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2025.18.036
Research on Strategies to Enhance University Teachers' Psychological Identification with Quality Culture
WANG Yan
(Beijing Institute of Graphic Communication, Beijing )
AbstractThetraditionalqualityassurance methods thatrelymainlyonextemalconstraints urgently needtobetransformed intothe constructionofahigher education qualityculture thatstimulates the intemalmotivation ofuniversityteachers.To enhance the psychological identificationofuniversityteachers withqualityculture,itis necessarytoclarifytheconotation ofqualitycultureand itsconstruction to promotecognitive identification; Satisfy teachers'intemal and emotional neds, stimulate educationalsentiment,andenanceemotionalidentification; Interalizetheculturalvaluesofqualityinto teachers' value pursuitsand behavioral noms toenhance their willrecognition. Under the guidanceofculture,teachers'pursuitof excellence in talent cultivation quality will become more stable and sustainable. Keywordsuniversity teachers; higher education quality culture; psychological identity
當前,高等教育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高校完善質量保障與持續改進機制,推進質量文化建設迫在眉睫。高等教育質量文化是圍繞高等教育質量所形成的理念、信念、價值及由此所衍生和發展起來的相關制度、行為、習慣和物化載體的有機體。高等教育質量文化是高校及其師生對人才培養質量的共同價值追求和理想理念,教師是高等教育質量文化的直接創造者。
新一輪審核評估將“推動高校積極構建自覺、自省、自律、自查、自糾的高校質量文化”寫入評估指導思想,首次將“質量文化\"列為評估指標,旨在通過深入推進高校質量文化建設,提升人才培養的質量和水平。當下,在高校質量治理過程中,應注重從工具理性、技術理性的杠桿轉向價值理性的杠桿□,以期通過質量文化概念來構建全新的質量保障和質量管理體系,挖掘現代全面質量管理和質量保障中的文化觀念、精神價值和心理意識要素[3。只有增進高校教師對質量文化的心理認同,從認知、情感、意志(或價值)的角度讓教師接納質量文化,才能真正推動質量文化及其建設落地見效。
1高校教師對質量文化的心理認同剖析
1.1心理認同
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認為,認同是一個心理過程,是個人模仿、內化另一個人或團體的價值、規范并形成自己行為模式的過程,認同是個體與他人有情感聯系的原初形式。心理認同是個體在心理層面對特定對象(如自我、群體、價值觀等)的認可和接納,認知認同、情感認同、意志認同是其重要組成部分。
認知認同是個體對認同對象的理性認識和理解,是心理認同的基礎層面。在此過程中,個體獲取相關信息,進行分析判斷,構建起對認同對象的基本概念和認知框架。情感認同是個體對認同對象在情感上產生共鳴和依賴,它建立在認知認同的基礎上,是心理認同的深化階段。個體在與認同對象互動的過程中,其內在需要一旦被滿足,就
|科教導刊
會產生滿意、熱愛等積極心理狀態,進而轉化為積極情感體驗,對認同對象產生親近感、歸屬感等。意志認同是個體在價值層面對認同對象的內化和堅定,它以認知認同、情感認同為前提,又反過來對二者起到鞏固作用,是心理認同的最終體現。個體將群體的某種共同理想、信念、原則作為追求目標并指導實踐,最終內化為自身的價值取向。
1.2高校教師對質量文化的心理認同
