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譽戰旗名稱:狼牙山五壯士
授旗時間:1941年10月
授旗時戰斗序列:晉察冀軍區第1軍分區1團7連6班
授旗領導機關:晉察冀軍區暨八路軍120師
授旗前后主要戰斗序列沿革:1937年11月7日,隸屬晉察冀軍區第1軍分區1團,由6個紅軍連隊(原獨立團1營的2連、3連、4連和3營的1連、2連、3連)與地方抗日游擊支隊編成;1939年2月,為第1軍分區1團3營7連6班;1944年2月,1團開枝散葉,一部分調回延安,一部分組建易縣支隊(3營十來名干部);該部傳人后來被分別編入陸軍第65集團軍步兵193師和陸軍第42集團軍步兵163師487團3營7連;現傳人為陸軍第83集團軍某合成旅3連和陸軍第74集團軍某合成旅7連。
狼牙山狀如其名,峰似狼牙,壁若懸刀,青嵐交錯之間,白云從縫隙中掠過,更顯巍峨突兀。它東西走向一百多里,南北走向六七十里,屬太行山脈,五臺山系,位于平漢路西,易水河南,是進可攻、退可守的兵家必爭之地。
抗日戰爭期間,八路軍五位戰士英勇跳崖的故事就發生在這里。
1941年9月25日下午,晉察冀軍區1分區司令員楊成武在狼牙山一處指揮所里,正調動部隊實施“圍魏救趙”計劃。
遠方,名城保定和千年古戰場盡收眼底;近處,怪石古木及萬丈深淵就在腳下。但他已顧不上這些,手持望遠鏡,屏住呼吸,一直對著棋盤坨方向不眨眼地凝視著。
望遠鏡里,依稀可見5個影影綽綽的八路軍戰士,一邊向棋盤坨頂峰攀登,一邊做著投彈和射擊動作,后面緊咬著一群黑壓壓張牙舞爪的敵人。
雖然楊成武聽不到那邊的聲音,卻感受到了異常壯烈的吶喊,心也仿佛被突然掏空。昨天他才在棋盤坨道觀李圓通道士陪同下,勘察過地形。他知道,那是條絕路。
不久,1團團長邱蔚電話報告:“這是我部7連6班5位戰士,正在班長馬寶玉率領下,執行掩護部隊和群眾轉移的任務。”
接著,“通天頂”觀察組傳來一個悲痛的消息:這5名戰士將敵人引向棋盤坨頂峰絕路后,跳下了萬丈懸崖!
楊成武手持望遠鏡沉默良久,激動地說:“他們是狼牙山上的五壯士,是我們分區的光榮,是八路軍的驕傲!”
話音未落,李道士下山捎信過來,“他親眼見到了5位八路軍跳崖,其中兩人被崖間小樹掛住了,是死是活不知道”。
楊成武聞言,立即命令邱蔚趕快營救。
等待的時間顯得格外漫長,楊成武徹夜難眠。天剛放亮,邱蔚電話就打來了,語調沉重:“我們連夜派人營救,沒找到。昨晚山風好大,呼呼地刮,估計掛在樹上的兩位戰士也掉下去了。那地方山勢險峻,下到崖底不容易。我們一早又開始找,一定要找到。”
從那么高的懸崖絕壁上跳下來,是萬難生還的。楊成武沉默了,痛惜地低聲問道:“5位同志都叫什么名字?”
