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字化時代背景下,“飯圈”已成為不可忽視的社會現象。為了完成浙江大學德育與學生發展研究一般課題“主流影像在當代青年中的接受機理研究”,浙江大學哲學學院、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的師生們通過問卷調查、深度訪談、參與式觀察等實證研究方式,嘗試總結粉絲群體的特征,探析粉絲群體主動或被動參與“飯圈”活動的心理因素,形成階段性成果。
近年來,在智能互聯網技術的賦能下,“飯圈”社群加速向“類組織化”社群轉變。在調研中我們發現,這些社群雖無實體性的組織形態,但為了增強粉絲與“愛豆”(“偶像”英文idol的諧音)間的情感黏性,他們演化出宣傳組、數據組、反黑組等專業職能單元,各單元間通過標準化的工作流程和協同機制,構建起完整的應援生態系統。
組織化的“應援”活動
在不少粉絲的觀念中,“銷量是偶像人氣的體現,沖銷量則是粉絲‘為愛發電’的表現。”“飯圈”組織正是不斷利用明星行為引發的集體興奮,刺激粉絲產生強大的參與感和獲得感,保持“飯圈”活躍,進而轉化成資金盈利。
“飯圈”的日常活動主要有兩種類型,一是因為某個特定事件,或在特定時間節點上聚集在共同的線上或線下空間成規模互動,比如某種慶祝儀式。二是臨時任務型聚集,具體目標明確,主要采取“組織召集—核心人員聯動—普通粉絲參與”的模式,發起人組織或委托部分核心粉絲,依托其個人關系網絡組成臨時性群組,在任務完成后自動解散。這兩種形式都在一定程度上讓普通粉絲感受到一種參與感和主人翁意識。
“當看到各種平臺推出了最受歡迎明星、最有廣告價值藝人等榜單時,作為一名粉絲,我當然不希望自己的偶像排在后面,特別是看到圈子里的朋友們都在熱火朝天地投票,我覺得自己也不能視若無睹。”粉絲曉君(化名)說。除了打榜,粉絲們還會刷平臺的收視率,有時為了沖播放量,一些大V還會出比較詳細的攻略。
當粉絲與偶像的距離近了,隨之而來對偶像的控制欲也逐漸增強,為了維護偶像的“利益”,他們甚至有了抨擊別人的原始沖動。調查中我們發現,互撕謾罵、拉踩引戰、造謠攻擊、人肉搜索、侵犯隱私等兼具公共性和明星個人屬性的選項,被受訪粉絲認為是目前“飯圈”中最為嚴重的亂象,而非經濟性(如應援集資、高額消費)或純粹公共性(如雇傭水軍、干擾輿論)的選項。一些受訪者坦言,雖然自己很清楚參與網絡罵戰的行為是錯誤的,但在當時的情境中,他們依然無法自控。
夸張化的情感動員
為了形成強大的組織吸引力,“飯圈”組織通常會對粉絲進行情感動員。其主要方式之一就是“虐粉”,他們會夸大偶像所處的不良境遇,制造悲情,激發粉絲同情欲,如“哥哥只剩我們了”等句式,讓粉絲個體產生出保護欲,為“愛豆”應援。
除了在情感上為偶像自愿無償付出,“飯圈”組織對粉絲的日常規訓還集中在教導粉絲“如何成為一個真正的粉絲”以及“合格的粉絲應該做什么”兩個主題,他們教育粉絲初步付出只是成為粉絲的資格,更高級別的付出才能維系粉絲的身份和品格,并享受相應權利。
因此,在“飯圈”組織中,粉絲的行為還包括勞動意義上的,如創建網絡社區、打投(在榜單上為偶像投票)、轉發(轉發偶像及與之相關的微博)、控評(在偶像的微博大量發布評論以控制輿論)以及反黑(舉報針對偶像的不良言論)等組織化的數據勞動內容。
起初,小A(化名)在“飯圈”內就是以一個小散粉的身份存在的,為了及時了解“愛豆”的物料,他關注了很多大粉博主,并嘗試為自己的“愛豆”做數據。一開始,他只注冊了一個賬號去點贊,爾后在大粉的引導和其他散粉自發催數據之下,他也變得愈發焦慮,個人申請賬號從1個變成了5個。最后,他自己也成為催數據的散粉。為了做表率,他瘋狂地認領了幾十個賬號去做數據,每天一起床就在群里打卡,大粉說什么就是什么,偶爾明星的彈幕中出現了“被嘲”“糊了”等字眼時,他便立刻化身為“正義使者”。如今,回過頭來看當時的行為,小A認為自己完全是在浪費時間。看到越來越虛高的點贊數,小A清楚,那不過只是粉絲間的攀比,甚至是某種流量生意。而且粉絲越瘋狂,有的人就越能實現利益最大化。
本次調查中,有超過九成的受訪粉絲認為“飯圈”亂象必須受到監管和治理,三成以上的受訪粉絲認為一些畸形“飯圈”非常需要國家強有力的干涉和監管。
沉默的螺旋
面對強烈的社會質疑,一些“飯圈”粉絲也有過反思。他們努力控制負面影響,比如改進“反黑”辦法,要求本群粉絲盡早發現可能引起沖突的言論,由粉絲出面舉報并勸阻刪除,在重要紀念日要求粉絲“限娛”,不在平臺上討論娛樂話題,以免招致社會反感。
有些“飯圈”群體還會舉辦公益活動,維護偶像和“飯圈”的正面形象。但作為一種“類組織”,“飯圈”對粉絲成員的約束力并不強,從而導致這些措施的效果往往不盡如人意。
“飯圈”的圈層等級是由粉絲在圈內地位和影響的大小決定的,而其制度規則也是由平臺網站的一般性規定來形成的。作為內容聚合地,平臺本身對用戶的約束力有限。在其之上組織的“飯圈”,對粉絲的聚合力更大于對粉絲的約束力。“飯圈”組織善于臨事一呼百應聚集粉絲,卻不善于以組織制度約束成員;善于激發粉絲情緒,卻無力在事前事中事后進行群體情緒管理。
“其實不是每個人都覺得應該打榜,但如果我這樣說了,那些更有話語權的leader(領導者)會立刻反駁我,甚至引起爭吵。我覺得爭吵是不好的,為了避免這種麻煩,我選擇沉默。”粉絲小M(化名)說。漸漸地,“飯圈”組織中的話語權會偏向一部分人,而那一部分理智的粉絲,則逐漸變成了“沉默的大多數”。
這種現象符合傳播學上“沉默的螺旋”假說,即當人們在表達自己想法和觀點時,如果看到自己贊同的觀點受到廣泛歡迎,就會積極參與進來,這類觀點就會越發大膽地發表和擴散。而發覺某一觀點無人或很少有人理會(有時會有群起而攻之的遭遇),即使自己贊同它,也會保持沉默。意見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見的增勢,如此循環往復,便形成一方的聲音越來越強大,另一方越來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式發展過程。
它深刻說明了“飯圈”亂象的整治難以通過粉絲的自我覺悟來實現。一方面,針對沉默的大多數粉絲,進行保持理性的提醒是非常重要的;另一方面,必須有相應的制度性措施來保證“飯圈”監管的有效性。
(梁奧夢,浙江大學廣播電影電視研究所碩士研究生;林瑋,浙江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浙江大學休閑學與藝術哲學研究院常務副院長)
責任編輯:刁雅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