部環境的角度看,學科專業結構與外部環境之間關系密切,尤其在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之后,高校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目前的學科專業結構與傳統模式有著很大的不同,這是高校為適應社會發展需求、滿足時代需要而做出的一種應對策略,也就是對學科專業結構進行調整和優化,同時,這也是為了培養符合新質生產力發展需求的人才。
三基于權變理論的鄭州大學學科專業布局實證研究
(一)基于外部環境的鄭州大學學科專業布局分析
1學科與專業設置齊全
鄭州大學現有123個本科專業,涉及哲學、經濟學、法學等12大學科門類、60個專業類(本科專業目錄現有93個專業類)。此外,截至2024年底,通過國家級認證(評估)專業20個,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65個,河南省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32個。在學科設置方面,鄭州大學共設置有32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27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
從學科專業在各二級學院的布局方面看,商學院和管理學院招生專業數最多,達到6個;其次為電氣與信息工程學院,專業數為5個;有10個學院擁有4個專業,分別為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外國語與國際關系學院、數學與統計學院、物理學院、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水利與交通學院、土木工程學院、生命科學學院和臨床醫學系;有9個學院擁有3個專業,分別為歷史學院、信息管理學院、河南音樂學院、美術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化工學院、建筑學院、網絡空間安全學院和計算機與人工智能學院/軟件學院;有9個學院擁有2個專業,10個學院(系)擁有1個專業,具體如圖1所示。
鄭州大學的60個專業類中,文科類專業54個、理科類專業11個、工科類專業44個、農科類專業1個及醫科類專業13個,理、工、農、醫類專業占專業總數比例為 56.10% 。在學科設置方面,32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中理、工、農、醫類19個,占比 59.38% ;27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中理、工、農、醫類18個,占比 66.67% 。聚焦新工科、新理科、新農科和新醫科的未來學科專業布局不足。
3部分學科專業設置與社會需要脫節
高校的首要職能是培養人才,而學科與專業作為高校人才培養的依據和載體,其根本功能是培養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當前部分學科與專業的調整步伐沒有跟上社會發展的需要變化,比如土木工程學科與土木類專業、建筑學學科與建筑類專業、旅游管理專業等學科專業的調整步伐偏慢,反映出學科與專業設置上對社會實際需求變化響應相對滯后,培養的人才難以與社會實際需求匹配
(二)基于權變理論的鄭州大學學科專業結構內部環境分析
1具有強競爭力的高水平學科專業少
在師資隊伍、辦學條件、教學質量、招生規模和辦學品牌等方面,我國地方本科院校與國內一流院校有明顯的差距。為在新形勢中實現生存與發展,高校必須確立自身的辦學特色,力求實現“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然而,當前的現實情況是,地方院校在自身發展進程中積累不夠,還未形成自身的專業特色,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地方高校在市場競爭中的弱勢地位,甚至還會面臨著嚴重的生存危機。在河南省2023年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評價結果中,鄭州大學只有4個專業點評價等級為 5+ ”,沒有“A\"類專業。對于地方高校優勢專業特色不突出的現象,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學校在發展中未能有效識別和發展具有自身特色的專業。有些院系可能過于追求專業的廣度而非深度,造成各專業之間的差異化和特色化不足。在這種情況下,高校在辦學上雖有一定的教學資源投入,但在辦學上卻很難形成明顯的競爭優勢和學術領域影響力。