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世紀初期的中國積貧積弱,陶行知為此提出平民教育思想,希望通過平民教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平民教育實踐中,陶行知的平民讀書處構想是對平民學校的補充,對現代義務教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924年2月29日,北京《晨報》刊發的《陶知行星期日講演》中說:“陶知行先生(注:陶行知曾用名),是中華教育改進社的主干,《平民千字課》的著者,又是平民讀書處的首倡人?!碧招兄?921年12月創辦中華教育改進社并擔任主任干事,于1923年5月發起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以期切實推進全國平民教育。作為《平民千字課》的兩位作者之一,他倡導設立平民讀書處,是平民學校的補充。
平民讀書處的構想是如何形成的?陶行知是如何在全國推行平民讀書處的?平民讀書處的實踐效果如何?以上問題,學界雖有所涉獵但語焉不詳。為此,筆者在搜索相關文獻的基礎上,對此展開專門論述,為陶行知相關研究提供借鑒。
設立平民讀書處的時代背景
20世紀20年代,盡管辛亥革命已將清政府推翻,但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沒有改變。當時中國的平民教育狀況是怎樣的呢?朱君允在《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籌備之經過》中說:
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之組織,為消除中華民國不識字之運動,以使全國人民男女老少人人識字為目的。中華土地之大,民眾之多,冠立全球,首屈一指。然一視我中華民國四萬萬人民中,乃有三萬萬二千萬為不識字者,即中華民國四萬萬人中,有三萬萬二千萬不健全之分子。不識字,不知我中華民國數千年文化為何物。不識字,不知世界大勢潮流,不知中華民國為何物。不識字,民意不相聯絡,不能發展中華民國精神。一人不識字,減少個人活動;多數不識字,則多數麻木不仁。況我中華民國乃有如此巨數之不識字者。若言“民為邦本”,則中華民國何以生存?歷年來,我國人深感國基不固之痛苦,諸熱心教育家辛苦奔馳,欲謀我國教育之普及。然以人數之眾,經費之巨,欲于短近時間,期中國普及教育之實現,是何希望。
作者深為擔憂的是:當時中國4億人中,有3.2億人不識字,識字率只有可憐的 20‰ “國基不固”是中國教育的現實問題。
很顯然,各路軍閥和列強對人民實施壓榨和剝削,導致絕大部分中國人無法得到良好的教育,沒文化的人大多對現狀感到麻木,態度麻木的后果是人心不齊,想改變社會現狀,更是無從談起。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導致教育落后,而教育落后又導致廣大人民無法覺醒。
針對這些情況,陶行知等有識之士在主流教育界只注重大學、專門學校、中小學等全日制教育的背景下,開創性地提出了平民教育思想。
那么如何實施平民教育呢?陶行知在《平民教育實施法》中說:
實施平民教育有兩個法子:一個是開飯館的法子;一個是家常便飯的法子。開飯館,就是開辦平民學校;家常便飯,就是使得各個家庭、店鋪、工廠、機關,自己都有一部分人去教其他一部分人。可是無論哪個法子,總離不了一種教人的工具。
專門廚師、專門教師不可多得?!吧讲粊砭臀遥冶闳ゾ蜕??!泵癖姛o法去平民學校學習,那么可以就地學習,教師則可以就地解決。
正如《陶知行星期日演講》中所提及的:
近日國人都知平民教育的重要,但各處所取提倡的方法,不是辦理平民半日學校,就是平民夜校。所以,許多店鋪的學徒,或人家的仆役,因時間、地點或職守,亦然不能就學。自去年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新編了一部《平民千字課》,在各地試驗,他們為解決事實上的困難,又想了一個平民讀書處的辦法,不論在家庭中、機關內或店鋪里,都可以組織。
由此可見,陶行知所說的“家常便飯”就是平民讀書處。而所用的課本就是陶行知和朱經農所編、商務印書館印行的《平民千字課》。該識字教材的第一冊于1923年8月印行,第二、三冊于同年9月印行,第四冊于同年11月印行,至此4冊全部出齊。
