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上進一步強調要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踐行低碳生產和生活方式的發展理念。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美麗中國建設征程中,生態消費觀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涵蓋對自然生態的道德關懷、低碳的消費行為、和諧發展的消費需求以及使命與擔當的消費智慧四個方面主要內容。通過構建生態消費意識、生態消費實踐、生態消費網絡、生態消費文化等方式培塑生態消費觀,對于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新發展,最終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生態消費觀;價值;內容;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25)07 — 0081 — 04
消費滿足了人們的基本生活需要,也提升了人們的生活質量。但隨著消費對經濟拉動作用的增強,消費對環境資源和碳排放量的影響也日益明顯。人們在生態消費觀指導下,力求在經濟穩中求進的基礎上尋求低碳生態的消費理念,體現了自然與人類之間相互依存的現實邏輯。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倡導綠色消費,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更加健全”。[1]這既著眼于解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間的根本矛盾,也是站在新歷史發展階段的現實規劃。
一、新時代生態消費觀的價值意蘊
馬克思認為,“產品的占有,是衡量能夠在多大程度上使需求得到滿足的尺度”,[2]人們良好消費觀的建立須以物質與消費的適度滿足為前提。消費觀是人們消費行為的先導,受生產力和社會發展的影響,人們會產生不同的消費觀念。當前,人類為擺脫環境污染和生態危機,在生活中逐步重視生態消費,生態消費觀念日益深入人心,在滿足生存的基礎上,進行綠色、可持續消費,為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提供了新的選擇。新時代生態消費觀具有深刻的價值意蘊,包含指導人們樹立生態消費理念、提升生態消費能力以及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三方面。
(一)樹立生態消費理念,提升責任意識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的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也造成了較為嚴重的生態問題。目前,全球氣候變化成為人類面臨的嚴峻挑戰。各種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為生產力的發展以及人民的生活提供了能源和資源,隨著能源的使用和二氧化碳氣體的大量排放,造成了氣候的不穩定性和溫室效應。傳統的消費模式不再適用于中國的發展,大量的生產與消費也將被節約生產與生態消費替代,生態消費觀也將成為當下主流生產與消費的價值觀念,在生態消費觀的指導下,人們通過健康的消費模式減少碳排放量、修復生態環境,明晰作為社會中的人對生態發展的責任,以達到從消費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目標。
(二)提升生態消費能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在建設美麗中國的進程中,生態消費觀念的養成為實現目標注入了動力。隨著國內外形勢的變化,面對氣候變化以及生態環境產生的問題,生態消費觀逐步跟隨國家需要以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得到完善。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3]人有物質和精神的雙重需要,且人對生態產品、生態環境的合理需要應得到滿足。在生態消費觀指導下的人要堅持精神滿足與物質消費相協調,堅持人的發展與自然相協調。旨在滿足人的物質與精神所需不違背生態發展的要求,明確為達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目標,社會更為注重協調人與自然需求之間的關系,在滿足人的合理需求情況、推動社會發展的同時,將對環境的不利影響降到最低,將需求限度控制在環境承載力的限度內,不對生態環境造成危害,生態消費觀指導下的社會,力求通過滿足人的合理消費營造出天藍、水清、地綠的美麗生態環境。
