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作是小學階段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受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部分教師仍習慣采用單一、機械化的教學方式,期望讓學生通過積累或模仿的方式完成寫作任務,這種缺乏趣味性、探究性的教學方法難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影響整體教學的質量。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教師可以應用支架式教學,為學生的學習適當提供線索或提示作為支架,讓學生通過支架一步步地攀升,逐漸發現和解決學習中的問題,掌握所學知識,在更具自主性的課堂中實現深層次發展。
一、支架式教學概述
1.支架式教學的內涵
支架式教學基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指的是教師在教學時應該為學生提供一種有利于理解知識的支架,并借助支架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教學內容。教師要為學生提供適當的引導、支持和幫助,如同建筑施工中的“腳手架”,輔助學生逐步攀登知識高峰。隨著學生能力的提高,支架逐漸撤離,促使學生實現自主學習,提高問題解決能力,成長為一個獨立的學習者。
2.應用支架式教學的意義
支架式教學主張以學生為中心,教師作為指導者和支持者,而不是傳統的知識傳授者。將此種教學方法應用于小學語文習作教學中,具有以下重要意義。
(1)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
在傳統的小學語文習作教學中,學生常因任務難度較大而心生畏難情緒,進而抵觸寫作。支架式教學能夠改變這一困境,教師通過搭建各類支架,巧妙地將復雜的寫作任務拆解成一個個學生易于上手的小任務。在逐步完成這些小任務的過程中,學生能夠不斷收獲成就感,將點燃他們內心對寫作的熱情,從而有效激發寫作興趣,調動主動學習知識的積極性。
(2)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
在搭建支架的過程中,無論是分析范文的結構,還是運用思維導圖、提綱來構思文章,學生都需要遵循一定的條理和順序。搭建支架能夠促使學生學會有條理地組織素材,按照合理的邏輯順序呈現內容。長此以往,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能在一次次的習作訓練中得到潛移默化地鍛煉與發展。
(3)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
支架并非直接給予學生答案,而是為學生提供引導與支持。在支架的輔助下,學生需要自主探寫作方法,主動思考如何選材、怎樣布局等問題,在此過程中其探究能力和思維能力將得到深層次發展。同時,教師可以搭建評價支架,組織學生自評和互評,讓學生在相互交流、協作中深入探究寫作的奧秘,不斷完善自己的寫作內容。這種自主探究與合作探究相結合的學習模式,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探索空間,有利于提高其探究能力。
二、基于支架式教學的小學語文習作教學實踐
支架式教學強調學習過程不是學習者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積極建構知識的過程。對此,教師應該為學生的學習搭建支架,突出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發展。下面,筆者將結合實際案例具體闡述小學語文習作教學中支架式教學的應用策略。
1.搭建閱讀支架,把握習作主題
習作與閱讀密不可分。想要寫出好的文章,需要學生積累豐富的閱讀材料,掌握閱讀技巧,從而提高習作的質量。對此,在開展習作活動前,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了解習作主題,使其明白應該怎樣構思、如何描寫,教師可以應用支架式教學,引導學生廣泛涉獵與習作主題相關的文本素材,并以此作為支架,通過分析這些文本的結構、內容側重點,讓學生汲取靈感,明晰習作方向。這樣,在閱讀支架的輔助下,學生能夠從閱讀文本的內容、過程、收獲等方面著手構思,從而精準把握習作主題,避免習作的盲自性。