“班長馬寶玉,副班長葛振林,戰士宋學義、胡福才、胡德林。”邱蔚答道。
自此,“狼牙山五壯士”聲名遠揚,世代流芳。但要弄清這件事的原委,還得從頭說起。
1938年秋以來,日寇先后集結了50多萬兵力,對晉察冀敵后根據地展開了100余次大規模“掃蕩”,實行“滅絕式”大屠殺,造成十幾萬無辜同胞慘遭殺害、300多萬百姓流離失所……
由于狼牙山地形復雜,易守難攻,儼然是晉察冀根據地的東大門和前方哨所,成了日寇進犯晉察冀根據地的一道屏障。
日寇對狼牙山恨之入骨,企圖用嚴密封鎖切斷根據地軍民的供給鏈。但狼牙山上軍民團結一心,開辟荒地,開展生產運動,做到了自給自足。
1941年剛入秋,覬覦已久的日寇又糾集了10多萬兵力,采用“鐵壁合圍”方式,拉開巨網,把整座狼牙山都圍了起來。
9月24日中午,晉察冀軍區1分區從周莊經上、下隘剎向西轉移,敵人很快就追到了附近。
原本留在狼牙山養病的邱蔚在電話里焦急報告:“司令員,情況很緊!我們在狼牙山和敵人從早晨打到現在,敵機輪番掃射轟炸。山上被圍的除了我們1團外,還有易縣、定興、徐水、滿城4支游擊隊和4個縣的黨政機關人員以及周圍村莊群眾,合計三四萬人吶!為組織突出去,我的腦袋都快要炸了!”
楊成武和高鵬、黃壽發、羅元發等分區領導同志及地委書記王國權、專署專員李耕濤聞言,都緊張起來。沒想到敵人竟多達數萬人,動作又這么快。
事不宜遲,必須組織突圍!楊成武在電話里對邱蔚說:“硬突不行,我們來個‘圍魏救趙’。我調3團和20團,從上、下隘剎和嶺西打出去,佯攻管頭、婁山、松山和周莊一線敵人,讓其誤認為我們要同他決戰,從而把九蓮山和碾子臺的敵人吸引過來,放開一個10多里長的口子,你們抓緊突出去!”
邱蔚興奮地說:“太好了!我們現在就做突圍準備。”
楊成武思索了一下又交代說:“應該爭取在今晚讓地方干部和群眾先突圍,你們留下一個連做掩護,明天打半天,使敵人誤認為你們還在。這個連隊完成掩護和誘敵任務后,再突出去。”
按照這個計劃,楊成武縱橫捭闔,調動部隊。邱蔚奉命留一個連掩護,讓各縣游擊支隊、機關干部和群眾沿盤陀路悄悄突圍。
留下哪個連呢?這個連必須有大局觀,而且實力要強。邱蔚馬上想到了7連。
幾天前,日寇先頭部隊竄到狼牙山山腳下的管頭村,村民都跑了,只留下一座空村。
邱蔚對7連連長劉福山說:“你派幾個熟悉地形的戰士,摸摸鬼子的情況,咱給他們送份‘見面禮’。”
劉福山立即率2排6班班長馬寶玉、戰士胡福才,趁夜色摸清了敵人的情況。當晚,邱蔚便帶部隊對立足未穩、疏于防范之敵展開突然襲擊。
戰斗開始后,日軍憑借武器裝備優勢和我軍對峙起來。馬寶玉是個神槍手,見被日軍機槍壓得抬不起頭,本班已有2人負傷,就迅速找到一個射擊位置,一槍將敵人的重機槍手擊斃。
趁日軍機槍啞火的空檔,7連發起沖鋒,將敵人防線擊破。敵人死傷大半,殘余向易縣逃去。
這次突襲繳獲了一批武器裝備,鼓舞了狼牙山軍民士氣。6班因表現英勇,被表彰為“尖刀班”。
邱蔚立刻叫通信員把劉福山叫了過來,布置了任務。
劉福山對7連戰士們說:“上級將‘斷后’任務交給我們,這是信任!要讓鬼子嘗嘗狼牙山狼牙的厲害!”
7連官兵振臂大呼:“堅決完成任務!”
他們先護送區縣機關人員和人民群眾向預定方向轉移。鄉親們挑著擔、背著糧,抱著孩子、牽著牲畜,有的還帶著傷病,行動緩慢。
馬寶玉和6班戰士不時為百姓們鼓勁兒:“鄉親們,別害怕,加快腳步,出了包圍圈就安全了。”
9月24日黃昏,在西南方向佯攻的3團和20團完成了預定任務,快速撤出。日寇撲了個空,意識到上當了,氣急敗壞調轉頭來,又一刻不停地向狼牙山發起進攻。
敵人的炮火十分猛烈,7連戰士的傷亡數量在不斷增加。敵我力量懸殊,不能硬拼,劉福山命令大家:“等鬼子近了再打!”