此外,“特色專業優勢不明顯\"這一問題也常出現在院系內部,這種情況往往表現為院系對專業特色的認知不足,缺乏對專業特點的宣傳。盡管有些專業在某一方面具有一定的科研積累或教學能力,但是因為缺乏有效的宣傳,其在外界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并沒有很好地提高,反而影響了這個專業的吸引力和競爭力。最后,學校“重申報、輕建設”,沒有把專業建設當作提升教育質量的重要手段,只重視形式上的申報而忽略了專業實際建設的推進,未將專業建設作為提高教育質量的重要途徑,導致學校在教學效果和學術影響力等方面都沒有得到應有的提升。
2學科與專業設置錯位
鄭州大學專業數量多,覆蓋了哲學、經濟學、法學等12大學科門類,但其中部分學院的學科與專業設置重復、錯位,學科與專業間缺乏相互支撐。可以將學科視為專業的生態園,專業在生態園內汲取必要的營養來維持自身的生存與發展,倘若學科與專業設置得不合理,專業將無法有效利用學科的科研成果進行自我發展,也不能為學科提供人才培養的實踐平臺,而學科也無法根據專業的需求進行提升。這種狀況不僅妨礙了各專業之間的協作與資源共享,還阻礙了學科與專業的共同發展,導致資源利用效率低下,影響學院與學校的長遠發展,最終不利于學生的進一步深造或就業。例如信息管理學院的一級學科為信息資源管理,但其設立的本科專業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大數據管理與應用,實際上屬于管理科學與工程類專業,與信息資源管理不屬于同一學科大類。諸如此類的專業與學科設置錯位現象使得專業與學科之間的關聯度低,無法形成一個有機整體,不利于高校的發展和人才的培養。
(三)鄭州大學學科專業優化調整
學校積極響應教育部提出的“四新\"建設,努力提升服務新質生產力發展的能力,專業優化調整情況共涉及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工學、農學、醫學、管理學和藝術學9個學科。2022—2024年三年調整優化總比例達 26.3% ,停招比例達到 18.6% ,理、工、農、醫類招生專業占比提升至 60.20% 。
在新增專業方面,增設知識產權、植物科學與技術、舞蹈學、遙感科學與技術、醫學影像技術、國際政治、馬克思主義理論、人工智能、密碼科學與技術、大數據管理與應用、集成電路設計與集成系統、智能建造與智慧交通、舞蹈表演和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等專業
在停招專業方面,停招知識產權、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包裝工程、軌道交通信號與控制、人力資源管理、財務管理、酒店管理、漢語言、應用心理學、風景園林、生物醫學工程、公共事業管理、市場營銷、生物工程、經濟統計學、醫學影像技術、廣播電視學、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工業設計、俄語、檔案學和交通工程等專業。
在專業撤銷方面,先后撤銷了能源與環境系統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和漢語言等專業。
對鄭州大學本科專業調整優化情況進行分析后,可知共有26個學院進行專業的新增、停招和撤銷,占學校學院總數的 65% 。在2017年,法學院新增知識產權專業,但在2022年又將其列為停招專業。這一變化表明,鄭州大學曾根據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需要開設新的專業,但隨著社會和經濟的不斷進步,部分專業可能無法滿足新興產業發展和區域經濟發展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此時學校需要對專業進行評估,決定是否需要停招或撤銷此專業,以實現教學和科研資源的最大化利用。
在專業優化調整之前,鄭州大學存在文科類專業偏多、專業設置與區域經濟發展不匹配及部分專業就業困難等問題,為適應區域經濟發展和人才培養的需求,管理學院、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商學院分別提出停招財務管理、酒店管理、市場營銷和公共事業管理等專業。為將更多的資源投人到建設具有強競爭力的高水平專業中,第一附屬醫院停招醫學影像技術專業,以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和高水平人才的培養。此外,水利與交通學院的一級學科為水利工程和交通運輸工程,但該學院原設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專業,導致學科專業設置存在紊亂現象,該學院提出停招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專業,以推動學科專業的一體化建設。
