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倫敦威格莫爾音樂廳的璀璨燈光下,董方寧與郝薇香三重奏的琴音如絲綢般流淌,為觀眾編織出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當最后一個音符消散于穹頂,掌聲如潮水般涌來…這是2022年卡瓦蒂娜全英室內樂大賽金獎的加冕時刻,也是這位中國大提琴家職業生涯中無數高光片段的一隅。從西安古城墻下的琴童到國際舞臺的“獎牌收割者”,董方寧用琴弓丈量著音樂世界的經緯,將東方血脈的細膩與西方古典的深邃熔鑄成獨一無二的藝術語言。
血脈里的音符基因
出生于西安音樂世家的董方寧,自幼浸潤在音符織就的搖籃中。祖父作為前中央樂團大提琴家的琴盒里,藏著半個世紀前珍貴的原版樂譜;母親擔任交響樂團聲部首席,在家中拉琴的背影,勾勒出董方寧對舞臺最初的想象。董方寧6歲學習鋼琴,7歲開始學習大提琴,李放、韓小鷹、朱少伯等名師為他打下了扎實的根基,而秦立巍、PetrPraus、楊文信等國際名家的指導與幫助,則為他開啟了對音色哲學的深層探索。“音樂是流動的建筑”,他常引用叔本華的比喻,“而大提琴的共鳴箱,就是我構建這座建筑的基石。”
英倫淬煉:從嚴謹學術到舞臺綻放
2020年,董方寧在RowlandHardyCelloAward的資助下遠赴英倫,開啟了一段重塑藝術人格的旅程。在該基金的贊助下,董方寧于2020年被著名英國女大提琴家HannahRoberts教授收入門下并赴英國皇家北方音樂學院(RNCM)學習深造。在北方皇家音樂學院(RNCM),HannahRoberts教授以“解剖學式”的樂譜分析法,將他引向對和聲調性色彩的癡迷;畢業后,董方寧轉至皇家音樂學院(RCM)繼續深造,RichardLester教授的“詩意技術論”則讓他的演奏進發出理性與感性的雙重火花。這段求學歲月里,董方寧帶著兩把跨越三個世紀的名琴——1694年意大利制琴大師FranciscoRuggeri的珍寶與1803年英國ThomasKennedy的杰作,穿梭于敦、曼徹斯特、愛丁堡的音樂廳,在獨奏與室內樂的雙重維度中煉音色。
三重奏的黃金時代
董方寧有著廣泛的音樂喜好,他尤其熱衷于演奏法國浪漫主義、東歐的民族樂派以及許多近現代音樂作品,同時也對六首巴赫大提琴無伴奏組曲有著獨特的理解,他稱自己最欣賞的作曲家是BenjaminBritten和Maurice Ravel。
2021年,方寧與英國鋼琴家ZanyDenyer、奧地利小提琴家MagdalenaRiedl組成郝薇香三重奏,這段“琴弦上的三國同盟”迅速席卷歐洲樂壇。他們以法國印象派的朦朧光影詮釋拉威爾,用東歐民謠的熾烈節奏解構德沃夏克,更在2023年4月里昂國際室內樂大賽中,以中國選手身份首度叩開WFIMC聯盟頂級賽事銀獎之門。作為世界級別的國際A類大賽,來自全世界的高手總共十組組合經過嚴苛的篩選,最終獲得了參加了正賽的資格,可謂強手如林。董方寧說:“三重奏是三種靈魂的量子糾纏”,方寧如此形容這段合作,“當我們用三種樂器講述同一個故事時,語言與國界的壁壘便消融在泛音列里。”
每個參賽組合經過三輪角逐,最后董方寧的郝薇香三重奏組合獲得銀獎。方寧也作為大賽唯一一位入圍參賽并獲獎的中國籍選手,再次更新了中國音樂家在國際A類賽事舞臺上的獲獎榮譽記錄。“從比賽量級來說,這是我拿到的最重要的獎。”董方寧高興地說。
幸運的綠手串
董方寧憶起比賽前的排練情的天空翱翔著、景至今難忘:“為了那次室內樂大直抵人心的絢麗賽,我們夜以繼日的排練,大家壓力都非常大。比賽前一兩天,大家情緒都不好,焦慮寫在了臉上和對話的語氣里,氣氛有些緊張。方寧甚至開始懷疑自己到底行不行?方寧知道,帶著這種情緒排練效果也不會好。他覺得自己不能排練下去了,便收起了琴弓走出排練室。法國梧桐樹的葉子在微風的吹拂下輕盈地搖動著綠色的旗幟,遠處教堂的尖頂上有鳥兒盤桓,董方寧陰郁的心窗忽然被打開有一束陽光射進來。渡步到教堂附近旅游紀念品的攤位,他偶然看到有一串墨綠色手串很好看,便忍不住買了下來并戴帶到手腕上。他說,“這個手串在比賽時我也沒有摘下來,最終我們扛住了壓力,在這個比賽中獲得了銀獎”。自此,董方寧認為這個手串給他和他們組合帶來了好運。現在,無論是比賽或演出,他都會把“幸運手串”帶在手腕上。
董方寧認為,大賽是歷練自己的戰場,也是提升自身修養的道場。通過參加各種比賽,無論是演奏技藝還是抗壓能力都能得到了增強。“對音樂充滿真摯,以及誠實的面對自己的內心,不浮夸做作,沒有特別為了與眾不同或討好評委和聽眾而在音樂上做一些刻意或夸張的處理”,這是賽后一位法國鋼琴家評委給董方寧所在的郝薇香三重奏組合的評語。
在董方寧看來,每個音符都有它的作用,每個音符都是活的、有靈魂的。董寧用青春的熱血與激情擁抱每一個音符,讓它們在音樂的天空翱翔著、跳躍著,最后化作
老師是永遠的榜樣
