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J825;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4110(2025)06(b)-0017-05
A Translation Research on the Nanning Opera An Ancient Jade Cup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Theory
ZHU Xianqi
(SchoolfEuropeanandAmeicanLangagandCuures,GuangxiUivesityofForeigLangages,ngGuangi3OCa)
Abstract: Nanning opera,alocal operain Guangxi Province,becomespopularattheendof Qing Dynasty.Ithas reached its primeinthewarlordera.Asthedevelopmentofglobalization,Nanngopera,anoutdatedoperahasbeennearlyextinctinhehistory.FortunatelyithasbeenlistedintotheNational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andreenteredtopeople'slife.AColetionnd StudyontheExistingPysofNnningTraditioalOpera,writenandcolectedbyShiYanduangBincontainseightclassicplas ofNanningopera.Apartfromthedialoguesofplays,ithasaddedbriefintroductionandexplnationforeachplaywhichprovidesan easyandclear waytoknowthislcalopera.AnAncient JadeCupisoneof the popularplays amongthiscolection.Thisstoryis also foundinother traditionalopera,suchasGuangdong,HunanandGuangxi operas.Ithasbeenlongwell-knonfortheclearrelationshipofcharactersandexcitingplots.Thus,ithasbeenselectedtobetheresearchmaterial.Undertheguidanceof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Theory,accesibleandadaptable translation principles havebeenputforwardforimprovingfuturetranslationof Nanning opera and spread of opera culture.
KeyWords: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Nannngopera;AnAncient JadeCup;Translationof Nanningopera; Communicative Pranslation Theory; Translation principles
邕劇是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的一種地方傳統戲劇,起源于湖南,屬皮黃聲腔系統,自清朝末年間發源以來已有兩百多年歷史,曾流傳于廣西、廣東、云南、貴州等省份及越南、柬埔寨等東南亞國家。在其形成和發展中,邕劇受到了祁陽劇、桂劇及粵劇的深遠影響,清末至民國年間,為了讓西南地區的老百姓了解到我國的經典文學著作,邕劇的劇目大多是由四大名著和廣西古老傳說改編而來。因此,觀看邕劇在那時成為老百姓茶余飯后的主要休閑娛樂方式。20世紀60年代,邕劇演員和戲班受到了嚴重打擊,許多經典劇目被銷毀。改革開放后,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邕劇這一地方戲曲的受眾大量縮小,邕劇瀕臨滅亡。2008年6月7日,邕劇經我國國務院批準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傳承非遺和建設“文化廣西\"的背景下,得益于政府和社會各界人士的保護和宣傳,邕劇順應時代發展,推出了一些膾炙人口的劇目,并進入鄉鎮文化場所、幼兒園及高校校園里。因此,邕劇逐漸改變了其劇團少、表演活動寥落的現實困境。
邕劇《一捧雪》是收錄在《邕劇江湖十大本存世劇目整理與研究》的十大戲曲之一,人物性格鮮明,情節跌宕起伏,運用邕劇特色戲曲語言藝術向觀眾述說了一個“農夫與蛇\"的故事。最后奸佞小人湯卿得到了應有的懲罰,善良的小官莫懷古被救,歷經磨難后,一家人終團圓。和京劇類似,邕劇也通過臉譜來展現人物的性格和角色心靈的美丑。如“丑\"多為反面角色,而“生\"與“旦\"多為正面積極的角色。
