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TU982.29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25)12-0156-08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5.12.035
Explorationof thePathand ModeofHigh-qualityFutureRuralConstructionfromthePerspectiveofScenario Theory—Acasestudy of Wuxing District, Huzhou City
TANG Jue1,HUANG Yi-ting2,ZHANG Yuan-jing'etal(1.Zhejiang UniversityUrban-Rural Planingamp;Design InstituteCo,Ltd., Hangzho,Zhejiang 310o3O;2.SchoolofLandscape Architecture,ZhejiangAamp;FUniversity,Hangzhou,Zhejiang 31300)
AbstractAsanewtheoryunderthechangeofsocialfo,scenariotheoryishighlyadaptabletothefutureruralconstruction.TakingWuxing DistrictofHuzhouCityastheresearchbject,the“twotypesandtwosets”indicatorsystemandtheesenariotypesereconstructedAnda setfreplicableuraloperationmechanismsandfutureuralcostructionpathsdbenexplord.Thispathcombinedthesixendowntsad indexsystemofWuxigDistrictwiththescenarotheoryealiedthefurterdeepenngofthe“TenMillonProject”inZejiangProvce, andcreateda\"WuxingModel\"ichighlightedteuiquecharandconforedtoteoveralldvelopmentofWuxigDistrict.Tissudtyot onlyprovidesapspeiefoalostructio,aloprovdsfereepathndtheticalasisforralvialaodo monprosperityofurbananduralareasMeanhile,itprovidesasientificodelfortecountrytocomprehensivelypromoteuralrevializationand accelerate the 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e and countryside.
Key wordsFuture village;Scenario theory;Rural revitalization;Rural construction;Huzhou City
鄉村建設是一項基于鄉村實際,旨在尋求具有地方特色的社會改進策略的社會工程。它反映了中國社會在不同層面的洞察理念,是推動國家實現共同富裕的關鍵組成部分[1]。“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加快數字化發展,建設打造數字中國\"在“十四五”規劃的大背景下已成為未來新時期農村建設的指導性綱領。浙江省的鄉村建設在中國的鄉村發展事業中一直扮演著先鋒和示范角色。2019年,浙江省將“未來鄉村”概念納入省政府工作報告,成為新時代全面推進鄉村建設的新思路和發展戰略[2]。2022年2月,浙江省發布的《浙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開展未來鄉村建設的指導意見》提出,要以黨建為統領,以人本化、生態化、數字化為建設方向,集成“美麗鄉村 + 數字鄉村 + 共富鄉村 + 人文鄉村 + 善治鄉村\"建設,著力構建引領數字生活體驗、呈現未來元素、彰顯江南韻味的未來鄉村[3]。吳興區作為浙江省湖州市主城區,正著力推進城鄉風貌整治提升和共同富裕現代化基本單元建設。在全面推進未來鄉村建設工作、引導共同富裕現代化進程中,探索出了吳興區未來鄉村發展特色路徑,推動了浙江省鄉村的可持續發展,提升了農村居民的生活品質。
