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J722.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5)09—080—03
關中鑼鼓舞是陜西省關中地帶的民間舞蹈,社火是該舞蹈形式的重要依托,主要呈現方式為巡游。關中鑼鼓舞具有豐富多樣化的舞蹈動作,在正式演出時,演奏者以及旗手等參賽人員會穿上有繽紛艷麗色彩的服飾,手持不同道具,身體會與不同舞蹈步伐相配合展示獨特姿態,從而為演出增添氛圍感。在具體表演中,還會使用富有地方特色的綁子、銠等不同樂器進行純音色對比性的演奏,不僅彰顯了演出隊伍的龐大,還使得演出陣容更有恢宏氣勢。伴隨時代的飛速進步與民間藝術的不斷融合發展,關中鑼鼓舞以嶄新面貌呈現在世人面前,觀者可從中體味出現代流行元素與時尚魅力。
一、基于現代流行元素的“關中鑼鼓舞”的藝術特征
關中鑼鼓舞是關中地區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彰顯著當地人民的精神風貌。對關中鑼鼓舞的藝術特征進行解讀,能夠讓更多人了解“關中鑼鼓舞”的文化內涵。
(一)舞蹈動作一 一騰挪跌宕,干凈利落
“關中鑼鼓舞”動作花樣繁多,技法紛呈。演出之際,場面恢宏壯觀,鼓手們的擊鼓動作灑脫不羈、情感奔放,深刻展現了古代戰鼓軍樂的精華所在。在擊鼓過程中,鼓手們的技法涵蓋了“揮槌”“纏槌”“環槌”等多種,還融入了諸如“盤帽蓋盤”“連身轉”“纏穗子”等十數種經典動作,每一種技法都被形象地稱為“一盤鼓”,當下廣泛流傳的大約有二十盤鼓。而且,關中鑼鼓演出時會經常看到多組鼓手賽鼓,氣勢磅礴、形式多樣,既有單人獨奏鼓、多人對擊鼓,還有相互擊打、腰繞擊鼓等多種陣式與技巧展示,進一步豐富了表演的多元性和觀賞性。
例如,陜西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民間古樂藝術的關中“牛拉鼓”,不僅具有非常顯著的地方文化特色,其舞蹈動作招式繁多,剛柔相濟,令人叫絕。關中“牛拉鼓”不僅包含舞動、疾馳、躍起、擊鼓、擊榔、揮槌六大基本招式,還有多達八十八種各具特色的動作組合。在演出時,我們能看到鼓手上下翻面鼓槌,通過左右交擊亮出令人眼花繚亂的單拋槌或雙拋槌,還能領略到霸王背鞭的雄渾、大鵬展翼的豪邁等,嫻熟的演出者能在游刃有余中做到張弛有度。“牛拉鼓”的舞蹈動作剛勁而不粗野,飄逸而不輕浮,沉穩而不呆滯,熱烈而不失控,有剛中帶柔、柔中帶剛的藝術韻味。鼓手在做“單劈槌”“單劈單花”等動作時,需力求動作精準、力量充沛,在干凈利落中一氣呵成。同時,鼓手還要保持優美和諧的身形,在腰部、臂膀、手掌、手腕乃至頭部的運用上,追求英姿諷爽之美,而在舞動大型銠銨時,則轉換為粗獷豪邁的風格。整場舞蹈動作連貫下來,既洋溢著熱烈歡快的氛圍,又呈現出一種和諧而自然的藝術效果。
(二)音樂節奏一豐富多變,飽滿鮮明
震撼人心的鼓、音色明亮的鑼、擁有較強穿透力的饒銨等豐富樂器,經常會出現在關中鑼鼓舞的表演中。這些樂器的加入,讓鑼鼓舞進行展示出或歡快活潑、或張揚強勁、或自然雄渾的音樂節奏,無形中為其增添了較高的觀賞價值。表演中,西北地區民眾的昂揚斗志與熱烈情感在奔放雄渾的鼓聲下充分展露。觀眾在聆聽時,既能感受到千變萬化的鼓點節奏,又能伴隨舒緩悠揚的旋律深刻體味多樣化的情感。而鼓手們也會與樂曲節奏、音調相結合,對各種動作與演奏技法靈活運用,細膩且深入地展示鑼鼓舞
