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能源轉型加速的大背景下,中國動力電池產業憑借規模優勢和技術積累,正加速從“產品出海”邁向在海外建廠、合資合作、技術“反向輸出”的新階段,展現出強勁的國際市場競爭力。然而,在這一進程中,國際市場的專利狙擊與標準話語權爭奪日益激烈,知識產權海外布局已成為中國動力電池企業“走出去”必須直面的關鍵課題。
近日,電池企業欣旺達在海外市場遭遇專利訴訟風波。郁金香創新(Tulip Innovation)聲稱欣旺達侵犯其兩項專利,德國慕尼黑地區法院向欣旺達旗下多家公司發出禁令,要求相關產品停止在德國銷售。
郁金香創新是韓國LG新能源和日本松下發起設立的電池專利池(專利權人通過協議方式將各自擁有的專利技術組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共同的專利集合,并授權給第三方使用)。自2024年5月成立以來,郁金香創新已經對包括欣旺達在內的3家中國電池企業提出專利訴訟。
在業內看來,這家專利池成立的核心目標顯然指向了在全球市場迅速崛起的中國動力電池企業。韓國市場調研機構SNE Research發布的數據中,全球市占率排名前十的企業中,就有6家中國企業入圍。今年1—5月,這6家企業的市占率合計達68.4%,而包括LG新能源在內的4家入圍日韓企業的市占率均出現了同比下滑。
“隨著全球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快速擴張,動力電池作為關鍵組件,其技術創新和專利布局成為企業競爭力的核心。”中汽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總工程師王軍雷告訴本刊記者,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擁有先進技術的企業正試圖通過知識產權保護來維持市場地位,并利用專利訴訟作為打擊競爭對手的手段之一。
幾年前,寧德時代曾經歷一次類似的訴訟。當時三菱化學子公司 MU Ionic Solutions株式會社指控,特定型號歐寶汽車上搭載的由寧德時代生產的鋰電池侵犯其歐洲專利,最終以當地法院裁定對方專利無效,進而雙方和解告終。
“我們前后和對方拉鋸了近3年,在每一個專業環節上,如果不摳透摳細把它做實,結果就可能發生變化。”回顧這段經歷,寧德時代首席知識產權官孫明巖深有感觸。在他看來,國內動力電池企業出海應該尊重第三方的知識產權。此外,培養知識產權領域的專業應對能力同樣重要。
經歷這場訴訟后,寧德時代在海外市場的信心愈發充足。“完善的專利布局加上團隊在實戰中積累的全方位能力,讓我們有信心應對各種知識產權挑戰。”孫明巖的話語中透著從容。
截至目前,寧德時代共擁有專利及專利申請合計超4.5萬項,其中,海外專利超過1.8萬項。據孫明巖透露,2024年一年,知識產權為寧德時代帶來了30億元的收入。
不同國家的法律法規存在差異,企業應對訴訟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面對對手利用專利壁壘遏制發展的策略,提前進行知識產權布局,無疑是抵御這種狙擊的堅實盾牌。
“近年來,公司一直在完善知識產權國際布局,這有助于我們在全球市場中更好地保護自身的技術優勢,同時也為應對國際競爭提供了有力支持。”珠海冠宇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公司已經在歐美、日本等主要市場進行了國際專利布局,優先覆蓋企業未來5~10年主力出口市場,確保專利與商業節奏同步。
在國際市場競爭中,知識產權是企業的核心資產。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能夠使企業在產品性能、成本控制、質量穩定性等方面占據優勢。
“誰能搶先布局知識產權,誰就能贏得市場主動。”國軒高科相關負責人道出了行業共識。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的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通過《專利合作條約》(PCT)提交的專利申請量近7萬件,連續5年位居全球首位,其中新能源電動車領域的專利申請增長尤為顯著,這些專利正是中國企業登頂技術高地的“階梯”。
對于知識產權在海外市場的定位,寧德時代有著清晰的戰略思考。“海外市場中,知識產權首先是保障企業自由進出市場的屏障,同時也可作為經營手段,通過技術授權等方式開拓市場,開辟產品出口之外的第二跑道。”孫明巖說。