浙江省作為“千萬工程”發源地,其未來鄉村建設實踐具有先行示范價值。該研究基于場景理論研究視角,以湖州市吳興區未來鄉村建設為具體案例,通過實地考察、案例剖析與理論提煉,探索一套可復制的鄉村運營機制和未來鄉村建設路徑,旨在系統分析浙江省未來鄉村建設的實踐路徑,探討場景理論在鄉村建設中的應用機制,為國家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科學范本。
1研究綜述
1.1場景理論概述隨著社會形態變更,現代都市原先以生產為導向的社會理論不能滿足居民對于物質基礎設施的需求,開始著眼于以消費為導向并滿足居民精神層面的需求,促進經濟社會發展[4]。由此,新芝加哥學派特里·克拉克(TerryClark)為代表的研究團隊提出了場景理論來應對城市形態變更帶來的挑戰[5]。“場景”一詞源于“Scenes”,在電影中,場景主要是通過道具、場地、音樂、演員等的組合給觀眾傳達信息。場景是“生活娛樂設施”(urbanamenities)的集合體,這些組合不僅具有實用性,還承載著文化意義和價值觀念,并以符號和信息的方式傳遞給不同的人群,從而促進消費和城市經濟發展[6。因此,場景理論認為,城市中各式各樣的消費和娛樂場所與市民的集體活動相互融合,共同營造出多樣化的社會場景,從而反映出豐富的價值取向,這種文化價值取向影響著他們的娛樂、居住、就業等方面的決策,吸引不同群體進行文化實踐,促進了地區的社會經濟進步和發展。場景理論指出,構成場景的關鍵要素有5個: ① 社區(鄰里); ② 物質結構; ③ 多元化的社會群體,包括不同種族、階層、性別、教育程度等; ④ 基于前3種元素交織而成的日常活動模式; ⑤ 前4者孕育出的文化價值觀[7]。總體而言,場景理論就是在社會空間中,通過消費實踐收獲價值觀,在享受舒適與便利的同時,深刻感受并傳達文化與情感,這樣的場景不僅是單純物理空間,更是多種審美元素組合而成的文化價值與淚費價值的混合體。
1.2場景理論的研究進展自2017年起,上海、杭州等逐漸將場景理論引入城鄉規劃發展和社區發展中并獲得良好成效,包括公共空間、文化空間、社區空間等9-。這一理論為城鄉發展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方法,促進了文化與經濟的深度融合,推動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將場景理論應用到不同領域,不僅豐富了城市和鄉村的文化生活,也為未來的城鄉規劃和建設提供了寶貴的參考和啟示。邊媛等[12]從場景理論視角發現紅色檔案資源開發面臨的問題,同時提出3條場景優化路徑,為紅色檔案文化內涵的開發提供新思路。城市公共閱讀空間和場景理論在文化元素、城市發展方面耦合性較高,通過設計戲劇場景營建城市公共閱讀空間,可以使人與城市關系更加緊密[13]。將美國新芝加哥學派場景理論應用于中國城市文化空間的創新策略,可以為城市未來發展轉型提供重要的參考和指導[14]。從場景理論的三大維度深挖鄉村、體育、旅游三者的理論邏輯與紓解路徑,完善鄉村體育產業鏈,實現鄉村體育旅游價值[15。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發展鄉村特色產業,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將“千萬工程”經驗作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行動指南,深刻改變了浙江鄉村的面貌,為全國鄉村建設提供了成功經驗和實踐范例[16]。場景理論作為新型的研究模式在鄉村發展轉型和場景構建中廣泛應用,實現歷史文化街區、鄉村文旅、特色小鎮等建設的多維度優化和創新。黎玲[17]基于場景理論提出了鄉村文旅融合下的旅游滿意度模型,該模型涵蓋了空間場景、活動體驗、村民驅動、產業聯合4個關鍵維度,為提升游客在鄉村文旅融合中的滿意度提供建議。