由于我軍占據地理優勢,敵人一靠近,就被手榴彈和機槍筑起的防線攔阻,雙方對峙起來,為大部隊和群眾撤離爭取了時間。
夜晚,山風習習,戰場靜了下來,戰士擠在一起取暖。黑暗中,馬寶玉小聲點名:“葛振林”“宋學義”“胡福才”“胡德林”。大家壓低嗓音接連答:“到!”
6班原有7人,減員2人,現在還剩5人。見5人都在,馬寶玉心里踏實了很多,對大家說:“明個鉚定是場惡戰,大家聽我號令,人心齊,泰山移。”
副班長葛振林帶頭表態:“聽班長的,咱‘尖刀班’沒孬種。”
“對,聽班長的。”大家一致說。
夜已深,秋蟲鳴成一片,蒼穹上隱約露出一排排狼牙般的山峰輪廓,6班戰士緊緊擠在一起,每人都想著心事。
馬寶玉想起了奶奶。那是1937年10月,平型關大捷后,剛滿17歲的馬寶玉激動地說:“奶奶,我也想去當八路軍,把鬼子都打走!”
奶奶背過身去,偷偷擦去眼淚,又轉過身來拉著孫兒的手說:“跟八路軍走吧,別擔心我們,我們等你回來。”
就這樣,馬寶玉揮淚告別了奶奶,成了晉察冀軍區楊成武獨立團2營7連的戰士。
1940年,獨立團改成1團再次來到馬寶玉家鄉,特批3年未歸的馬寶玉順便回家看看。
一想到馬上就可以見到日思夜想的奶奶、弟弟、妹妹,馬寶玉邊輕快地唱著《在太行山上》,邊加快腳步,向他熟悉的元皂村跑去。
快到村前時,躲在林子里的鎖柱突然跳了出來,驚慌地對他說起兩天前敵人和漢奸在村中燒房子、搶東西、殺人的事情。“你家……”
馬寶玉頓感不妙,心急如焚向家跑去。剛到村口,就見水井旁、磨盤邊,到處是慘死的鄉親,空氣中彌漫著血腥的氣味。
沖到自家老屋,家中一片狼藉,所有親人都被殘忍殺害了。他頓感天旋地轉,昏死過去。
醒來后,他默默埋葬了親人。馬寶玉像變了個人,很少說話,刻苦訓練,直到彈無虛發,在戰場上殺敵無數,留下不少傳奇故事,還當了班長。
對于明天怎么打敵人,他心中十分有數:“絕不能饒了他們!”
