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00X(2025)21-0193-04
Abstract:Professionalcoursesareanimportantcarriersfortheimplementationofcurrculum-basedideologicalandpolitical education.However,diferentdisciplinesposssdistinctcharacteristics,makingthedeepintegrationofcoursecontentwith ideologicalandpoliticalelementsasignificantchallngeintheimplementationofcuriculum-basedideologicalandpolitical educationiprofessoalcouses.Cuently,otprofessoalcosesareiglyhoreical,hichanleadtosuffenting 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elements,awkwardintegrationwithcoursecontent,oranover-relianceontheoreticalaproachesin ideologicalandpiticaleducation,makingitdiflttoachevepracticalesults.ispapertakestheprofessoaloure\"Forest Ecology\"asanexample,addressestheexistingproblemsinthe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ofprofessonalcourses,and proposescorespondingpathsforconstructingan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systemandimplementationmethods. Aditionally,byombiningaquestionnairesurveyontheideo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ofthe\"ForestEcology\"course,the effectiveessofthiplemetationisvaluatedprovidingsientificfereceforteingtegratioandidepthliatio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 related profesional courses in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universities.
Keywords:currculum-based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professonalcourse;implementationpath;evaluationand reflection; Forest Ecology
近年來,高等教育學術界掀起了課程思政研究的熱潮。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顯示,專業課程是課程思政建設的基本載體,要深入梳理專業課教學內容,結合不同課程特點、思維方法和價值理念,深人挖掘課程思政元素,有機融人課程教學,達到潤物無聲的育人效果I。因此,深挖專業課的課程思政元素、助推課程思政的融人與建設對于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塑造及高質量的人才培養至關重要,也是打破一直以來思政教育“孤島效應\"的有效方式。然而,大多專業課程理論性較強,容易出現與思政元素融合不夠或結合生硬的問題2。此外,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容易側重專業知識的傳授,忽視課程思政的重要性,導致專業課的課程思政難以有效地推進。森林生態學是林學和生態學專業的核心必修課,蘊含豐富的思政元素,然而如何將大量思政元素“如鹽融水\"般與專業內容滲透交融仍然是實施課程思政的難點。本文以森林生態學為例,基于課程特色,探討課程思政育人體系構建的路徑與方法,同時通過課程問卷調查對思政元素融人效果進行評估與反思,以期為農林院校相關專業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融合及深度應用提供科學參考。
專業課思政育人體系存在的問題
(1) 思政元素的挖掘不合理
