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中國歌劇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①,融合戲曲、民族音樂與戲劇表演的多元特征,承載著弘揚傳統文化與樹立文化自信的使命。然而,中國歌劇面臨傳統演出市場萎縮、受眾群體驟減、傳播渠道單一、市場競爭力不足等挑戰。據《2023年中國演出市場年度報告》,傳統歌劇線下觀眾年均增長率不足 3% ,且年輕觀眾占比低于 15% ,這就使得中國歌劇作品欣賞、傳播與開發形成天然的矛盾。虛擬現實技術(VirtualReality,VR),主要包括電子信息、仿真技術及計算機等現實技術,是將虛擬及現實有效結合,創建及體驗虛擬世界的計算機仿真系統,涵蓋感知、交互及運算三方面。VR虛擬現實技術憑借其沉浸性、交互性與場景化特性,為藝術表達與傳播模式革新提供了全新可能。《“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明確提出“推動虛擬現實技術在文化領域的深度應用”,進一步為歌劇與VR融合指明了政策方向。鑒于此,開發中國歌劇數字化傳播,擴展其有效傳播渠道,并運用AR等技術使數字化傳播轉向智能化傳播,提升傳播效用,是中國歌劇創新發展的重要路徑。同時,要防范中國歌劇作品智能化傳播帶來的風險,如數據安全、算法偏見等問題及隱患,做到傳播效能與傳播倫理協調發展,使中國歌劇作品成為文化強國建設的文藝新力量。①本文基于“傳播—儀式—情感”三維框架,聚焦以下核心問題:中國歌劇與VR技術融合的動因何在?VR技術如何重構歌劇的傳播、儀式與情感體驗?如何通過技術賦能實現中國歌劇的可持續創新?
二、探因:中國歌劇與VR技術融合的動因分析
(一)受眾需求迭代:從單向接收轉向多維參與
新媒體語境下,文化消費范式的結構性轉型已成為顯著現象。一方面,Z世代②群體在信息獲取維度呈現出碎片化與即時交互的雙重特征,這導致傳統歌劇的線性敘事架構與單向傳播機制面臨受眾流失危機。究其根本,數字原住民的文化消費行為已突破傳統藝術接受框架,其決策機制建立在興趣圖譜與場景化體驗的基礎之上,更傾向于選擇虛擬現實交互系統、數字化傳播矩陣以及虛實融合的多維媒介整合方案。如音樂劇《覺醒年代》通過建構“影視化音樂劇場”的創新范式③,成功實現跨媒介受眾聚合。該劇由中共北京市委宣傳部指導,北京廣播電視臺與開心麻花聯合出品,于2023年4月28日舉行首演,以年輕化審美再現革命歷史燃情歲月,以激揚青春唱響澎湃家國故事。④其影視化音樂劇場通過“空間敘事”與“動態調度”構建,運用多層機械舞臺(升降/旋轉)創造垂直空間對比,劃分隱喻性場景區域;通過演員點位移動與群體調度強化視覺節奏與戲劇張力;結合光影符號深化主題表達,將物理空間轉化為情感意象,實現沉浸式歷史敘事與精神共振。該劇采用現代作曲技法的通感化表達策略,配合沉浸式舞臺視覺體驗,使作品在保留歷史敘事深度的同時,形成多年齡層觀眾共時性參與的傳播效應。自2023年首演成功后,于2024年7月在世紀劇院完成了第4輪演出③,成為近年來國內口碑最高、反響最熱烈、年輕觀眾最喜愛的音樂劇之一,旋即榮獲\"2023年度十佳原創音樂劇”的殊榮。這種“超文本劇場”實踐為傳統藝術形式的VR數字化轉型提供了可資借鑒的路徑。