同時,數字鄉村治理是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關鍵組成部分,通過運用場景理論,可以更好地理解和管理數字鄉村背景下的治理風險,從而為數字鄉村的規范運作和新格局的形成提供指導[18]。特色小鎮是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載體,場景理論的引入實現其文化價值發展,調整了城鄉產業的空間布局[19]。在互聯網和數字媒體的影響下,場景理論也被應用于新的領域,如體育應用場景,智能用戶體驗,移動電商、文創產品等[20-23]。這些實踐證明了場景理論在數字時代提升用戶互動體驗方面的有效性。
場景理論在中國城鄉規劃的應用展現了其在促進文化與經濟深度融合、推動社會可持續發展方面的巨大潛力,同時在互聯網的推動下拓展到更廣闊的領域。在全面促進鄉村振興背景下,場景理論在鄉村建設方面實現了多維度的建設場景,促進傳統與現代的融合,成為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可借鑒的范例。
1.3未來鄉村建設理論和實踐 在國家鄉村戰略的推動下,
浙江省將“未來鄉村”的構建作為鄉村發展的核心任務。一些學者提出,未來鄉村可以是一個獨立的行政村或者多個聯合的行政村形成的示范區域作為基本單元。在構建未來鄉村的過程中,應始終遵循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人與人共同富裕、人與社會共同繁榮的發展理念,堅持以生態、健康、文化為基礎,以數字化、高效率、普遍惠及為特點的發展路徑[24]。從廣義上而言,未來鄉村就是美麗鄉村、數字鄉村、共富鄉村、善治鄉村、文人鄉村疊加后的新形態;從狹義上而言,未來鄉村就是通過構建人本、生態、數智、共享和融合等核心價值、依托各個鄉村獨特的自然條件、產業基礎和文化特色,全面塑造包括鄰里、文化、健康、低碳、智慧、交通、產業、風貌和治理在內的九大鄉村生活場景。具體到浙江實踐,浙江省完成了從鄉村環境整治到“千萬工程\"深化、鄉村公共服務實施完善的美麗鄉村建設,20年來堅持不懈地實施“千萬工程”,開辟了一條改善農村居住環境、推動鄉村全面振興和實現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徑[25]。而未來鄉村建設正是為滿足人民高品質美好生活、實現共同富裕的先行探索,持續成為學者們的研究熱點。張雁[2著眼于未來鄉村社區共同體,分析上海未來鄉村社區生活圈的重要意義、建設場景和規劃體系。湯淇皓[27]用場景理論分析臨安太湖源鎮五大低碳場景實踐,為其地區打造低碳鄉鎮提供了浙江樣板。王怡[28從青年生活方式視角以浙江省余杭區未來鄉村作為實踐案例,探討現代化社會轉型下鄉村青年從城市走到鄉村選擇背后的邏輯動機和價值觀念。杭州市蕭山區總結歸納出城郊型未來鄉村的基本路徑,為鄉村融合型未來鄉村建設提供建設啟示[29]。
場景理論的發展理念創造性地將文化和審美融人社會學中,為研究者提供了可以定量分析的框架,這個框架具有本土性和普適性,不僅是對傳統理論的精煉和完善,更是城市發展轉型的新動力。中國已逐步邁入后工業時代,經濟和社會正經歷著深刻的轉型,場景理論為此提供了新的分析視角和闡釋工具,在我國城鄉建設、創新階層和街區生活、文化場景營造、新媒體運營等方面廣泛應用。在未來鄉村建設方面已形成場景理論框架、政策集成保障等支撐體系,同時基于浙江省相關文件提出場景建設任務,深化地區性場景理論實踐。但在未來鄉村建設實踐方面仍處于起步階段,大部分是某一案例或場景的實踐校驗,沒有形成完整的未來鄉村指標體系,對集成九大場景的未來鄉村建設藍圖、運營推進機制仍需進一步深化。同時,在實施場景理論過程中,科技應用和專業人才在鄉村地區較為匱乏,如智慧旅游、互聯網營銷等現代科技手段,需要吸引創意階層和技術人員的支持,以實現未來鄉村建設可持續發展。因此,在現有的研究成果上總結一套基于鄉村自身特色的區域性實踐路徑是非常有意義的。
2場景理論下高品質未來鄉村建設的適應性與實踐探索
