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期)
三、電子管風琴在國內的早期發展與代表人物
電子管風琴進入國內市場的時間雖晚,起步較慢,但早期的發展資料仍是較難獲取與考證的。曾有學者提出電子管風琴在我國的發展得益于改革開放時期,當時的電子管風琴以其美妙的音色、獨特的功能和巨大的兼容性進入國內市場,很快被大家接受、喜愛。而筆者認為,電子管風琴在國內的興起與傳播遠不始于此,還要從“電子琴”在國內的發展歷程開始探究。
關于電子管風琴這一樂器的稱呼在國內的演變,先后經歷了“電子琴”“雙排鍵電子琴”“電子管風琴”這幾個階段。日本的電聲樂器最初傳入我國時,國人們將單排鍵、雙排鍵、三排鍵等通電發聲的鍵盤樂器統稱為“電子琴”。因此,在中國早期的文獻、報紙中談及關于電子琴的信息時,不能簡單地將其確定為單排鍵電子琴,也可能是指雙排鍵或三排鍵的琴,更何況雙排鍵的誕生其實是早于單排鍵的。大概在20世紀90年代起,業內人士常將其稱為“雙排鍵電子琴”,甚至該樂器被引入國內專業音樂院校,并被確定為一門專業學科時,最初采用的也是“雙排鍵電子琴專業”這個名稱。在知網搜索關鍵詞“電子管風琴”可發現,最早在專業文獻中使用“電子管風琴”一詞大約出現于2004年,其實這才是Electronic
Organ最準確的中文翻譯。但是,直至今日,大眾熟知這件樂器還是停留在稱呼其為“雙排鍵”而非“電子管風琴”的階段,只有系統進行電子管風琴專業學習或者部分從事音樂專業相關領域的人員才習慣于稱其為“電子管風琴”。不僅如此,大概在20世紀80年代,人們還曾將電子管風琴歸類于“合成器①”,甚至在當今這個時代也有很多人把電子管風琴與合成器相混淆。不過筆者認為兩者最大的區別在于,電子管風琴以演奏為主,而合成器以制作為主。因此,如今的電子管風琴才能夠作為一個演奏專業,活躍在國內外各音樂院校及藝術院校之中。結合前文所述,用“電子管風琴”來定義這個樂器和專業學科,才是最符合歷史傳承和樂器特征的,也能夠跨越國家和品牌的差異性,達到專業學科的統一。(注:后文提到的“雙排鍵”“電子琴”指的都是電子管風琴,不同稱呼只是為了對應當下語境。)
根據可考資料,在1958年的時候,中國就開始了對電子琴的相關研究。當時北京郵電學院研制出一臺電子管單音電子琴,也就是我國的第一臺電子琴,并由此編著出刊《電子樂器》一書(圖4)。但是,無法確定當時生產的是單排鍵電子琴還是雙排鍵電子琴。在1965年8月11日,刊發在《人民日報》的一篇題為“上海制成晶體管復音電子琴”的新聞中提道,“這是上海國光口琴廠的技術人員正在用晶體管復音電子
電子樂器編著者: 北京郵電學院無錢電系401班出版者: 人民郵電出版社北京東西6條13號(北京市營刊出版營業詩可距出字第四八號)印刷者: 北京 市印刷 m 廠發行者: 新 華書 店開木787×1092% 1958年12月北京復版印128/32301 1958年12月北京第一次印別刷字48000 2號:15045·總929-246印數1-3.700 定價:(10)0.26元
琴彈奏樂曲”,并配圖(圖5)。在1979年《人民音樂》雜志第1期刊登的石峰《談談電子樂器、電子風琴和電子音樂》一文中提道,“我國在文化大革命前就有上海鋼琴廠、上海口琴廠等單位進行試制”,曾制造過比較簡單的電子風琴。由此可推斷出,我國在1958年生產制造的其實就是雙排鍵電子琴(即電子管風琴),且已經具備了現代電子管風琴的基本形態,為后續國內的電子管風琴制造奠定了基礎。但后來由于文化大革命來襲,國內在該方面的嘗試與研究有了十幾年的空白與停滯。
志使用一臺破舊的電子琴進行創作、錄制。這是電子音樂最早進入大眾視野的一部影片,也是中國的作曲家開始嘗試用電子琴作曲的開端。同樣是在1978年,王立平先生為紀錄片《潛海姑娘》創作了同名主題音樂,其中運用電聲樂器和夏威夷吉他進行音樂寫作。國內眾多學者認為,王立平先生是我國第一個將雙排鍵電子琴音樂伴奏運用在音樂作品中的人,他創作的《潛海姑娘》《太陽島上》這兩首音樂的伴奏音色就出自雙排鍵。至此,我們并不能確定首次采用電子管風琴寫作音樂的作曲家是何人,但能肯定的是,從1978年起,中國電子管風琴音樂拉開了蓬勃發展的序幕。
