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I207.22;K2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5)09—050—03
引言
唐朝是我國相對較為繁榮開放的朝代,經濟,文化,政治,軍事的多元發展,使其快速形成以唐朝的核心萬國朝拜的時代背景,推動了民族政策發展,也帶動著少數民族擴張。且唐代重視軍事發展,其邊境沖突,驅使著唐朝開疆拓土。因此催生了較多的邊塞詩,根據唐朝歷史,可將唐朝分為不同階段,其每個階段都會影響邊塞詩的風格與整體基調,使得邊塞詩浪漫,豪情壯闊的同時,分為不同流派。通過對此展開深入分析,并以邊塞詩為抓手,根據邊塞詩探究唐朝開疆拓土的發展歷程。
一、初唐邊塞詩:期翼與幻想
(一)李世民《飲馬長城窟行》
自隋帝國滅亡之后,大唐帝國建立。大唐帝國擅長縱橫埤闔,借力打力,使得大唐帝國在較短時間內取得的輝煌成就,并造就了大唐盛世。隨后,起軍東北方向剿滅高句麗收復遼東大片領土。然后面向正北方向剿滅草原湖人,并將整個草原納入自身勢力范圍,最后向西北方向將西域納入自身領土。在這短短不到300年的國家發展當中,歷經起起伏伏,雖然最終走向滅亡,但仍然難以磨滅唐朝時期所獲取的輝煌成就。而初唐時,開國帝君不僅強調富國強兵,共付出行動并在東部作戰爭取得勝利,甚至親自作詩。再加上各項政策的開放使得漢族與少數民族之間交往越發密切,使得少數民族得以有所發展,并在相互往來的過程當中產生了大量的邊境沖突。再加上國君的重軍強國,使得很多人都有棄筆從戎,建功立業的情懷。這就催生了邊塞詩的產生,使得邊塞詩得以大量興起,并在內容當中表達胸懷四海,建功立業的情感,渴望唐朝一統。就以唐太宗李世民《飲馬長城窟行》一詩為例,此詩是在唐太宗頡利可汗征戰突厥并取得勝利時所寫下的詩詞,基于季世民戰爭勝利所產生的實際感慨,融合了李世民自身的實際經歷和實際感受,使得整個詩詞蘊含了吐納天下的氣勢,并在此的基礎上為后續邊塞詩奠定了夯實的情感基調。使得初唐邊塞詩內容大多積極進取,且蘊含著強烈的浪漫主義色彩,充斥著詩人渴望實現唐朝一統的熱忱。
(二)駱賓王《從軍行》
駱賓王是初唐四杰中唯一有過親臨邊塞經驗的詩人,其邊賽事作品主要描述了駱賓王自身的實際體驗與個人的親身經歷。在洛賓王《從軍行》中“平生一顧重不求生入塞,唯當死報軍。”其中前兩句主要表達了詩人駱賓王對其治愈癥的感恩之情抒發了駱賓王意氣風發的英雄氣概。其后則通過對天象兵器的場景展開描寫來闡述羅賓王的自身經歷,表現出唐軍初中時晝夜兼程,斗氣昂昂的威武之勢。并在之后通過描寫大軍追亡逐北,直插敵人腹地的戰斗場景來表達駱賓王奮勇殺敵,一往無前的豪情壯志。最后則通過鮮明的價值取向,表達駱賓王甘愿為國灑熱血,拋頭顱的崇高精神,像詩里一樣不求生入塞,唯當死報君。
(三)王維《少年行》
唐朝盛行重軍強國的大環境下,唐朝青年深受影響,對遠赴邊疆,建功立業充滿期翼,促進邊塞詩產生的同時,也由于當時邊塞詩詩人相對較為年輕,缺乏實際的邊塞作戰體驗不是所寫的邊塞詩詞充滿幻想,由此促使邊塞詩以幻想場景為核心寄托心中期翼。就以王維早期邊塞詩《少年行》為代表。詩詞“新豐美酒斗十千…將軍佩出明光宮。”以七言絕句的方式從側面描寫了一群急人之難、豪俠任氣的少年英雄,并表達了對游俠義氣的熱烈禮贊。通過此番描寫可得知在早期初唐時期社會游俠風氣盛行,其游俠少年,意氣風發,精神昂揚。而是王博通過描寫此番場景來表達自身對馳騁沙場,建功立業的政治抱負,以較為濃烈的英雄主義和幻想主義表達對馳騁沙場和像游俠一樣的期翼與幻想。由此可得知初唐時,唐朝國力強盛,朝堂上下一心,對收歸邊疆有著絕對的信心和決心,心中滿懷渴望能夠收復邊疆建立一統,渴望能夠馳騁沙場,建功立業的希翼與幻想。
二、盛唐邊塞詩:豪情與壯志
(一)王昌齡《從軍行》其四、 其五
隨著唐朝發展,歷代皇帝更迭,使得唐朝迎來盛唐時期,具體是指唐高宗至安史之亂爆發之前約公元650年就是755年。在《新唐書》以及唐朝著名詩人韋應物《登高望洛城作》都曾描述當時唐朝時期國力強盛,物產豐富,國泰民安,邊疆穩固,一派盛行景象,且勢居萬國尊。也就是說,當時唐朝不僅國力強盛,物產豐富,更是萬國朝拜的對象,這一發展趨勢使得邊塞題材的詩引來越來越多的詩人所關注。再加上各項政策的提出,使得社會階層壁壘逐漸弱化,許多文人詩人突破平民階層出現在大眾視野當中,并營造出和諧,活躍且積極進取的文化氛圍。并且在整體環境的趨勢下使得人們向往邊塞軍旅生活,渴望能夠馳騁沙場,建功立業。使得邊塞詩在縹緲的基礎上多了幾分雄渾開闊的意境與熱血,能成功表達詩人對建功立業的豪情與壯志。就以王昌齡《從軍行》的其四、其五為例,都能夠通過詩詞來感受詩人對邊塞戰士誓死殺敵氣概的表達。