《一捧雪》的故事并非邕劇獨有,粵劇、祁劇、桂劇中均有上演,除了少數的情節和人物命名不同外,故事的主旨大意均相同。邕劇在形成和發展中受到歷史和文化因素的影響,語言風格上呈現以下幾個特點:(1)邕劇主要使用南寧本地官話,但粵語詞匯和壯語詞匯在《一捧雪》這樣的傳統邕劇中屢見不鮮,如“落船\"本是粵語詞匯,表示“下船\"之意;(2)由于邕劇起源于清末年間,因此傳統劇目仍然保留著一些常用古漢語,如古漢語中的倒裝句“此禮為何”;(3)邕劇作為文學作品的一種形式,盡管通俗易懂,為了體現人物個性,多使用修辭手法;(4)中國特色文化詞的使用,如“龍鳳蛟”。這些語言特點給英譯帶來不少挑戰,而翻譯傳播學突出傳播的受眾和媒介,在翻譯中不僅強調文化傳播的重要性,還注重國外觀眾的接受程度。
1翻譯傳播學與外宣英譯
1.1 翻譯傳播學
翻譯傳播學理論是翻譯學和傳播學的一個交叉學科,起源于20世紀60年代的西方世界。在這一時期,有不少西方翻譯家都提出了具有深遠意義的觀點。美國語言學家和翻譯學家尤金·奈達曾指出語言交際產生于社會場合,把它從這個場合中抽象出來,它就不可理解。1977年,德國翻譯理論家沃爾夫拉姆·威爾斯2提出“翻譯是與語言行為和抉擇密切相關的一種語際信息傳遞的特殊方式”。1991年,英國翻譯理論家羅杰·貝爾認為,理解翻譯過程最重要的是正確描述人類交際過程中,記憶與信息處理所涉及的心理過程,即感知與認識、編碼與解碼、記憶系統的性質和記憶儲存的性質。但西方學者對這一理論的研究主要關注翻譯的交際性、傳播性和語言學特性,尚未形成研究框架和新學科建設。
翻譯傳播學在我國的理論研究源于20世紀90年代。1997年,呂俊4論述了翻譯是傳播學的一個特殊領域,首次完整地提出翻譯的傳播學理論。同年,廖七一也倡議將信息傳播的基本理論應用于翻譯研究。21世紀,翻譯傳播學不斷發展,并形成一定的規模和體系。其中,孟偉根提出建立翻譯傳播學理論的構想;謝柯、廖雪汝不僅論述了翻譯傳播學之名的合理、有效、科學性,還提出了翻譯傳播學的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尹飛舟、余承法基于傳播學和翻譯學的概念,結合美國傳播學學者拉斯韋爾(HaroldLasswell)提出的經典傳播過程\"5W\"理論,即傳播者(who)、傳播內容(sayswhat)、渠道媒介(inwhichchannel)受眾(towhom)及效果(withwhatef-fect),增加譯者(whotranslate),形成了翻譯傳播學的\"6W\"理論。譚載喜不僅從翻譯傳播學這一名詞解釋出發,對前人研究進行評述論證,他還結合具體案例從微觀角度做了翻譯傳播學的實證研究。
1.2翻譯傳播學視角下的外宣英譯研究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不斷提升國家文化和中華文化影響力”,“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0]。非遺根植于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大國和強國的時代土壤中,肩負著傳承和傳播雙重使命。
不少學者研究了翻譯傳播學視角下的非遺外宣英譯,鄧宏春從翻譯環境、翻譯目的、翻譯主體、翻譯內容、翻譯對象、翻譯途徑及翻譯效果研究景德鎮陶瓷文化的翻譯;薛秀云漳浦剪紙的外宣翻譯,從傳播主體一譯者出發探究其外宣英譯的翻譯技巧;周杰、職驗驍[3研究醴陵陶瓷文化的外宣英譯。廣西壯族自治區作為中國與東盟國家的橋梁,不僅享有地理優勢,還有獨特的少數民族非遺文化和旅游文化,李永秀探討了廣西少數民族地區的旅游翻譯,結合翻譯傳播學,指出一些特有的旅游文化詞英譯的不當之處,并針對這些案例提出少數民族旅游文化英譯的策略;伍洋、向心怡[探討了廣西地方戲劇桂劇《一幅壯錦》劇本英譯;鄧嬌探討了廣西壯族民歌的英譯策略。前人將翻譯傳播學廣泛應用于非遺文化外宣翻譯的研究,可以說明翻譯傳播學這一跨學科翻譯理論能較好地給非遺外宣翻譯提供指導,幫助地方小眾非遺項目走出國門,走向世界。邕劇是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的地方戲曲,在“文化走親東盟行\"的背景下,恰當翻譯邕劇劇本是邕劇得以傳承和傳播的有效途徑。
2 翻譯傳播學視域下《一捧雪》的翻譯原則策略
2.1 釋義文化,縮小鴻溝
邕劇英譯受眾多為英語國家的觀眾或懂英語的觀眾,他們對這一古老戲曲文化既陌生又好奇,且傳統邕劇保留了古漢語的諸多特點,如人自謙時多用一些賤稱來指代自己,或是用虛數來表達數量大的概念,一味地講求異化翻譯雖然可以保留這一文化特色,但同時造成英語譯本生硬難咽,給國外觀眾帶來理解障礙。長此以往,會影響受眾對這一戲曲文化的興趣,不利于文化在異國他鄉的土壤中生根發芽。因此,在邕劇英譯活動中,為保證恰當翻譯和傳播效果,譯者作為翻譯傳播的主體,應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對一些難以消化的原語文化進行改造加工,對一些無實際意義的小詞適當刪減合并,以此來釋義文化,縮小兩種語言之間的文化鴻溝。
例1
ST:賤房雪艷。
TT: I'm Xueyan.
