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淮安,草木蔥蘢,生機盎然。5月26日上午,“行走的思政課——追尋周恩來的紅色足跡”第五期研學班開班儀式在周恩來研究資料中心報告廳舉行?;顒佑芍芏鱽砑o念地管理局與南京理工大學聯合主辦,以“傳承紅色精神、勇擔強國使命”為主題,通過跨地域紅色尋訪,推動思政教育與實踐深度融合。
本期研學班聯動南京大學、東南大學、南京理工大學、西北工業大學、新疆大學、石河子大學、淮陰師范學院、淮陰工學院八所高校學子參與。行程貫穿四大紅色地標——從周恩來故鄉淮安出發,途經西安、烏魯木齊、石河子及南京,探訪新華日報社舊址、南京梅園新村紀念館、西安事變紀念館、八路軍西安辦事處紀念館、新疆石河子周恩來總理紀念碑(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軍墾博物館等10余處場館,以“行走的課堂”串聯起周恩來同志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奮斗足跡。研學涵蓋“初心啟蒙”“統戰實踐”“民族團結”“政治智慧”等主題,通過“行走+研討+體驗”的立體化模式,讓革命文物“開口說話”,推動思政教育從“單向灌輸”向“雙向互動”轉型,為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注入強勁動力。
開班儀式上,周恩來總理侄子、中國知青網理事長周秉和寄語青年學子,要以周恩來等革命先輩為楷模,傳承艱苦奮斗傳統,積極參與紅色研學,激活紅色基因,凝聚前行力量,期待研學能闡釋周恩來崇高品質的當代意義,創新思政教育實踐模式,為黨和國家培養更多接班人。
周恩來紀念地管理局黨委書記、局長,周恩來紀念館館長祁素娟介紹,該研學項目自啟動以來,已成功舉辦四期,聯合50余所大中小學校,組織近萬名學生走訪50多個紅色場館及20多個非遺文化點,實現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深度融合。希望青年學子以“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壯志為指引,在行走中感悟歷史,在實踐中傳承精神。
南京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強舸表示,周恩來是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其崇高品格和卓著功勛永遠鐫刻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史冊上。本期紅色精神研學活動,通過重走周恩來革命足跡,讓青年學子感悟崇高志向,厚植家國情懷,深化館校合作,激勵師生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貢獻力量。
南京理工大學研學班班主任馮毅宣讀研學班辦班目的、尋訪線路、活動方案、班級紀律,為全體學員明確了研學目標和行為規范;研學班班長安生代表研學班學員作表態發言,表示將以老一輩革命家的精神為指引,在歷史與現實的交匯處找準坐標,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中錘煉本領,切實肩負起“復興棟梁" 強國先鋒”的時代重任。
5月26日上午9時,“行走的思政課”淮安站在周恩來故居正式拉開帷幕。祁素娟以“周恩來家風故事”為主線,為40余名學子上了一堂生動的“小院里的思政課”。她深情講述了周總理清正嚴明的家風、嚴中有愛的溫情及高尚的人格魅力。通過“決不搞特殊化”“嚴在當嚴處,愛在細微中”等篇章,結合周恩來的“十條家規”、親屬工作調動、教育子侄參軍等鮮活事例,展現了周恩來公私分明、以國為重的家國情懷。
隨后,學員們在講解員的帶領下追尋周恩來生活過的印記,沉浸式體驗當年少年周恩來在此勞作的場景。在莊嚴肅穆的周恩來銅像前,學生代表誦讀周恩來旅歐期間寫給覺悟社的詩篇。在周恩來經典詩歌圖版前,全體同學齊聲朗誦《大江歌罷掉頭東》。在周恩來家風講堂上,高校學子們通過多種形式深入探討“周恩來崇高精神對我成長的影響”?;顒幼詈螅w學員莊嚴地宣讀《翔宇青年宣言》。
當日下午,同學們懷著崇敬的心情走進周恩來紀念館。在講解員生動翔實的講述中,大家重溫了周恩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少年壯志、海外求學的艱辛探索之路、投身革命的波瀾壯闊奮斗史以及鞠躬盡瘁為人民的公仆情懷。在“人民總理周恩來”陳列展廳,學員們久久駐足,仔細瀏覽手稿文獻,從字里行間深切感悟著周總理的崇高品質和偉大精神。
隨后,同學們分組開展了“尋找最感動你的總理故事”活動,并紛紛用鏡頭錄制1分鐘短視頻來分享自己的感悟。在周恩來主題郵局,學員們紛紛提筆,飽含深情地書寫“寫給青年周恩來的一封信”,與青年周恩來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精神對話與心靈交流。
5月27日上午,研學班學員走進淮安區勺湖社區,聆聽版畫家丁廼武老人講述“老淮安人記憶中的周總理”。隨后,學員們來到淮安區車橋鎮——這座因“車橋戰役”而聞名遐邇的歷史古鎮,如今已發展成為“全國千強鎮”。學員們先后走訪芡實產業研究院、三得利無紡制品有限公司、淮安龍創金屬制品有限公司,深入了解“蘇韻鄉情”特色產業的現代化生產流程,感知鄉村現代農業與先進制造業的創新動能;參觀江蘇省特色田園鄉村盧灘村,考察淮安市第一家集中居住社區三莊佳苑及其農文旅項目;前往車橋戰役烈士陵園,在紅色教育基地接受革命精神洗禮。
為期兩天的淮安站研學活動,巧妙地將歷史的厚重感與現實的溫暖情懷交織在一起:從故居小院的精神啟蒙,到紀念館內的信仰淬煉,再到鄉村振興的實踐課堂,周恩來崇高品質如同一束明亮而溫暖的光,照亮了青年學子們的成長之路。這堂別具一格的“行走的思政課”,讓紅色基因在知行合一中煥發出絢麗的光彩,更讓青春力量與民族復興偉業同頻共振,為新時代的思政教育書寫了生動注腳。
(作者為人民日報出版社第八編輯中心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