董方寧稱,在他學習大提琴的過程中,對他影響最大的一定是秦立巍老師。“我很幸運在不同場合、不同地點受教于秦老師。作為一位華人大提琴家,秦老師得到國際樂壇的認可很不容易。我感覺他在音樂的道路上總是在不斷地進步,每隔幾年,聽他拉琴較以往都會有很多不同,無論是音樂的性格色彩、弓指法技巧的選擇,甚至包括速度的安排、設計與把控,秦立巍老師都提升到了一個嶄新的、更具宏觀性的境界。每一次聽到秦老師的演奏,都必定會給我帶來無限的思考與啟發”董方寧說,“秦立巍老師的日程表總是排得非常滿。教學、旅行演出以及各類藝術活動令他應接不暇,旺盛的精力和堅韌的毅力充滿了他身體里的每一個細胞。我開玩笑稱呼他為‘勞模’。”
在董方寧的心里,秦立巍老師是自己事業上永遠的榜樣。
舞臺磨礪 揮弓似劍
董方寧雖然是英國北方皇家音樂學院音樂碩士和英國倫敦皇家音樂學院演奏博士,但他還是一名熱愛舞臺的青年演奏者,董方寧的演出足跡遍布在英國如London(倫敦),Manchester(曼徹斯特),Birmingham(伯明翰),Leeds(利茲),Chester(切斯特),Cambridge(劍橋),Buxton(巴克斯頓),Ambleside(安布爾賽德),Liverpool(利物浦)以及蘇格蘭等地,并受邀在歐洲大陸進行獨奏以及室內樂的演出。曾亮相于如Bowdoin InternationalMusic Festival、奧地利SalzburgMusic Festival與AllegroVivoMusicFestival、法國FestivalRavel、英國CadenzaSummerFestival、韓國CelloFamily BUSANFestival以及英國Hans KellerChamberForum、美國JulliardInternationla Music Festival等等國際音樂舞臺上。作為國際大師班的狂熱參與者,董方寧曾在世界各地的音樂節大師班求學于如Josef·Luitz、Lynn·Harrell(已故)、Alexander·Baillie、Michel·Strauss、Wen-SinnYang、AlbanGerhardt、Alexander·Buzlov(已故)和Istvan·Vardai等等許多名家。同時方寧在室內樂演奏方面投入了極大的熱情并與他的室內樂導師們包括Petr·Praus、Jeremy·Young、Leonard ? Elschenbroich、Micheal·Dussek、So-ock Kim、Leland Chan、John Myerscough、Alastair Beatson、RichardIreland等一起度過了無數美好的音樂時光,是方寧音樂生涯中所積累的無與倫比的寶貴財富。
董方寧在國外比賽中獲得過許多獎項:
第十八屆法國里昂國際室內樂大賽銀牌(2023年);
萊昂納德·羅斯大提琴獎(2022/2023英國年度);英國音樂家集團獎;巴比羅利大提琴比賽冠軍;第14屆意大利LuigiCerritelli International MusicCompetition室內樂組銀牌;
卡瓦蒂娜全英室內樂大賽金獎;克里斯羅蘭年度大獎;
伯明翰國際室內樂大賽決賽第二名(2022)·…
韓國著名大提琴家宋英勛(YoungSong)這樣評價董方寧:“方寧不僅僅是一個出眾的青年大提琴家、我的好朋友,而且有著一顆充滿愛的心。他有著卓越的技術與美麗的音色,使得他成為了他這一代中國最出色的大提琴家之一。”
澳大利亞大提琴演奏家馬庫斯·斯托克(MarkusStocker)是這樣評價董方寧的:“每一次聽到方寧的演奏,我都被他卓越的才華、真正的音樂性和對音樂的渴望與不懈追求所鼓舞”
琴無界,心有鄉
2024年6月,董方寧正式退出TrioHavisham。此后踏上回國歸途并尋求新的挑戰。董方寧攜二十余項國際獎項歸國,以中國交響樂團大提琴演奏員的身份,開啟了他人生和事業新的篇章。他的外公在許多年前曾是這個樂團的演奏員,如今他沿著外公的足跡又來到這里,用悠揚的琴聲連接起祖父未完成的旋律,冥冥之中仿佛是天意。
董方寧先后使用過一把意大利Francisco Ruggeri(弗朗西斯科·魯杰里)1694年大提琴、英國Thomas Kennedy1803年大提琴。這些有著三百歲的大提琴,在年輕的董方寧手中,激發出無限的活力。對于國產的樂器的品質,董方寧也頗為欣賞。多年來,他經常使用的是一把由趙云先生提供的“天力(DAHE)”提琴,其純美的音色與外國老琴相比毫不遜色。
董方寧始終保持著“全球公民”的藝術自覺:在薩爾茨堡音樂節演繹布里頓《大提琴奏鳴曲》時,他讓英倫陰郁冷峻的現代性與中國西北的豪邁蒼涼感形成交匯糅合;在中外大師課的講臺上,他向學生們演示中西方音樂的語言、句法以及結構的異同與其中蘊含的哲思。正如《音樂周報》所評,他所呈現出的音樂形貌“早已超出想象”,而這份超驗性,或許正源于他對“根”的堅守。無論行走至何方,董方寧總帶著祖父那本泛黃的樂譜,扉頁上用毛筆寫著這樣一行字:“琴無界,心有鄉”。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