(二)王之渙《涼州詞》
王之渙作為盛唐邊塞詩壇的重要代表,詩詞創作時期相對較早,能最早反映出盛唐氣象。通過以王之渙為代表對其展開充分分析,能更好感受唐朝時期開疆拓土的發展歷程。就以王之渙的《涼州詞》為例,其詩詞膾炙人口,影響深遠。在詩詞當中,黃河遠上白云間,與傳統黃河入海流,黃河之水天上來等描寫黃河一瀉千里氣派之景有所不同,通過黃河逆流的方式來表達邊塞廣漠壯闊的風光。并在隨后的詩詞中通過拉近詩詞主體,將黃河遠上白云間的場景拉近到眼前的孤城萬仞山當中,借助孤城同時進一步突出了邊塞山川的雄闊蒼涼以及戌守者處境的孤危。隨后在第三句中借羌笛之聲表達《折楊柳》曲調含義,并以何須怨楊柳的方式婉轉表達出戌邊者在戌守邊城,保衛國都。雖青島羌笛之聲思念家鄉,但為報效祖國又何須產生怨情,以此進行自我康位,使得整體詩詞情調悲卻不是豪情壯志。
(三)高適《燕歌行》
高適作為我國唐朝詩人,其邊塞詩突破了傳統詩詞結構,以歌為主的同時,是唐朝邊塞詩從短片向長片進行過渡,內容不僅更加完整,還能更好表達詩歌意境。其中以《燕歌行》(并序)為代表,能更好見證唐朝開疆擴土的發展歷程以及邊塞詩的轉化過程。通過以高適《燕歌行》為抓手展開充分分析探究其中開疆拓土的發展身影。“漢家煙塵在東北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詩詞中主要描寫了邊塞的真實生活與實際景色,并在詩詞最后寄托情感。整首詩詞將敘事、抒情、寫景、議論融為一體,不僅說明了邊境作亂的時間地點,更說明了戰士出征的原因:用借助樊噲的話中含義表達了唐軍戰士同仇敵汽,奮勇殺敵的氣勢。在之后通過議論的方法說明君王對男兒辭家破賊,報效國家的贊賞。并在隨后四句,描寫了唐軍出征途中的聲勢浩大,以及整體出征時的雄偉氣魄。使其連接上下的同時,描寫了唐軍出軍時的相關成就并未接下來的邊境作戰做好鋪墊。并用飛、羽書等方式描寫當時作戰的緊迫性,同時在第三部分中,結合周邊景象來描寫了作戰時的具體場景以及敵我雙方之間的作戰攻勢。唐軍剛到這蕭條荒涼的邊界還沒有扎住腳跟兇狠的敵人就發來進攻,整體相對處于劣勢。但唐軍戰士毫不畏懼,拼命廝殺,導致唐軍傷亡慘重,生者一半,死者一半。而唐軍統帥卻還在飲酒作樂,以此來批示當時所謂的將軍只知作為享福而不顧國家利益,不體恤部下,所以才在最后發表出了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的感慨。
(四)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岑參是盛唐時期邊塞詩的重要代表,其風格與之前的七言絕句五言絕句有所不同,沿襲的高適長篇題材特點,使得整個施工內容較多,能夠以寫景,敘事,抒情等相互結合的方式來表達詩人內心的真實感慨。其中以《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為代表,其中核心詩句更是膾炙人口,深受廣大民眾喜愛。在詩詞中主要描寫了西域八月飄雪時的場景,借助雪冷的意境表達詩人《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的離愁與相思之情。且整體詩詞表達氣勢渾然蓬勃,色彩規律亮滿,且內容豐富寬廣,不僅能夠描寫出邊塞的實際生活景色,更能通過詩歌藝術表達來表現邊塞獨特的美,使其具有較高的文化意境和藝術感染力。而此時唐朝西北邊疆一帶戰事頻繁。岑參作為大唐官員,同樣也有著建功立業的想法,于是兩度出塞,前后共在邊疆軍隊中生活了六年之久,對征戰生活和西域邊疆場景有著長期的觀察與體會,為岑參第二次出塞,送其歸京寫下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奠定夯實基礎,實現以景抒情[1]。
(五)王維《使至塞上》
