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12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25)12-0238-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5.12.053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ResearchontheProtectionand DevelopmentofAgriculturalCultural HeritageintheContextofRuralRevitalization:A CaseStudy )f the Qitai Dryland Agricultural System in Xinjiang
WANG Qian-qan,MA Ying1,SUXiang-uietal(1.ScholofPublicAdministraion(SchoolofLaw),Xiji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Urumqi,Xig8o;.angeetComieofteianHeartCaus,XigAgriculuralUnivesity,UruiXig )
AbstractByemployingtheESTand SWOTmodel,ananalysisisonductedfromthedimensionsofnationalpolicy,economy,society, technologysllrsdasofdaliai proposedtopromoteteprotectioandevelopmentoftedrylandagicuuralsysteinQitaiXinjang:driveteintegationdevel mentofindustrsptieedustlisucturegocalviotalpotedcetapaciistat uraldisastersisearesoftologcaliovatioduiateiotiealtsferotetiofiagdpootee inheritanceaddevelopentoflureTeseahistoacliatetherotectioaddvelopentoftedylndagluralsiQi tai,Xinjiang,and to support the 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
KeywordsXinjangQitaidrylndgriculturalsystem;Ruralevitalation;Agiculturalculturalhritag;rotetionandevelopnt model;SWOT model
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加強鄉村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傳承與創新發展,強化農業文化遺產、農村非物質文化遺產挖掘整理和保護利用[1]。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作為農耕文明的代表,不僅為現代農業生態轉型奠定了基礎,也逐漸成為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2]。奇臺縣作為新疆的重要農業區域,其旱作農業系統具有獨特的歷史、文化和生態價值[3]。新疆奇臺旱作農業系統始于西漢,歷經千年發展,成為新疆農業文化的一個主要發源地[4]。在國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新疆奇臺旱作農業系統面臨著新的發展契機[5]。一方面,政策的支持為其發展提供有力保障。農業農村部印發的《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管理辦法》提出強化農業文化遺產保護,推動農業文化傳承,保護農業生態,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農業農村廳高度重視農耕文化的保護管理,組織開展保護、繼承、發掘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申報工作。另一方面,經濟的發展為奇臺旱作農業系統的升級提供資金支持。2023年新疆地區全年實現生產總值19125.91億元,其中農業總產值2742.24億元,比上年增長 6.3%[7] 。然而,在全球變暖及城鎮工業污染日益嚴重的背景下,奇臺旱作農業系統面臨著嚴峻的水土矛盾突出、種糧效益不高、產業化程度偏低、農民增收面臨“天花板”等現實問題[8]?;诖?,筆者運用PEST與SWOT模型對奇臺旱作農業系統進行分析,有助于明確優勢、劣勢、機遇和威脅,為奇臺旱作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發展提供科學的策略。
1PEST模型分析
PEST是一種從政治、經濟、社會、技術4個維度來評價宏觀環境的方法[9]。運用PEST模型有助于深入理解和預測外部環境對新疆奇臺旱作農業系統的可能影響,進而為制定相應的保護與發展戰略和對策提供依據。