談起電子管風琴在國內早期的傳播與發展中引起重要影響的人物,不得不提到屠巴海、吳應炬、浦琦璋、陳維文這四位老師。首先,屠巴海作為一名多棲音樂家,是“上海第一個會演奏電子琴的人”[1]。1979年,上海手工業局曾采購一臺卡西歐的電子琴,用于當時的廣告科做廣告音樂,于是找到屠巴海來研究這個樂器。一件新興樂器就這樣在上海開始流行,其實這也跟電子音樂早期在上海發展較好有關。1980年,上海科影廠拍攝了一部科教片《電子琴》,旨在介紹電子琴這件樂器,并邀請到屠巴海上鏡演奏。1981年,屠巴海還參與編配、演奏了動畫片《人參果》中所有的配樂,是電子管風琴音樂在動畫片配樂中的最早嘗試。此外,他還為電子琴改編了《小鴨子》《舞曲》《白毛女》《快樂的啰嗦》等膾炙人口的樂曲,可以稱得上是中國電子琴音樂發展的奠基人。但可惜的是,后來他因為一些個人原因,將工作重心轉移到了作曲和指揮上,不再從事電子琴演奏方面的工作。
吳應炬是中國電子音樂的先驅之一,他擅長為電影音樂編寫配樂。在他負責配樂的動畫片《人參果》(1981年)和《葫蘆兄弟》(1986年)中,都使用到了電子琴來演奏配樂。《人參果》也因此成為了全國第一部由電子琴配樂的動畫片,這在當時算是十分大膽的創新。
直到文化大革命結束后,由中國人民解放軍八一電影制片廠出品,拍攝于1978年5月的反特題材電影《獵字99號》,首次在電影配樂中采用了電子音樂,
浦琦璋是“電子琴引入國內之后,最早研究電子琴技法者之一”[2]。她畢業于上海音樂學院,1973年入上海樂團時原是揚琴獨奏演員。1984年赴香港學習電子琴,后來上海文化局引進了雅馬哈FX-20型號的琴,她才開始在團內演奏雙排鍵。同年,浦琦璋對王立平先生創作的《潛海姑娘》和民樂《漁舟唱晚》進行融合改編,在雅馬哈FX-20型號琴上完整演奏,并將其命名為《漁舟唱晚》,收錄在1984年發行的《勁舞》專輯(該專輯中收錄了《在希望的田野上》《讓我們蕩起雙槳》《阿里山的姑娘》等樂曲)中。后來,中央電視臺截取了該版本《漁舟唱晚》中1分33秒至2分42秒的片段,作為中央電視臺天氣預報欄目的背景音樂,受到了廣大中國人們的喜愛。這也是浦琦璋老師在為電子管風琴音樂做出的貢獻中,最廣為人知的一段歷史。
陳維文曾任上海廣播樂團的鋼琴家,于1984年發行電子琴獨奏專輯《寶島之聲》,其中收錄了《踏浪》《心愛的馬車》《三月里的小雨》等音樂,這都是根據臺灣校園歌曲改編而來的輕音樂作品。浦琦璋和陳維文在當時是炙手可熱的電子琴演奏員,她們共同發表了一系列電子琴專輯及相關教材,如《電子琴是我的好朋友》《電子琴曲精選》等,為電子琴事業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四、電子管風琴在國內的專業化進程
電子管風琴在國內歷經了多位前輩的改革和發展后,逐漸走入了專業音樂院校的舞臺上,開始了電子管風琴專業化的發展時期。1985年,中央音樂學院、上海音樂學院與日本的雅馬哈音樂振興會共同創辦了“雅馬哈高級立式電子琴師資培訓班”(簡稱ETTC班),針對雅馬哈電子管風琴的演奏技巧、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師資培訓,這為我國電子管風琴走向專業教育開創了良好的開端。當時參加培訓班的學員有王梅貞、王曉蓮等老師,她們都對中國電子管風琴事業的普及和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1987年4月,中央音樂學院主辦電子琴音樂會,邀請到日本電子琴演奏家齋藤英美先生、后藤將也先生出演,他們在音樂會上演繹了經過改編的中國樂曲《二泉映月》《梁山伯與祝英臺》,以及日本樂曲《櫻花》《拉網小調》等。
這場演出在當時受到了廣大觀眾的喜愛與熱烈反響,也讓更多國民感受到了電子管風琴的魅力。1988年,沈陽音樂學院教師沈曉明被公派到日本系統學習電子管風琴,并于1990年9月在沈陽音樂學院開設了我國第一個大學本科電子管風琴演奏專業,邁出了中國電子管風琴專業教育的第一步。此后,天津音樂學院、上海音樂學院等各大音樂院校都陸續開設了這個專業。起初,我國的電子管風琴教學內容基本是從模仿日本的電子管風琴教學體系開始著手,課程設置較為單一,后來逐步引進、吸收國外教學體系,在此基礎上逐步形成了一套具有本國特色的、比較完整的教學系統。至2000年左右,我國已初步形成從音樂學院附中到碩士學位研究生的電子管風琴專業教學系統。