高校教師對質量文化的心理認同主要包括:深刻理解質量文化及其建設內涵形成認知認同;對在教書育人過程中提升教育教學質量投入積極情感,產生教育情懷,形成情感認同;認可、內化、深化質量文化相關理念和價值,形成意志認同,最終產生行動自覺,主動踐行質量文化要求。
具體來看,對質量文化產生認知認同的教師能夠準確把握高等教育質量文化的核心要義,深知“五自”質量文化的具體內涵,了解質量文化建設在提升學校人才培養質量和辦學水平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明確自身在質量文化建設中的角色定位。從情感認同角度看,高校教師能夠以主動的態度和積極的情感投入教書育人事業中,將提升教育教學質量視為自身的責任與使命,對通過自身努力推動學生成長成才、學校蓬勃發展充滿向往和追求。高校教師對質量文化產生意志認同,即將其轉化為內在的價值準則,將“質量文化觀\"深度融入自身職業發展觀,將質量文化的要求和標準納入日常教育教學行為準則。
2高校教師對質量文化心理認同存在的問題
2.1認知層面的問題
一是對質量文化概念缺乏理解。質量文化包含著豐富的內涵與外延,涉及理念、價值、制度、規范、行為等多層次各方面。部分高校在質量文化傳播過程中,未能對其概念進行明確界定和闡釋,未發布專門的指導性文件,未開展專項宣傳解讀,導致教師對質量文化概念認知模糊、理解不深。二是對質量文化建設內容認識不清。質量文化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涵蓋頂層設計、機構隊伍、機制體系、任務舉措、保障措施等多方面。部分教師對其內容缺乏清晰認知,未能厘清日常教學科研工作與質量文化建設工作的內在聯系,很難真正投入到質量文化建設中去。三是對自身在質量文化建設中的角色認知存在偏差。部分教師認為質量文化建設僅僅是學校管理部門特別是教學管理部門的職責,與自己關系不大,缺乏參與的主動性。
2.2情感層面的問題
一方面,高校教師日常面對教學工作、科研任務、行政事務、社會活動等,壓力較大,很難有多余的精力和情感去關注質量文化建設。同時,相對于具體工作,質量文化建設顯得較為抽象和遙遠,且沒有明確的指標要求,導致高校教師更加關注眼前的教學科研任務完成情況,以應對相關考核,滿足自身職業發展需要,而對質量文化建設缺乏積極性和主動性。另一方面,部分學校在教學質量管理中通常采取行政指令的方式,過于注重量化指標,評價體系也側重教學成果和科研業績,忽視了教師在職業生涯發展中的情感需求,缺乏應有的人文關懷和柔性舉措,使得部分教師僅僅將自己的工作定位為“教書”,并沒有投入足夠的積極情感,產生教育情懷,達到“育人\"的高度。
2.3意志層面的問題
一是雖然“學生中心、產出導向、持續改進”等質量文化相關理念已經被廣大教師所熟知,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仍習慣沿用傳統的教學思維和方法,未能將質量文化理念、價值融入教學實踐。二是部分教師缺乏將質量文化理念轉化為有效行動的能力,同時部分學校未能給予教師足夠的引導和支持,存在質量文化培訓體系不完善、資源投入不充足、實踐指導不充分等問題。三是部分學校在制定教學質量標準時,沒有充分考慮廣大教師的意見和訴求,使得教師在教學質量管理中缺乏主人翁意識,從而在具體實踐中無法調動主觀能動性。
3增進高校教師對質量文化心理認同的策略
3.1厘清質量文化內涵,增進認知認同
增進教師對質量文化的認知認同,首先要將質量文化這一抽象概念進行直白闡釋和直觀呈現,讓教師了解質量文化是什么、質量文化建設要做什么、自身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白杂X”強調高校和教師要主動意識到高等教育人才培養及其質量保障工作的重要性,以及自身的使命和職責;“自省\"則要求從道德和價值層面對教育教學工作進行經常性反省反思;“自律”是一種有意識的自我約束,高校和教師要在沒有外部監督和評估時,也能做到主動追求人才培養質量提升,養成良好職業習慣;“自查”是對照培養目標和質量標準等進行全面自我檢查和評價,了解現狀、發現不足、分析原因、及時整改;“自糾”體現了持續改進的理念,教師要根據自查結果,及時優化調整,實現閉環管理。
高校要堅持“質量立校\"理念,為質量文化建設制定明確計劃和方案,推進質量意識滲透到人才培養全過程;要完善質量保障體系,健全質量保障管理機構,優化工作流程,落實主體責任,為質量文化建設提供機制保障;要圍繞“質量觀\"開展教育教學思想大討論等,分析新形勢下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遇到的新情況、新變化,特別是人工智能大發展背景下教育教學工作和質量提升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引導教師樹立危機意識,學會自我批判反思,主動改革創新;要建立健全教學質量監控體系,通過PDCA,即“計劃(Plan)一執行(Do)一檢查(Check)一處理(Act)\"的上升式循環實現質量閉環管理。
