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封非遺融入地方高校美術教學的意義
(一)有利于促進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
開封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不論是朱仙鎮木版年畫還是汴繡,在新時代的發展都陷入了困境,市場急劇萎縮、傳承人斷代等種種現實因素在不斷蠶食開封非物質文化遺產本就不多的生存空間。當前,國家通過多種政策的實施積極鼓勵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如2021年8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肯定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新時代文化強國建設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重點強調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工作是當務之急,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傳承人。地方高校正是傳承、傳播、創新的孵化園,將開封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地方高校美術教學相結合,可以將大學生培育成傳承和創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中堅力量,有利于實現高校美術教學內容多元化以及開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
(二)有利于夯實文化自信之基
開封地處中原,黃河流域幾千年的發展使開封擁有了豐富的歷史文化,而非物質文化遺產正是這個區域文化、歷史、民俗、思想、藝術的結合體。開封非物質文化遺產與高校美術教學相融合正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種堅守和發揚,不僅能夠豐富教學內容,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和審美能力,還能有效落實文化自信戰略,助力實現中華文化的新輝煌。這種融合對于培養具有文化自信的新時代人才具有重要意義。
(三)有利于完善高校美術學科知識體系
開封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蘊含著眾多高校美術教學所需的資源,將其與地方高校美術課程相融合,能夠豐富美術教學的內容,開闊學生的視野。同時,非物質文化遺產融人高校美術教學能夠進一步促進美術學科與其他學科的融合發展,不僅有利于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還能豐富高校美術教學的學科知識體系,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為構建高校美術特色教學體系提供新的思路。
二、開封非物質文化遺產與高校美術教學的融合基礎
(一)豐富的開封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教學提供資源保障
開封作為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擁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不僅承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而且為高校的美術教學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將開封非遺與高校美術教學相結合,不僅能豐富高校美術課程教學的內容,而且能夠促進高校美術教學路徑的創新。截止到2024年,開封有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9個,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60個,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270個,涵蓋民間文學、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醫藥、民俗等眾多門類,這些都可以合理融人高校的美術教學中。將開封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高校美術教學,結合多種形式的實踐活動和課程設置,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傳承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
(二)中原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學者可為教學提供理論保障
中原地區擁有眾多高校,故而不少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學者扎根于文化發源地,擁有豐富的教學經驗、科研經驗以及廣泛的閱歷。開封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鮮明的地域性、生活性、藝術性,其在傳承與發展中依賴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技能、經驗,這進一步說明,將開封非物質文化遺產與高校美術教學相融合離不開中原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及研究學者的助力。例如:河南師范大學于2009年成立了中原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在第四屆開封國際文化金融與貿易論壇上,朱仙鎮國際版畫基地與華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實習實踐基地、河南大學美術學院實踐教學基地、鄭州科技學院藝術學院實踐教學基地項目合作正式簽約;一些高校聘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去學校講課,詳細為學生介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歷史。這表明中原地區有專門的機構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能夠為教學提供堅實的理論基礎。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智慧化中心提出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引進課堂,并且進一步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教材。這表明中原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學者可以通過參與教材編寫和課程設計,為教學提供理論支持。
(三)政府支持促進二者有效結合
《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強調有關部門要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計劃到2035年,要形成傳承活力明顯增強、工作制度更加完善、傳承體系更加健全、保護理念進一步深入人心、國際影響力顯著提升、在推動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服務國家重大戰略中的作用更加彰顯的新局面。有關部門積極推動開封非物質文化遺產與高校美術教學相融合,例如開封市政府出資打造了朱仙鎮木版年畫一條街,引得眾多高校在此建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實踐基地,另外,采取建立朱仙鎮木版年畫博物館、朱仙鎮木版年畫創作基地以及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等措施,通過實踐、參觀、研學等形式推動開封非物質文化遺產與高校美術教學有機結合。
三、開封地方高校美術特色教學體系建設路徑
(一)以開封非物質文化遺產引領地方高校特色課程體系建設
推動開封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高校美術特色教學中的傳承與應用是一個長遠的過程,是一個從點到塊、由塊到面的持續化的過程。在推動開封非物質文化遺產與高校美術特色教學相融合的過程中,首先要對開封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高校美術教學中的作用形成正確的認識。開封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備濃郁的地方特色,只有對開封非物質文化遺產蘊含的藝術特色及其在地方高校美術教學中的應用價值形成明晰、全面的認識,才能更好地將二者更好地結合在一起。
要想建設基于開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高校美術特色課程體系,高校應不斷深入挖掘開封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相關專家、機構展開密切的聯系。可以通過建立美術實訓基地、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講座、舉辦展覽等形式,深入挖掘開封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具有代表性的藝術資源,并將其與人才培養方案、專業課程大綱相結合,實現資源互補,以此為基礎形成具有開封特色的高校美術課程體系。例如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開封市朱仙鎮木版年畫因地處中原,一直有“中原明珠”的稱號,其擁有標新立異的藝術形式、精致的人物造型以及豐富的色彩表現。從唐代到當下,朱仙鎮木版年畫經歷了一千多年的風風雨雨,其藝術表現也在不斷創新。可以將朱仙鎮木版年畫作為選修課程內容納入課程大綱,通過對其的講授,幫助學生了解當地藝術的風格特點,了解年畫藝人們在年畫制作過程中一絲不茍的態度。每張朱仙鎮木版年畫的制作都要經歷數十道工序,這能讓學生深刻感悟手藝人們對于工藝的熱愛,幫助他們樹立文化自信,促進對于開封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獨特藝術形式的理解,同時實現對特色化美術課程體系的建立。
