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國際能源局勢錯綜復雜,國內“雙碳目標引領能源轉型革命,新型電力系統建設步伐加快,新能源接入大幅推進,沖擊性、波動性強的柔性負荷大幅增加。在此背景下,負荷管理已成為電力保供的重要措施,本文充分發揮新型電力負荷管理系統平臺支撐作用,打造網荷互動新模式。
一、負荷管理體系建設現狀
1.建設負荷管理體系是夯實電力負荷管理基礎的需要
新型電力系統建設背景下,負荷特性由傳統的剛性、純消費性,向柔性、生產與消費兼具型轉變,帶有“源”、“荷”雙重特征的新型負荷比重不斷上升。建設完備的負荷管理體系是增強新型電力系統調節能力、做好多元負荷管理的堅實基礎。
2.建設負荷管理體系是確保有序用電工作萬無一失的需要
2021-2022年迎峰度夏、迎峰度冬期間,各地負荷屢創新高,電力供需形勢嚴峻。2022年5月,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關于推進新型電力負荷管理系統建設的通知》,就加強電力運行調節,深化電力負荷管理工作進行部署。
3.建設負荷管理體系是保障需求響應順暢運行的需要
為推動電力保供從源隨荷動向源網荷互動轉變,激活需求側調節能力,需通過建立需求響應市場化機制,聚合工業、分布式能源、儲能、充電樁等資源,參與削峰需求響應、填谷輔助服務市場,保障電力供需平衡和電力市場運行,推動“源網荷”良性互動。
4.建設負荷管理體系是堅守民生用電安全底線的需要
通過新型電力負荷管理系統實現用電監控到戶,是加強用電安全管理,保證電網安全經濟運行、保障用戶用電安全、提高電力資源社會效益的重要措施,符合國家關于能源電力安全保供的決策部署。
二、基于新型電力負荷管理系統的網荷互動模式內涵
為進一步深化新型電力負荷管理系統在服務電力保供及支撐新型電力系統建設等方面的關鍵性作用,提升客戶用能服務水平,本文基于新型電力負荷管理系統,打造智慧網荷互動平臺,實現負荷資源看“全”、看“穿”、看“準”、看“透”,開展碳足跡管理服務,通過綠電生產推動轉型升級,打造國際國內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1.看“全”:首次打造“數圖”融合的全網級負荷資源庫,實現摸排無死角。
匯聚用戶側高精度負荷資源設備級采集監測數據,理清“站-線-變-戶-回路-設備”精細化動態拓撲關系,實現電網拓撲和負荷資源的動態映射,為掌握用戶側負荷調節能力及彈性程度奠定海量數據基礎。
2.看“穿”:率先實現秒級控制、高安全性負荷采控終端部署,實現監控無遺漏。
率先建成負管系統安全生產控制大區,創新縱向加密認證裝置、正反向隔離裝置應用,結合已有用戶變電站光纜資源復用,實現“最小成本采集、最大能力響應、高安全通信保障”。利用光纖專網通道及智能采集方案,實現用戶支路負荷全量遙測數據分鐘級采集,遙信變位數據實時上送,從主站下發控制命令到開關動作完成秒級響應。
3.看“準”:“靜態機理 + 動態預測”的可調能力評估模型,實現調控無誤差。
深入研究重點行業負荷機理模型,基于近百家典型企業調研成果,構建基于行業細分的潛力分析模型,根據用戶檔案及生產工藝數據,進一步精細分析用戶可調節負荷能力,按照響應時間、響應容量進行擬合評估,確保普查結果科學、精細、實用。
4.看“透”:創新客戶互動功能應用,提升用戶能源管理水平,實現服務全流程。
一是提供調控策略定制服務。利用“站-線-變戶”負荷管理“一張圖”開展可調潛力精準評估、負荷精準預測調控、負荷壓減效果分析等業務,為用戶提供最優調節策略。二是提供虛擬電廠服務,為用戶提供檔案管理、運行監測、效果評估等參與市場互動功能,支撐用戶參與需求響應、輔助服務獲得收益。三是提供智能運維服務,依托分支路負荷數據,為用戶提供實時監測、策略制定、工單管理等智能運維服務,減低用戶日常運維成本。四是提供碳服務,為用戶提供細顆粒度用戶生產碳排放軌跡評估,輔助形成產品碳標簽,支撐企業做好整體碳水平監測,滿足出口歐盟及產業鏈綠色發展的市場需求。
三、基于新型電力負荷管理系統的網荷互動模式建設成效
1.支撐有序用電及需求響應精準管控
通過新型電力負荷管理系統,實現重點用戶負荷監測,開展年度有序用電預案編制進行數據合理性驗證,執行負荷管理措施期間,保障執行過程在線監測、精準控制,為用戶執行效果提供測算依據,以最低成本達到負荷控制效果最優化,實現供用電雙方共贏。
2.支撐節約用電提質增效
聚焦工業、建筑、交通、農業農村、居民生活等各個領域,為政府和用戶提供負荷監測、需求響應、安全用電分析、能效賬單、能效診斷報告解讀等服務,推動各級政府和電力主管部門出臺支持激勵政策,提高居民參與節約用電積極性提升用能服務水平。
3.支撐優質服務保障民生
通過構建基于新型電力負荷管理系統的網荷互動模式,為“講政治,顧大局,保民生”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和隊伍支撐,發揮電力需求側管理保民生的作用,提升優質服務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