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下午,內,吆喝聲、叫賣聲、討價還價聲不絕于耳,煙火氣撲面而來。
“以前沒有固定攤位,天天想著怎么才能占個顯眼的好攤位,有時候還因為占攤位和別人爭執。現在好了,有了自己的攤位,晚來會兒也不著急了…….”在便民服務攤點的一個攤位上,賣水果的王小良一邊忙著給顧客稱重一邊說。
不久前,工作人員深入基層,來到開展走訪調研時,不少流動攤販向工作人員傾訴找攤位的難處。小小的攤位,看似微不足道,卻承載著一個個家庭的生計與希望,維系著他們的生活。
經了解,該處地段有很多流動攤販占用人行道,造成臟亂差、道路擁擠的現象,讓城管部門的工作陷入兩難境地:單純采取“管”的手段,不僅難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也無法滿足攤販的生存需求,反而加深了城管和攤販之間的矛盾,令執法和管理工作更加被動。
于是,將這一問題納人“我為群眾辦實事”的重要內容,依據“發現問題、推動整改、促進發展”的閉環監督機制,第一時間將流動攤販找攤位難的問題反饋給縣城市管理執法局,并明確要求其因地制宜,盡快規范攤位管理。
“流動攤販的經營情況各不相同,有的專門逢大集來擺攤,有的只做早市生意,有的則專注于晚市。如何在充分利用現有攤位資源的基礎上,最大限度地滿足不同攤販的需求,是我們必須要破解的難題。”靖邊縣城市管理執法局相關負責人在接到任務后,深感責任重大。
為了維護城市道路整潔和市容環境,同時規范早夜市經營秩序,靖邊縣城市管理執法局等相關單位積極行動,結合“地攤經濟”的創新思路,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辦法:采取定點劃線,明確攤位位置;實行限時經營,合理規劃經營時間;推行攤販自治,充分調動攤販的積極性;加強城管巡查監管,確保管理有序。
靖邊縣通過設置便民早夜市等疏導點,嚴格落實“721”工作法( 70% 的問題用服務手段解決、 20% 的問題用管理手段解決、 10% 的問題用執法手段解決),讓管理部門主動轉變角色,從單純的管理者變為貼心的服務者,真正為流動攤販、果農菜農創造了良好的經營環境。
在的有力監督和相關部門的共同努力下,曾經困擾流動攤販和城市管理者的難題終于得以破解。這一轉變不僅改變了攤販的經營環境,也重塑了城市的管理秩序,更為居民的生活帶來了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
如今,在龍升路便民服務攤點,兩座嶄新的遮陽棚搭建了起來,為攤販和顧客遮擋烈日;130個圍樁整齊排列,清晰劃定攤位區域;1座臨時公廁的設立也為攤販和顧客提供了便利。此外,相關部門還在積極規劃1處臨時停車場,進一步完善服務攤點的配套設施。而在建安路、長城路、濱河路及老車站附近,160余個攤位有序設置,基本滿足了全縣各大居民區的日常生活所需,也解決了縣內果農菜農的銷售難題,真正讓“為民辦實事”落到了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