不同的專業課因其學科性質和課程內容的差別,在思政元素的挖掘和融合上存在一定的差異。目前普遍存在的問題是教師自身思政理論素養不夠、或在備課時對課程的思政內容重視不夠[3-4,導致課程的思政內容挖掘不足。此外,在倡導課程思政的趨勢下,同一專業的相關課程其思政元素可能存在交叉,重復的思政元素也容易引起學生反感,難以達到專業和思政協同育人的效果。
(二)思政元素與課程內容融合度較差
在大學課程學習中,部分專業課程因其專業性特別強、內容偏理論,經常出現思政元素與課程內容融合不深的問題。將思政元素刻意地融入專業課程中可能會在教學過程中出現生搬硬套、不自然的現象,難以引發學生的共鳴,最終導致出現思政育人難以落地、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等現象。此外,很多思政元素涉及國家戰略、地方政策等,相對偏理論教育,學生不感興趣,自然也很難達到好的育人效果。
二 課程思政育人體系建設的路徑探索
(一) 基于課程特色深入挖掘思政元素
根據學科專業,在將課程思政融入課程內容前,需充分結合課程特色和育人目標,提出課程思政的建設目標,在此基礎上充分挖掘思政元素。思政元素的挖掘需從專業、行業、國家、國際、文化和歷史等角度,提煉課程蘊含的思想價值和精神內涵。以森林生態學為例,該課程屬于生態學和林學的交叉課程,兼具林業和生態兩個方面的思政元素,可以結合林業傳統發展觀、國家林業或生態方面的重大發展戰略、地方重大舉措等可持續發展政策和觀念進行思政元素挖掘;可以結合林業領域艱苦奮斗、甘于奉獻的精神和嚴謹求實、勇于創新的態度等方面進行思政元素挖掘;可以結合家國情懷、理想信念、文化自信等元素進行思政元素挖掘[;可以在課程中融人自然和社會現象、古代詩詞和名家名言、身邊教師護林先進事跡等元素[8進行課程思政元素挖掘。具體而言,在講授緒論時,可以結合美麗中國、“三農\"情懷、林業上的精神高地塞罕壩及塞罕壩精神展開,強調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講授森林環境與生態因子時,可以結合人類命運共同體以及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等展開,強調要樹立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的大局觀、全局觀;在講授種群結構和相互作用時,可以融入和諧共生的理念、團結互助的精神和生態安全的意識,倡導合作共贏的理念;在講授群落結構和演替時,可以融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等理念,倡導可持續發展;講授森林生態系統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時,可以融入全球氣候變化等現實問題及國家應對策略,如“溫室效應”與“雙碳”戰略,強調生態平衡的重要性;講授森林分布和生物多樣性時,可以融人生態文明建設、鄉村振興以及可持續發展等理念,強調尊重自然、綠色發展(圖1)。
(二)結合課程內容合理匹配思政元素
如何將思政元素巧妙地融入課程內容中達到潤物無聲的育人效果一直是專業課課程思政教學的難點[。這需要教師在充分掌握課程內容的基礎上,熟知本領域相關的政策、理念、人文和歷史,并將其靈活地融人到課程背景或章節內容中。在森林生態學課程中可以通過林業發展史、塞罕壩發展歷程、國家政策、科研案例、歷史或名人故事、環境問題、地方經驗或實習實踐等方式引入各類思政元素。講授緒論時,可以結合塞罕壩林場的發展過程和教師自身在林場的工作經歷引人,宣傳新時代林業人應具備的林業精神。講授森林與環境時,可以結合生態因子失衡導致的環境問題引入,也可以安排實踐課程引入,將森林對環境的影響具象化。講授種群結構和數量動態時,可以在生物入侵的小節中引入“澳大利亞人兔大戰\"\"一枝黃花\"等生物入侵的視頻案例,結合討論,讓同學們認識到\"生態安全\"的重要性。講授森林群落結構時,可以從思政實踐和野外實踐引人,帶領同學們到安吉余村現場感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對鄉村發展的影響,考察當地森林植被變化及結構組成。講授森林群落演替時,可以結合美國生態學家JerryFranklin從護林英雄到伐木先驅生態意識轉變的故事引入,引發同學們對森林演替的思考。講授森林生態系統物質循環時,可在碳循環章節中通過“溫室效應\"等環境問題引入國家“雙碳\"戰略(圖1),將其放在主題引入和課前討論環節中,也可以以思考題的形式讓同學們結合學到的課程內容,思考林業生產實踐中實現“雙碳”戰略的具體方法和路徑。講授生物多樣性時,可以結合浙江當地政府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各項措施引入,讓同學們討論自己家鄉的各項舉措,引發同學們保護環境、綠色發展的意識。此外,也可以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思考課程內容相關的思政元素,以討論的形式實現課程內容和思政元素的深度融合。
(三) 綜合育人效果形成反饋閉環