的藝術精髓。
比如,觀眾熟知的十面鑼鼓,為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近些年將流行元素靈活運用在演出中,令人印象深刻。具體說來,十面鑼鼓如同一個飽脹圓滿的葫蘆,三個音階為全曲帶來了極其鮮明的音樂節奏。同時,還將搖滾樂等流行元素融人在某些部分的演繹中,使其呈現出動感性、多元化的豐富節奏,完美實現了傳統與現代的交融。雖然改編后的曲目首段的旋律與以往相似,低沉緩慢且有一種壓抑的力量,但到了中段后則迅速轉換為更加鏗鏘有力的長行歌形式,并將現代快節奏元素加入尾段。這樣一來,觀者能聽到更為緊密的鑼鼓聲,營造出猶如箭在弦上的激越緊張的氛圍,順利推動全曲至最高潮。該曲正是靈活運用了現代配器與編曲,才擁有了更具時代感的張力,令觀眾欣賞到較強的感染力并被成功吸引。
(三)服飾道具- 一色彩明快、古樸時尚
關中鑼鼓舞的著裝具有鮮明特點,既有明快色彩也有時尚古樸的美感。表演者較多使用湛藍、明亮的紅、清新的綠色進行組合搭配來營造喜慶氣氛,這種色彩可以準確反映傳統地域文化特點。設計師在設計服飾時,可以將部分傳統元素與現代審美藝術相結合,來描繪關中鄉土風貌和民俗韻味。例如,設計防風防水涂層的舞裙,能抵御戶外表演的惡劣天氣;運用反光材質的絲線繡出關中剪紙紋樣、傳統建筑磚雕圖案等,配合舞臺燈光,能夠增強舞蹈視覺效果。設計者還可以運用現代設計理念,使作品設計更富新意。例如,通過借鑒現代服裝立體剪裁技術,腰部采用收腰剪裁,凸顯女性身材,在裙擺處運用彈性面料大擺設計,可以增強舞動旋轉時裙擺飛揚的動態美感。設計者還要注重服飾設計的功能與時尚結合。可以設計隱藏式口袋,用于放置表演過程中的隱藏物品,如無線麥克風、小型道具等;還可以對袖口、領口進行按扣便捷開合設計,方便舞蹈者服裝替換調整。
二、基于現代流行元素的“關中鑼鼓舞”多元化傳承路徑
關中鑼鼓舞是關中地區人民精神世界的生動映照,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基于現代流行元素的“關中鑼鼓舞”傳承,要注重社區傳承、媒介傳承等。
(一)重視社區傳承,激發社區居民學習熱情
社區是民眾重要生活場所與娛樂場所,也是關中鑼鼓舞社會傳承的主要力量。因此,重視社區傳承,激發社區居民的學習熱情。
不斷深化合作,助力發展傳承。為廣大觀眾鑼鼓愛好者構建在線交流平臺,助力其共同學習體會。舉辦豐富的線下活動,使其在活動中認識更多專業人士,促使交流渠道不斷拓寬。鼓勵居民參與各種演出與比賽,鼓勵其主動走出社區,主動對其他地區的經驗借鑒吸納,為關中鑼鼓舞的傳承發展貢獻力量。以岐山縣為例,該縣一直擁有轉鼓藝術搖籃的稱號,且在陜西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中,轉鼓技藝早已光榮列入其中。該縣的故郡鎮馮家村鑼鼓隊為轉鼓技藝的杰出代表,近些年,在省市級展示活動以及全縣春節鑼鼓匯演中,該鑼鼓隊頻頻亮相并多次獲取殊榮,將岐山轉鼓的非凡魅力展現的極其充分。