例如,在教學統編版《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以下統稱“教材”)六年級下冊“習作:家鄉的風俗”時,學生在學習中需要借鑒本單元介紹風俗的方法,寫一寫自己參加風俗活動的經歷,學會抓住重點,寫出活動現場的情況和自己的感受。在課堂導入階段,教師可以利用本單元中的《北京的春節》這篇課文作為素材,引導學生分析課文的結構和敘事順序,并借助思維導圖或圖表的方式梳理課文的脈絡,在整理、歸納的過程中加強學生自主建構的能力。隨后,教師呈現如表1所示的表格來幫助學生梳理課文。

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填寫表1,對《北京的春節》這篇課文進行細致剖析。在閱讀支架的輔助下,學生能夠在完成表格的過程中,逐漸明晰課文按照時間順序展開描寫,掌握詳略得當地展現老北京人過春節時的風俗的寫作手法。隨后,教師引導學生類比遷移,思考自己家鄉風俗活動的時間、具體內容,以及應該如何詳略得當地進行描述,為后續習作搭建穩固的閱讀支架,讓學生精準把握習作方向,明白要依據風俗活動的重要性和獨特性來安排文章內容,突出家鄉風俗的魅力。
2.搭建情境支架,豐富習作體驗
在習作教學中,教師可能會發現部分學生缺乏寫作積極性,對于教師提出的問題或任務不感興趣,導致這種情況的原因可能是教學活動缺乏趣味性,難以真正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為了解決這一問題,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習作時如何傳遞情感,教師可以應用支架式教學,通過設計問題、分享案例情境等方式搭建情境支架,借助支架使學生產生情感共鳴,提升教學趣味性的同時,讓學生在支架的輔助下厘清思路,在習作時能夠將情感融人文字,提高文章的質量。
例如,在教學統編版教材五年級下冊“習作:形形色色的人”時,選擇典型事例,通過語言、動作、外貌、神態、心理等描寫,具體地表現出人物的特點是本次習作教學的重點。在課堂導入階段,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師可以在班級內組織“猜猜他是誰”的游戲活動。在活動中,教師利用多媒體設備呈現出班級內某名學生的特點,如“班級里有這樣一名學生,他的眼睛大大的,在運動會上經常能夠看到他的身影,他樂于助人,是老師的好幫手、同學們的好榜樣”。隨后,教師讓學生根據這些特點進行猜想,找出這名學生。教師通過搭建情境支架,在引導學生根據特點猜測人物的過程中,能夠驅動學生反復琢磨文字描述中的關鍵信息,意識到人物所具備的特點。游戲活動結束后,教師可以提出問題:“你是怎樣依據線索來確定人物的?你認為怎樣寫才能夠突出人物的特點呢?”通過提問的方式,使學生對身邊同學的特點有更深刻的認識,逐步掌握如何精準捕捉人物關鍵特點的技巧,為后續寫作積累豐富且鮮活的素材,其寫作思路也在不知不覺中變得愈發清晰。為了幫助學生拓寬寫作思路,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播放校園生活的視頻,以此作為支架,讓學生尋找視頻中熟悉的身影及想要描寫的人物,如喜歡的老師、熟悉的朋友、學校工作人員等,為學生提供豐富的素材,使學生能夠在習作時信手拈來,輕松開啟創作之旅,將眼中所見、心中所感盡情傾灑于筆端
3.搭建構思支架,優化習作語言
在習作教學中,學生雖然能夠緊跟教師的步伐,但提筆寫作時仍然存在不知道如何優化語言的情況,導致其寫出的文章內容缺乏美感。對于這一問題,教師需要為學生搭建構思、創作的支架,讓學生在支架的輔助下順利統整內容,完成語言的優化,使文章更具可讀性。長此以往,學生能夠在支架的輔助下順利寫出高質量的文章,提高自身的習作水平。