見班長一動不動,葛振林知道他的脾氣,也不搭言,腦子里浮現出自己小時候的事。
葛振林打小家貧,母親重病不治,他幼年就成了沒娘的孩子,只能靠給有錢人家割草糊口,尖銳的荊棘和鋒利的野草常把他的手腳割得鮮血直流。
后來長大了一點,他就進山背石頭,出大力,還跟大叔進煤窯,當“煤黑子”,但在黑心的煤窯老板和包工頭盤剝下,工錢到了手中已所剩無幾。他恨透了這個“人吃人”的社會。
八路軍來了后,葛振林很快當了民兵隊長。1937年底,他混進縣城敵人營地,放了把大火,燒死、燒傷大批騎兵戰馬,還燒毀了許多軍用物資。從此,英雄虎膽的葛振林在根據地出了名,參加了八路軍,并在戰火中成長,當了副班長。
對于班長說的明日惡戰,他覺得沒有什么特別的,還是那句話:“班長說怎么打就怎么打。”
胡福才和胡德林擠得最緊,他們是只差四歲不到的叔侄倆。胡福才家中總揭不開鍋,因為營養不良,頭發又稀又黃,都喊他“禿子”。
胡德林也很不幸,生父早早離世,繼父為人老實,被大戶搶了地,安上罪名,抓去服了苦役。
他們叔侄倆四處漂泊,干些零活,總被人欺負,過著朝不保夕的悲慘生活。
聽說八路軍要打容城,在容城打工的胡福才和胡德林立即跑到城外,幫助八路軍運送傷員物資。容城的敵人被打跑了,他們也參加了八路軍。
宋學義沒和大家擠得太緊,他也想,但身不由己,討飯出身的宋學義很自卑,生怕給別人添麻煩。
在6班戰士中,宋學義遭受的苦難似乎更多,做過面鋪蹬大籮的童工,妹妹被地主搶走,弟弟也在逃難路上被敵人捅死,父母早就雙雙離世。
1939年夏天,宋學義孤身一人在濟源王屋山附近討飯,挨打受罵,逆來順受。遇到了八路軍沁河支隊后,才終被收留。
他很想天快亮起來,打敵人,當英雄,也好在戰友面前昂起頭,像大家一樣無所畏懼。
6班5名戰士在成為“狼牙山五壯士”前,都是默默無聞的普通士兵,都是苦大仇深的冀中農民,經過這一夜的洗禮,將要發生蠶蛹化蝶的蛻變。
第二天拂曉前,敵人就動了起來,發瘋似的進攻,決意將狼牙山抗日軍民一網打盡。殊不知八路軍主力早已帶著大部分群眾跳出了包圍圈,轉移到了碾子臺、蓮花山以北地區。楊司令員的“圍魏救趙”之計成功了。
但還有些走在后面的群眾沒有出去,這讓7連仍舊懸著心。
危急關頭,馬寶玉對指導員蔡展鵬說:“指導員,您和連長帶著同志們、鄉親們趕快撤退,我們6班為大家打掩護!”
6班心齊,戰斗力強,班長經驗豐富。蔡展鵬與連長劉福山一商量,同意了馬寶玉的請求。
蔡展鵬動情地對6班戰士說:“你們要盡力堅持到中午,爭取讓鄉親們走得更遠點,安全突圍出去,我們在老君堂會合!”
團長邱蔚也專門來到6班,對他們說:“大家能不能安全跳出包圍圈,全看你們能不能把敵人死死拖住。從現在起,你們一個人就要對付十個或幾十個敵人了,要充分利用狼牙山天險,靈活機動打擊敵人!”
“請首長放心!”6班同志異口同聲地說。
蔡展鵬知道6班這次任務兇險,給戰士們補充了彈藥,留下了所有的地雷。
6班開始行動了,這支僅由5名戰士組成的小分隊隱蔽在掩體里,變換著位置向敵人射擊。馬寶玉說:“咱們不要著急,慢慢往東山口撤,把鬼子誆過去。”
東山口內有一條小橫嶺,嶺上植被茂密,便于隱蔽。戰士們邊打邊走,邊將地雷埋在路口。
驕橫的日寇上鉤了,快速向東山口聚集,對小橫嶺發起攻擊。
日寇先頭部隊踩響了地雷,空中又吃了幾顆手榴彈,傷亡慘重,氣急敗壞,更堅信抓到了大魚,緊追不舍。
6班見誘敵之計奏效,牽著日寇“牛鼻子”轉悠,為主力部隊和鄉親們轉移爭取了更多的時間。
當將日寇引至棋盤坨時,6班任務已完成,完全可以調轉方向追趕大部隊,但馬寶玉卻說了一個字:“走!”
幾名戰士心照不宣,為了不把敵人帶回大部隊和人民群眾撤退的老君堂方向,他們毅然決定將敵人引向棋盤坨山頂。
路上,他們碰上了狼牙山峽谷龍王廟子村中年農民冉元同,他被日軍追趕,跑上了狼牙山。馬寶玉趕緊喊:“老鄉!鬼子來了,趕快找個地方藏起來吧!”