另一方面,隨著數字媒介技術的迭代升級,歌劇受眾藝術體驗模式正從單向度觀演關系向交互式參與范式演進。研究表明,當代藝術消費者已不滿足于被動接受,轉而追求通過智能技術實現“創作者-接受者”雙重身份的動態轉換。在此背景下,中國歌劇創作可著力構建“情緒—藝術—審美”三維價值矩陣,通過情緒價值的集約化生產與精準化傳播,實現藝術本體與受眾日常生活的深度互文。這種創作轉型不僅重構觀演關系的拓撲結構,更在認知神經科學層面激活受眾的價值認同機制。當受眾從文化消費者轉型為價值共創者時,其交互需求呈現指數級增長態勢,推動藝術生產系統形成開放式的信息熵增通道。這種雙向賦能的參與機制,有效實現了公域流量向私域社群的精準導流,并通過情感共振產生的心理沉浸效應,顯著提升歌劇VR作品的沉浸式體驗與市場轉化效能。
(二)技術賦能:從單一媒介到全模態表達
虛擬現實技術的迭代發展正在重塑歌劇藝術的多模態敘事體系。其一,空間重構。從技術維度審視,空間重構機制體現為三維建模與動態捕捉技術對歌劇場景的數字化復現和超現實舞臺的拓撲學重構,這種雙重解域化過程實質是物理空間規訓的消解。當這種技術范式與民族歌劇創作相耦合時,不僅能激活傳統文化資源的當代轉譯潛能,更能建構起虛實交融的具身認知場域。①通過構建視聽觸多維感知通道的同步刺激系統,VR技術實現了舞臺空間從物理場域向混合現實場的拓撲轉換。這種技術集成不僅延伸了傳統舞臺的物理邊界,更通過多通道感知系統的協同刺激,在神經認知層面建構起沉浸式文化記憶的生成機制。②以《風起洛陽》VR全感劇場為例,該創新實踐通過300平方米混合現實空間的拓撲學配置,成功實現了跨次元敘事結構與東方美學符號的耦合。③體驗者在動態追蹤系統的支持下,經由多模態感知的具身交互,完成了從審美接受者到文化實踐者的認知躍遷。其二,感官延伸。空間音效技術與觸覺反饋設備(如Teslasuit)可模擬風聲、震動等環境細節,實現聽覺、觸覺與視覺的多維聯動。VR智能音效設備可通過播放逼真的聲音,依據觀眾的行動軌跡進行定向播放,借助部分可穿戴設備為受眾提供劇情線索及互動提示,進一步提升沉浸感。其三,數據驅動。AI技術可分析觀眾行為數據,動態調整劇情走向或音樂節奏,實現“千人千面”的個性化體驗。例如,VR智能燈光系統可依據歌劇作品劇情及觀眾位置自動調整燈光顏色和亮度,依據演員行動發生變化,提升表演連貫性及流動性。
(三)文化競爭:全球化背景下的創新突圍
國際文化市場競爭加劇,西方經典歌劇憑借成熟的IP開發與數字化改編占據優勢,中國歌劇急需通過技術融合打造差異化競爭力。
一方面,VR技術可激活傳統文化符號,強化文化辨識度。虛擬現實(VR)技術通過沉浸式、交互性與多感官體驗,為激活傳統文化符號(如戲曲臉譜、民族服飾)提供了創新路徑,顯著增強了文化的辨識度與傳播力。具體而言,VR技術能夠構建虛擬場景,將靜態的文化符號轉化為動態體驗。如故宮博物院通過“數字文物”項目打造虛擬宮廷空間,游客可穿戴VR設備直觀感受戲曲服飾紋樣與歷史場景的細節;南平非遺展館則利用VR技術讓參觀者“親臨”傳統戲曲表演現場,身臨其境地體驗服飾的制作與穿戴過程。這些應用不僅突破了傳統展示的時空限制,還通過技術賦能讓文化符號在數字語境中煥發活力,從而強化其獨特性與辨識度。由此可見,中國歌劇可以大量借用其他藝術領域的虛擬現實技術應用手段,通過多維度還原、創造性轉化與全球化傳播,激活中國歌劇中的傳統文化符號,構建文化身份認同。