2.1場景理論在未來鄉村建設中的適應性場景理論從消費者角度審視城市街區,街區不再只是工作生活的場所,也是休閑娛樂、充滿文化和藝術價值理念的空間[30]。其內容包括主觀性認識和客觀性結構兩大方面,客觀性結構主要基于研究區域本身,包括鄰里、多樣性人群、活動性等,這些是未來鄉村建設建設目標必備的要素,場景理論為其提供空間構建框架和建設方向。主觀性認識是場景理論的深層次結構,從文化信仰、哲學等文化范疇中尋找關鍵性要素構建場景的語法框架,包括3個主維度和15個次維度。主維度包括真實性、合法性、戲劇性3個方面,15個次維度來源于幾個世紀對關鍵性審美特征描述的總結,具有普適性[31]。其中真實性與人們在未來鄉村中對地域風俗文化、鄉土特色真實的感官體驗相契合。戲劇性是人們對“美”的認知,根據場景現狀進行創意性延伸,從而吸引消費、沉浸體驗。合法性是前兩者的主觀判斷,是人們與鄉村空間相契合的過程。場景理論與未來鄉村追求的生態空間、居民生活、產業形態、文化價值相一致,激活了產業發展和消費潛力,從而促進鄉村振興[32]。
2.2場景理論下的高品質未來鄉村建設
2.2.1浙江省鄉村建設發展進程。對2003年后浙江省鄉村建設過程進行梳理,可以將新時期浙江省的鄉村建設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鄉村建設的初步探索階段(2003—2010年),主要工作是鄉村環境污染整治以及人居環境提升,尋找完善鄉村基礎設施的可行路徑;第二階段是鄉村建設深化階段(2011一2016年),強調加強美麗鄉村建設、人居環境建設以及傳統村落保護三大板塊,同時培育鄉村特色產業以吸引都市人口和創新人才回流[33];第三階段是未來鄉村發展階段(2017年至今),提倡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促進鄉村健康可持續發展[34]。自2017年鄉村振興戰略提出,浙江省一直積極關注未來鄉村建設試點工作,逐步完成從鄉村物質環境的改善到人民幸福感提升的跨越,其核心目標是探索如何高質量推進全區的未來鄉村共富單元全覆蓋,為鄉村建設的“未來\"探路。
2.2.2浙江省未來鄉村建設框架。未來鄉村建設是新時代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和城鄉風貌整治提升的主要行動之一。為了持續推進“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促進農民農村共同富裕,浙江省提出了《關于開展未來鄉村建設的指導意見》,確立了指導原則、總體目標、工作任務、政策支持和評估框架,并提出了以“一統三化九場景”為框架的未來鄉村發展策略,及以黨建為統領,圍繞人本、生態、數字化的發展理念,以原鄉人、歸鄉人、新鄉人作為鄉村建設主體,打造未來鄉村九大場景。塑造一個融合數字生活體驗、展現未來特色、體現江南文化魅力的新型鄉村社區(圖1)。自2022年起,浙江省規劃每年在農村地區的縣(市、區)推進1\~3個未來鄉村建設項目,全省每年計劃建設超過200個未來鄉村。到2025年,全省預計建設超過1000個未來鄉村[3]。目前,全省各地正持續推動未來鄉村建設,已經形成了多方位推進、遍地開花的積極態勢。
3湖州市吳興區高品質未來鄉村建設實踐
3.1研究對象吳興區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地處浙江省北部、太湖南岸。其未來鄉村建設優勢突出: ① 擁有浙北名山名湖名城重要資源,例如莫干山風景名勝區、太湖以及十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的湖州,自然山水資源豐富,村莊整體條件良好,具有發展觀光農業和鄉村旅游業的條件。 ② 生態建設成效顯著,吳興區堅定不移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成功獲評國家級生態區、美麗浙江建設工作考核優秀區等,累計創建國家級生態鄉鎮7個,國家級綠色園區1個,國家級綠色工廠13家。 ③ 產業發展優勢突出,“十三五\"期間,鄉村旅游占據吳興區全域旅游品牌建設中核心地位,被賦予“國際原鄉旅游示范地”稱號。同時農業產業發展優越,全區形成了優質糧油、特色水產、生態湖羊、綠色果蔬四大特色主導產業。 ④ 美麗鄉村成績優異,堅持“整體智治、系統集成”思維,全力打造濱湖六村、山水妙境、尋夢菰城、絲綢之潞、梅嶺漫谷、水韻漾西、瓷源菁山七大美麗鄉村樣板片區,探索多種運營發展模式助推鄉村振興共富(圖2)。這些優勢給吳興區未來鄉村發展建設帶來巨大機遇和挑戰,在數字革命和鄉村振興背景下,如何抓住鄉村自身獨特、寶貴的價值優勢,實現共同富裕,是目前鄉村建設急需解決的問題。