冉元同問:“同志們上哪兒?”
“上棋盤坨。”葛振林答。
冉元同立即勸道:“別上那兒,死路!附近就有山洞,鬼子找不著,跟著我去吧!”
馬寶玉說:“你快去吧,我們得把敵人引到棋盤坨!”說完,他轉身就走,向棋盤坨一個叫牛角壺的山峰攀去。其他戰士緊隨其后,都清楚這一選擇意味著什么。
牛角壺凌空而起,像伸出來的牛角,讓人望而生畏。牛角壺三面是懸崖絕壁,只有一面有條崎嶇險峻的小路。爬上牛角壺,等于走上了絕境!
此時,6班彈藥已打完,為怕敵人跟丟了,一面奮力攀登,一面撿起巖石向敵人扔去,吸引敵人的注意。
日寇直到現在,還以為是咬住了八路軍主力,越聚越多,隨時都在猛攻。
太陽西斜時,5位戰士登上了牛角壺之巔,再無路可走。三面是萬丈懸崖,一面是500多個氣喘吁吁的敵人。
這時,諳熟地形的李道士,從松樹坨一個山洞里鉆了出來,目睹了對面險峰上八路軍5名勇士身陷死地而力戰的情景。
敵人想抓活的,他們干脆站了起來,舉著石頭往下砸。有的石頭大,一個人搬不動,就兩個人抬。石頭滾下去,砸得敵人哇哇亂叫。
最后,勇士們視死如歸,面對敵人的步步緊逼,以敵想象不到的方式,快速砸爛了手中的槍支,在目瞪口呆的日本侵略者面前,一個個高呼口號,縱身躍下了萬丈懸崖。
隱藏在山人洞的李道士見狀不禁失聲大叫,跌坐在地,眼淚滂沱。然后又見爬上崖頭的日軍竟然參差列隊,面對五壯士跳崖之處,隨著指揮官口令,連連鞠躬。
五壯士舍生取義,不僅光照日月,也震撼了敵人。當“武士道”信徒們發現與其激戰一天的八路軍僅有區區5人,不由震驚得瞠目結舌,深深折服!
當天傍晚,楊成武電話里傳來邱蔚氣喘吁吁的聲音:“掛在狼牙山懸崖古樹上的兩個戰士——葛振林和宋學義帶傷歸隊了!”
“這真是奇跡啊!”楊成武異常激動。
原來葛振林和宋學義被樹枝掛住后,日軍竟一點兒沒有察覺。他倆當時都暈了過去,醒來后,忍痛爬到崖上,在戰友、鄉親和李道士的救助下,終于虎口脫險。
6班的英雄事跡很快傳遍了1分區,飛遍了晉察冀,飛遍了抗日根據地,飛遍了大江南北。
戰后,晉察冀軍區追授以身殉國的馬寶玉、胡福林和胡德才三名烈士“模范榮譽戰士”稱號;授予葛振林、宋學義兩位幸存者“模范青年”榮譽稱號和“勇敢頑強”獎章。五人被譽為“狼牙山五壯士”,并載入我軍《英雄模范單位名錄》。
2005年,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前夕,一位老人在湖南省衡陽市與世長辭,他就是“狼牙山五壯士”這一著名抗日英雄群體中的最后一位幸存者——葛振林。
葛振林從衡陽警備區崗位上離休后,將余生都系在對戰友的緬懷上。他不顧傷病,遠赴祖國各地給學生們作報告,教育下一代不忘國恥、茁壯成長。
歷史并不如煙,抗日戰爭必須世代銘記。每當我們駐足狼牙山氣勢恢宏的五壯士紀念塔下,緬懷先烈英魂,總能將思緒一次次帶回那個戰火紛飛的激情年代。
如今,“狼牙山五壯士”已成為中華民族寧死不屈、戰斗到底的精神圖騰。
(執筆人為葉征、王紅艷,本文主要內容取材于楊成武將軍回憶錄《敵后抗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