另一方面,線上演播模式能夠突破地域限制,推動中國歌劇“走出去”。以國家大劇院VR云劇場為例,其采用8K超高清、5G傳輸和VR全景技術(如《暴風雨》跨地域直播),使全球觀眾可實時或點播觀看高清劇目演出,同步體驗沉浸式舞美效果。2020—2023年,國家大劇院線上演出累計點擊量超50億次,涵蓋歌劇、舞劇等160余場,覆蓋60余家平臺,偏遠地區觀眾首次得以接觸高雅藝術。另外,通過“云包廂”“多視角切換”等交互功能,觀眾可自主選擇觀賞角度,實現“人人C位”的參與感,進一步打破物理劇院的空間限制。據悉,2023年11月國家大劇院發起成立世界劇院聯盟,與30余家國際藝術機構簽署戰略合作協議,與70余個國家和地區的460余家藝術機構建立合作伙伴關系,推動國內外同行間的溝通交流,推進劇場智慧化轉型升級。這種“藝術 + 科技”模式不僅推動中國歌劇走向國際,更以文化軟實力輸出構建了全球化藝術共享生態。
三、應用:VR技術重構歌劇體驗的三維機理
歌劇作為一種綜合音樂、戲劇、舞蹈等藝術形式的敘事載體,其藝術魅力在當代跨媒介傳播中呈現出新的維度。通過多感官通道的協同刺激,歌劇能夠構建表演者、藝術元素與觀眾之間的多維互動場域,將傳統藝術表達轉化為具有共同在場性的情感共鳴體驗。這一現象可從美國社會學家蘭德爾·柯林斯(RandallCollins)提出的“互動儀式鏈”理論獲得解釋:社會結構本質上是基于情感能量分層的動態互動鏈,其中情感既是儀式互動的核心要素,也是其關鍵產出。①該理論框架下,VR技術對歌劇創演體系的重構與文化功能的拓展,主要體現在傳播機制革新、儀式互動強化和情感認同深化三個相互關聯的維度。
(一)傳播維度:從“凝觀”到“具身認知”
傳統歌劇依賴“鏡框式舞臺”,觀眾處于被動接收狀態,而VR技術通過創新路徑重構傳播邏輯。中國歌劇VR傳播通過創設“人—技藝—藝術—環境”傳播鏈條,調動受眾多感官、全方位、高鏡像的具身認知,加快傳播范式由“凝觀”“靜觀”轉向“互動”“流動”審美體驗。因此,在歌劇作品VR開發傳播維度中,主要從視覺場景建模、聽覺空間化等層面探討歌劇作品的VR開發機理。②
其一,視覺場景建模。從傳播視覺場景呈現視角來看,歌劇創造者通常依據中國歌劇的劇情和舞臺設定,借助3D建模技術營造出逼真的虛擬場景,注重傳播視覺場景呈現質量,為受眾營造出一個虛擬與現實交融的具身體驗環境,幫助受眾深入了解歌劇的背景和情節,增強對歌劇作品的感受。③比如在歷史題材歌劇《長征》中,歌劇創作者借助 Unity、Unreal Engine等VR建模工具,還原出長征途中雪山、河流及草地等自然景觀,甚至還原出遵義會議會址、紅軍總政治部舊址等具有歷史意義的建筑場景。同時,歌劇中的角色也可進行精細3D建模,具體至歌劇人物外貌、動作及服裝等方面。④當受眾全身心融入VR營造的歌劇世界,從感官到心靈、肢體到大腦,會形成真正的身心合一情境,最終達成具身認知效果。