四高校新質生產力提升路徑
(一)優化學科專業布局、推進學科專業一體化
鑒于高校的人才培養方向和目標受產業結構調整的影響,優化學科專業的組織以更好地適應其環境特征顯得尤為重要。在當前產業結構升級的背景下,高校應科學地調整學科專業結構,以更好地迎合這一發展趨勢,從而增強大學的社會功能。高校要正確地掌握各專業的總體發展方向,與社會產業結構的需要相匹配,同時也要考慮到如下一些問題:一是學科專業基礎,建設學科專業不是短時間可以實現的,必須按照客觀的規律,在對大學已經開設的各學科專業的辦學經驗進行總結之后再做出合理的調整。學科專業發展的普遍規律就是高校的學科專業發展需要積極順應國家和地區在經濟、社會及科技方面的進步,并與之密切結合。只有這樣,才能找到自身發展的源泉、動力和空間。二是在學科專業的設置上,要與學校的定位及辦學宗旨相適應,各個學校有著不同的定位和發展目標,在學科專業的結構上也存在著很大的區別,因此,各高校在發展過程中不能盲目跟風,而應明確自身的定位,確定合適的發展方向,才能為自身的學科專業設置、調整和優化提供基礎。
學科專業一體化建設有助于實現學科與專業間的資源共享,并促進本科、碩士及博士教育的銜接。加強學科與專業一體化建設應將科學研究與教學有機結合,通過學科建設推動專業建設,并將專業建設的相關內容融入學科建設的整體框架。依托優勢學科,充分發揮引領作用,致力于培養高素質創新型人才。學科專業一體化并非單純地把以往獨立發展的兩個方向合并,而是經過系統的規劃有效整合學科建設與專業建設。高校應將專業視為學科的支柱,將學科視為專業的延伸,從而推動專業的發展,實現學科與專業之間的共享、共建與協同進步,形成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高校還需根據區域經濟發展對技術和人才的實際需求,實施學科專業一體化的頂層設計與戰略布局。高校要為促進本科生培養與研究生培養、實驗課程與成果轉化、科研與區域經濟發展的良性互動,營造學科專業一體化建設的良好環境。
(二)以\"四新\"為引領、做強優勢學科專業
優化學科專業結構,積極發展新興領域,同時提升和改造傳統專業,打造具有特色和競爭優勢的學科專業,推進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和新文科建設12。深入推進“四新\"建設,是實現高校學科專業內涵式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以“四新\"建設為引領,立足于地方產業結構的發展需要,建設體現地方區域特色、服務地方產業發展的優勢學科專業。
新工科建設應主動順應地方產業發展趨勢,打破原有學科專業之間的束縛和壁壘,以工科專業轉型帶動新生與新興工科專業發展。推動現有工科專業交叉復合、工科專業與其他學科專業交叉融合,促進應用理科向工科方向發展,孕育形成新的交叉工科專業形式。對傳統的、現有的存量工科專業,通過信息化、智能化或其他學科的滲透而轉型、改造和升級實現新型工科專業轉型;以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虛擬現實、智能科學與技術等互聯網與工業智能為重點,在對國家及產業未來需求和發展方向的準確把握基礎上,通過科學縝密的可行性分析論證,增量補充新生工科專業和新興工科專業,為提前布局培養引領未來技術和產業發展的人才打好基礎
新醫科建設應依托醫學交叉學科建設實際,探索以醫學類學科為主、其他學科為輔的,以其他學科為主、醫學類學科為輔的兩類交叉醫科專業集群建設。以醫工交叉和醫理交叉為重點,圍繞數字技術、生物技術、智能制造和新材料等領域與醫學的融合,打造“醫學 +? 交叉專業集群,以加快高層次復合型醫學人才培養。
新農科建設應以農科內部交叉融合、農業科學與生命科學交叉融合、農業科學與信息科學交叉融合為重點,聚焦食品安全、智慧農業、營養健康領域,布局新型交叉農科專業。在生態文明、鄉村發展等領域加強與新文科相結合,探索布局鄉村治理、農業發展治理專業,適應新農業、新鄉村、新農民和新生態建設需求,為我國現代農業發展和鄉村建設等戰略需求提供更好的服務。
在新文科的建設過程中,應尊重文科教育特點和人才成長規律,撤銷和調整與高校特色定位不符、就業前景相對黯淡或招生情況不佳的文科專業。以文科專業內部融通、文理滲透、文工結合和文醫交叉為重點,打破專業壁壘和學科障礙,探索“文 + 理”“文 ?+ 工\"“文 + 醫”“文 + 農”和“文 + 文\"的多模態人才培養模式,調整文科人才培養目標,開展文科課程深度改革,大力推進知識、技術、課程和實踐之間的融合,在融合中實現新文科知識生成、課程建設、教育模式和育人路徑的轉型升級,為建成教育強國、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
