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醫院陪閨女住院的幾天里,德玉和元華已經完成了從懷來到居庸關的考察。接下來,我們要返回娘子關,做太行山長城的考察。1985年4月1日早晨,航天總醫院院長和院務處杜書記來看我們,吃了午飯,由他們的車送至永定門站,李文志和兒科張大夫陪著我們。醫院的盛情實在感人,院長在留墨集上題字,李文志卻再三推辭,說以后有事到北京給他來封信就行。
相對來說,永定門站比北京站清靜得多。從明日又要開始考察工作了,離完成任務只有半年時間,轉瞬即逝的半年如何能取得最大的成果,我在路上一直思考。
本該4月2日零點到娘子關,列車晚點,到時已經凌晨2點。在車站蹲到6點鐘,再到鄉政府,有一位高個、50多歲的男同志在掃院子里的積水。我們問有無值班的,他說沒有。自我介紹后,說請他幫助找一下在這住的鄉領導。他也說沒有,并說:“去,別進來,8點上班。”請他給找個地方等領導上班,他板起臉說:“這又不是旅店,這是國家機關,是政府。”我們說:“我們就是上政府來辦事的,外面太冷,您也不能就讓我們在外面凍著。”他說:“我還啥都管呢,辦事你們8點來,我這沒地方待。”元華說:“就在您老的屋里待會兒行吧?”他說:“不行,我那是保密的。”


這時,樓里出來3個人,一個中等身高、身材略胖、挺精神的干部問:“你們是干什么的?”他看了介紹信,說:“你們先到縣里去,然后再來,我們怎么接待都行。”沒辦法,決定等下午車先去陽泉,后去平定。
娘子關,相傳因唐朝平陽公主駐兵于此而得名。在長城的防御體系中,太行深處的“娘子關”是長城關隘中唯一以女性為名的關隘。娘子關“巾幗不讓須眉”的故事,給剛毅的長城增添了一抹亮麗的色彩。
娘子關城十分險峻,西北下為懸崖峭壁,有桃河水,有二門,南門上有匾,書“京畿藩屏”,東門磚券門洞,門上有匾鐫刻“直隸娘子關”5個字。南門外為山道,短而窄,展不開兵,東門外較開闊。在南門里有一座關帝廟,院墻內嵌石碑,記崇禎七年修關城記。關城不大,里面幾乎全是石砌房屋,磚結構的很少,并且有門牌號。村子的大小道旁,堆滿了上水石,打聽了一下,老鄉說,“有的是,這些都是下面修路開的,用處主要是砌墻,也有少數賣給做假山的人”。
娘子關位于山西省陽泉市平定縣,原名“葦澤關”,是太行山東西的咽喉要道。現存的關城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有東、南關門兩座和長約650米的城墻。隋朝末年,天下大亂。隋大業十三年(617年),太原留守李淵于晉陽(今山西太原)起兵反隋。李淵的三女兒(平陽公主)變賣家產,招兵買馬響應父親。她的隊伍發展很快,為建立唐朝立下赫赫戰功。這支軍隊為平陽公主所創并領導,故被稱為“娘子軍”。
后來平陽公主率娘子軍到娘子關一帶駐守,“娘子關”因此得名。如今,當地還流傳著平陽公主駐守娘子關的故事,其中公主在娘子關“米湯退千軍”的故事很有代表性。相傳平陽公主守娘子關時,割據勢力劉黑闥部以十倍的兵力進犯娘子關,守軍兵力嚴重不足。公主命令關城里的百姓,每家都架起大鐵鍋熬小米湯,然后讓官兵把米湯從關城倒下去,關外溝壑里的米湯被進攻的敵軍將領誤認為是戰馬的尿,接著就退兵了。
平陽公主的一生,征戰無數,她親臨戰場,身先士卒。公主去世后,唐高祖李淵下詔以軍禮下葬。明朝詩人王世貞有詩《娘子關偶成》,稱贊平陽公主和娘子軍“巾幗不讓須眉”的豪氣:“夫人城北走降氐,娘子軍前高義旗。今日關頭成獨笑,可無巾幗贈男兒。”
盡管娘子關名稱由來缺乏有據可考的歷史記載,但流傳至今也體現了人們對平陽公主有勇有謀、身先士卒、英勇善戰的巾幗氣概的贊頌。娘子關與平陽公主的故事展現了封建社會中國女性智勇雙全、掙脫束縛、為國為家奮勇爭先的精神。
娘子關在近代反抗八國聯軍時也書寫了英雄事跡。
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6月,英、俄、日、法、意、美、德、奧(匈)組成2萬人的八國聯軍,發動侵華戰爭。7月14日,聯軍攻陷天津。8月13日,兵臨北京城下。次日,北京陷落,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帶領少數官員、親信倉皇出逃。
當年10月,八國聯軍攻打山西,法國軍隊打到了娘子關城。清軍將領劉光才率本部數千清軍馳援娘子關,總兵力達到8700人。劉光才在娘子關加固防御工事的同時,征召各地義和團及鄉村精壯參與防御,以彌補兵力不足。法國軍隊集中12000人對娘子關發起了進攻,守城的中國軍隊雖傷亡慘重,但始終頑強阻擊侵略軍,連續擊退法軍13次進攻。
10月28日,法軍撤出戰斗。11月初,15000名德軍抵達娘子關外,其指揮官揚言一天之內就攻破娘子關。結果從1900年11月到1901年3月,德軍連續向娘子關發動數十次進攻,均被守軍擊退。最后德軍以陣亡1400人、傷2580人的代價退出戰斗。娘子關這場戰役,是八國聯軍侵華期間中國軍隊取得的唯一一場勝利。1940年彭德懷指揮的百團大戰,娘子關也曾成為戰場,八路軍再次續寫中華兒女反侵略的英勇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