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古詩詞普遍具有感慨興衰、寄托哀思、托古言今等特點,不僅蘊含豐富的美育與智育價值,更能強化青少年的情感體驗與心理素質,助力中華文化的深層浸潤。基于此,教師可通過懷古詩詞滲透心育,在提升青少年誦讀能力與古詩鑒賞水平的同時,引導其深入探究“詩心”意境,自覺傳承詩歌中蘊含的文化和精神力量。本文以統編版語文教材九年級上冊辛棄疾詞作《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為例,從四個角度闡述如何通過賞析懷古詩詞實現核心素養培育與人格涵養的雙重價值。
懷古詩詞作為初中語文學習的重要構成部分,其特有的歷史觀照維度與抒情言志范式一詠嘆史實、托古言今等藝術手法,能夠有效實現對青少年的心靈啟迪與情感浸潤,使其得以感悟作者熔鑄于字里行間的家國情懷與精神品格。
“詩心”作為詩歌創作與鑒賞的精神內核,既是作者情感世界、價值觀念與生命體驗的審美投射,更是貫通詩歌意象體系的核心脈絡。教師應當深度開掘懷古詩詞的育人價值,通過構建“情境啟詩心、史實溯詩心、自主探詩心、誦讀傳詩心”四位一體的詩教路徑,切實豐富青少年的情感體驗,使其能從中學到技能、學會做事、學會做人,形成良好的文化自信與家國情懷。
情境啟詩心,豐實青少年心智
直觀的主題情境,能夠建構作者情志與青少年認知的通廊,通過時空意象的具象化還原,助力青少年解碼懷古詩詞中蘊藏的歷史哲思與價值追求,喚醒其內心的情感共鳴與探究興趣。因此,應針對懷古詩詞所對應的時代環境、傳遞的主題思想等自主開發適宜的人文情境,用青少年喜聞樂見的方式有效激發其好奇心,促使他們主動欣賞懷古詩詞的藝術價值與人文底蘊。
在《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的學習中,青少年初讀詞作便能感知作者對古代英雄的尊重與向往,但受所處時代的影響可能較難理解作者渴望金戈鐵馬、收復舊山河的強烈情感及對報國無門的無限感慨。針對這一問題,教師可以從互聯網平臺搜尋有關南宋時期官場懈怠等內容的紀錄片資料,據此創設主題情境。在觀看相關紀錄片時,青少年能夠直觀感知南宋朝廷偏安一隅、國事漸頹,并產生一種憤恨、不甘的情緒,初步理解作者報國無門的無奈。在此基礎上,繼續播放展現古代將士精神氣節的視聽資料,使青少年能感受古代英雄英勇無畏、自信昂揚的精氣神,激發出他們對古代英雄人物的尊重與敬仰之心,從而理解辛棄疾的壯烈情懷,產生豐富的情感體驗。大多數青少年都能在高昂、悲憤等復雜的情感驅動下主動誦讀《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并靈活使用停頓、連讀、重音等朗讀技巧再現作者的內心世界。
在上述案例中,因為考慮到青少年生活在和平年代,與古代社會背景差距較大,教師選擇使用兩類多媒體資料創設主題情境,既加深了青少年對南宋朝廷與古代英雄人物的了解,又豐富了青少年的情感體驗,使其初步與作者產生了情感共鳴,同時改變了青少年被動接受知識、死記硬背詩詞等狀況。創設情境能以最恰當、簡便的方式豐富青少年的感性認識,引導他們跨越時空,體驗作者的人生境遇和哲思;在情境啟發下,青少年能主動走進“詩心”,回想自己處于相似境遇時的情緒,順利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深刻體會作者蘊含其中的愛國情感與理想追求,沉浸于懷古詩詞所營造的生動意境之中。
知史溯詩心,培育青少年心“思”
很多青少年無法深度體悟懷古詩詞的原因,是不了解懷詩詞的創作背景和作者的真實經歷,難以從唯物史觀角度品讀詩詞的精神內核。教師應引領青少年追溯史實,及時補充文學、歷史常識,促使其發散思維、發展認知,能夠準確把握作者的創作意圖,明確懷古詩詞的情感主旨和基調。
在《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的學習中,可以組織青少年在情境之中自主搜索詞作的創作背景,閱讀辛棄疾的人生際遇與生平經歷,有效鍛煉他們的信息搜索與整合能力;同時鼓勵他們展開豐富的聯想,推測作者要傳達的人生志向、理想追求等,進一步感知詞作的主旨情感。經歷由淺表閱讀走向深度閱讀的過程,青少年能提高對詩詞的理解能力,為后續的詩詞探究活動做好知識儲備。同時,大多數青少年也都會被作者的愛國之情、報國志向所感動,能反觀自身的理想信念,以及自己在未來的成長中能否報效國家、服務社會、實現理想。感悟“詩心”促使青少年產生強烈的愛國情懷,并且能將個人命運與家國情懷緊密關聯起來,增強他們的愛國情感。
在上述案例中,青少年自主搜索了與詩詞相關的背景知識,在去偽存真的史料辨析中發展了信息素養,在時空交疊的深度學習場域中更準確地理解了詩詞的內涵。在實踐中,教師應主動引導青少年通過閱讀課外書刊、搜索網絡資源等方式積累歷史、文學常識,使他們能詳細了解每首懷古詩詞的創作背景及作者的人生經歷,開闊其知識視野,幫助他們深刻感悟懷古詩詞的主題意境,提升詩詞理解與鑒賞能力。過程中,部分青少年在復雜的信息環境中可能會搜索到一些未經證實的史實,針對這一問題,教師要主動引導青少年思辨、探討各類信息的可信度,引導他們追溯信息來源、查閱正規出版的國學典籍與權威史學資料,使他們能正確處理各類信息,更好體會作者所表達的理想追求、愛國情感與人生抱負。