1.1政治環境分析在國家政策層面,近年來一系列強農惠農政策陸續出臺,如農業補貼政策不斷優化,涵蓋了耕地地力保護補貼、農機購置補貼等方面,為奇臺縣旱作農業的發展提供了直接的資金扶持與政策導向。奇臺縣積極響應并深人落實國家鄉村振興戰略,不僅加大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積極組織相關部門與農業科研機構、高校等建立合作關系,以獲取更多的技術支持與人才資源,為農業現代化發展提供智力保障。例如,2022年7月13日,新疆奇臺小麥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在奇臺麥類試驗站正式揭牌成立。這個中心的成立是為了響應奇臺國家現代農業(小麥)產業園的創建,采取院縣共建模式,由奇臺縣人民政府與新疆農業科學院共同打造,旨在成為新疆農業科技創新的樣板。
2024年,奇臺縣計劃實施中央耕地建設與利用專項資金下達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約 866.67hm2 ,其中新建約400.00hm2 ,改造提升約 466.67hm2 ,總投資3854萬元。在項目推進過程中,當地政府建立了完善的項目監督與管理機制,確保專項資金專款專用,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嚴格按照規劃設計進行施工,保障項目質量與進度。同時,政府還積極協調各部門之間的協作,水利部門保障農田水利設施的規劃與建設,交通部門負責完善農田周邊的道路網絡,以便于農產品的運輸與農業機械的通行。這些舉措將極大地改善奇臺旱作農業的生產條件,提升土地質量和抗災能力,為旱作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奇臺縣種植業“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堅持“全域綠色、部分有機”發展理念,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政策的引導下,鼓勵農民采用綠色生態種植模式,減少化肥、農藥的使用量,推廣生物防治病蟲害技術。政府通過設立綠色農業發展專項資金,對采用綠色種植技術的農戶給予獎勵與補貼,推動農業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圍繞“穩糧、強種、增飼草、興特色”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在穩定糧食產量的基礎上,加大對特色農產品種子研發的投入,引進優良品種,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推進農牧結合、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政府積極扶持農產品加工企業的發展,給予稅收優惠、貸款貼息等政策支持,促進農產品的深加工與增值。同時,大力發展鄉村旅游,以奇臺旱作農業文化遺產為依托,開發農業觀光、農事體驗等旅游項目,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樹強“綠色奇臺、綠色農業”品牌形象,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建成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
1.2經濟環境分析在當前經濟形勢下,隨著居民生活水平的顯著提高以及消費觀念的持續轉變,市場對于奇臺旱作農產品的需求態勢正發生著深刻變化,呈現出日益多元化和高端化的顯著趨勢。
一方面,在健康消費理念的驅動下,居民對綠色、有機農產品的需求處于不斷增長的態勢。奇臺旱作農業系統憑借其獨特的不澆水、不施肥,且實行輪作、休耕制度的天然優勢,所生產出的農產品完美契合綠色、有機的嚴苛標準,自然而然地受到廣大消費者的高度青睞。值得一提的是,奇臺縣所產出的小麥具有皮薄、肉厚、質白、顆粒飽滿的優良品質,其蛋白質含量高、柔韌性佳、出粉率高,正是基于這些卓越特性,近年來奇臺縣有機小麥在市場上的需求以每年 15% 的速度持續增長,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展現出較高的競爭力,成為當地農業經濟的重要增長點。
另一方面,消費者對于特色農產品的需求也在與日俱增。奇臺縣捕捉到這一市場趨勢,積極通過大力發展特色種植產業予以回應,例如種植胡蘿卜、制種黃瓜、棘椒等特色作物,這些特色農產品不僅有效滿足了市場對特色農產品的多樣化需求,極大地豐富了市場供應品類,同時也為當地農民開辟了新的增收渠道,成為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新動力。此外,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電子商務在農業領域的應用日益廣泛,奇臺旱作農產品也順勢搭乘這一時代快車,其銷售渠道得到不斷拓寬,市場覆蓋范圍從本地逐步向周邊地區乃至全國范圍不斷延伸拓展,進一步提升了奇臺旱作農業的經濟影響力和市場輻射力,為奇臺旱作農業系統在現代經濟格局中的持續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