推動傳幫帶,培養年輕技藝傳人。社區要積極為關中鑼鼓舞培養出大量的年輕技藝傳人。可以以社區為單位,為鑼鼓舞愛好者舉辦各種專業講座與培訓班,邀請知名藝術家與傳承人進行關中鑼鼓舞相關文化普及,不斷加強居民對關中鑼鼓舞的了解,并在較大程度上激發他們主動參與關中鑼鼓舞保護工作與傳承工作的熱忱。
創新演繹模式,構建傳承紐帶。社區應與居民需求與當地風貌相結合,策劃出更具有獨特地方特色的精彩節目,為民眾充分展現精神風貌。比如,在陜西各大縣域內,很多自然村都成立了專業鑼鼓舞的培訓基地,再加上當地的大力扶持,使得關中鑼鼓舞的傳揚領域不斷得以拓寬,從而形成了十村聯動輻射周邊的生動局面。在這些縣域,不論男女老少,皆能走訪民間藝人并進行拜師,從而對關中鑼鼓舞的擊打方法、技藝技巧以及鼓點節奏等認真研習,迅速構建出高效便捷的師徒傳承紐帶。
(二)重視媒體傳承,營造愉悅積極氛圍
注重傳統媒體傳播。電視專題節目、廣播節目等都是進行“關中鑼鼓舞”傳承的重要路徑。通過與電視廣播媒體合作,展示鑼鼓舞的歷史淵源、表演形式、精彩瞬間等,向人們展示不同地區鑼鼓舞的風格特點等。還可以開設“關中鑼鼓舞”的文化專欄訪談,邀請專家學者對其文化內涵、傳承現狀等內容進行解讀。比如,我國知名舞蹈藝術家黃豆豆曾在2016年央視春晚分會場上,為觀眾奉獻精妙絕倫的節目《盛世歡鼓》,播出后備受好評。將節目在編創中融合了鄠邑龍獅鼓、韓城抬鼓、榆林傳統腰鼓等陜西多地鼓樂,在表演中場面盛世浩大,數百面鑼鼓齊奏演繹出大氣磅礴、宏偉壯觀的氣勢,不僅為民眾展示了關中鑼鼓的豐富多樣性,還讓觀眾看到了陜西人民的熱情豪邁,吸引了很多年輕觀眾的注意力。
注重新媒體傳播。新媒體具有龐大受眾基礎,連接更多年輕群體。借助抖音以及快手等自媒體渠道,向大眾推出關中鑼鼓舞的專題節目,對該舞蹈的藝術特色與現代創新進行詳細介紹,促使公眾提升認知并激發參與熱情。同時,可將關中鑼鼓舞的表演視頻定期發布在微信或微博平臺,吸引更多年輕受眾的關注,并為藝術傳承注入源源不斷的生命活力。還可以對關中鑼鼓舞幕后故事進行創意剪輯等,或邀請網紅或地方文化名人參與關中鑼鼓舞視頻推廣拍攝,提升關中鑼鼓舞的傳播范圍。在微信公眾號、微博等社交媒體平臺也可以定期發布關中鑼鼓舞的演出信息、傳承活動等,并與粉絲進行互動,解答關中鑼鼓舞的相關問題,增強受眾粘性。
三、關中鑼鼓舞藝術特征與現代流行元素的融合策略
關中鑼鼓舞展現著關中人豪爽熱情的性格特質,體現著關中人的精神風貌。推動關中鑼鼓舞藝術特征與現代流行元素的融合,能夠推動關中鑼鼓舞的現代傳承。
(一)流行音樂與舞蹈因素的融入一革新音樂編排,融合現代舞動作
創編者在對關中鑼鼓舞進行編排時,應將傳統鼓點精髓完整傳承,在此基礎上對爵士旋律以及電子樂等現代音樂元素嘗試融入,讓關中鑼鼓舞的音樂風格呈現出個性化、時尚化、多元化的特征,與時俱進展示時代風采。同時,創編者還可熱情邀請現代音樂創作者共同合作,創作出更多既與現代觀眾審美相迎合,又能充分體現出獨特現代氣息的音樂。此外,還可將動感十足的街舞、優雅時尚的現代舞等,與傳統舞蹈姿態相結合,最大程度彰顯關中鑼鼓舞的活力與魅力,并讓觀眾在觀看時獲得良好的視覺體驗。
(二)多媒體與數字技術的應用靈活運用現代科技,積極推動跨界合作