(三)踐行生態消費行為,實現消費與生態共贏
生態消費觀從長遠來看,強調生態環境本身就蘊含著豐富的社會效益與經濟價值,可持續地利用資源可挖掘出潛在的生態價值,實現消費與生態的共贏。同時,可持續地資源利用也將為子孫后代的生存創設良好的空間環境。在生態消費觀指導下的社會將合理解決地球資源有限性與消費無限性之間的矛盾。對自然資源、能源的可持續利用,共建美麗家園需要人們的共同努力,樹立生態消費觀需要落實在每一個人身上,應有生態消費意識,明確全球生態發展,涵養家國情懷,主動踐行生態消費行為,為地球資源可持續性發展作出貢獻,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目標,進一步達成消費與生態的共贏發展。
二、新時代生態消費觀培塑的主要內容
當前,面臨西方消費文化的浸潤,內心消費欲望的膨脹等問題,部分群體生態消費意識較為薄弱,生態消費觀也受到侵擾。在推進美麗中國的進程中,以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目標為引導,培塑生態消費觀尤為必要。
(一)自然生態的道德關懷
消費基于社會生產,生產中所需要的資源、材料取自大自然,消費的廢物也被丟棄在自然中,隨著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多,導致氣候變暖以及動植物的死亡。因此,需要正視消費活動中對自然的開發與利用。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闡釋了動物與人對自然影響的區別,“動物僅僅利用外部自然界,簡單地通過自身的存在對自然界引起變化;而人則通過他所做出的改變來使自然界為自己的目的服務,來支配自然界”。[4]人們作為消費主體,部分人群的消費價值觀趨向于“我買,故我在”。注重符號化商品帶來的社會地位,把人的生命意義變成不可限制的購物欲望,在龐大的物欲消費中迷失自己,陷入通過大量不必要消費滿足需要的幻想中,沒有對自然生態的反思,也沒有對生命的關照。在建設美麗中國目標過程中,人對自然的索取需要得到限制,在滿足人的精神需要和生存需要的前提下,自覺抵制超出合理需要限度的欲望消費。培育人們在消費過程中強化自身的責任意識,在消費活動結束后對消費過程加以總結,以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作為消費的價值導向,體現對自然中的動植物的道德關懷。引導認識生態消費,審思自身消費,從而減少不必要的消費,樹立生態消費理念。關愛自然中植物、動物的發展,體現對自然生態的責任感和道義感。
(二)生態低碳的消費行為
生態環境問題歸根到底是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問題,也是改變人們生活方式的過程。人們要在生態消費觀的指導下從高碳能源消費向低碳能源消費進行轉換,改變人們生產和生活中的能源消費方式?;诖?,應注重通過低碳食物消費、低碳衣著消費、低碳交通消費等行為直接減少碳排放量,為人們提供良好的消費氛圍。
碳食物消費體現在通過選擇低碳食物品種,節能烹飪,加強食物的回收與利用。倡導低碳飲食,相較于肉類,蔬菜獲取前排放的溫室氣體更少,綠色蔬菜也是健康生活的標志食品。同時,為避免食物浪費,光盤行動也必不可少。通過選擇服裝材質進行低碳衣著消費,主動購買可回收材質的衣料,通過棉麻材質替代聚酯纖維,倒逼生產者選擇低碳加工方式,間接減排,降低服裝從生產到購買的總碳排放量。人們出行時應充分預估碳排放量,主動選擇低碳出行方式,如乘坐公共交通或者步行出門,減少飛機等高碳出行方式。以最低的碳排放量作為低碳交通消費的依據,從而通過對低碳產品和交通的追求引致低碳消費,進行生產方的轉型升級。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知識的宣傳、鼓勵低碳消費的獎勵機制對于踐行低碳消費行為也起引導和促進作用。
(三)和諧發展的消費需求
美麗中國建設對我國的發展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在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同時,對國內經濟高質量發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如何在把握生態文明建設的大局上統籌發展與自然的關系,成為重要的議題?;茉吹膽猛苿咏洕陌l展,碳排放量越高也意味著經濟發展的迅速,我國目前還未達到碳排放量的高峰,處于需要消耗能源發展經濟的現實情況。面對經濟發展需求,在生態消費觀的指導下,應明確發展中產生的消費需求與自然和諧的關系。人更好地發展與消費需求密切相關,如果人的合理需求不能得到滿足,消費將不能作為完善自身、獲得幸福體驗的方式。同時,應認清滿足人的合理消費需求與保護生態環境之間不是對立的關系,踐行生態消費觀也不是為了環境的發展降低人的消費需求。因此,樹立生態消費理念,在滿足自身合理消費需求、推動經濟健康發展的同時,對自然的消極影響降為最低。雖然推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方式將影響經濟的發展速度,但通過控制消費需求,將生態消費觀融入日常生活,通過合理的消費需求實現碳中和,將消費的限度控制在自然承載限度內,達到發展與自然共贏的目的。