1.3社會環境分析農戶對新疆奇臺旱作農業系統有著較高的認知度,傳統農業模式不僅是農戶生活的依托,更是承載著深厚歷史文化價值的珍寶。根據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有60.3% 的農戶積極表示愿意投身于旱作農業生產,繼承和發揚祖輩們流傳下來的耕作方法與技術。老一輩的農戶通過親身實踐和口頭傳授,將這些傳統技藝傳遞給年輕一代,確保旱作農業系統的持續發展。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不斷推進和農業文化遺產保護意識的增強,越來越多的農戶開始認識到旱作農業系統的重要性,并主動參與到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中。
為了守護這一寶貴的農業文化遺產,奇臺縣也實施了一系列保護措施。一方面,通過舉辦“開犁節”等傳統農耕文化活動,不僅吸引了眾多游客和當地農戶的廣泛參與,還加深了人們對旱作農業歷史和文化價值的理解。另一方面,奇臺縣強化了對旱作農業系統的生態保護,制定了相應的保護規劃和管理辦法。通過實施圍欄禁牧等有效措施,成功地維護了當地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穩定性。
1.4技術環境分析奇臺縣西北灣鎮的萬畝麥田采用“智能”冬灌技術,農民只需通過手機軟件即可控制灌溉裝置,有效利用雨洪資源,實現高效節水灌溉,利用農田水分儀對土壤水分及面積灌溉量進行監測,并能通過遙控閥門進行澆水施肥。以前農戶需要開關多個水閥澆水,現在一部手機就解決了灌溉問題?!爸悄堋倍嗉夹g能夠對每個時間段內的面積灌溉量進行統計,從而實現精準灌溉,有效節約水資源,在使用“智能”冬灌的地區,每 1hm2 土地平均節約 22.5% \~30.0% 水資源[10]。現已在本地推廣了一套節水機械灌溉裝置,并建立了2座智能農業監測中心。在農村電氣化進程中,農村電氣化為智慧農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以科技創新帶動農業提質增效。
2 SWOT模型分析
SWOT分析法是一種策略規劃工具,通過對優勢、劣勢、機遇、威脅4個方面進行綜合分析[」,在新疆奇臺旱作農業系統中,可以全面了解新疆奇臺旱作農業發展的現狀和未來趨勢,為制定科學合理的發展策略提供支持。
2.1優勢分析奇臺縣擁有豐富的光熱資源和水土資源,平均海拔 1700m 左右,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利于農作物積累養分,提高農作物品質。同時,農戶利用局部復雜的地勢與垂直帶的氣候條件,在不同海拔地區實現適合的農作物播種,探索出多種傳統農業生產方式??刻斐燥埖霓r業生產方式節約水資源和農業投人成本,減少了對環境的污染,符合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奇臺縣以此為依托進一步打造江布拉克國家5A級旅游景區萬畝旱作休閑觀光農業,推進農耕文化和旅游業深度融合發展。通過產業融合,奇臺縣實現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繁榮,為奇臺旱作農業系統的保護與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2.2 劣勢分析
2.2.1灌溉設施不完善。奇臺旱作農業主要依靠天然降水,但在全球氣候變化影響下,降水的不確定性增加,在干旱年份,缺乏有效的灌溉設施可能導致農作物減產甚至絕收,奇臺縣有近 30% 的旱作農田存在灌溉設施不完善的問題, 25% 的農田周邊道路難以滿足現代農業生產的需求。
2.2.2產業發展不均衡。一方面,種植業在旱作農業系統中占據主導地位,但其他產業如林業、畜牧和副業的發展相對滯后。以畜牧業為例,雖然奇臺旱作農業系統探索出作物種植-留茬地放牧種植模式,但由于缺乏現代化的養殖技術和管理經驗,畜牧業的發展規模和效益有限。另一方面,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相對滯后,產業鏈較短,附加值不高。奇臺縣雖然是自治區最大的商品糧生產基地,但小麥年加工能力僅為40萬t,與龐大的糧食產量相比,加工能力明顯不足。
2.3機遇分析奇臺縣積極響應國家政策,加大對產業的扶持力度。一是優化特色種植業。深入實施優勢特色綠色農業提質增效行動計劃,引導加工企業與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專業大戶等經營主體對接,大力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二是促進現代種子產業的發展。建立以小麥為主要原料的優良品種繁育基地,成為全疆規模最大的優質種子生產基地。在與自治區農科院的技術合作下,形成引進、繁育和推廣一體化的優良品種繁育系統,使優良品種的純度得到明顯的提升,同時也使過去的品種多、亂、雜的狀況得到改善,突出優勢品種,形成了規模集中種植。三是做強牛肉和羊肉產業。以西門塔爾、安格斯品種的肉牛及德美品種的肉羊為核心,通過自繁自育與引進國際優良品種相結合的方式,廣泛推行人工授精和胚胎移植等先進技術,以提升肉牛和肉羊的繁殖育種效率。四是提升糧油產業。推動并協助半截溝腰站子豐裕合作社、吉布庫鎮天匯農牧業合作社、華麥新糧等企業主體加速推出多樣化品系的專用配方粉,以增強糧食的本地加工轉化能力,提升其經濟效益。五是大力促進小麥旅游產業的發展。特別是江布拉克萬畝旱田,政府依托新疆奇臺旱作農業文化遺產被農業農村部認定為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機遇,致力于將江布拉克打造成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發展萬畝旱作休閑觀光農業,促進農業文化與旅游業的深度融合。