在課程結束后通過學生評價、同行評價和督導評價對課程思政育人效果進行詳細評估,以學生評價為主。同時,考核學生對思政元素的熟悉度和掌握度。綜合兩方面的結果評估課程思政的育人效果,總結反思,形成改進意見,最終形成思政元素“挖掘一融合一評估一反饋”的育人閉環。
三 課程思政育人體系建設的方法
(1) 多樣教學資源
建立課程思政育人資源庫是拓展思政教學資源廣度和深度的有效路徑。結合課程特色和課程內容,建立課程思政線上、線下和實踐多樣化、混合式育人資源庫,包含圖片、故事、案例、紀錄片和影像等,實時更新思政育人元素和案例,不斷提升思政元素與專業內容的融合度和匹配度,實現思政元素的多元化和前沿化。此外,在教學過程中及時抓取學生對思政元素的興趣點,可以基于興趣點進一步開發思政育人資源庫,基于育人主體,精準化供給、可視化呈現,切實提升思政育人的質量。
(二) 多元教學方法
在課程思政的教學中,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有利于加深學生對思政元素的熟悉度和掌握度,也更容易吸引學生興趣。
1案例教學法
在教學過程中,可將思政元素融入真實事件或經歷,通過案例教學增加學生興趣,達到案例育人的效果。例如,森林生態學課程中可將“塞罕壩林場\"這一生態文明建設的范例和林業精神高地融人課程內容。通過詳述“塞罕壩”這一生態屏障對京津地區發揮的生態功能,回顧塞罕壩林場的艱苦的建設過程,體會三代林業人用行動鑄就的“牢記使命、艱苦創業、綠色發展\"的“塞罕壩精神”。
2討論交流法
目前很多思政內容的教學仍以教師為主,填鴨式教學,學生對相關內容興趣不高,育人效果較差。針對課程內容中的思政元素,采用討論交流法,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提升學生學習專業課相關思政元素的積極性。例如從學生視角,討論其家鄉采用的森林生態相關的措施或政策,一方面將課本知識與實際生產實踐相結合,增加學生對課本知識的理解,另一方面提升專業課與思政教育的協同效應。
3主題匯報法
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根據學生對課程中思政元素的興趣點,鼓勵學生自主選擇感興趣的思政元素,結合專業內容相關的實施案例進行主題匯報。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將課程思政與專業學習有效結合。既引發學生主動思考、主動學習,又提升了學生的綜合能力。
4實踐教學法
課程思政相關的教學目前多以理論為主,較少結合實踐一起開展。目前,專業課程的學習多采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因此在實踐實習課程中加入思政實踐環節,可以使學生實地了解思政元素的淵源,加深課程與思政的結合度。例如,森林生態學課程中常強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而這個理念的發源地就在浙江安吉余村。因此浙江高校林業和生態類專業可以通過到安吉余村進行實踐學習,了解當地的林業發展,達到思政實踐與專業實踐的深度融合。
(三) 多維教學方式
專業課的課程思政多在線下課堂進行,然而線下課堂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由于課程時間有限,對課程思政過多展開可能會影響專業內容的講授時長,弱化專業內容的重要性。因此,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對于課程思政而言尤為重要。建立線上慕課結合線下課堂進行課程思政,同時加人課程思政的實踐環節,形成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線上一課堂一實踐”一體化三維思政育人教學方式,可以有效地提升專業課課程思政的實施效果。此外,隨著數智化技術的不斷發展,其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也為新時代課程思政提供了更好的路徑。在教學方式中,融入AI技術[],例如思政知識圖譜、思政虛擬仿真實驗教學等,增加了思政教學的維度,可深度賦能課程思政育人體系的構建。
四課程思政教學的效果評估與反思
通過對浙江農林大學森林生態學課程思政實施效果的問卷調查發現,在學習過程中 90% 的同學肯定了課程思政在教學中的重要性, 95% 的同學認為通過以上方式可以將思政元素與課程內容較好地融合,89% 的同學通過課程學習熟悉并了解了專業課相關的思政元素。 95% 的同學認為課程思政能夠有效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養,且對提升自身林業精神或職業素養有重要作用, 94% 的同學認為課程思政對自身了解國家戰略和地方政策有重要作用。同時,課程思政有益于自身價值觀的塑造,也有利于社會責任感、團隊合作能力和專業知識的提升。這些結果肯定了森林生態學課程思政的實施效果。