在推行平民學校以及平民讀書處的過程中,《平民千字課》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陶行知在回憶《平民千字課》編寫情況時說:
我和朱經農先生就是擔任的廚子。第一主旨是要使他們吃得剛好,不多不少;第二是要合乎衛生;第三是要有味。書中有詩歌、故事,就為的是要有味;而請哲學、史學、政治、科學、教育各專家定出目標,就為的是要合乎衛生;至于多少,更是酌量審慎,不肯草率的了。
從上文可看出,《平民千字課》在內容多種多樣的前提下,首先考慮的是學習難度循序漸進,此外還在書中加入詩歌和故事,以吸引民眾的學習和閱讀興趣。
該教材編完后,陶行知從當時的暢銷書(《百家姓》《千字文》等)的傳播過程中悟出,想讓《平民千字課》廣泛傳播的關鍵是便民,必須讓《平民千字課》的分銷處遍地開花,無論多小的鄉村,至少有一處分銷點。此外,他還特別強調《平民千字課》的定價要親民,但不能白送。陶行知很清楚,如果白送,人們就不會珍惜。
平民讀書處構想的形成
平民讀書處是對平民學校的有益補充。陶行知的平民讀書處構想,必然有一個從構想到完善,再到推廣實施的過程。
1.創辦并試行平民讀書處的原因
陶行知在《平民讀書處之試驗》一文中提到試行平民讀書處的兩個原因。
他在推行平民教育的過程中,發現平民學??紤]到一般民眾白天必須辛苦勞作,因此在晚上開辦,但是人們還是因工作疲勞、家庭瑣事纏身、夜晚工作等原因,難以到校學習。陶行知絞盡腦汁,希望探索出既能讀書學習又可管家謀生的兩全之法。這是原因之一。
即使陶行知發現了問題所在,但客觀上師資力量的缺少阻礙了平民讀書處的推行。而這個難題的突破源于陶行知的偶然發現,他在自己家中推行平民教育的過程中發現,長子陶宏討了一本《平民千字課》去讀,次子陶曉光也要讀,于是弟弟跟著哥哥學。陶行知起初并不十分在意,后來發現陶宏讀完一課后,陶曉光也跟著讀完一課;陶宏把第一冊讀完后,陶曉光也緊跟著把第一冊讀完了。這個發現讓陶行知認識到,既然8歲的孩子能教5歲的孩子,那么舉一反三,也可以讓識字的平民去教不識字的平民,那么平民讀書處就具備了師資基礎。這是第二個原因。
經過陶行知與同仁的不懈努力,與平民讀書相關的模式在長江流域部分省份建立了起來,但是名稱未確定。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后面肯定無法推行。
有一天晚上,陶行知在南昌與幾位同仁討論名稱事宜。江西省視學桂汝丹提議定為“讀書處”,陶行知聽后受到很大的啟發,又在前面加了“平民”二字,得到大家的一致贊同,于是有了“平民讀書處”的名稱。所以,平民讀書處是陶行知和桂汝丹兩個人共同提議的。
2.平民讀書處的兩種教學模式
按照陶行知的最初設想,平民讀書處的教學模式包括輔導自學考試法和連環教學法。
輔導自學考試法:顧名思義,就是讓店家住戶中識字的人,輔助引導不識字的人根據《平民千字課》自主學習。在這個過程中,要以實用的方法提高他們的興趣,例如教授者根據學習進度給學習者寫一封簡單的信,學習者如果能讀懂,肯定會獲得成就感,也就有了繼續學習的興趣,隨著知識量的不斷增加,他們學習的積極性會更加高漲。這個過程重在引導,而不是機械地教授。
學習4個月后,舉行一次考試,考試及格的,頒發一張“好國民文憑”(后改為“識字國民文憑\"),證明他們已經識字。民眾得到這張文憑,可以找新的工作,或者避免因沒文化被原單位開除。如此一來,識字和就業緊密結合了起來。
連環教學法:這個環節包括兩部分。第一,把識字的人分為三種,首先是精通文理的人,其次是通一點文理的人,最后是完全不通文理的人。這些人只要認識字就可以教《平民千字課》,因為即使不通文理的人,也認識一些字。雖然初看時看不懂語句,但只要多用嘴念,自然就能懂其中的意思了。后兩種人可以邊學邊教,一邊讀一邊理解,只要識字,就可以手握《平民千字課》去教別人。第二,沒有受過學校系統教育的人,讓他們去教四五十人是不現實的,他們沒有信心。但可以讓他們去教一兩個人,一教二,二教四,比如賬房教同事,同事教徒弟。所有人不必同時學,個人可以趁空閑的時間向人討教。至此,大家都可以讀書了。
陶行知先是發明了輔導自學考試法,后來在對自家孩子實施教育的過程中發明了連環教學法。1923年10月8日,他在寫給兒子陶宏、陶曉光的信中說:
你兩個人很有功勞。我看見你們兩個人,哥哥教弟弟讀《千字課》,就發現了一個好法子,叫作連環教學法。這個法子是用家里識字的人教不識字的人;我教你,你教他,他又教他。一家當中,先生教師母,師母教小姐,小姐教老媽子。每人花不了多少工夫就可以使全家讀書明理了。我在南京試驗這個法子很有效驗,特寫這封信來感謝你兩個人。