2.4威脅分析隨著農業產業化的快速發展,奇臺旱作農產品面臨著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壓力。一方面,來自國內其他地區的優質農產品不斷涌人市場,對奇臺旱作農產品的市場份額構成挑戰。例如,我國東部地區的一些農業發達省份,憑借先進的農業技術和規?;a,生產出大量高品質的農產品,在市場上具有較強的競爭力。以小麥為例,東部地區的小麥品種在產量和品質上與奇臺小麥不相上下,而且在品牌建設和市場營銷方面更加成熟,這使得奇臺小麥在市場競爭中面臨較大壓力。另一方面,國際農產品市場的開放也給奇臺旱作農產品帶來了沖擊。隨著我國對外開放水平的持續提升,國內市場上出現了越來越多的進口農產品。國外農產品在價格、品質和品牌方面具有一定優勢,對奇臺旱作農產品的銷售產生了影響。例如,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家的小麥在國際市場上具有較高的知名度和競爭力,其價格相對較低,品質也較為穩定,這對奇臺小麥的出口和國內銷售都構成了威脅。此外,威脅還體現在特色農產品領域的市場競爭壓力。奇臺特色種植面臨市場需求相對較小、市場開拓難度大、周邊縣(市、區)同類產品競爭、全球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可能導致的生物多樣性減少、破壞旱作農業生態平衡等多重挑戰。
3推動新疆奇臺旱作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發展策略
3.1促進產業融合發展的模式,優化產業鏈結構
3.1.1推動農業與旅游業的深度融合。開展農耕文化研學旅行,讓游客親身參與傳統農業生產過程,增強對旱作農業文化的理解和體驗,加強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旅游服務質量,打造更加完善的旅游產業鏈。
3.1.2推進農業與加工業的融合發展。加大對農產品加工企業的“奇臺面粉”“腰站子”“兒娃子”“郁濃香”等糧油品牌的扶持力度,提升糧油產業的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利用奇臺小麥的優質品質,開發特色面食、糕點等食品,拓展市場渠道,積極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加強農產品加工企業與種植戶的合作,建立穩定的利益聯結機制,促進農業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3.2 強化生態環境保護,增強抵御災害能力
3.2.1建立氣候變化監測體系。實時監測氣溫、降水等氣象要素的變化,評估氣候變化對旱作農業生產的影響,制定適應氣候變化的農業生產策略,如調整種植結構、推廣耐旱作物品種、加強農田水利建設等,提高旱作農業系統的抗災能力。
3.2.2加強工業污染治理與生態修復。與周邊縣(市、區)合作,共同治理工業污染,減少對奇臺旱作農業系統的生態環境影響,開展土壤污染修復和水資源保護研究,探索有效的污染治理技術和生態修復方法,提高土壤質量和水資源的清潔度,提升對生態保護的認識教育,增強農民及企業環保觀念,協同維護旱作農業生態系統的環境質量。
3.3提升科技創新意識,培育創新人才
3.3.1推進農業現代化技術的應用。加大對智能化滴灌系統、無人機植保等現代農業技術的推廣應用[12],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質量,開發適合奇臺旱作農業系統的農業機械和設備,提升農業生產機械化程度,強化農業信息化基礎設施,借助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推動農業生產向精準管理和智能決策方向發展。
3.3.2深化良種繁育技術合作。進一步加強與自治區農科院等科研機構的合作,開展小麥、玉米等主要農作物的良種繁育研究,培育更多適應奇臺自然環境的優良品種,探索其他農作物的良種繁育技術,提高特色農產品的品質和產量,加強農業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為奇臺旱作農業系統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人才支撐。
3.4強化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促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3.4.1深入挖掘奇臺旱作農業系統的文化內涵。開展對旱作農業系統的歷史、傳統生產方式、民俗文化等方面的研究,整理和保護相關的文化遺產,通過舉辦文化展覽、民俗活動等形式,展示奇臺旱作農業系統的獨特魅力,增強公眾對新疆奇臺旱作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
3.4.2探索文化傳承與創新的有效途徑。將傳統農耕文化與現代文化元素相結合,開發具有創新性的文化產品和旅游紀念品[13]。推動農民與藝術家之間的協作,創作以旱作農業為靈感來源的藝術作品,進而促進農業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強化對年輕一代的農業文化教育,激發農戶對旱作農業的興趣和熱情,確保農業文化的持續傳承,從傳承人的視角促進農戶的參與。