(四)使命擔當的消費智慧
人類正處于風險與挑戰并存的時代,氣候變化等非傳統安全的威脅引發人們日益關注。當前,沒有哪一個國家可以獨善其身,全人類成為一個命運共同體。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作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推動者、引領者,主動推動實現碳達峰碳中和,面對溫室效應、氣候變化做積極回應,承擔相應國際責任,展現出了大國擔當,體現了大國的使命。面臨風險與挑戰,應在黨的領導下,承擔使命與擔當的風范,應站在國家的發展角度,將使命與擔當的消費智慧貫穿于生態文明建設的全過程,從全局出發統籌節儉消費、可持續消費的科學智慧。培育生態消費觀,應從消費角度注重能源的開發利用和其固有價值,提倡樸素消費智慧,避免資源浪費的節儉消費智慧以及敬畏自然生命從而減少高碳消費的倫理消費智慧。通過培育使命與擔當的消費智慧,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新發展,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設、弘揚具有擔當的消費智慧作出貢獻。甚至為當代乃至全世界修復氣候變化以及環境危機問題,提供了豐富的思想智慧和現實借鑒。
三、新時代生態消費觀培塑路徑
新時代生態消費的培塑研究,應遵循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原則,從人們身心發展的實際出發,探索并構建有益于自身發展、有益于社會,有益于自然發展的生態消費觀。
(一)構建生態消費意識培塑
消費不是孤立行為,也不是任意行為,而是社會性行為。在社會發展中,每個人享有自主消費權利的同時,也要清楚自身消費行為對他人和環境的社會責任。每個人處在社會中,更應該清楚知道高碳消費所帶來氣候變暖的危害。人類不負責任的行為已經受到大自然的警示,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將生態消費觀教育融入日常生活中,強化生態消費的責任意識尤為重要。
其一,發揮黨的生態文明建設相關理論的引導。黨的領導為人們樹立生態消費理念、踐行生態消費實踐起到關鍵引領作用,日常生活是人們接受價值引導的主渠道,有必要將生態消費知識融入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通過演講、宣傳等方式使人們了解作為消費主體的責任感。提高生態消費意識和能力。其二,完善政府關于生態消費的頂層設計。在各類政策中,對象不同,對于消費責任意識的培育角度也應不同。因此,培塑過程中應根據不同的對象進行優化升級。例如:對學生群體應注重通過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思想和價值觀的引導來實現生態消費責任意識的培養。生物類學科可以通過保護動物的生存空間來引導人們進行低碳消費,從而形成生命平等的責任意識;對于企事業員工應該通過宣講會、舉辦生態文明建設相關演講比賽等形式;對于社區居民,可通過參與生態文明建設或生態消費相關政策提出建議等形式,提升居民生態消費意識,提升其對生態消費的重視程度。其三,加大對生態消費相關問題的調研活動。完善調研評估體系,通過對不同城市的生態文明建設展開調研,把握不同城市人們對生態消費的看法,更好地針對性提升不同城市人們的生態消費理念,為后續政策的落實提供參考。
(二)創新生態消費實踐培塑
實踐育人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實踐活動種類豐富、體系也日益完善,在實踐項目開展、統籌等方面積累了寶貴經驗。為進一步推進實踐育人,應在模式創新、實踐創新、機制創新等方面著力。
其一,模式創新注重以理論指導實踐。培育踐行低碳行為,需要讓人們理解生態消費理念,厘清美麗中國建設的價值意義,自覺運用所掌握的知識指導實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突出參與式、體驗式的實踐方法,引導人們主動參與實踐活動。政府可設置相應購物場景,引導廣大居民選擇低碳產品;體驗“每月一天低碳生活”,培養低碳意識,養成低碳出行習慣。在實踐中深刻體悟提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戰略意義,自覺踐行生態消費。其二,實踐創新注重專業能力與實踐相結合。建立職業與實踐機制結合的模式,引導人們把專業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再通過實踐提升專業能力,形成良性循環模式,通過循環互動將實踐所得貢獻社會、服務社會。在志愿服務活動中宣傳低碳理念,既為當地人群普及生態消費知識,提升服務本領,也促進自身對低碳消費的理解。其三,機制創新注重協同參與、基地共享。協同參與的育人機制,有助于各部門、機構對開展實踐過程進行指導。強化政企聯合,建立支持制度,創造良好的條件讓各方共同參與,儲備低碳人才。政府或相關部門建設基地共享機制,統籌規劃實踐育人的基地建設,依托科研機構建設培塑基地,參觀企業革新的低碳科技,實現實踐基地培塑的目的。