3.2未來鄉村建設目標湖州市是“兩山理論”發源地,也是中國美麗鄉村首創地。作為湖州市主城區的吳興區響應湖州市號召,努力建設以深化新時代美麗鄉村建設為根本、以“人的高品質鄉村生活”為核心、以“可持續發展的鄉村形態”為導向的具有吳興特色的未來鄉村。旨在打造具有國際品質的中國鄉村旅游典范、城鄉一體高水平數智共富樣板、新時代美麗鄉村吳興清遠圖的樣本、高質量鄉村振興和組團式未來鄉村標桿,為全國農業農村現代化、浙江省高質量共同富裕以及湖州組團式未來鄉村提供“吳興范本”。
3.3未來鄉村場景建設策略
3.3.1構建未來鄉村“兩類兩套\"指標體系。根據未來鄉村的內涵和指標構建的原則,需要分期評價目標的完成情況,引導未來鄉村建設發展方向。依據未來鄉村指標體系的優化原則,突出系統性、特色性、適用性、引領性進行全區域統籌,考慮指標普適性的同時,個性化制訂不同鄉村類型和特色。基于此,吳興區未來鄉村建設構建了“兩類兩套”指標體系(圖3),“兩套”是指兩種申報主體,包括村域型未來鄉村指標體系和片區型未來鄉村指標體系。未來鄉村可以是單個行政村,也可以打破行政邊界形成多個村進行組團式、片區化發展。“兩類”包括共性指標和個性指標,共性指標包含了浙江省未來鄉村建設規定的12項指標內容(綜合指標)和九大場景指標體系(場景指標),個性指標主要是依據吳興區自身特色提出的吳興區六大稟賦和片區型未來鄉村建設30項標志性內容。村域型未來鄉村指標依照綜合指標、場景指標和六大稟賦個性指標制訂,片區型未來鄉村指標則在村域型指標的基礎上加上30項片區標志性指標。吳興區指標體系構建為未來鄉村場景打造提供了共性和個性標準。
3.3.2以生態化發展驅動的“低碳場景”。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指導思想,遵循馬克思生態哲學思維和生態美學思維來指導未來鄉村建設,實現中國未來鄉村“低碳無廢”。一方面,通過開發鄉村田園風光和農耕資源,生產綠色生態農產品,實現產業綠色轉型,在美麗鄉村建設的同時保護鄉村自然風光,為“三農”發展提供新路徑[35]。另一方面,信息化為生態化的實現提供了技術手段,提高了農業資源的利用和綠色生產方式的發展[36]。吳興區從生態化發展出發,提出了建設一批“無廢鄉村”豐富“無廢城市細胞”,成為吳興區呵護生態的基本單元。鼓勵開展“無廢礦山、無廢家庭、無廢鄰里”等“無廢鄉村細胞”創建行動;發展生態循環農業;做好農業農村領域節能減排工作;創新“綠色興幣”鄉村積分系統。這些行動使得吳興區生態化發展得到顯著提高。2021年11月,吳興區東林鎮瓷源菁山樣板片區青聯村入選浙江省第一批低(零)碳村和減污降碳協同試點,充分落實國家“雙碳戰略”重大部署,打造出未來低碳場景體系(圖4)。建成低碳古村落風景區、低碳產業風景線、余不谷開元度假酒店低碳建筑群,完善永年庵、新莊等居民點污水設施,加快三合田園、種養循環生態園區的可持續發展,在片區范圍內大力推廣節肥節藥、肥藥兩制等措施,并逐步推廣光伏路燈、光伏垃圾箱、充電樁、屋頂光伏等清潔能源的應用。
3.3.3從人本化的需求出發的五大“基礎場景”。隨著我國步人發展新時期,社會的主要矛盾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將人民的需求放在首位成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依據場景理論,人本化理念主要關注點是人的需求,不僅包括公共服務設施的完善和服務體系的優化,還應該注重人們精神層面的需求[37]。因此,鄉村建設不僅要關注鄉村“一老一小”弱勢群體的醫療教育和基礎設施方面的建設,還需要融入文化價值和場所記憶,構建人民向往的美好、健康、高品質生活空間。從人本化需求出發的基礎場景包括未來風貌、文化、交通、鄰里、健康場景,吳興區東林鎮依靠“瓷之源”文化的重要窗口,突出以南山窯址群為核心、余不谷國際度假小鎮為龍頭,打造成集陶瓷文化體驗、山地康養度假、創意休閑農業等一體的長三角生態康養文旅休閑目的地。通過新建勝利醫養中心,結合勝利黨群服務中心,打造村民茶余飯后交流互動的未來鄰里場景;開通電動微公交線路,新建慢行綠道,新建停車場配建新能源汽車充電設施等構建未來交通場景;未來風貌場景則重點加強古村落建筑,按照節水節能目標整治改造,保留村莊原有肌理,引導新建房屋風貌,推進低碳施工,持續推行美麗庭院、桿線序化工作,打造湖州特色的“浙派民居”;未來文化場景借助“瓷之源”鄉村博物館建設契機,推進南山窯址群原始瓷文化的保護利用和展示傳承。依托三合田園,有效對接中小學生研學旅行需求,提供戶外鄉村課堂,充分展示和傳承農耕文化;未來健康場景包括構建高質量供給公共衛生服務和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新建鄉村公廁、健康步道和健身設施,建成15分鐘健身圈等,打造了東鄰鎮特色五大“基礎場景”(圖5)。