其二,聽覺空間化。從傳播聽覺場景呈現視角來看,音樂是中國歌劇作品完整表達的重要部分。在VR開發過程中,歌劇創作者需借助專業音頻設備及軟件,精準錄制歌劇中歌唱及樂隊演奏等聲音①,利用Ambisonic等音頻技術使聲音隨觀眾位置變化而動態調整,以更好保障聲音清晰度及保真度。同時,借助VR空間音效技術,歌劇院可使音樂隨著角色移動而產生變化,從聽覺上阻斷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觀眾隨著交互的審圖走向沉浸、細致的體驗,觀眾處于內部音樂空間并同歌劇文本共享時間。比如劇目《舞上春》,作為中國歌劇舞劇院舞劇團的業務考核展示作品②,與華為展開合作借助VR技術,將自由視角、多視角、8K等高新視頻技術結合開啟云演播,讓海內外觀眾深度體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風韻,加深國外觀眾對中華文化的認知和理解。
(二)儀式維度:從個體觀演到群體共享
美國社會學家蘭德爾·柯林斯的“互動儀式鏈”理論強調,群體共同關注與情感連帶是儀式感的核心。儀式觀并非指代訊息在空中擴散,而是通過實際載體及形象感情對一個社會的維系,不僅僅是分享信息的行為,往往是通過具體符號來進行共享信仰的表征。也就是說,若情感對象變化聚焦于群體層面時,歌劇院可更好呈現歌劇情境中的互動表現,并可通過以下方式強化儀式體驗。
其一,多人在線互動。觀眾可通過虛擬化身進入同一歌劇場景,實時交流觀演感受。從歌劇開發形式來看,部分VR歌劇作品支持多人在線觀看,能夠營造觀眾與其朋友、家人一起在VR環境中欣賞歌劇,共同與歌劇影像、聲音等藝術訊息展開交流及互動。這有利于歌劇院在操控設備過程中,不斷延伸觀眾身體與感官的互動軌跡③,使其被再現為歌劇文本的一部分。同時,歌劇觀眾可在觀賞VR歌劇作品后,在社交平臺分享自己的觀看體驗,有益于激發更多人對歌劇作品的興趣及關注,進而擴大歌劇作品影響力,為中國歌劇作品賞析及推廣帶來革命性變化。
其二,文化符號共享。20世紀70年代,美國學者詹姆斯·凱瑞(JamesW.Carey)提出“傳播的儀式觀”概念,認為傳播的價值意義在于通過共享的符號體系,建構并維系一個有秩序、有意義、能夠用來支配和容納人類行為的文化世界。④基于這一理論,VR場景中嵌入的傳統文化符號會成為群體認同的媒介,觀眾可在社交平臺分享帶有這些符號的截圖或短視頻,來進一步擴大儀式傳播范圍。在VR技術賦能的沉浸式場景中,傳統文化符號被賦予動態傳播的生命力。例如“數劇京韻”項目通過VR技術將京劇的鼓點節奏、水墨意境與三維場景深度融合,觀眾佩戴設備即可穿越至虛擬戲臺,在360度全景視角下感受《三岔口》武打動作的張力與《湖廣聽曲》唱腔的韻律。這種感官沖擊不僅強化了文化認同,更催生了社交平臺的“符號裂變”現象——用戶自發截取虛擬場景中的臉譜特寫、水袖動態等符號化片段,在抖音、微博等平臺進行二次創作與分享①,這種“體驗—截取—傳播”的鏈條形成了儀式化傳播閉環。如海外觀眾通過YouTube觀看VR京劇時,既是在參與文化解碼儀式,又通過轉發行為成為儀式共建者。數據顯示,這類帶有傳統符號的短視頻傳播效率較普通內容提升 47% ,尤其在18\~25歲群體中形成文化符號的“數字朝圣”效應。②VR虛擬技術重構了歌劇傳統文化符號的時間縱深與空間邊界,使千年文化符號在虛擬與現實交織的儀式空間中完成代際傳承與國際傳播的雙重使命。
(三)情感維度:從認同到擴散