他由長子陶宏教次子陶曉光學習《平民千字課》,推廣到“家里識字的人教不識字的人”,也就是“先生教師母,師母教小姐,小姐教老媽子”。這就是所謂的連環教學法,也就是家中的輔導自學考試法。
平民讀書處的實踐過程和經驗
平民教育的推行和《平民千字課》的出版相輔相成。1923年5月底,陶行知受命與朱經農編寫平民教育課本,到8月編完第一冊。商務印書館印行《平民千字課》第一冊后,平民學校乃至平民讀書處就有了可以學習的課本,陶行知及同仁在全國范圍內推廣平民教育便有了抓手。反過來,平民教育的推行,大大增加了《平民千字課》的銷售量。
1.平民讀書處在全國范圍的設立
陶行知首先在長江流域的江蘇、安徽、江西和湖北進行推廣。他與桂汝丹共同為平民讀書處起名之后,桂汝丹的名片上隨之加上“平民讀書處處長”的頭銜。
而在湖北的武昌,中華大學的藍少彌教授對平民讀書處很有興趣。有一天,他在大學課堂里教了4個鐘點的課程之后,感覺人很疲倦,于是走出教室,結果一個鐘頭之內竟然創立了13個平民讀書處。
陶行知到蕪湖以后,聽說此地要創辦1萬個平民讀書處。雖然平民讀書是出于民眾自愿,也就是所謂的內動力,但是適當從外部給一點壓力,會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比如安徽省教育廳有21位夫役不識字,廳長江彤侯對此無計可施,讓陶行知幫著想辦法。這些夫役中,有6位能夠教人,有9位愿意讀書。陶行知教了一課,參加學習的夫役都覺得很有意義。還有6位不來怎么辦?陶行知讓江彤侯對他們說:“從今天起,不讀書的人,不得在本廳干事。”結果5分鐘不到,6人全部到位,表示愿意讀書。
與上面促學方法大同小異的是,商務印書館南昌分館經理張雄飛辦了一個平民讀書處,他對館中人說:“過了6個月,若無識字國民文憑,無論哪一項人,均不得在本館干事?!?/p>
1923年10月17日,陶行知在給母親、純宜、文鎂等人的家信中,提到他于10月16日在火車上遇到久大精鹽公司及協和貿易公司的祁喧經理,聊到平民教育之后,對方表示“已決定限一年之內,廠中一千余人不許一人不識字?!逼钚敿幢硎疽嗁?000冊《平民千字課》,還要設法減少工人做工的時間,鼓勵他們學習。
上面的案例,大多把識字和飯碗結合起來,雖然帶有某種強制性的意味,但對推行平民讀書處大有裨益。
平民讀書處在長江流域的推廣效果如何?

1923年12月10日北京《晨報》報道稱:
平民讀書處,在南昌、武漢、安慶、蕪湖試辦以來,頗有成效,確系推行平民教育最敏捷之利器?,F在平民教育促進會總會執行董事陶行知,已著手在北京試辦。
總之,平民讀書處在長江流域各地的順利辦成為其在北京推廣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平民讀書處在北京落地
陶行知深知,如果平民讀書處在北京推廣并且大獲成功,那么對全國將具有更大的輻射作用。陶行知返回北京后,著手推行平民教育。平民教育的中心逐漸從南方轉移到北京。
1923年12月15日,《京報》發表了一篇題為《平民讀書處如春筍之怒發》的新聞,文中說:
平民讀書處自由平民教育促進會在京提倡后,北京人士對于此事極為贊成。已成立的有云卿平民讀書處,處長為熊希齡;笑山平民讀書處,處長為陶行知;祖望平民讀書處,處長為胡適;松坡平民讀書處,處長為梁啟超;三徑平民讀書處,處長為蔣夢麟。此外,中華教育改進社設立平民讀書處二處。平民教育促進會設立平民讀書處五處。紀人慶、李吳禎、推士夫人、張君庇各設立平民讀書處一處。統計北京全城,現已設立平民讀書處十七處。
陶行知回北京不到兩周,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便設立17個平民讀書處。其中不乏設在各界名流家中的,比如前北洋政府國務總理熊希齡家中的云卿平民讀書處、北京大學胡適教授家中的祖望平民讀書處、梁啟超先生家中的松坡平民讀書處、蔣夢麟家中的三徑平民讀書處等。
無論多么顯貴的名流人士,家中總有不識字的人,陶行知深知發揮“名人效應”的重要性。1923年10月8日,當時在杭州的他和在當地休養的胡適商量后,給胡適夫人江冬秀寫信,信中說:
適之曾經談起府上的車夫吳二可以做教員,就請吳二教別的傭人好不好?我以為不但吳二可以教,祖兒或者也可以教幾課咧。我家桃紅教小桃,很有效力。桃紅一面學,一面就教小桃。我看見這事,就推想到利用識字人教不識字人,就想出了這個連環教學法,豈不是很有趣嗎?
