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院校跨文化傳播專業群的建設對于培養具備國際視野與跨文化溝通能力的人才具有重要價值,而教學團隊的有效運作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關鍵。在校院兩級管理模式下,教學團隊的運行既受到宏觀政策的調控,也需兼顧院級管理的靈活性,以確保教學體系的科學性與適應性。然而,當前部分院校在團隊管理、跨學科協作、資源整合、質量評估等方面仍存在不足,影響了教學質量的提升。優化團隊運行機制,強化管理協同與資源配置,將有效促進教學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有助于推動跨文化傳播專業群的持續發展。
一、高職院??缥幕瘋鞑I群教學團隊建設的重要性
(一)校院兩級管理下教學團隊建設的必要性
高職院??缥幕瘋鞑I群的發展依賴高效的教學團隊,校院兩級管理模式為團隊建設提供了政策支持和自主優化空間。校級管理負責統籌資源、制定標準、推動師資培養,院級管理結合學科需求深化課程改革、優化團隊運行、強化協作機制。合理的職能劃分保障了管理的有序性,使團隊在政策指導下高效運作,提高了教學活動的執行力??缥幕瘋鞑I群涉及多學科領域,教學內容高度綜合,團隊建設必須依托校院協同,統籌資源配置,促進學科融合,優化人才培養模式,以確保教學質量穩步提升。
(二)跨文化傳播專業群對教學改革的促進作用
跨文化傳播專業群的構建不僅可以適應國際化發展的需求,還是推動高職教育改革的重要途138
徑。該專業群涵蓋語言、傳播、文化、管理等多個領域,傳統單一學科導向難以滿足行業需求,教學團隊的建設能夠推動學科融合,加強跨專業協作,使課程體系更加完善。在校院兩級管理模式下,團隊運行促進資源整合,通過項目式、案例式、情境模擬等教學方式創新教學模式,提升學生的跨文化溝通與實踐能力。團隊的優化不僅強化了教學內容的針對性,也提升了專業群的整體競爭力,為人才培養提供了更加科學合理的支撐,推動了高職院校教育體系的優化升級。
二、高職院??缥幕瘋鞑I群教學團隊的現狀分析
(一)現有教學團隊的組織結構與運行模式
跨文化傳播專業群的教學團隊由專職教師、行業專家、兼職教師及管理人員組成。在校院兩級管理模式下,其組織結構具有層級化與職能化的特點。校級層面負責統籌規劃、師資引進、資源配置及質量監管,院級層面承擔具體教學、課程開發和項目實踐任務。部分院校仍沿用傳統學科劃分,團隊成員協作局限于課程安排,跨學科研究與教學整合不足。團隊管理模式較為單一,溝通機制不夠靈活,影響了教學團隊的整體效能。
(二)校院兩級管理下的教學團隊管理機制
高職院校通過校級統籌、院級執行的方式管理教學團隊,校級管理側重于標準制定、績效考核與師資發展,院級管理則關注教學實施與課程調整。部分院校因資源分配不均,校級對院級團隊的支持力度不足,而影響了跨文化合作的推進。院級管理的自主權在部分院校同樣受限制,團隊創新空間受限。考核機制仍以傳統教學工作量為主,未能充分考慮專業群的實踐性,從而降低了教師參與團隊建設的積極性,
(三)教學團隊運行中的問題與挑戰
團隊協作機制不完善,成員背景多樣但缺乏統一的溝通平臺,影響教學與科研合作。資源整合存在壁壘,課程體系未能緊密對接行業需求,教學內容更新滯后,難以適應跨文化傳播的發展需要。校企合作形式單一,企業參與度不足,實踐教學體系不夠完善。教師在教學、科研和實踐之間難以平衡,部分教師缺乏對行業前沿的認知,影響了團隊整體創新能力的發揮。優化管理機制,加強協作與資源配置,是提升教學團隊運行效能的關鍵。
三、校院兩級管理模式下教學團隊的運行機制
(一)校院兩級權責劃分與團隊管理協同
高職院校跨文化傳播專業群的教學團隊運行依賴于校院兩級管理模式的有效協同。校級管理承擔宏觀規劃、政策制定、資源統籌和考核監督的職責,確保專業群建設符合院校整體發展目標。院級管理則負責團隊的具體運作,包括課程實施、教學方法創新、學科交叉合作和實踐教學落地。明確的權責劃分能夠避免管理職能重疊,提高決策的執行效率,使教學團隊在穩定的管理框架下高效運轉。同時,校級和院級之間需要建立協調機制,通過定期溝通會議、反饋機制和績效考評體系,實現信息共享與管理聯動,確保教學團隊在教學、科研、實踐等方面有序運行。