在中國歌劇作品互動場景中,情感作為儀式開端及最終目的,可在互動過程中更好激發傳播動力,各群體通過互動“共情”達到文化認同?!肮睬椤保‥mpathy)一詞源自德語“Einfuhlung”,由德國哲學家赫爾曼·洛茲(HermannLotze)和羅伯特·費歇爾(RobertVischer)最早使用,最初的含義是審美欣賞時,主體將感覺投射至自然對象或藝術作品中的現象?!肮睬椤笔且粋€心理學概念,也譯為同理心或移情性理解,是個體準確地理解他人的情感,并在特定情境下做出準確情感反應的一種能力。③中國歌劇蘊含豐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革命文化的重要藝術載體,也是展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媒介,具有獨特的思想情感元素。共情理論認為受眾通過深人理解、體驗這些情感元素,能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增強對歌劇的文化歸屬感。
其一,情感認同。在跨媒介敘事體系中,情感認同構成了連接創作主體與接受客體的核心紐帶。歌劇創作者通過對經典文學母題及民族文化符號的當代重構,在保留觀眾集體記憶中的奇幻敘事與歷史意象基礎上,巧妙地植入現代性人文關懷。這種雙重編碼策略既延續了傳統審美基因,又通過價值坐標的位移激活了受眾的情感共鳴機制。當創作者將民族刺繡紋樣轉化為可復制的文化符碼,或借助VR技術重構戲曲虛擬場域時,實則構建起跨媒介的情感投射通道——觀眾在沉浸式體驗中完成的不僅是藝術鑒賞,更是通過符號消費實現的情感代償,這種情感能量的流動遵循互動儀式鏈的運行邏輯。如在劇目《牡丹亭》VR化改造案例中,技術賦能打破了傳統觀演關系的物理邊界,使觀眾得以在虛實交織的審美空間內完成文化身份的重新確認。
其二,情感擴散。情感擴散始于觀眾由視聽感知向身心沉浸的認知躍遷,其本質是通過劇場儀式的連續性敘事,構建穩固的情感傳遞鏈,使個體記憶升維為群體性文化儀式。在2019 年荷蘭虛擬現實(VR)音樂體驗劇《捌》的場域實踐中,數字孿生舞臺架構創新打造出“空間折疊—情感投射”的雙軌機制:觀眾佩戴VR設備沿白墻緩行時,老婦人跚步態通過觸覺反饋系統轉化為皮膚震顫,呼吸傳感器同步調節環境音效強度,形成多模態情感傳導路徑。④值得注意的是,云劇場建構的“預演—觀演—延展”三維情感閉環,通過大數據情感分析預判觀眾期待閾值,運用區塊鏈技術確權UGC內容,使社交平臺的情感共振—傳播—增值形成完整價值鏈。2024年《詠春》全球巡演期間,其情感擴散指數(EDI)達到79.6,西方觀眾通過動作捕捉技術生成的數字分身參與武學招式共創,這種跨文化情感拓撲成功消解了 38.7% 的審美隔閡,印證了情感擴散理論在文化軟實力建構中的技術哲學價值。①
四、實踐:中國歌劇與VR融合的創新策略
(一)內容提質:以技術賦能藝術內核
其一,敘事重構。在VR技術的賦能下,中國歌劇的敘事模式可突破傳統線性框架,轉向多維度非線性結構。如通過動態分支劇情設計,觀眾運用手勢或語音選擇劇情走向,實現“一人一劇本”的個性化體驗。這種交互式敘事在《大唐盛世宴》VR版中得到驗證:當觀眾“觸碰”虛擬文物時,場景自動切換至對應歷史時空,角色對話與舞臺布景隨之重構②。借助VR頭顯的360度沉浸場域,傳統“第四堵墻”被徹底打破,觀眾既可俯瞰全局敘事,又能深入角色視角體驗心理獨白,形成“觀演共同體”的新型藝術關系。這種技術賦能的敘事革新,可使歌劇從單向度表演進化為具有游戲化特質的參與式藝術。