近年來,動力電池出海頻繁受阻,地緣政治的復雜博弈與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相互疊加,一些國家或通過增設技術壁壘,或出臺針對性關稅政策,對中國鋰電池產品的海外發展形成多重制約。
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動力電池企業正逐步探索出一條 “產品出海—產能/技術雙向出海”的破局路徑。今年來,中科電氣、容百科技等企業紛紛宣布了海外投資計劃,寧德時代也通過技術授權的模式與美國福特達成合作。
在技術出海的進程中,標準制定與知識產權布局構成了缺一不可的 “雙輪驅動”。如果說技術標準是行業競爭的 “游戲規則”, 那么知識產權便是捍衛標準話語權的 “盾牌”,更是實現技術價值變現的 “利器”。
采訪中,多位從業人士對記者說,新能源車和動力電池的國際標準制定中,話語權爭奪已進入白熱化階段。唯有將中國的技術創新轉化為標準化成果,同時以完善的知識產權體系保駕護航,才能在全球競爭中站穩腳跟。
上海交通大學中國質量院客座研究員林雪萍對記者說,在全球產業競爭中,掌握技術標準意味著掌握了產業生態和價值鏈分配的主導權。“中國不僅要產品出海、技術出海,更要標準出海。”他強調,只有將技術標準嵌入目標國基礎設施命脈,才能將“中國制造”優勢轉化為可持續的“中國規則” 影響力。
珠海冠宇相關負責人認為,知識產權在市場競爭中的價值體現在多個層面:“首先是能‘鎖’住市場,把自家專利融入行業標準,形成‘標準必要專利’,其他企業要想用這個標準,要么付費,要么拿專利來換,等于把市場入口牢牢把控;其次是談判時的‘硬底氣’,手里有核心專利,討論行業標準時就能要求按自己的技術路線定規矩;再次是收益的大幅增長,標準一旦落地,專利許可費會成倍增加。”
“知識產權是產業的重要高地,而中國新能源產業在創新、供應鏈、市場等方面的優勢,理應轉換為知識產權優勢。”在孫明巖看來,唯有當知識產權與行業標準深度融合,才能真正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產業利益,在全球市場中爭奪更大的“蛋糕”。
“總量領先、結構失衡、海外薄弱。”在王軍雷看來,中國動力電池企業在全球知識產權競爭中優勢與短板并存。
具體來看,優勢體現在:在鋰電池特別是固態電池領域,我國是全球主要技術來源國之一。近年來,我國固態電池全球專利申請量年均增長較快。更重要的是,中國企業在專利與產業化應用的結合上優勢突出,技術落地轉化效率高,能快速實現商業化,形成獨特的市場競爭力。
但另一方面,中國電池企業海外專利申請量與日韓企業相比還有一定差距,且高質量、原創性強的核心專利相對較少。
國軒高科相關負責人進一步道出了實操層面的弱勢:國內企業對海外知識產權制度了解不透徹,訴訟經驗薄弱;歐美適用的“等同原則”擴大了權利要求保護范圍,增加了侵權風險;美國“337調查”甚至可能觸發永久排除令,對小企業而言可能是致命打擊。這些問題共同構成了中國動力電池企業海外拓展的障礙。
面對挑戰,行業各方積極探尋破局路徑。珠海冠宇相關負責人建議,應秉持 “先專利、后標準”理念,提前布局全球專利形成“專利簇”,同時從“跟隨” 轉向 “主導”,深度參與國際標準制定,推動自有專利成為標準必要專利;國軒高科則強調內部管理升級,構建核心專利護城河,加強海外風險識別與全流程管控。
在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王鵬看來,盡管貿易壁壘與技術封鎖持續存在,但中國企業在規模、技術與成本上的綜合優勢具有不可替代性。為此他建議,要構建核心領域專利群,強化前沿技術預研與標準必要專利布局;整合產業鏈資源形成專利池,建立全球知識產權風險監測與快速響應機制;主導國際標準修訂,通過技術標準預定義影響全球貿易規則。
“當前產業鏈仍面臨協同困境,下游侵權可能引發上游連帶責任,且廢舊電池回收技術被日韓壟斷。固態電池、鈉電池等顛覆性技術的專利布局競賽已展開,若不能搶占核心專利與標準話語權,可能長期受制于人。”王軍雷說,企業需構建多維策略,技術上聚焦前瞻領域,法律上強化合規保護,政策上參與標準制定,文化上培養復合型人才。唯有將知識產權管理貫穿全流程,才能實現從“被動合規”到“主動引領”的躍升。
責編:郭霽瑤 guojiyao@ceweekly.cn
美編:孟凡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