(三)強化生態消費網絡培塑
網絡作為培塑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引導人們正確價值觀念的重要使命。新媒體平臺以其快速性、多樣性受到人們的青睞,越來越多的信息通過網絡平臺被接收,成為影響人們價值觀念的重要渠道。生態消費觀培塑要通過網絡渠道形成良好的低碳消費氛圍,以此培育人們的健康消費理念。
其一,加強網絡中消費理念與行為的輿情分析。大數據的到來,為更加準確及時地追蹤、呈現、分析人們消費的特點提供了便利條件,充分利用數據追蹤的優勢,有利于掌握人們消費情況,對不健康、非綠色低碳的消費趨勢提供正確的引導。其二,開設網絡中的消費議題。通過抖音、快手、貼吧等平臺,設置低碳消費、生態消費相關議題,主導網絡中關于消費的話題,調動人們積極參與。揭露錯誤的消費觀念,提高消費的科學意識、生態能力,引導人們在議題的爭鳴中認清主流的消費價值形態,發揮生態消費觀對人的導向作用。其三,樹立網絡中的消費典型。人們受“網紅經濟”影響,奢侈消費、從眾消費的現象逐漸增多。由此可見,通過樹立消費典型的價值觀念,營造良好的低碳消費氛圍,發揮典型的輿論引導作用,踐行低碳消費行為,提高生態消費意識。
(四)深植生態消費文化培塑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生態消費理念,為美麗中國的實現提供了科學消費的精神來源。在傳統文化的長河中,古人對于人與自然的關系有著獨特的思考,例如:莊子的“天人合一”,通過對人與自然的關系,強調了人與自然樸素的生態消費觀;老子的“道法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消費觀;墨子“節用”兼顧資源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科學消費觀點。諸子的生態消費思想經過傳承與弘揚,成為我國消費思想的主要基調。以豐富的文化資源培塑人們的生態消費觀,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中華優秀傳統消費文化為根基,構筑生態消費理論。其一,家庭環境的文化涵養。家庭作為承載人們物質、文化、精神的環境之一,家庭的消費觀念對每一個人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家庭應有戒奢崇儉的家風、家訓。其二,營造文化育人的良好氛圍。文化墻、政府宣傳欄等為宣傳生態消費提供載體,載體的建設更為人們生態的涵養提供了土壤。建構文化育人的人文景觀,對樓宇、展板、屏幕、道路等環境賦予文化內涵,以及傳統文化中生態消費知識的普及。建構文化的精品活動,通過舉辦生態消費的宣講、低碳消費相關活動、生態消費素質拓展等活動,淬煉科學精神,厚植生態消費理念。充分利用資源,營造文化育人的氛圍,通過文化培塑激勵人們踐行生態消費行為。
四、結論
生態文明建設任重道遠,厘清新時代生態消費觀價值意蘊、培塑內容與路徑,既能引領新時代的消費觀念,也能為建設美麗中國注入動力。生態低碳生活方式的養成,綠色消費、反對浪費是一場持久戰。部分人消費習慣的改變,爭當反對浪費的表率,堅決抵制浪費行為,將帶領更多人踐行節約節儉的新風尚,也將是整個社會風氣的改善。同時也要加快推進生態消費意識、生態消費實踐、生態消費網絡平臺、生態消費文化培塑與引領作用,激發人們艱苦奮斗的精神,承擔作為新時代人的消費責任,不斷在變局中開新局,為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樹立生態消費觀做出貢獻。
〔參 考 文 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N].人民日報,2022-10-26(1).
[2]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90.
[3]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59-360.
[4]恩格斯.自然辯證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341.
〔責任編輯:孫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