其二,交互深化。在“交互深化”部分,虛擬現實技術與生物傳感技術的融合實現了觀眾與歌劇角色的雙向情感共振。通過 PICO4Pro 設備搭載的眼動追蹤技術和面部肌肉追蹤系統,可實時捕捉觀眾瞳孔擴張頻率、注視焦點軌跡及微表情變化。結合腕帶式生物傳感器監測的心率變異性(HRV)和皮膚電反應(GSR)數據,構建起多維度的情緒識別模型。在《屈原》VR版中,當系統檢測到觀眾在“天問”唱段時出現心率加速與瞳孔放大的應激反應,虛擬角色的聲紋合成引擎會即時增強胸腔共鳴效果,將原60dB的詠嘆調動態提升至 75dB 。同時,舞臺光影系統通過粒子特效生成器,使角色衣袂的粒子流動速度與觀眾腎上腺素水平形成正相關,當情緒強度達到閾值時,虛擬屈原則會突破“第四面墻”,以全息投影形式與觀眾進行即興對白。這種閉環反饋機制使觀眾從被動觀賞者轉變為劇情發展的協同創作者,驗證了“情感—數據—藝術表達”的三角耦合模型在沉浸式歌劇中的可行性。③
其三,文化根植。在VR與中國歌劇的融合中,需以傳統文化底蘊為根基,通過技術手段強化本土敘事與審美表達。可運用VR技術還原經典劇目的歷史場景,結合3D建模與非遺技藝數字化保護,再現傳統服飾、戲曲程式化動作等文化符號。同時,借助AI智能創作系統,將地方戲曲的唱腔韻律融入歌劇改編,依托“ 5G+4K ”云演播技術實現跨地域文化滲透。在沉浸式體驗設計中,可設置觀眾互動環節,通過VR眼鏡選擇不同文化視角,使技術載體成為文化認知的橋梁①。此外,需建立戲曲數字基因庫,對地方劇種進行動作捕捉與程式解構,為VR創作提供傳統美學算法支撐,防止技術革新稀釋文化本質。
(二)渠道增效:構建全域傳播矩陣
在“ VR+ ”新業態不斷涌現的背景下,應聚焦渠道增效層面,積極布局多端渠道,打造傳播新生態,構建全域傳播矩陣,以更好保障中國歌劇作品開發質量。
其一,多端適配。開發輕量化VR應用,覆蓋手機、頭顯、PC等多終端,并兼顧不同終端的性能差異與用戶習慣。例如,針對PicoNeo3一體機優化畫面渲染算法以降低功耗,同時為手機端設計低延遲的流媒體傳輸方案,確保高清畫質與流暢交互。PC端則可利用高性能硬件支持更復雜的場景建模,如動態光影與粒子特效,提升沉浸感??缙脚_兼容性需要通過標準化接口實現,例如采用WebXR協議打通不同設備的交互邏輯,并引入云端渲染技術降低本地硬件門檻。通過用戶測試持續迭代適配策略,如在VR頭顯中增加注視點渲染優化,手機端開發分屏模式適配豎屏操作,最終構建覆蓋全場景的“輕量入口 + 深度體驗”矩陣。
其二,平臺聯動??稍贐站開設虛擬UP主頻道,通過彈幕互動解構歌劇經典橋段;抖音則開發“AR戲曲面具\"等特效道具,降低二次創作門檻。賽事設計中可設置“歌劇角色AI換臉挑戰”“VR場景改編大賽”等主題,結合平臺算法定向推送至戲曲愛好者與對國潮感興趣的群體。同步建立創作者扶持計劃,提供版權素材庫與AI剪輯工具鏈,例如區塊鏈確權的經典唱段切片、智能混音模板等。通過數據看板實時展示UGC內容傳播鏈路,形成“創作—傳播—反饋”閉環,最終孵化出如《歌劇魅影》VRremix版等破圈作品。