(三)科學制定評價體系、完善學科專業評估機制
學科專業評估是基于一系列明確的評價指標,采用切實可行的評判方法,對高校的教學質量進行全面系統的評估。通過專業評估可以分析高校專業建設的現狀,識別其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之處[13。在高等教育競爭日益加劇的今天,高校急需建立并完善一套以專業評估為核心的專業準人、預警和退出機制,以推動專業結構優化,建立更加符合國家和地區發展需要的專業體系。高校應根據自身的發展情況構建完善的專業準入、預警和退出機制,這一機制應建立在對現有專業的綜合評價的基礎上,包括課程設置、師資力量、教材質量、測試方法、課程實踐及就業情況等核心指標。高校引入嚴格的專業準入標準以確保新開設專業有明確的市場需求和發展,在專業運行中高校通過預警機制,及時識別并解決潛在問題,以防止教學資源的浪費和專業規模的無序擴張。對于達不到預期目標的專業,可以采用退出機制,以減少不必要的經費投入和確保教學資源的最大利用。除此之外,高校應制定出科學的專業等級標準,按照課程、師資、教材、測試、實踐和就業六大核心指標對現有專業進行全面評價和分級。具體而言,可以將專業劃分為A類(世界一流)B類(國內一流)C類(國內平均水平)和D類(其他)四個等級。A類專業應具備世界領先的教學質量和研究水平,B類專業則應在國內領域具有較強的競爭力,而C類和D類專業則需不斷改進以提高整體水平。
五結束語
我國經濟社會的現代化產業體系離不開新質生產力的支撐,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高校應根據區域經濟發展的需要合理調整學科專業設置,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培養高素質綜合性人才。高校以學科專業優化調整為著力點,助力學校發展新質生產力,重新審視現有學科專業設置,推動學科專業一體化,確保學科與專業之間的有效協調發展。此外,深化“四新\"建設,升級改造傳統專業,打造具有自身特色和優勢的專業,培養滿足新質生產力發展需求的高素質綜合型人才。同時,建立并完善以專業評估為核心的專業準人、預警與退出機制,以推動專業結構優化,構建更加符合國家和區域發展需求的專業體系。
參考文獻:
[1]余東華,馬路萌.新質生產力與新型工業化:理論闡釋和互動路徑[J].天津社會科學,2023(6):90-102.
[2]許夢麟.新質生產力視角下應用型高校轉型邏輯、現實挑戰與路向探索[J].黑河學刊,2024(3):46-52.
[3]黃景文,張鳴遠.高校數字化轉型助推一流學科建設的國際經驗[J].中國教育信息化,2024,30(1):101-110.
[4]河南省委辦公廳,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深化新時代河南省本科專業結構調整優化的實施意見[Z].2022.
[5]全國信息分類編碼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學科分類與代碼:GB/T13745—2009[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16:24-85.
[6]別敦榮.論大學學科概念[J].中國高教研究,2019(9):1-6.
[7]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24年)[Z].2024.
[8]何元皓.權變理論視角的教育管理研究[J].現代交際,2020(11):201-202,200.
[9]胡欽曉.高校文化資本:內涵、類型及其特征[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2,40(7):1-26.
[10]張茂聰.權變理論視域下的高校學科結構調整與發展[J].當代教育科學,2016(17):6-9.
[11]李戰國,謝仁業.美國高校學科專業結構與產業結構的互動關系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11(7):46-49.
[1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學科專業設置調整優化改革方案[Z].2023.
[13]胡桃元,肖海.高校本科專業評估方案的構建與實踐[J].華東交通大學學報,2006(3):117-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