4結論
在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新疆奇臺旱作農業系統的保護與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該研究通過PEST與SWOT模型分析,揭示了奇臺縣豐富的光熱資源和優越的自然條件,同時指出其面臨的灌溉設施不完善、產業發展不均衡等挑戰。研究建議為保護與發展奇臺旱作農業系統,應采取促進產業融合發展的模式,優化產業鏈結構;強化生態環境保護,提高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提升科技創新意識,培育創新人才;強化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促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這些策略的實施將有助于奇臺縣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
參考文獻
[1]新華社.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學習運用“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經驗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意見[EB/0L].(2024-02-03)[2024-11-11].https://www.gov.cn/zhengce/202402/content_6929934.htm.
[2]伽紅凱,盧勇.農業文化遺產與鄉村振興:基于新結構經濟學理論的解釋與分析[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1(2):53-61.
[3]章琳麗,白祥.農業文化遺產地居民對旅游發展的感知研究:以新疆奇臺旱作農業系統為例[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1,32(7):87-91.
[4]宋良壁,姚吉文,程勇.天山麥香家的味道探訪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新疆奇臺旱作農業系統[J].中國民族,2024(5):74-79.
[5]劉雅,王孺杰.書寫好中華民族故事的新疆篇章走進新疆的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國家歷史文化名城[J].中國民族,2024(5):51.
[6]農業部辦公廳.農業部辦公廳關于印發《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管理辦法(試行)》的通知[J].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公報,2014(6):13-15.
[7]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統計局,國家統計局新疆調查總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202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EB/0L].(2024-04-01)[2024-11-11].https://www.xinjiang.gov.cn/xinjiang/tjgb/202404/78f1b33dcaa94a9b83a8d291d0ff0461.shtml.
[8]李梓萌,歐陽欣伊,宋嘉寶,等.新質生產力賦能鄉村振興的優化路徑:以廣東省為例[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4,35(24):185-188.
[9]唐璦彬,劉彬霞,何紫萌.廣西蒼梧縣農文旅融合現狀與優化對策研究:基于SWOT-PEST分析模型[J].商展經濟,2024(20):70-74.
[10]先進科技助力奇臺縣西北灣鎮萬畝麥田實現“智能”冬灌[EB/OL].(2022-11-07)[2025-05-07].https://cn.chinadaily.com.cn/a/202211/07/WS6368a553a310ed1b2aca5d9a.html.
[11]王玲,曾江輝.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湖北省辣椒產業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基于SW0T分析[J].延邊大學農學學報,2025,47(1):115-119.
[12]何澤軍,蘭夢圓,梅付春.加快發展智慧農業大力提升生產效能[J].農村·農業·農民,2025(4):13-14.
[13]趙琳琳,孫夢夢.新文創背景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路徑探究[J].文化學刊,2025(1):168-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