自主探詩心,增強青少年心志
要想真正促進青少年對古詩詞的深度閱讀,教師要全面激活他們的自主闡釋權、合作建構力與探究驅動力,支持他們從多個角度解讀懷古詩詞的精神內核,潛移默化地培養其心志。實踐中,可開展以青少年為中心的詩詞探究活動。第一,設計具體的學習任務,鼓勵青少年自主制訂探究計劃、選擇合適的古詩詞閱讀策略等,調動其學習積極性;第二,促進青少年自主探究,支持他們自主選擇學習伙伴,通過平等、和諧、多維的共讀活動共同品鑒懷古詩詞的文學價值與人文內涵。
在《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的學習中,青少年在了解辛棄疾的生平際遇及創作目的后,會對詞作本身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基于此,教師可以制訂學習任務單、組織他們自主閱讀,初步感知詞作的情感基調與文學風格,使青少年能自主遷移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去解讀詞句內容。
任務一:閱讀《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結合必要的文史知識分析作者的感慨與情感。
任務二:結合相應的文史知識分析本首詞作,闡釋其整體內容與內涵。
任務三:以本首詞作為例探究南宋詩詞特點與“南鄉子”創作風格,分析探究詞作的構思與表達技巧。
任務四:探究本首詞作的辭格與意境,賞析借景抒情、借古諷今的寫作手法,借鑒詩詞表達方式,談一談自己的志向。
根據上述任務要求,青少年可獨立思考、自主設計相應的詩詞閱讀計劃與策略,比如通過朗誦、默讀等方式整體感知詩詞內容,通過精讀、細讀等方法探究詩詞的寫作手法與語言表達方式等;同時在小組內與同學分享自身的閱讀感想與需求,與同組成員合作探究詩詞的主要內容、主題意境與延伸意義,深入剖析作者的愛國情感與志向追求,以此真正把握詩詞的主題意境與內涵價值。待各小組完成內部討論之后,可鼓勵他們輪流展示閱讀結論,主動分享本小組的主要結論、閱讀靈感與想象體會等,通過全班同學的和諧交流進一步發散思維,真正把握詩詞的主題意境與內涵所在。通過懷古詩詞探究活動啟發青少年心志,將對其未來的全面發展產生積極作用。
聲情誦詩心,調解青少年心態
詩詞朗誦是引導青少年欣賞和品讀古詩詞語言風格的重要方法之一,教師應設計創意朗誦活動,直觀展現他們對懷古詩詞的情感認同,鼓勵他們根據自己真實的情感體會朗誦懷古詩詞,使其能在朗誦中產生堅強、樂觀、奮進等積極的心態。
在《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的學習中,教師可設計創意朗誦活動,將其安排在小組共讀與群讀活動之后。青少年只有在充分了解了本首詞作的主旨內涵、主題思想后,才能夠全身心地投入朗誦,創造性地運用各類朗誦技巧。同時要鼓勵他們釋放自己的情感,感情真摯自然、聲情并茂地朗誦詩詞,借此表達自己的情感,訴說作者的愛國情懷與報國志向。本輪實踐活動的組織形式如下:
首先,組織青少年觀看以《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為主題制作的動畫視頻,使他們在音樂、朗誦音頻的共同啟發下展開豐富的聯想與想象,渲染良好的文化氛圍,使其產生主動誦讀的欲望。青少年往往能夠在聯想中進行充分的思考,選擇合適的朗讀技巧誦讀詩詞,并從中體會作者情感。其次,開展個性化的創意朗誦活動。青少年可根據自己對詩詞的理解情況,選擇相應的背景音樂,靈活使用停頓、連讀等技巧朗誦;也可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齊讀,用渾厚的聲音再現詩詞的意境與氣勢,并主動在班級內進行展示,共享誦讀智慧。
此外,隨著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習的深度融合,教師還可通過虛擬現實技術創設真實的誦讀場景,使青少年能穿越古今、身臨其境地站在辛棄疾的視角去看待歷史的興衰起伏,想象作者空有一腔抱負卻報國無門的無奈與憤慨,以及作者對南宋朝廷軟弱無能的憤恨之情。在豐富的朗讀實踐中,青少年對懷古詩詞的“詩心”解讀更加豐富,能主動談論新時代的少年該如何報國。對此,教師可引導他們在朗讀實踐中主動進行演講、思辨等創意表達,使青少年能主動表達自己的理想抱負,在實踐中再一次跨越千年與作者達成情感共鳴。
總之,在懷古詩詞教學中緊扣“詩心”、開展文化育人實踐,對培育青少年核心素養具有重要價值,將有利于引導他們感悟宏大的家國情懷,主動樹立遠大的理想抱負,自覺傳承并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面豐富其詩詞閱讀與鑒賞能力。初中語文教師以“詩心”為鑰匙開啟文化育人新維度,既是落實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路徑,更是實現鑄魂育人目標的有效實踐。
作者單位:江蘇省如皋市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