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8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5)09—098—03
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傳統體育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瑰寶,它們不僅記錄了中華民族的歷史變遷和文化傳承,還蘊含著深厚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價值。然而,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和全球化的深人,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因此,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傳統體育文化的保護,不僅是文化自覺的體現,也是文化自信的彰顯。為此,本文從多個維度展開探究,旨在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生機。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傳統體育文化的相關概述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并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優秀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優秀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包括戲劇、曲藝、雜技、技藝、醫藥、歷法、禮儀、節慶等民俗活動,以及傳統體育和游藝等。非遺不僅是歷史文化的見證,也是現代社會的寶貴財富。其主要具有活態性、傳承性、民族性的特點。第一,活態性,即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動態傳承的,依賴于人的活動而存在;第二,傳承性,即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代代相傳,以保持其生命力;第三,民族性,即非物質文化遺產往往與某一民族或地區的文化傳統緊密相連[]。
傳統體育文化是指不同地區、不同民族在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具有鮮明地域特色和民族風格的體育文化形式,其主要涵蓋了民族傳統體育、民間傳統體育等多個方面。傳統體育文化蘊含深厚底蘊,展現出三大核心特質:一是其民族性,緊密依附于特定民族的文化血脈之中,成為民族身份與精神的象征;二是其實踐性,不僅停留于理論或觀念層面,更強調通過親身參與和身體力行,使個體在體驗中深刻理解并內化其文化價值;三是其傳承性,作為一種活態的文化遺產,依賴于口傳心授、師徒相承等機制,在代際間流動不息,從而確保了其生命力的延續與文化的繁榮發展。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傳統體育文化的內在聯系
(一)文化精神的共鳴
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傳統體育文化,在精神層面上有著高度的共鳴。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民族歷史、習俗等的活態傳承,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民族精神[2]。同樣,傳統體育文化也不僅僅是一種身體活動方式,它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民族精神,如仡佬族的“打蔑雞蛋、高臺舞獅”等這些傳統體育項目都深刻體現了本民族堅韌不拔、自強不息、團結協作的民族精神。這種精神層面的共鳴,使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傳統體育文化在傳承與發展過程中相互支撐,共同構成了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傳承方式的互補
從傳承方式來看,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傳統體育文化在傳承過程中相互補充,共同促進了民族文化的延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往往依賴于口傳心授、師徒傳承等方式,這種傳承方式注重的是技藝和精神的直接傳遞。而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則更多地體現在身體的實踐活動中。人們通過參與和體驗傳統體育項目,能夠在實踐中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魅力,從而加深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和認同。一定程度而言,傳承方式的互補性,使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傳統體育文化在傳承過程中相互融合、相互促進,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傳承體系,有利于民族文化的延續和發展,同時能夠為現代社會提供豐富的文化資源和精神滋養。
三、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我國傳統體育文化的保護措施
(一)構筑堅固的法制防線
近年來,我國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領域取得了顯著成效,《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明確了保護的對象、范圍、責任主體以及保護措施等,標志著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正式邁入了法制化軌道。然而,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和文化的不斷交融,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傳統體育文化的保護面臨著新的挑戰[3]。
第一,細化保護措施,確保可操作性和執行力。首先,在保護資金的使用上,相關部門可以設立專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基金,明確資金的來源、使用范圍和監管機制,確保資金能夠真正用于保護工作的實處,同時通過提供傳承補助、建立傳承人檔案、開展傳承人培訓等政策措施,激勵傳承人的積極性,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技藝和記憶得以延續。其次,對破壞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傳統體育文化的行為進行嚴厲打擊。這系列措施的有效落實,能夠有效地維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尊嚴和權威。
對于擁有豐富傳統體育項目的地區,可以制定專門的體育文化傳承保護條例,明確體育項目的保護范圍、傳承方式、資金支持以及宣傳推廣等;對于少數民族聚居區,可以制定民族文化保護法規,保障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尊重并弘揚其獨特的文化特色。
應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傳統體育文化的保護納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整體規劃,確保保護工作與經濟社會發展同步推進。一方面,加大力度,設立專項保護基金、提供項目資助、支持傳承人培訓等,以支持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傳統體育文化的記錄、研究、傳承、傳播以及創新發展等工作[4。
另一方面,建立多元化的資金籌集機制,通過政策引導、稅收優惠、項目合作等方式,吸引企業、社會組織及個人等社會力量投入保護工作,如可以設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公益基金,鼓勵社會各界捐贈資金用于保護工作;可以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眾籌活動,吸引更多公眾參與和支持保護工作,形成部門主導、社會參與的保護合力。
