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中國經濟前景光明,信心在哪里?底氣在哪里?活力在哪里?《解碼中國經濟——12 位經濟學家的思享課》一書由《中國經濟周刊》編寫,特邀黃奇帆、劉世錦、李稻葵等12 位著名經濟學家,深入解讀中國經濟未來走勢。
李稻葵認為,目前,我國的消費不足及“內卷式”競爭等問題亟待破解,看到問題的同時還要看到我們的優勢,我國有著潛在需求巨大、潛在供給巨大和經濟發展潛力巨大這三個優勢,隨著一系列政策的推出,2025 年有望迎來一個轉折年、逆轉年。以下內容為書籍節選,內容有刪減。
我國有著潛在需求巨大、潛在供給巨大和經濟發展潛力巨大這三個優勢。
潛在需求巨大來自兩大塊,分別是長期的城鎮化以及中等收入群體的增長。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4 年末,我國城鎮常住人口為 9.44億人,比 2023 年末增加 1083 萬人;鄉村常住人口為 4.65 億人,減少 1222 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 67.00%,比 2023 年末提高 0.84 個百分點。隨著城市發展方式轉變和城市群的發展,我國人口城鎮化率穩步提高。
但是,根據我們的研究,還有大量人群雖然工作、生活在城市,但還是農村戶口。這些人群一系列的消費行為,尚未完全城鎮化。
很多人在城鎮里面長期工作,送外賣、送快遞、做保潔,但是他們出于各種原因,還沒有融入現代化生活,還不能把家人和孩子接過來。如果這些人的家人和孩子都在城里生活,需求將是巨大的。
國家統計局公布,2024 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41314元,比上年名義增長 5.3%,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 5.1%。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數34707 元,比上年名義增長 5.1%。按全國居民五等份收入分組,低收入組人均可支配收入 9542 元,中間偏下收入組 21608 元,中間收入組 33925 元,中間偏上收入組 53359 元,高收入組 98809 元。另外一個推動需求增長的動力是中等收入群體的增長。現在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數 34707 元,剛剛邁入中間收入組 33925 元這個門檻。這些在中位數附近群體收入的提高,將帶來消費需求的持續增長。
再來看巨大的潛在供給,主要包括國民儲蓄率、科技創新潛力和人力資源總量三個方面。
數據顯示,從 2021 年開始到 2023 年,我國國民儲蓄率一直高于 43%,2023 年達 43.52%。我國國民儲蓄率保持在 40%以上的高位,遠遠高于 20%左右的世界平均水平。儲蓄多了,首先顯示居民財富增加了。經濟增長離不開投資,離不開買新的機器和廠房,這些均來自儲蓄。適當規模的儲蓄,是金融支撐實體經濟、開展大規模投資活動的基礎,也為化解歷史壞賬、呆賬和可持續的資本投資提供基礎。
央行公布數據,2024 年末,我國人民幣存款增加 17.99 萬億元。其中,住戶存款增加 14.26 萬億元。
高儲蓄率是支撐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持,能支撐銀行信貸跟全社會投資的持續較快發展。在當前我國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過程中,穩增長、調結構、補短板依然需要大量的資金配套。
科技創新潛力巨大。現在,我國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穩居世界第二位,研發人員總量、PCT 國際專利申請量連年居世界第一,集成電路、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領域取得了一批新成果,科技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引領作用顯著增強。
2024 年,我國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Ramp;D)經費投入總量超過 3.6 萬億元,比上年增長 8.3%,實現穩定增長,投入總量穩居世界第二位。我國基礎研究經費支出為 2497 億元,比上年增長 10.5%,比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增速快 2.2 個百分點;占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比重為 6.91%,比上年提升 0.14 個百分點,延續上升勢頭。
我國每年理工科畢業生比美日歐畢業生的總和還要多。中國在高科技領域發展迅速,在大數據、人工智能、生物技術以及綠色能源等細分領域取得了領先優勢,同時中國教育體制培養出了大批的工程技術人員,為引領經濟全球化積累了一定程度的技術優勢。
應該看到,某些國家搞了很多“從 0 到 1”的原創,這些國家有驕傲的資本。但中國現在也在支持原創,并且中國“從 1 到100”搞得非常快,這得益于中國大量工程師持續不斷地奮斗。中國一個大公司可能有十幾萬研發人員,在國外不可想象這樣的規模。