3.3.4從數字化角度出發的三大“完善場景”。2019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數字鄉村發展戰略綱要》提出,數字鄉村實現了網絡化、信息化、數字化在農業農村經濟社會中的快速發展,是建設數字中國的重要內容[38]在如今快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推進數字鄉村建設,引領數字生活體驗,將數字化應用到鄉村生產、生活與健康中,可以提高鄉村建設效率和質量,發揮對資源配置的集成與優化作用,發現不同類型農村的特色和優勢,拓寬鄉村振興通道[39]。吳興區將數字化技術運用到未來鄉村場景中,可以使場景呈現更加完善,其中包括未來智慧、產業、治理場景,同時將數字化技術滲透到基礎場景和低碳場景中,實現吳興區數字化場景全面發展。“濱湖六村”是吳興區新時代美麗鄉村樣板片區建設努力打造的片區之一,位于世界水利灌溉工程遺產太湖溇港核心區域,由許溇村、楊溇村、義皋村、伍浦村、廟兜村5個特色精品村和幻溇村省級樣板小城鎮組成。吳興區濱湖六村樣板片區基于溇港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建立了幻溇智慧游客服務中心、鄉村數據中心、“健康大腦”片區星級衛生院等未來智慧場景;打造了全方位、立體化、閉環式“網絡 + 網格”的數字治理模式和視頻管理系統等未來治理場景。在基礎場景和低碳場景中,深化發展特色智慧水產養殖業;建立電子商務系統,植人創客基地、童裝攝影、創意秀場、電商直播等新興業態;同時建設濱湖六村智慧標識系統、智慧物流網絡工程、智慧停車場等便民服務設施,打造市-區-村(片區)三級數字化管理平臺,對濱湖六村數字建設進行全方位、系統性的重塑,形成吳興區溇港農耕智富新畫卷(表1)。
3.4未來鄉村的場景化實施成效和運營機制
3.4.1吳興區未來鄉村場景化實施成效。吳興區鄉村建設成效顯著,在生態化方面,實現全市域公交“純電動化、一票制、移動支付”全覆蓋、生活污水治理逐步全覆蓋、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全覆蓋等。在人本化方面,根據當地文化歷史資源,因地制宜地嵌人公文化空間,每個片區行政村都配置了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衛生服務站、農村文化禮堂,關注“一老一小\"弱勢群體的活動空間和健康、娛樂配套服務設施。各片區行政村實現美麗庭院創建全覆蓋,區(縣)級美麗庭院超過 80% ,完成“四好農村路\"覆蓋網建設(鄉村通硬化路比例100% 、客運公交通車比例 100% 、直接通郵比例 100% 、物流配送網點覆蓋率 100% 、農村公路養護比例 100% )。實現片區人本化場景的高質量提升。在數字化方面,推動“數字鄉村一張圖”鄉村治理數字化平臺建設,在每一個區域都設立了一個覆蓋產業發展、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農村公共服務等內容的鄉村治理數字化村級平臺,建有5G基站、智慧停車場、智能快遞柜、智能導覽牌等智慧服務設施。同時培育了省級數字農業工廠建設試點4個,數字化種養基地23個。探索出了“資源資本化運作 + 多元資本運營”特色發展模式,實現規劃、建設、治理、經營一體化發展。
表1“濱湖六村”未來鄉村樣板片區智慧場景建設