(二)教學團隊組織模式與運行流程優化
跨文化傳播專業群的教學團隊組織結構直接影響教學質量與人才培養效果。在校院兩級管理體系下,團隊的組建需要符合學科特點和專業群的發展方向。校級管理應搭建專業群統籌管理平臺,建立核心教學團隊,明確團隊成員職責分工,推動跨學科、跨專業的合作模式。院級管理需具體執行團隊的教學任務,優化課程設計,增強團隊成員之間的協作。教學團隊的運行流程應當規范化,包括課程規劃、教學任務分配、教學方法研討、實踐教學對接等環節,引入動態調整機制,以適應行業需求和人才培養模式的變化[3]。合理的組織模式與高效的運行流程能夠提高團隊內部的協調性,使教學活動更加系統化、科學化。
(三)資源整合與跨學科協作機制
跨文化傳播專業群的教學團隊需要依托多學科資源,整合各類教學、科研和實踐資源,推動跨學科協作。校級管理需統籌資源分配,包括師資力量、實驗設備、數字化教學資源及校企合作項目,確保專業群內部的學科資源共享,提升教學質量。院級管理則應推動不同學科教師之間的深度合作,建立跨學科教學團隊,在課程開發、案例教學、實踐環節等方面形成融合機制。跨學科協作機制需要具備靈活性,通過跨學科聯合授課、共建課程模塊、開展綜合實踐項目等方式,增強教學的綜合性和互動性,使學生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掌握跨文化傳播的核心能力。
(四)質量評估與持續改進體系
教學質量評估與持續改進是提升教學團隊運行效率的重要保障。校級管理需建立系統化質量監測機制,設定涵蓋課程體系、教學方法、師資水平的評估標準,并結合行業需求定期優化方案,使課程內容更具針對性。院級管理需加強課堂反饋的收集,分析教學成效,推動課程內容和教學方式動態調整,提高團隊協作效率[4。教學團隊內部應建立自我評估機制,結合學生評教、同行評價、校企反饋等考查教學質量,確保課程體系優化和管理機制完善。院校設立教學改進小組,定期研討評估結果,制定改進措施,使教學團隊保持高效運行,提升跨文化傳播專業群的人才培養質量。
四、校院兩級管理下教學團隊運行機制優化路徑
(一)完善團隊激勵機制,增強教師積極性
教學團隊的運行效率取決于教師的積極性,而合理的激勵機制是維持團隊活力的關鍵。在校院兩級管理模式下,團隊成員涉及教學、科研、課程開發等多方面,單一考核標準難以全面衡量其貢獻,甚至影響其積極性。校級管理應建立綜合激勵體系,將教學質量、科研成果、課程創新等納入考核,提升教師參與度??己藰藴市璞苊膺^度依賴量化指標,應結合同行評估、學生反饋和教學實踐成果,確??己斯?、合理,引導團隊成員持續優化教學與科研水平。
院級管理需在校級框架下,結合團隊需求制定靈活的激勵政策。績效獎勵應匹配教師在課程建設、科研合作中的貢獻,同時對推動教學創新和跨學科協作的成員提供額外支持,包括專項培訓、普升機會和研究經費等。院級管理還可設立優秀教師評選機制,鼓勵成員在教學改革、實踐課程優化等方面發揮主動性,促進團隊凝聚力和穩定性。
(二)強化跨學科合作,提升教學團隊協同效能
跨文化傳播專業群涉及多個學科領域,單一背景的教學團隊難以支撐復合型人才培養。跨學科合作能優化課程結構,提高教學團隊協同效能。校級管理需提供政策支持,鼓勵不同學科教師合作開發跨學科課程,提高教學內容的綜合性。例如,傳播學、語言學、市場營銷等領域的教師可聯合構建模塊化課程,打破學科壁壘,使學生在多維度知識體系下提升綜合能力。校級管理還應設立專項經費,支持跨學科科研與教學項目,推動教學與研究的相互促進,同時為跨學科教師提供培[5]訓與學術交流機會,以提升團隊素質
院級管理需優化協作模式,確保跨學科合作落實。除課程聯動外,院級管理還可推行聯合指導機制,讓不同學科教師共同負責畢業論文或實踐項目,為學生提供多學科視角。在教學方式上,院級管理可采用團隊授課模式,提高課堂互動性和知識融合度。院級管理應定期組織跨學科研討會,邀請行業專家、企業代表和研究學者參與,拓展團隊成員的學科視野,加強教師間合作,使跨學科機制更加完善,推動課程創新,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三)推進信息化管理,提高團隊運行效率