(二)活化傳承與創新發展:激發文化的生命力
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我國傳統體育文化的保護,不僅僅是靜態的保存與記錄,更重要的是通過活化傳承與創新發展,讓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1.活化傳承:喚醒沉睡記憶,讓文化血脈流淌
活化傳承,意味著將優秀傳統文化從靜態的保存與記錄中解放出來,讓其融入現代生活,成為公眾觸手可及的一部分。以武術為例,這一傳統體育項目不僅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尚武精神,更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相關人員可以通過舉辦武術比賽、武術文化節等活動,讓公眾近距離感受武術的魅力。在這些活動中,公眾不僅可以觀賞到精彩的武術表演,親身體驗武術的技藝,感受其背后的文化精神,還能夠讓武術在現代社會中得以延續,讓其在公眾的心中生根發芽,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梁。又或者以剪紙為例,作為一項古老的民間藝術,曾廣泛應用于節日慶典、婚嫁等場合,如今卻逐漸被人遺忘。為了喚醒這一記憶,相關人員可以將剪紙藝術引入現代生活場景,如將剪紙圖案融人現代家居裝飾,創造出既具有傳統韻味又具有現代感的裝飾品;將剪紙技藝與時尚服飾相結合,設計出既美觀又實用的服飾產品。由此讓剪紙藝術得以延續,使其在現代社會中煥發出新的光彩,成為連接傳統與現代的紐帶。
2.創新發展:融合現代元素,為文化注入新活力
在尊重傳統的基礎上,相關人員應鼓勵文化創新,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傳統體育文化和現代科技、創意設計領域的深度融合,以拓展優秀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和傳播渠道,為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注入新的動力。一方面,數字化技術為優秀傳統文化的記錄與展示提供了新的可能。例如,相關人員可以利用虛擬現實技術重建傳統節日的場景,讓公眾在虛擬空間中體驗節日的熱鬧氛圍;或者通過虛擬現實技術展示傳統手工藝的制作過程,讓公眾更加直觀地了解傳統技藝的精髓。另一方面,相關人員還可以將傳統體育項目與現代健身理念相結合,開發出適合不同人群需求的健身項目[5。以太極拳為例,這一傳統體育項目注重內外兼修、動靜結合,與現代健身理念不謀而合。為此,相關人員可以將太極拳的技藝與現代健身方法相結合,創造出既具有傳統韻味又具有現代感的健身項目,以滿足現代人對健身的需求,讓傳統體育文化在健身領域煥發新的生命力,成為連接健康與文化的橋梁。
(三)社會參與與國際合作:構建廣泛的支持網絡
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傳統體育文化的保護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需要從社會參與、國際合作兩方面構建廣泛的支持網絡,拓寬保護路徑,提高保護效果。
1.社會共治:匯聚全民力量,共筑文化保護長城
社會共治,意味著企業、社會組織及公眾等多方力量的共同參與和協作。為了實現此目標,相關人員需采取一系列措施,激發社會各界的保護熱情。其一,設立專項基金。例如,相關人員可以成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發展基金”,通過企業捐贈、社會眾籌等方式籌集資金,用于資助傳承人開展教學活動,支持傳統體育項目的訓練和比賽,以及舉辦各類文化節慶活動等。其二,開展公益項目。相關人員可以組織“非遺進校園”“傳統體育體驗日”等活動,讓公眾親身體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增強他們的文化認同感和保護意識;利用媒體平臺開展“非遺故事”系列報道,講述傳承人的感人故事和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激發公眾的情感共鳴。其三,發揮社區、媒體等主體的社會力量。社區可以舉辦“非遺文化節”“傳統體育比賽”等活動,豐富居民的文化生活,促進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媒體則可以通過開設專欄、制作專題節目等方式,加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傳統體育的宣傳力度,提高公眾的知曉率和參與度。
2.國際合作:跨越國界,共繪文化保護藍圖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傳統體育文化的保護已成為國際社會共同關注的話題。加強國際合作,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和技術手段,對于提升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水平具有重要意義。其一,根本途徑一積極參與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交流與合作。我國可以派遣專家學者參加國際非遺保護論壇、研討會等活動,與國際同行交流經驗、探討問題,同時邀請國外專家來華舉辦講座、培訓等活動,引進國際先進的保護理念和技術手段。其二,重要保障一舉辦國際論壇、展覽等活動。例如,相關人員可以舉辦“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國際博覽會”“世界傳統體育文化交流大會”等活動,邀請各國代表共襄盛舉,以此增進國際社會對中華文化的了解和認同,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
四、結語
總而言之,本文概述了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我國傳統體育文化的內涵,并揭示了它們之間在文化精神與傳承方式上的深刻聯系。在此基礎上,本文著重探討了針對這些寶貴遺產的保護措施:實現活化傳承與創新發展,能夠使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傳統體育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煥發新生;注重社會參與和國際合作,能夠增強國內民眾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與參與度,促進國際間的文化交流與互鑒,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傳統體育文化的保護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的支持體系。展望未來,期望相關人員能夠持續深化、創新系列保護舉措,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傳統體育文化得以永續傳承。
參考文獻:
[1]高繼科,劉尚俊,田淑萍.保護好藏族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J].文化產業,2024(26).
[2]劉戈.我國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探賾[J].體育文化導刊,2024(2).
[3]葉明珍.云南地區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4(2).
[4]廖濤.我國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價值及策略[J].體育文化導刊,2023(2).
[5]馬文博,張健,蔡傳喜.韓國“傳統摔跤”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經驗及其對我國傳統體育非遺保護之借鑒[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23(1).
作者簡介:嚴昭敏(1979—),女,仡佬族,貴州遵義人,大學本科,道真自治縣文化旅游局文化傳承與保護服務中心,館員,研究方向為文化傳承與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