3.4.2吳興區未來鄉村建設運營機制。在政府的扶持和指導下,鄉村通過建立農民合作社或企業合作社,推動了鄉村資產的增值和效益的提升。這種模式有助于實現鄉村資源的有效管理和運營,從而達到資產的持續增長和價值的最大化[40]。吳興區未來鄉村建設發展成效顯著,離不開建設運營機制的實施。根據“運營前置”理念,結合吳興區未來鄉村發展特色,因地制宜構建一套可復制、可推廣的運營模式,倡導“資源入庫、規劃先行”“形象入市、專業支撐”“聯營共建、智慧管服”的原則。根據運營落地性訪談結果,明確提出? *N+N…N+1′′…1+N′′ 的運營模式,構建吳興區未來運營場景(圖6)。同時,為確保運營機制持續性推動,吳興區建立了場景運營評價機制和村莊運營評價考核辦法,適時開展評價考核,包括運營模式、資源轉化、文化傳承、數字化建設、村民利益等方面成效,以評價結果推進建立鄉村運營主體的優勝劣汰。建立示范激勵機制和數字化運營機制,完善政策環境保障,制定返鄉創業系列政策,健全多元化人才專項補貼資金分配機制,鼓勵社會創新創業。建設了一批高素質鄉村人才隊伍,加強后備人才培養,推動鄉村人才振興,確保未來鄉村場景更新與發展。
4結論
未來鄉村建設是推動浙江省實現中國式現代化鄉村的關鍵策略。該研究圍繞場景理論視角下吳興區未來鄉村建設展開了探討,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未來鄉村建設研究的不足。研究構建了“兩類兩套”指標體系,打造了生態化發展驅動的“低碳場景”人本化出發的五大“基礎場景”,數字化保障的三大“完善場景”,基于各類舒適設施的集成與文化價值的融入,實現吳興區未來鄉村七大美麗鄉村樣板片區建設。從現有的研究成果來看,場景理論在高品質未來鄉村建設中得到進一步豐富,更加重視非物質空間的探索,依托數字技術、現代農業、運營機制和指標體系的保障,該研究總結出一套基于鄉村自身特色的實踐路徑,為中國鄉村振興注人新動力,為鄉村建設的探索提供了可借鑒、可推廣的思路,助力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和未來鄉村發展新藍圖。
參考文獻
[1]潘家恩,杜潔.中國鄉村建設研究述評[J].重慶社會科學,2013(3):48-54.
[2]浙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EB/0L].(2018-08-19)[2024-04-17].https://vww.zj.gov.cn/art/2019/8/19/art_1678454_37135586.html.
[3]浙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浙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開展未來鄉村建設的指導意見[J].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報,2022(Z4):28-32.
[4]周詳,成玉寧.基于場景理論的歷史性城市景觀消費空間感知研究[J].中國園林,2021,37(3):56-61.
[5]LLOYDR,CLARKTN.The cityasan entertainment machine[M]//GOTHAMKF.Research in urban sociology,6: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ur-banredevelopment.Oxford:JAI/Elsevier,2001:357-378.
[6]吳軍.城市社會學研究前沿:場景理論述評[J].社會學評論,2014,2(2):90-95.
[7]SILVER D,CLARK T N.The power of scenes:Quantities of amenities andqualities ofplaces[J].Cultural studies,2015,29(3) :425-449.
[8]曹志奎,陳雪螢,武前波,等.場景理論框架下的未來鄉村建設要素與場景類型研究:以杭州市桐廬縣大路村為例[J].規劃師,2022,38(12):125-130.
[9]陳波.基于場景理論的城市街區公共文化空間維度分析[J].江漢論壇,2019(12):128-134.
[10]王慧玲,竇銀娣,李伯華,等.場景理論視角下的傳統村落文化空間建構研究:以江永縣蘭溪村為例[J].資源開發與市場,2023,39(10):1373-1382.
[11]饒冠俊.基于多重理論耦合的未來社區教育場景構建價值與行動路徑[J].職教論壇,2024,40(6):93-99.
[12]邊媛,舒麗莎.場景理論視域下紅色檔案資源開發利用優化路徑[J].中國檔案,2024(2):72-74.