其三,數據閉環。在數據采集層,通過眼動追蹤與體感設備記錄觀眾注視熱區、肢體反應等生物特征數據;在存儲層,采用聯盟鏈實現劇院、平臺、創作者三方數據確權與安全共享。②算法優化可引入聯邦學習框架,在保護隱私前提下分析跨平臺行為圖譜,例如發現“觀看詠嘆調時手勢互動率提升 37% ”等規律。③動態推薦系統需融合內容特征(如唱腔類型、舞臺調度復雜度)與用戶畫像(如VR使用頻次、社交分享傾向),通過A/B 測試驗證不同推送策略,最終實現從“被動觀演\"到“情感共鳴—社交傳播—復購轉化”的體驗升級。
(三)場景延伸:從劇場到元宇宙
其一,文旅融合。依托XR、VR交互系統及5G云渲染技術,可在景區打造元宇宙歌劇體驗空間。例如,麗江古城將茶馬古道的歷史場景與虛擬敘事結合,游客通過穿戴設備沉浸式參與劇情演繹,同時游覽古城實景,形成“虛實共生”的文旅新業態。此舉不僅通過門票、文創衍生品實現“文化 + 旅游”雙線盈利,還能借助VR載具、AI自動化建模技術,構建可交互的虛擬山水場景,強化游客對麗江“世遺名城”的文化感知。另如在《風起洛陽》VR全感劇場案例中,通過調動視覺、聽覺、觸覺等多感官交互,游客可穿越至古都洛陽,體驗家國情懷敘事,此類模式可復制至其他文旅IP,延長文旅產品生命周期,實現“文化 + 旅游”雙線盈利。
其二,教育應用。開發VR歌劇教學系統需要整合虛擬排練廳、數字人技術及智能化創作工具。例如,學生通過VR設備進入虛擬舞臺,與梅蘭芳“數字人”同臺演出,實時學習傳統戲曲的身段與唱腔。南昌市“ VR+ 元宇宙——教育培訓\"示范項目,將歌劇故事改編為互動游戲,激發青少年興趣。同時,AI技術可分析經典劇目表演模式,生成適配現代審美的教學案例,如開發VR歌劇教學系統,將《長征》的數字化版本融入歷史課程,實現“表演技藝 + 文化認知”雙維教育目標。
其三,國際傳播。借助MetaQuest等全球平臺上線多語言VR歌劇,可突破語言與文化壁壘。例如,《風起洛陽》VR全感劇場通過“一帶一路\"數字文化走廊推廣,將中國歷史IP 與VR技術結合,讓海外觀眾以“角色扮演”形式體驗劇情,增強文化共情。研究顯示,VR技術能提升跨文化觀眾對戲曲細節的理解,如虛擬場景中的服飾、唱腔解讀功能,可降低文化折扣,并助力中國歌劇融入全球數字文化生態,加人“一帶一路\"數字文化走廊,增強國際影響力。
五、人才:打造歌劇VR數字技術人才庫
在數字技術與傳統文化深度融合的背景下,中國歌劇與VR技術的創新實踐急需復合型人才支撐。當前,既精通歌劇藝術又掌握VR技術的跨界人才稀缺,制約該行業實現突破式發展。構建系統化的人才培育體系,需要從學科交叉、產學研協同與國際合作等多維度發力,打造一支具備藝術創造力與技術實現能力的專業化隊伍。
(一)學科交叉:構建“藝術 + 科技”復合培養模式
傳統藝術教育體系須打破學科壁壘,通過課程重構與資源整合培養跨界人才。在優化課程體系、建設虛擬仿真項目、制定人才能力標準等方面形成一體化結構模式。其一,課程體系優化。在藝術院校開設“VR舞臺設計”“數字音樂工程”等交叉課程,將3D建模、空間音效、交互設計等技術模塊嵌人歌劇表演、戲劇導演等傳統專業。其二,虛擬教研室建設。聯合計算機科學、戲劇影視學等學科組建跨院系教研團隊,開發《歌劇VR創作實務》等教材,將經典歌劇VR化改編等案例納入教學。其三,能力標準制定。由相關部門牽頭制定“歌劇VR創作人才能力框架”,明確藝術審美、技術應用、項目管理等核心素養指標,為人才培養提供行業參照。