例如,統編版教材四年級下冊“習作:我的動物朋友”旨在引導學生細致觀察動物,抓住動物的外形、習性等特點,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進行描述,展現出動物的可愛和靈動。教學伊始,教師可以展示一系列形態各異、萌趣十足的動物圖片,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接著,教師提出問題:“如果要向別人介紹你的動物朋友,你最先想到的是它的什么特點呢?是它毛茸茸的外表、獨特的生活習性,還是它與你之間那些溫馨、有趣的小故事?”通過問題支架,促使學生在腦海中快速勾勒出自己動物朋友的輪廓。隨后,教師在黑板上繪制一個簡單的思維導圖,以“我的動物朋友”為中心主題,分支包括“外形特點”“生活習性”“趣事分享”等,讓學生依據自己心中所想,將動物特點的相應關鍵詞填寫在分支上。有的學生在“外形特點”分支下填寫“雪白的毛發”“圓溜溜的眼睛”“三角形的耳朵”;有的學生在“生活習性”分支下填寫“白天愛睡覺”“夜晚愛奔跑、嬉戲”“喜歡吃魚”。這種可視化的思維導圖支架能夠輔助學生快速地梳理寫作思路,明確文章結構,讓他們明確應該從哪些方面入手描寫自己的動物朋友。當學生完成思維導圖信息填寫后,教師要進一步引導學生優化語言,并向其提供如下語言訓練支架。
支架1:雪白的毛發。
比喻:它那雪白的毛發似輕柔的云朵般蓬松柔軟,覆蓋在身上,為它增添了幾分圣潔和靈動。
擬人:它那雪白的毛發像是精心打理過的時尚披風,驕傲地展示著自己的獨特魅力。
支架2:圓溜溜的眼睛。
比喻: 。擬人:
支架3:三角形的耳朵。
比喻: 。擬人:
在語言支架的輔助下,學生能夠有意識地運用不同的修辭手法優化自己的語言表達。這樣層層遞進的構思支架,能全方位助力學生攻克寫作難關,讓他們筆下的動物朋友躍然紙上,文章也由此變得精彩紛呈,可讀性更強。
4.搭建評改支架,提高習作水平
評價是教學活動中的重要環節。習作教學的最后一個難點是讓學生以批判的眼光研讀自己的文章,并對其進行優化。在傳統的習作教學中,部分教師習慣直接對學生的文章內容進行打分,并未詳細地指出其在習作中存在的問題,導致學生難以發現自己的不足,缺乏優化文章的意識。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教師需要認識到文章評改的重要性,基于支架式教學為學生搭建評改支架,驅動他們在完成寫作任務后主動閱讀自己及其他學生的作品,以批判性的眼光對文章作出點評,從而在點評的過程中認識到自己文章的不足,從他人的文章中汲取優化的靈感。在評價的幫助下,學生能掌握高效的寫作方法,逐步提高自己的習作水平。
例如,在教學統編版教材四年級上冊“習作:推薦一個好地方”時,教師可以從本單元課文出發,以閱讀為支架帶領學生梳理自己文章的結構、描寫手法等關鍵要素,使學生思考有沒有把這個地方介紹清楚,有沒有把推薦的理由寫充分。學生完成初稿后,教師搭建互評支架,將學生分組,要求組員相互交換習作,依據之前所學的要點,從內容是否具體、描寫是否生動、結構是否合理等方面進行自評和互評,并標注出優點與不足。作為教學活動的引導者,教師需要進行巡回指導,及時解答學生在自評和互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引導他們深入理解評價標準,以幫助他們更好地完成習作評價。通過搭建評改支架,學生不再被動等待教師的評價,而是積極參與評價與被評價的全過程,不僅能提高自身的鑒賞能力,還能將學到的他人之長應用到自己的習作修改中,切實提高習作水平,讓習作教學的效果得到顯著優化。
綜上所述,巧用支架式教學能夠為習作教學開辟一條新路徑,讓學生在自主探究、相互學習中突破寫作瓶頸,實現習作能力的提高。筆者從四個方面闡述了支架式教學的實際應用方法,為小學語文習作教學提供參考。未來,筆者將持續探索、完善這一教學策略,為學生的習作保駕護航,助力他們在語文學習的道路上書寫更精彩的篇章。
參考文獻:
[1]聶麟園.“支架式教學”在小學語文習作教學中的實踐策略[J].科教導刊,2024(30):149-151.
[2]陳繼.基于支架式教學理論簡析小學語文習作教學方法[J].華夏教師,2023(31):48-50.
[3]羅杰.支架式教學理論下的小學語文習作教學研究[J].亞太教育,2022(18):149-151.
[4」林少英.“支架式教學”在小學習作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華夏教師,2022(13):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