(二)堅持美術育人,與時俱進地傳承、創新開封非遺
開封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承載著開封的歷史和文化,還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蘊含著豐富多樣的藝術形式,集視覺性、實踐性、文化性于一體,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將開封非物質文化遺產與高校美術教學相結合,可從視覺元素入手,不斷提高大學生的審美能力;從實踐性入手,帶領大學生學習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工匠精神;文化性方面,開封非遺幾千年的文化傳承、手藝人們精益求精的創作態度等,都能很好地幫助大學生樹立文化自信,激發其對于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
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了解木版年畫的歷史背景、文化內涵和制作技藝,不斷發掘朱仙鎮木版年畫中蘊含的文化內涵。在課外實踐中,可以組織學生參觀年畫制作工坊,使其親自體驗年畫的制作過程。通過這一結合方式,不僅可以傳承和發揚開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創新能力。另外,應該加強對教師新媒體素養的培訓,鼓勵教師以開封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基礎進行創作,利用新媒體平臺,采用直播、短視頻等形式,開展線上文化宣傳與創作活動;舉辦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展示、傳承人訪談、非物質文化遺產講座等,讓學生更加直觀地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和價值,增強學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三)基于開封非遺開發藝術課程資源,創新課堂教學
高校要正確認識開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作用,積極推動教育觀念的轉變,利用開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優勢,從其藝術特色及文化內容兩方面著手,推動課程資源建設工作。
首先,結合地域優勢和發展實際,以開封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基礎開發相關課程資源,能夠充分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可以結合開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點,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根據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藝術特點和教育價值,精選資源并系統整合成適合高校美術課堂教學的內容,進而形成特色化、體系化的應用教材。
其次,提升教學專業性。一方面,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帶領專業教師學習開封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知識,定期組織學習和培訓;另一方面,邀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擔任專業課程教師,通過上課、講座、展覽等形式讓非物質文化遺產走人校園。此外,要將開封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美術理論、傳媒設備相結合,對其進行分析講解,促進開封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高校美術教學中的融合運用,進一步激發學生對開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興趣,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
最后,以開封非物質文化遺產與高校美術特色教學結合為出發點,積極轉變傳統以課本為基礎的教學方法。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傳統的教學方法忽略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因而需轉變教學方法,如以項目教學法、小組合作教學法等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在實踐過程中,學生不僅能掌握理論知識,并且能積累一定的經驗,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有更深的理解和認識,更重要的是不僅培養了他們動手的能力,而且培養了他們的協作能力、團隊精神。建立開封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業實訓基地,同時經常帶領學生深人非物質文化遺產原生地進行考察,帶領學生不斷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藝術特色,讓他們能夠近距離感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增強學生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同感。
(四)多方合作,協同培育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要想做好對開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開發利用,就必須推動多方聯動,將學校、企業、非物質文化遺產發源地、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等緊密聯系在一起,從而為開封非物質文化遺產與高校特色美術教學的融合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首先,有關部門應大力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加強開封非物質文化遺產與高校之間的合作,為開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建立長效可持續發展的機制。可以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進校園,增強對開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力度,讓更多的大學生從知道到了解、從知道到喜歡,為開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不斷注入新鮮活力。
其次,有關部門還應該主動承擔起高校與企業之間的橋梁的角色,積極促進二者之間的溝通,努力實現“專業教師進企業、能工巧匠進校園”,讓高校教師了解市場的需求,也讓企業技術型人才走進校園,將市場發展實際與校園理論知識相結合,實現雙向流動。只有實現多方聯動,才能夠不斷增強教學活力,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推動開封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新時代的發展。
四、結語
將高校美術教學與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相融合,有利于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高校特色體系。一方面,可以通過高校美術教學體系的創新來推動開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與推廣;另一方面,可以鼓勵大學生基于專業技能展開創新創作,為開封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新時代的發展提供新的思路。本課題通過對開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以及對地方高校美術教學情況的考察,提出了豐富課程資源、優化課程設置、加強師資培養、強調政策支持、提升教學專業性、注重文化傳承與創新等方面的措施。同時,本文強調,只有實現政府、高校、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等多方主體的共同努力,才能夠讓開封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好地融入地方高校,形成美術特色教學體系。
參考文獻:
[1]張敬燕.困境與突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產業化路徑探索[J].學習論壇, 2015(2);61-65 :
[2]汪振軍.河南非物質文化遺產價值與傳承思考[J].河南社會科學,2009(1):1-2.
[3]毛小雨.遺產保護與培育創新從非遺視角看傳統戲劇的發展路徑[J].中國戲劇,2021(10).30-32.
[4]梁婧,董彥宗,高霞.高職院校在“非遺”保護和傳承中的角色定位及功能重構研究[J].教育與職業,2021(24):98-102.
作者簡介:
吳騰飛,碩士,鄭州工商學院助教。研究方向: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