信息技術的發展為教學團隊管理提供了更高效的手段,校院兩級管理應加強數字化平臺建設,優化團隊運行模式。校級管理需整合教學資源,搭建統一的信息管理系統,實現課程安排、團隊協作、教學評價的智能化處理,提高信息流通效率,減少管理環節中的冗余。院級管理則需推動教學團隊內部的智能化應用,通過在線教學管理、任務分配優化和資源調度系統,使團隊成員能夠快速獲取所需資源,提高整體運行效率。在教學質量監測中,大數據分析能夠精準識別問題,輔助課程優化,使教學體系更加科學合理。
在具體實踐中,院校應設立數字化教學資源庫,提供課程視頻、教學案例、虛擬實驗等內容,讓團隊成員能夠隨時共享和更新教學資源。團隊內部可以利用智能化工具,如教學任務管理系統、在線研討平臺,提升溝通效率,減少因信息傳遞不暢造成的教學問題。與此同時,數據分析可用于評估教學效果,通過收集課堂互動數據,分析學生學習行為,精準調整課程內容,提升教學質量。數字化管理的優化不僅提高了團隊協作的便捷性,還為跨文化傳播專業群的教學創新提供了更多可能。
(四)深化國際交流合作,提升跨文化教學能力
跨文化傳播專業群的教學團隊需具備國際視野,以提升人才培養的全球競爭力。校院兩級管理應推動國際合作,拓展教學資源,構建跨文化學習環境。校級管理層面應加強國際學術交流,建立海外進修機制,提供教師出國訪學、合作研究的機會,提升教學團隊的國際化水平。院級管理需積極對接國際高校、行業機構,共建聯合教學項目,使團隊成員能夠接觸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學模式,提升跨文化教育能力。教學團隊還應注重國際傳播趨勢研究,使課程體系滿足全球行業需求,提高學生的跨文化適應能力。
院校可以通過與國外高校簽署合作協議,設立國際聯合課程,讓教師與外方學者共同授課,提升教學內容的多元性。同時,可引進外籍教師,以團隊協作方式參與課程開發,提高課堂的國際化程度。院級管理可推動雙語教學改革,在課程中增加國際案例分析,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全球傳播模式。此外,可鼓勵團隊成員參加國際學術會議,與國外同行交流,及時掌握行業前沿動態,使教學內容與國際發展趨勢保持同步,為跨文化傳播專業群提供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結束語
高職院校跨文化傳播專業群教學團隊的高效運行,依賴于校院兩級管理的科學統籌與優化。未來,全球化發展將推動專業群向更高層次演進,教學團隊需深化跨學科合作,強化校企實踐,優化課程體系,以提升人才培養質量。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將提升團隊管理效率,院校應加強數字化建設,優化資源配置。國際交流合作的拓展將助力師資水平提升,推動教學團隊在全球化背景下實現可持續發展。政策支持與管理機制的優化,將進一步夯實團隊建設基礎,為行業培養高素質跨文化人才。
參考文獻
[1]王桃.基于專業群的高職院校結構化教學創新團隊建設研究[].山西青年,2023(23):106-108
[2]劉永勝,金波,呂文曉.高職院校專業群課程思政教學團隊建設路徑研究].柳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3,23(2):98-102.
[3]謝波.高職院校專業群建設背景下結構化教學團隊建設研究[].四川省干部函授學院學報,2022(3):101-104.
[4]裴艷慧.高職院校專業群教學團隊職業培訓的評價模式研究[].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22(11):35-38.
[5]馬君,張玉鳳.專業群視域下高職院校教學創新團隊構建及治理].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1(1):136-141,200.
作者簡介:王煥(1989—),男,漢族,人講師,碩士。
研究方向:農業經濟,鄉村振興。
基金項目:2019年度立項院級科研項目“基于校院兩級管理的高職跨文化傳播專業群教學團隊建設及運行機制研究”(課題編號:19YJ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