實際演出中,可以借助多元化先進科學技術的技術如數字音響、燈光技術等技術,加強聽覺和視覺刺激,提升關中鑼鼓舞觀賞效果。燈光師可以通過切換燈光展現布景效果,營造出沉浸場景。還可以通過主動探索前沿科技手段,運用增強現實、虛擬現實等,帶給觀眾身臨其境的觀感。還可與知名設計師或時尚品牌積極合作,不同推出以關中鑼鼓舞為主題的聯名產品或時尚單品,促進傳統與現代的融合。也可以與知名設計師、知名服飾品牌聯合推出有關關中鑼鼓舞主題的產品或潮流服飾,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和流行元素的相融合。
(三)與時俱進創新舞臺設計與表演形式一打造視覺盛宴
在現代舞臺設計中,創編者應推陳出新,不斷融入時下廣受大眾喜愛的流行元素,促使表演藝術品位迅速提升,并體現出觀眾鑼鼓舞的文化深度與廣度,拓展受眾群體。例如,為了在舞臺上集中呈現出關中鑼鼓舞的經典元素,可對比較先進的激光照明設備、LED顯示屏等充分運用,讓舞臺背景展現出繽紛色彩,且展示出流動多變的姿態,為觀眾打造盛大的視覺盛宴。在具體表演中,還可營造出既新潮前衛又古典傳統的氛圍,將具有山西地域特色的美麗自然風光與古香古色的建筑輪廓,通過舞臺映射的方式完美展示。與此同時,還可適當增設活靈活現的動態影像墻、超靈敏的觸控反應地板等舞臺設施,讓觀眾參與其中并使其表演融為一體,從而獲得良好互動體驗。此外,還可以結合關中鑼鼓舞于現代生活情境構建出豐富有趣的劇情,在整個敘事線上清
晰展現故事情節。
四、結語
關中鑼鼓舞是陜西省民間舞蹈的杰出代表,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底蘊和鮮明的藝術特色。在現代流行文化的沖擊與融合中,其藝術風貌能夠得到拓展和深化。要通過多元化傳承渠道,以及持續的創新發展策略,使關中鑼鼓舞煥發更多活力。必
參考文獻:
[1]陳姝婕.民俗表演中的生命意識以大荔縣阿壽村花苫鼓為個案[J].天工,2023(24).
[2]李新.關中社火鑼鼓的音樂形態探析[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2).
[3]谷玉梅,李開方,梁挺.關中鑼鼓[M].陜西:交通大學出版社,2015.
[4]林麗娟,王燕莉,張惠琴,等.敲鑼鼓舞麒麟分豬肉話幸福[N].惠州日報,2024-02-06.
[5]楊飛雪.陜西關中鑼鼓舞的發展現狀及教育傳承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15.
[6]曾杰.麥積山石窟樂舞圖像中的樂伎、樂器、樂隊及文化信息解析[J].天水師范學院學報,2024(1).
[7]王冬慧.非遺視域下關公鑼鼓的傳承與發展研究[A].關公文化與中華現代文明研討會論文集[C].2023.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4年度陜西省藝術規劃項目《基于現代流行元素的“關中鑼鼓舞”藝術特征與多元化傳承路徑研究》(項目編號:SYE2024002)。
作者簡介:陳思彤(1992—),女,漢族,博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為舞蹈學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