(二)產學研協同:搭建實戰化創作平臺
人才培育需依托真實項目,通過校企合作實現“學以致用”與“研以賦能”的雙向循環。其一,產學共建。高校與VR頭部企業(如PICO、華為)聯合成立“歌劇數字創新中心”,設立“VR歌劇工作坊”,培養學生參與歌劇VR版的場景建模與情感算法開發。其二,項目制教學。以國家藝術基金“歌劇數字化傳播”專項為依托,組織師生團隊完成從劇本VR改編到用戶體驗測試的全流程實踐。其三,成果轉化。建立“創意孵化—版權保護—商業運營\"鏈條,學生作品可通過中國歌劇節VR單元、MetaQuest平臺等渠道落地。
(三)國際視野:融入全球數字藝術人才網絡
在文化“走出去”戰略下,需通過國際化合作提升人才的跨文化技術應用能力。其一,聯合培養計劃。與海外院校(如英國皇家戲劇學院、紐約大學Tisch藝術學院)開展“VR 戲劇創作”雙導師制碩士項目,選派優秀學生參與《圖蘭朵》國際VR合制項目,學習西方歌劇的數字化解構方法。其二,引進技術工作坊。邀請國際專家開展“VR敘事語言”“生物傳感藝術”等前沿培訓。其三,人才交流計劃。依托“一帶一路”數字藝術聯盟,建立青年創作者駐留機制。
通過上述路徑,中國歌劇VR人才培育將實現從“輸血”到“造血”的轉變,為傳統文化數字化創新提供核心動能。未來,需進一步關注人工智能生成內容(AIGC)對創作倫理的挑戰,全球化競爭中本土美學話語權的構建,最終形成“技術賦能藝術、藝術反哺技術”的良性生態。
六、結語
中國歌劇與VR技術的融合是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結合的典范,不僅為歌劇藝術的傳播與創新開辟了新路徑,也為文化強國建設注人了新動能。本文從傳播、儀式與情感三個維度系統分析了VR技術如何重構歌劇的體驗模式,揭示了技術賦能下歌劇藝術從單向傳播到多維互動、從個體觀演到群體共享、從情感認同到情感擴散的深刻變革。
在實踐層面,內容提質、渠道增效與場景延伸三大策略為中國歌劇的數字化轉型提供了具體方向。通過技術賦能藝術內核,歌劇的敘事模式、交互方式與文化表達得以革新;全域傳播矩陣的構建打破了時空限制,使歌劇能夠觸達更廣泛的受眾;而文旅融合、教育應用與國際傳播的場景延伸,則進一步拓展了歌劇的社會功能與文化影響力。這些策略不僅提升了歌劇的市場競爭力,也為傳統文化的當代轉化提供了可借鑒的范式。
然而,技術的快速發展也帶來了全新的挑戰。數據安全、算法偏見等問題須引起高度重視,確保技術應用在提升傳播效能的同時,符合倫理規范。此外,復合型人才的短缺是制約行業發展的關鍵因素,亟須通過學科交叉、產學研協同與國際合作構建系統化的人才培育體系,為歌劇與VR的深度融合提供智力支持。
總之,VR技術為中國歌劇的復興與國際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通過技術與藝術的深度融合,中國歌劇不僅能夠煥發新的生命力,還將在全球文化競爭中展現獨特的魅力,成為傳播中華文化、增強文化自信的重要力量。
[責任編輯:李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