[13]湯誠,劉曉霞,王春迎.場景理論視域下的“ + 城市公共閱讀空間”營建[J].圖書情報知識,2023,40(4):10-18,31.
[14]余麗蓉.城市轉型更新背景下的城市文化空間創新策略探究:基于場景理論的視角[J].湖北社會科學,2019(11):56-62.
[15]王峰,溫陽.場景理論視域下鄉村體育旅游融合的理論邏輯、發展困境與紓解路徑[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24,43(1):93-99.
[16]李軍,張晏齊“千萬工程\"經驗助推鄉村建設的歷史邏輯與實踐路徑[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24(2):16-26.
[17]黎玲.鄉村文旅融合對游客滿意度的影響研究:基于場景理論的實證分析[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21(4):100-104.
[18]曾文革,高穎.數字鄉村治理的風險場景及規制路徑[J].人文雜志,2023(12):109-118.
[19]余佳.場景營造與城市近郊特色小鎮建設[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77(2):30-40.
[20]陳椿萍,李碧珍.數字技術體育應用場景理論創新的演進軌跡及其實踐[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4,40(2):169-176.
[21]陳曦,宮承波.場景理論視野下智能音頻用戶體驗模型探究[J].當代傳播,2021(2):89-92.
[22]許孝君,程光輝,王露,等.基于場景理論的移動電商信息服務生態系統形成機理研究[J].情報科學,2023,41(10):32-39.
[23]劉維尚,何妍,郭綺涵,等.基于場景理論的工業遺產文創產品設計研究[J].家具與室內裝飾,2023,30(10):64-70.
[24]嚴力蛟.浙江未來鄉村建設的探索與思考[J].新農村,2022(6):5-7.
[25]專題調研組.總結推廣浙江“千萬工程\"經驗推動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走深走實[J].求是,2023,66(11):15-22.
[26]張雁.鄉村振興背景下上海未來鄉村社區頂層規戈貼戰略思考[J].上海城市規劃,2022(3):143-148.
[27]湯淇皓.全鎮域推動未來鄉村低碳場景實踐:以低碳鄉鎮試點臨安區太湖源鎮為例[J].浙江經濟,2024(1):76-77.
[28]王怡.生活方式下鄉與價值博弈:一項基于青年自發參與未來鄉村實驗的研究[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40(4):22-34.
[29]祝立雄,葉波,鄭良燕.共同富裕視角下杭州市蕭山區建設城郊型未來鄉村探索與實踐[J].浙江農業科學,2023,64(7):1624-1628.
[30]吳軍,特里·N.克拉克.場景理論與城市公共政策:芝加哥學派城市研究最新動態[J].社會科學戰線,2014(1):205-212.
[31]特里·N.克拉克,李鷺.場景理論的概念與分析:多國研究對中國的啟示[J].東岳論叢,2017,38(1):16-24.
[32]李勤,呂雙寧,武仲豪,等.場景理論下傳統村落文旅空間品質評價體系研究[J].北京建筑大學學報,2024,40(2):24-32.
[33]武前波,俞霞穎,陳前虎.新時期浙江省鄉村建設的發展歷程及其政策
[34]武前波,何嘉瑩.城鄉融合發展背景下浙江省未來鄉村建設及其推進機制[J].浙江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23(1):75-82.
[35]吳清秀.產業生態化與美麗鄉村建設的互動發展思考[J].農業經濟,2019(9):45-46.
[36]崔凱,馮獻.我國農業農村信息化的階段性特征與趨勢研判[J].改革,2020(6) :125-135.
[37]劉小麗.基于人本視角的鄉村建設“四位一體\"路徑探索[J].規戈師,2023,39(4) :108-113.
[38]新華社.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數字鄉村發展戰略綱要》[EB/OL].(2019-05-16)[2024-04-17].http://www.gov.cn/zhengce/2019-05/16/content_5392269.htm.
[39]曾億武,宋逸香,林夏珍,等.中國數字鄉村建設若干問題芻議[J].中國農村經濟,2021(4):21-35.
[40]唐鈺汗.鄉村運營理念下的鄉村發展模式構建探索[J].價值工程,2017,36(9) :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