此外,同學們對不同思政元素的了解程度不一,但對課程中涉及的塞罕壩精神、“雙碳”戰略和“兩山”理論這三個思政元素印象最深,究其原因,這三個思政元素在實施過程中各有特點。塞罕壩精神主要通過案例分析法結合另一主講教師自身的工作經歷展開,這也是我們林業人最值得歌頌的林業精神之一,同學們的印象最深。其次“雙碳”戰略是當下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布局,在和課程內容融合的過程中,通過討論交流的方式,將“林業生產實踐中可以通過哪些途徑為‘雙碳'戰略助力?\"作為討論的主題,充分調動了同學們的積極性,所以印象較深。此外,“兩山\"理論發源于浙江,通過案例分析的方式,很多同學們對當地的政策和理念有一定的家鄉情節,因此關注度較高。這些結果表明思政元素與課程內容的融合程度,以及同學們對思政元素的了解程度與教師授課的實施方式息息相關。調查結果也表明,大部分同學認為案例分析法和討論交流法是課程思政較為有效的實施方式。值得驚喜的是,很多同學認為課程思政的實施不應正步于課堂,更應該與實踐相結合,以產生更好的效果。這也進一步表明在思政元素融入課程內容的過程中,多元教學方法和多維教學方式的重要性。
五結束語和展望
新時代專業課的課程思政對授課的方法和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讓同學們對思政元素更有興趣、印象更深是檢驗課程思政實施效果的重要抓手。在課程思政育人體系構建的過程中,首先建立課程相關的思政元素線上、線下和實踐立體資源庫,為課程思政提供良好的實施素材。其次通過多元教學方法和“線上一課堂一實踐”一體化三維思政育人教學方式,將思政元素深度融人課程內容中,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此外,采用“學生一同行一督導\"多角色評估體系,檢驗課程思政的實施效果,建立“實施一評估—反饋-改進\"的閉環,為提升專業課課程思政的質量和實施效果提供支撐。
近年來,為適應新時代的發展,教育界對高校專業課的課程思政提出了新的要求。隨著數智化技術的發展,生成式AI技術為專業課的課程思政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AI具有深度學習、跨界融合等新特性,其與專業課課程思政的結合一方面可為專業課程提供豐富的思政教學資源,增加教學模式的多樣性,使思政內容與課程內容深度融合;另一方面,基于其信息采集的優勢,可以深度整合學生對思政內容的學習興趣和學情狀況,為學生訂制個性化思政育人方案和路徑,同時,可以為思政教學評價提供強有力、智能化的評估工具。因此,基于AI技術探索高校專業課課程思政教學模式的創新是新時代高校課程思政教學模式改革和教學質量提升的重要方法,也是推進我國高等教育現代化的重要路徑。然而,在以往多元教學方法和多維教學方式的基礎上,如何科學地融入AI技術使其為課程思政賦能?這是我們當前面臨的重要課題,特別是在教學過程中規避AI帶來的技術風險,把握好AI介入課程思政的尺度[12],才能充分發揮AI的技術優勢,為課程思政深度賦能。
參考文獻:
[1]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2]劉志理,宋金鳳,劉曦,等.“生態學\"課程思政教學體系的構建與實踐[J]教育教學論壇,2022(40):163-167.
[3]趙玉瑜,朱國芬.課程思政的三種形態、實踐原則與建設路徑[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5,41(1):154-160.
[4]趙懷霞,王楊鑫.課程思政“本地化\"案例庫建設與使用以材料類專業課為例[J].高教學刊,2025,11(5):169-172,176.
[5]呂新芳,張偉.數智化背景下課程思政的探索、創新和實踐—以\"遺傳學\"課程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24(19):93-96.
[6]倪國棟,李蒞,王文順,等.高校課程思政研究回顧與展望[J].高等建筑教育,2025,34(1):178-189.
[7]靳姍姍,周夢麗,閆東鋒.林學專業課程思政元素挖掘及施教途徑探究[J].西部素質教育,2023,9(8):39-42.
[8]王冠.“林業生態工程學\"課程思政育人元素的挖掘與教學實踐[J].中國林業教育,2023,41(3):11-18.
[9]閆琰.“森林生態學\"課程加強生態文明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探索——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為例[J].中國林業教育,2022,40(3):42-46.
[10]王健,朱文鳳,陸陽.高校課程思政的數智化教學創新與改革路徑[J].文教資料,2023(18):100-105.
[11]蔡偉,邵璟璟,李超恩,等.數字賦能高校課程思政沉浸式學習變革[J].大學教育,2024(24):97-101,111.
[12]王毅.人工智能賦能高校課程思政的價值意蘊、問題審視與實踐路徑[J].教育文化論壇,2025,17(1):7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