人力資源總量支撐堅實。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我國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繼續上升。人才發展紅利加快釋放,為高質量發展和現代化建設提供基礎性支撐。截至 2023 年,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達到 14.1%。
我國在 2022 年開始出現人口自然增長率首次負增長,當時65 歲及以上人口占比 14.9%,意味著中國已正式步入老齡社會。對于這樣的數據,當前社會輿論表現出極大焦慮。學術界的一個流行觀點是隨著人口總量見頂下降,我國的人口紅利將消失,總需求將不足,社會創新能力將下降,從而導致經濟增長潛力出現顯著下降。
出現這些誤解是因為沒有認真區分人口總量和人力資源的概念,影響一個國家或者一個地區經濟發展的核心要素,不是人口總量和年輕人總量,而是愿意參加社會經濟活動的、活躍的、健康的、有技能的人口總量。隨著中國人均預期壽命和人均受教育水平的不斷提高,傳統意義上的勞動年齡人口總量,已經不能準確反映全社會人力資源的現狀。
根據我們團隊的測算,即便中國的人口總量已經達峰,并且勞動參與人口總量的峰值已經過去,我國的人力資源總量在2040 年前仍將持續增長,并將在 2040—2050 年間保持穩定,這得益于日益提升的健康水平和受教育水平。
我國經濟增長潛在增速依然強勁。如果我國的人力資源能得到有效提升和充分利用,國民受教育水平和健康水平的提升可以有效抵消人口老齡化的負面沖擊。我們也觀察了國內一些同行和研究所的預測數據,將這些數據做算術平均,2021—2025 年、2026—2030 年、2031—2035 年我國經濟潛在增速約為 5.81%、5.31%、4.77%。這些數據和我們的研究幾乎接近。這一潛在增速,完全可以為實現建設成為中等發達國家的目標和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堅實的經濟基礎。
2025 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我們建議,通過改變政府負債結構,減輕地方政府債務壓力,釋放經濟活力;同時輔以配套的結構性改革,匹配地方政府財權事權,防止地方債務再次無序擴張。
我國現在存量的國債占 GDP 比例是 25%左右,經濟發達國家都是在 70%、80%,有的甚至是 100%以上,日本是 220%以上。
我們看到,為支持地方化解債務風險,我國 2024 年下半年制定實施了近年來力度最大的一攬子化債方案,合計安排 12 萬億元政策資金。2024 年的 2 萬億元置換額度,在 2024 年 12 月18 日已經全部發行完畢。2025 年的 2 萬億元置換債券,截至2025 年 1 月 10 日時,已啟動相關發行工作。
上述政策實施都已經取得一些成效。地方政府當期流動性壓力大為減輕,通過置換,大大減少了債務利息支出,給地方政府騰挪出更多支持內需的空間;債務透明度大為增加,從原來的法定債、隱性債并存,逐步向全部債務規范透明管理轉變。包括主要評級機構、國際組織在內的國內外各界對此給予積極評價。
財政部在 2025 年 1 月 10 日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介紹,2025年將安排更大規模政府債券,包括超長期特別國債、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等。
我們認為,發行長期國債,由金融機構來購買長期國債,既安全,流動性又強。中央政府拿長期國債通過某種方式置換地方債,是打通“冰火兩重天”困境的辦法,本質上是打通循環。
我們還建議,同步延長基礎設施融資工具的期限,盡力避免融資期限錯配問題再次出現。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中明確,推進消費稅征收環節后移并穩步下劃地方,完善增值稅留抵退稅政策和抵扣鏈條,優化共享稅分享比例。研究把城市維護建設稅、教育費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合并為地方附加稅,授權地方在一定幅度內確定具體適用稅率。合理擴大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支持范圍,適當擴大用作資本金的領域、規模、比例。
從長遠來看,建議考慮增加以消費為導向的地方政府財政收入,完善社會消費品零售和服務消費統計體系,在地方政府考核中增加居民收入增幅指標與消費增長指標,推動我國政府從投資型、項目型的政策取向,轉向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幫助百姓增加可支配收入從而增加消費的政策取向。
我國要以全球化新引領者的姿態主動開放應對外部環境變化。我國應以東道國稟賦和全球價值鏈為依托,推動中國企業拓展產品和服務出口,成為全球化新引領者,促進各國共同經濟增長。同時,通過擴大市場準入、提供國民待遇、增強外資企業服務保障等措施,積極吸引外資企業。
2024 年中央已經有一系列政策出臺,2025 年又加力擴圍實施“兩新”等政策,我們期望,2025 年是多年以來增長速度不斷下行趨勢得到逆轉的一年,是一個轉折年、逆轉年。
(本文作者系清華大學經濟學教授、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院長,本刊記者孫庭陽采訪整理,稿件經本人審核)
書名:《解碼中國經濟——12位經濟學家的思享課》
編著:中國經濟周刊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責編:姚坤 yaokun@ceweekly.cn
美編:孫珍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