王維的《使至塞上》同樣也是盛唐時期邊塞詩的主要代表作品,其中“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更是被廣為流傳。在詩詞中不僅抒發了詩人對殺敵報國的遠大志向與抱負,更增加了與實際生活相貼合的素材,致力于將邊塞的真實生活場景和塞外景象與自身的情感抱負相互結合,使其在幻想浪漫主義的基礎上增加了詩人自身的邊塞體驗,突出豪情壯志與拋頭顱灑熱血的誓死決心的同時,使無處著地的浪漫主義有所扎根。
三、中晚唐邊塞詩:蒼涼與反戰
(一)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
隨著歷史車輪轉動,使得唐朝在安史之亂之后進入中唐晚唐,這個時期唐朝國力由盛轉衰,軍事力量更是大不如前,對待邊境沖突更是有心無力。這一大環境的影響是德邊塞詩也從豪情壯志向蒼涼與反戰進行轉變,更多的則是描寫邊塞時的荒涼場景以及戰爭為百姓所帶來的痛苦災難。其中,以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為代表,頭兩句主要描寫了登城時詩人所見的月下沙漠場景,一望無際的邊疆與凄涼的月色幻想了征人的思鄉之情,并引發了征人孤寂,幽怨的思想感情。后兩句抒情,借助鳴鳴咽咽的蘆笛之聲進一步激發征人的思鄉愁緒,并用”
一夜”和”盡望”來表達出征人站在黑夜的城墻之上一夜盡望家鄉的深重與急切之情。
(二)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王維同樣也經歷了中晚唐時期社會的凋零與國力的衰落,使得王維的邊塞詩產生了明顯的風格轉換,從最初的對邊塞俠氣的憧憬與歷經邊塞時的昂揚斗志向送別友人時的蒼涼和憂心轉變。就如《送元二使安西》一詩中“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一樣,詩人經歷過邊塞時的場景,知道征戰時的孤寂與苦楚,更知道友人前路的艱難。但話到嘴邊卻不知從何說起,于是將對友人的情誼與殷勤祝福寄托在酒中,勸友人再多喝一杯酒,帶著我的情誼希望友人前路珍重[2]。
(三)杜甫《兵車行》
杜甫在唐朝中晚期也曾寫過邊塞詩,且詩詞內容與以往詩詞形式有所不同。就以《兵車行》為例,主要描寫了唐玄宗年年征戰給人們所帶來的巨大災難,并將自身情感寄托在敘事當中,利用濃郁深沉的思想情感表達詩人杜甫對征兵打仗焦慮不安,憂心如焚的形象。并且在敘事的過程當中前后呼應,井然有序,通過第一段的人哭馬嘶,塵煙滾滾來表達喧囂氛圍,為第二段訴苦渲染情感基調。并在第二段中深化了第一場面所描寫的思想內容,使其之間能相互補充,然后在最后發出“生女還能嫁到街坊四鄰處,生兒白死埋沒于荒郊野草”的感慨,生男孩還不如生女孩好,生女孩子還能嫁給近鄰,生男孩子卻只能命喪沙場。由此可以看出這一時期唐王朝在邊境爭端方面已經落于下風,滿腔熱血也被殘酷的現實所打破,詩人也能由此認識到慘淡的現實,并在詩詞當中化身為更加冷靜的思考,能正確認識民間疾苦,戍卒艱辛,使得詩詞整體感情基調偏向于蒼涼厚重,往往蘊含著對黎明蒼生的悲憫以及反戰傾向,表達對和平、安定生活的渴望[3]。
四、結語
總而言之,邊塞詩是唐朝歷史的見證者,既能夠充分體現唐朝開疆拓土的發展歷程,有能充分體現唐朝詩詞文化發展,使其形成不同流派,不僅造就唐朝文化的豐富多樣,更推進了唐朝歷史發展,使其成為唐王朝盛衰消長的見證者,映射出大唐盛世起伏存亡。在感悟唐朝歷史發展的同時,也在更好掌握邊塞詩的文化精髓,實現邊塞文化的傳承與弘揚。
參考文獻:
[1]田峰.唐蕃關內道的爭奪與中晚唐邊塞詩的轉變[J].中國藏學,2024(1).
[2]張思橋,疆域巨變與唐宋詩風—以“邊塞”為中心的考察[J].古代文學理論研究,2023(1).
[3]郁沖聰.錯位的疆域觀:唐代實際邊界與邊塞詩中的文化邊界[J].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6).
作者簡介:史啟陽,男,漢族,甘肅莊浪人,研究生,甘肅省莊浪縣朱店中學,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中學歷史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