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靠天吃飯”的傳統酸棗種植,正悄然經歷一場深刻的科技變革。物聯網、大數據、智能農技等現代科技手段的深度融入,讓酸棗產業煥發新生。盛夏時節,《科學導報》記者走進忻州市忻府區董村鎮劉家山村的酸棗育苗基地,基地處處洋溢著蓬勃生機。從空中俯瞰,成片的酸棗林宛若淡綠色的薄紗鋪展大地,村民們正穿梭林間進行抹芽作業,為今年的豐收筑牢根基。
“過去種酸棗全憑感覺和老經驗,啥時間澆水、施肥、打藥心里沒個準數。現在可不一樣了!”劉家山村農民專業合作社工作人員劉永指著田間的傳感器介紹道。在他指導的酸棗園里,土壤墑情傳感器、小型氣象站、高清攝像頭等物聯網設備星羅棋布,宛如給土地裝上了“神經末梢”。
這些設備24小時不間斷工作,實時采集土壤溫濕度、酸堿度、養分含量、空氣濕度、光照強度等關鍵數據,并上傳至APP云端智慧農業管理平臺。平臺通過大數據分析,精準判斷酸棗樹的生長狀態和需求,何時需要灌溉、補充何種養分、是否存在病蟲害風險,都能得到科學的指導。農戶只需要點點手機,就能遠程查看果園情況,接收系統推送的農事建議,甚至遠程操控水肥一體化系統進行精準灌溉和施肥。“省時省力還省錢,水肥一點不浪費,樹也長得更好了。”劉家山村農戶王貴喜說。
為促進酸棗產業轉型升級,近年來,劉家山村引進優良酸棗品種,積極探索酸棗嫁接技術,既解決了部分撂荒棗樹地的管理問題,又延伸了酸棗產業發展鏈條。劉家山村“兩委”班子敏銳捕捉到酸棗產業的市場潛力,專門組織人員赴河北邢臺酸棗基因庫實地考察學習。在充分調研論證的基礎上,村里同步開展育苗工作。
“酸棗不僅藥用價值高,而且特別適合在丘陵坡地生長。”村黨支部書記劉宏偉介紹道。酸棗的藥用價值自古就備受推崇,《神農本草經》記載其“性平、味甘酸”,具有健脾開胃、養心安神的功效。現代醫學研究進一步證實,酸棗仁具有鎮靜催眠、改善記憶、降血壓血脂、增強免疫力等多項保健功能。
經專業檢測,劉家山村酸棗的皂苷和黃酮含量顯著高于同類產區,且具備耐寒抗凍的優良特性。目前,劉家山村已培育優質酸棗苗200萬株,種植總面積近6000畝,產業版圖已擴展至原平等地。在市場方面,酸棗價格持續穩定在每公斤8~25元區間。村里通過測算發現,規模化種植后,每畝收益可達傳統作物的3~5倍。“這為我們未來進一步發展特色農業提供了可持續的經濟支撐。”劉宏偉說。目前,劉家山村已與多家大型藥企達成合作意向,未來將建立直供渠道,進一步提升產品附加值。
酸棗產業的發展為村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正在育苗基地忙碌的村民王大姐笑著說:“現在在家門口就業,收入還不錯,我很知足。”像她這樣的村民不在少數。更可喜的是,昔日的“荒山坡”正逐漸變身“聚寶盆”。通過“村集體+農戶”的合作模式,每年為村集體創造可觀收益的同時,帶動村民實現螺旋式增收。
未來,劉家山村還計劃延伸產業鏈條,建設標準化加工體系,進一步提升經濟效益。劉宏偉說:“我們計劃在3年內實現萬畝種植基地建設目標,完善深加工產業鏈,開發酸棗系列產品,發展觀光采摘等新業態,走好農旅融合新路子,讓酸棗產業真正成為鄉村振興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