3.2喚醒教育初心情懷,增進情感認同
高校教師作為學校育人事業的核心力量,其內在需求是否得到滿足直接關系到育人質量和成效。一方面,高校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通過言傳身教幫助學生實現從知識積累到思維突破、從技能提升到人格完善的轉變,使學生實現自我生命價值,體驗到獲得感和滿足感5。另一方面,學校在教師個人成長和發展中,通過提供穩定的職業保障、包容的工作制度、溫馨的工作環境、優質的教學資源等,使教師體驗安全感和歸屬感。這些積極情感體驗都能喚醒教師的教書育人初心、立德樹人情懷,從而極大地調動教師在踐行質量文化過程中的積極性。
增進教師對質量文化的情感認同,一是要建立教師與學生的情感連接。學校應鼓勵教師除了在課堂教學中與學生密切交流以外,還通過擔任班主任、學業導師、科研導師等,積極為學生開展課業和論文指導、科研和競賽輔導、職業生涯規劃引導,關注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心理健康狀況,讓教師在與學生的深度互動中,進一步增強使命感和責任感。二是要建立教師與所屬集體的情感連接。院系、基層黨組織、基層教學或科研組織等要加強對教師工作和生活的關心關愛、支持幫扶,以提升教學質量為核心開展基層教研活動,促使老教師發揮余熱積極“傳幫帶”,新教師進發活力引入新技術,相互扶持、共同進步。三是要營造柔性的質量管理氛圍。學校應堅持“以師生為中心”,推動管理工作由\"監管\"向“服務\"轉變,督導工作由“督”向\"導\"轉變,關注教師全面發展,尊重個人價值實現,為其營造平等、包容、支持、信任的成長氛圍。
3.3加強理念價值引領,增進意志認同
推進質量文化建設的核心就是要將“五自”質量文化內化為全體教師的共同價值追求和行為規范。一方面,在情感認同的基礎上,當通過培訓、宣傳、教育使得質量文化的理念與教師自身追求卓越培養質量的目標相契合時,質量文化便從制度約束轉化為了價值認同,教師會主動將質量標準融入日常教學科研和指導學生成長過程中。另一方面,質量管理和保障的制度環境要為教師留出足夠的發展空間,通過將教師納入規則制定主體、開展彈性評價等方式,提升其質量目標實現路徑的自由度和多元化。意志認同的實現將使得高校教師超越績效考核的功利維度,真正達到個人價值與集體價值的同頻共振。
增進高校教師對質量文化的意識認同,一是要開展質量文化建設專題培訓,將質量文化的概念、理念、價值宣傳在教師中全面鋪開,同時在提升教師專業素養和學術能力的培訓中有機融入質量文化相關內容,提升教師質量意識。二是要發揮榜樣示范力量,大力宣傳在一線教學崗位上關愛學生、潛心教學、無私奉獻的典型人物,通過宣講會、紀錄片、直播課等形式廣泛傳播,引發廣大教師強烈共鳴。三是要充分發揮教師在人才培養質量提升中的主體作用,在質量標準制定、質量評價開展、質量反饋進行中,要充分考慮教師等利益相關者的需求,將其納入參與主體,而不僅僅是被評價對象,充分吸收其意見建議,將質量要求轉化為教師個人的意志選擇、價值追求和自覺行動。四是要實施彈性評價制度,充分考慮教師差異化的質量追求,針對教學型、科研型、教學科研型等教師開展分類評價。
4結語
增進高校教師對高等教育質量文化的認知認同、情感認同、意志認同,有利于將質量治理的外部約束轉化為教師的自我約束和內在動力,從心理層面激發教師的質量意識、質量責任、質量道德,促使其主動加入質量提升行動。在這種文化牽引下,對人才培養質量的卓越追求將更加穩固和持久。因此,持續增進高校教師的質量文化心理認同,有利于高等教育“質量共同體”的形成,使得教師與學生、學校、社會等利益相關者一起共同促進高等教育事業高質量發展,助力教育強國建設。
★基金項目:2025年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地方高校本科教學質量評價與持續改進研究(22150225003)。
參考文獻
[1]別敦榮,易夢春.高等教育質量文化及其建設策略[J].高等教育研究,2021,42(3):7-16.
[2]李志義,黎青青,宮文飛.新一輪本科教育教學審核評估中的質量文化[J].高教發展與評估,2024,40(2):19-29.
[3] 劉振天.為何要提\"高等教育質量文化\"[N].光明日報,2016-6-7(13).
[4] 沙蓮香.社會心理學[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5] 岳欣云.教師發展的最高境界:教師生命自覺[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8(②):11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