關于電子管風琴早期的比賽建設,1996年中央音樂學院主辦了全國第一屆雙排鍵電子琴比賽,賽中的優秀選手再代表國人參加“亞洲及太平洋地區國際雙排鍵電子琴比賽”,比賽的舉辦使中國雙排鍵電子琴的整體演奏水平有了飛快的提升。在此次比賽中脫穎而出的中國選手朱磊,他演奏了自己的原創樂曲《敦煌隨想》,成為中國首位在電子管風琴國際賽事中獲獎的選手。這一榮譽為中國電子管風琴行業在國際舞臺上贏得了更多的尊重和認可,也促進了電子管風琴領域的學者、演奏家們進行國內外的信息交流。1999年4月,在日本舉辦的慶祝電子琴誕生40周年“GALAConcert”上,朱磊同日本演奏家洼田宏、中村幸代、渡邊睦樹同臺演出,這也是中國電子管風琴邁出國門的最初探索歷程。
正是在國際舞臺上見識了各國在電子管風琴方面的領先發展,我國的前輩們意識到打造一個我國獨有的民族樂器品牌的重要性。2003年起,在朱磊、高繼勇老師與吟飛科技有限公司的協商與磨合下,決定攜手研發國產電子管風琴,并開始了長達20余年的合作,在電子管風琴設計生產、音源開發、教材建設、演藝比賽、師資培訓等多方面建立了中國體系與標準。2005年,第一款國產電子管風琴“吟飛RS500”面世,并成立了“吟飛藝術中心”,開創了我國電子管風琴事業的新紀元。吟飛公司生產的電子管風琴經歷了多次更新換代,其樂器的專業性和普及程度遠遠領先于國內其他電子管風琴樂器品牌。
2008年,首屆“吟飛國際電子管風琴比賽”于福建廈門成功舉辦,受到了業界廣泛關注。該比賽每兩年舉辦一次,現已成為專業領域的高級別賽事之一,被譽為“中國電子管風琴演奏家的搖籃”。后來,國內陸續開設多項電子管風琴專項賽事或增設電子管風琴組別,如雅馬哈全國電子鍵盤比賽、亞太電子鍵盤比賽、“超級指尖秀”、白玉蘭國際音樂節電子管風琴組等。這些比賽面向不同年齡段和演奏水平的學習者,提供了交流與學習的平臺,極大推動了國內電子管風琴普及教育與專業教育的發展。
在專業的教學建設上,“教育層次的發展呈現倒金字塔形的過程,即高等教育先于中等教育出現”[3]。大約20年前,許多選擇電子管風琴專業的學生都是啟蒙于鋼琴或手風琴這類鍵盤樂器,較少學習者能夠在幼時就有機會接觸到電子管風琴。究其原因,是因為早期電子管風琴專業在普及教育、中等教育方面的師資匱乏,缺乏有力的宣傳方式與途徑。令人可喜的是,經過前輩們多年的努力,通過舉辦教育聯盟大會、開展師資培訓等途徑,有越來越多音樂愛好者開始投身于電子管風琴教育行業。如今全國各地都遍布著專為電子管風琴音樂教育而設的音樂品牌、音樂中心、音樂工作室等,本專業在普及教育的發展上正呈現出蓬勃向上的良好態勢。
五、結語
基于上述研究,電子管風琴起源于管風琴和簧風琴,真正誕生于哈蒙德管風琴,自1950年起發展并流行于亞洲地區。電子管風琴自傳入我國起,經歷了以屠巴海、浦琦璋等前輩為代表的艱難探索階段,以沈曉明、朱磊等教授為代表的專業化建設階段,歷經初期的快速崛起,目前已步入一個相對穩健且成熟的發展階段。
縱觀電子管風琴的發展歷程,一件新興樂器的發展與傳承、一門新興學科的確立與建設是一個極其不易的過程,需要多代人的共同努力。前輩們已在探索階段為本專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后人還需繼續在演奏、教育、理論建設等方面不斷努力,在跨專業、跨學科的課題研究中進行更多嘗試,拓寬專業發展道路,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參與到建設電子管風琴事業的發展,共同打造電子管風琴專業美好的未來!M
注釋:
① 合成器一詞最早出現在國內相關領域的文獻是1964年出版的《聲學工程》,但絕大多數國人聽說合成器,了解它和電子琴的大概區別還是在1981年,法國電音大師讓·米歇爾·雅爾在國內進行演出并介紹了各類電聲樂器的區別。
② 電子音樂與電子管風琴這類電子樂器的發展,對于20世紀70、80年代的中國來說,其實是相輔相成、齊頭并進的。電子樂器的技術更新使得多樣的電子音樂得以通過樂器發聲,而電子音樂的不斷創新拓展了電子樂器演奏的可能性。
參考文獻:
[1]王莫之.中國電子音樂的史前文明①:從“電子琴”開始[N].澎湃新聞,2019-03-27.
[2]何昔.《漁舟唱晚》:四代名家的時空接力[N].中國氣象報,2018-04-12.
[3]龐渤:論中國電子管風琴“多元化發展”的策略考察與研究[J].藝術百家,2021年第3期,第163頁
(全文完)
作者簡介:陳穎,武漢音樂學院電子管風琴專業2022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