在胡適家中,胡適的車夫吳二、胡適4歲的兒子胡祖望都可以當教授者,教家中的傭人。江冬秀的任務是創辦祖望平民讀書處并承擔監督之責。陶行知還隨信寄上了《平民千字課》6本,讓江冬秀隨時寫信通報家中的平民教育情況。
1923年12月12日晚上,陶行知給南京的王伯秋寫過一封信,談到蔣夢麟家中三徑平民讀書處成立時的一段趣事:陶行知于12月11日晚上到蔣夢麟家中去勸其設平民讀書處的時候,蔣頗露難色。陶問蔣:“中國最高學府,北京大學代理校長家里可以容得不識字的人嗎?”蔣笑笑說:“錯是不錯?!碧照f:“既是不錯就要干。你如無暇,我來代你訓練助教,只需老兄下一命令:‘從今天起,家里的人不識字的都要讀書,識字的都要教書。我就有辦法?!庇谑鞘Y叫來他的世兄蔣仁裕和門房李白華,陶行知一五一十地教了他們一回。他們二人即刻去教老媽子和車夫,皆大歡喜。蔣夢麟摸摸胡子說:“你很有傳教的精神。”
平民讀書處的建設成果,除了名人效應,與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所有人的有效推廣是分不開的。
據中華教育改進社發布的《社務報告》顯示,該社總事務所在北京羊市大街總計設立了66個平民讀書處,組織者包括陶行知、薛鴻志、楊大可、章洪熙、葉兆林、尹鴻墀等。
章洪熙即后來的著名作家章衣萍,此時跟隨陶行知在中華平民教育改進社任職。他曾寫了一篇《他們盡是可愛的》(后來收入他的《古廟集》,北新書局1929年6月初版)。其中提到他在羊市大街上門勸辦平民讀書處的情形。他在文中說:
我所住的羊市大街,的確污穢而且太寂寞了?!f來也慚愧,我在羊市大街住了一年,竟沒有在左近找著一個相識而且很好的朋友。我是一個愛美愛智的人,我詛咒而厭惡那丑陋和愚蠢。這羊市大街的左右,多的是污穢的商店和愚蠢的工人和車夫,我應該向誰談話呢?
后來,為了創辦平民讀書處,章洪熙開始接觸這條大街上的居民,沒想到竟有了意外的收獲。他在很短的時間就成功融入銅匠鋪、棺材鋪、干果鋪、燒餅鋪、刻字鋪等,不斷送出《平民千字課》課本,成功地勸說他們成立了平民讀書處。他在文章的最后說:

太陽已經沒有了,我孤單地回到帝王廟去。我仿佛看見羊市大街左右的店鋪里盡是些可愛的人,心中覺得無限快樂,無限安慰。我忘記了這是一條污穢而寂寞的街市!丑陋和愚蠢是掩不了善的存在和價值的。美和智能給人快樂,也能給人憂愁。只有善才是人生最后的目的,也是最大的快樂!
章洪熙之前看不上的羊市大街經過他的勸說,創辦了多個平民讀書處,因此變得可愛起來。
不知何故,1924年4月以后,報紙對平民讀書處的報道減少,其創辦的后續情形不得而知。不過,在當時積貧積弱的大環境下,陶行知的平民讀書處不失為非常有意義的嘗試。
平民讀書處是平民教育思想實踐的一部分,促使那些因為家庭或工作原因無法去平民學校的人接受教育,生活與學習兩全其美,平民讀書處與平民學校相比,更普遍、更靈活,但教育的系統性不如平民學校,平民學校與平民讀書處相輔相成,共同組成平民教育體系。平民讀書處不僅在20世紀20年代具有極大的實踐意義,而且在21世紀的教育界仍具有極大的參考價值。
作者單位:首都師范大學化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