雪艷是莫懷古府上的妾室,雖然容貌姣好、儀態多姿,深得老爺的喜愛,但古代女性地位普遍較低,尤其是妾室,必須對老爺和夫人言聽計從,身份地位比一般女性還低。因此,當莫懷古把雪艷介紹給湯卿認識時,雪艷用“賤房\"這一賤稱來指代自己,借此表達自己的謙卑禮貌。英語中沒有賤稱,西方世界在經歷啟蒙運動和工業革命后,女性的地位較東方女性有所提升。因此,在翻譯“賤房”一詞時,譯者對其進行了重寫改造,換成了更為清晰明了的句式:“I'm...”外國觀眾可以從戲曲演員的舞臺表演中看出角色的性格特點,此譯法并不影響對人物及故事情節發展的理解。
例2
ST:老爺思念過你,快些上前。
TT:The lord has been thinking of you, so please come to him right now.
此句話是雪艷與管家莫成的對話,貪官嚴世蕃到館驛中搜繳古杯“一捧雪\"未果,是因為忠奴莫成把古杯帶出去藏了起來,莫懷古因找不到古杯而心急如焚。這里的“過\"源于壯話,是一個語氣詞,并無實際意義,且在英語中無法找到類似的語氣詞與之對應。因此,在翻譯此句臺詞時,譯者沒有單獨翻譯“過”,而是用現在完成進行時來表達老爺莫懷古的焦急難耐,并添加因果連詞\"so\"將兩個簡單句連接起來,使英文句子更富有連貫性,符合英文的表達習慣,更能被英語觀眾接受,如此才能達到傳播文化的效果。
例3
ST:想戚繼光與你家老爺,乃是八拜之交。
TT: For Qi Jiguang and your lord, they are as intimateasbrothers.
上述臺詞出自莫懷古夫人王氏,“八拜之交\"指男性友人之間結為異姓兄弟的關系,比喻朋友之間關系親密。這里的\"八\"雖是實數,具體指管鮑之交、知音之交、刎頸之交、舍命之交、膠漆之交、雞黍之交、忘年之交、生死之交。戲曲臺詞與字幕翻譯類似,篇幅不宜太長,太長的篇幅會給觀眾帶來視覺疲勞,不利于后續情節的推進。考慮到這一特點,譯者不宜進行過度翻譯,因此采用歸化翻譯策略將“八拜之交\"的含義簡要解釋,保證傳播效果。
2.2深度翻譯,美美與共
邕劇在清末年間就是流行于民間的地方戲曲,與傳統詩詞歌賦不同的是,邕劇這類小眾戲曲的受眾多為文化程度不高的老百姓。因此,其語言表達通俗易懂,類比、暗喻等修辭多來源于老百姓日常生活,哪怕生活在不同文化中的異國觀眾,通常也能讀懂其中的道理,建立文化共鳴。深度翻譯是“將本土文化轉化成具有較高整合適應選擇度的譯文,讓譯語受眾更好地接受本國文化,使跨文化交流實現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目標\",旨在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在國際社會中獲得更多的話語權。
例4
ST:湯卿生來人矮小,舌尖賽過殺人刀。
TT:Mr. Tang has been born with short and small figure. And his apex lingua is sharper thana broadsword which is used to kill humans.
原文是湯卿出場時的一句旁白,概括了湯卿的角色特點,通過演員的臉譜和旁白語言,展現出湯卿丑角這一惡人角色特點。譯文把原文切割成兩個簡單句,整體保留了原文的信息和夸張的修辭,其中將“舌尖賽過殺人刀\"直譯出來。不同文化均有巧言善辯的惡人,這些惡人通常憑借自己的語言藝術巔倒黑白,最終讓好人背負莫須有的罪名。這類夸張直譯給目標語觀眾帶來了戲曲語言原汁原味的魅力,讓人能快速了解角色的特點,同時傳播了邕劇的文化。
例5
ST:籠內之雞,不往籠外而飛,反去籠內等死不成?
TT:For a hen that confined in a cage, opportunity comes,won't it fly out of cage rather than staying at thecage towait for death?
上述臺詞是忠奴莫成所言,當莫懷古含冤下獄,莫成建議他逃跑,可莫懷古還惦記著家族榮耀,想回到家鄉錢塘江。莫成不贊成逃回錢塘江,為了說服莫懷古,他用“籠內之雞\"暗指莫懷古,“籠內\"指其家鄉錢塘江,這一暗喻形象生動地表達“逃回家鄉\"這一計謀不可行。譯文保留了“籠內之雞\"的暗喻,襯托出忠奴莫成的智慧,為后來莫成替主赴死做鋪墊。喻體“雞”是東西方文化熟識的禽類,很多國家都保留著吃雞肉的習慣,且雞常被關養在籠內,等到時機成熟,便成為人們的盤中餐,這一喻體也是莫懷古當時處境的深刻寫照。因此,運用直譯可以深度翻譯臺詞中的語言文化,做到美美與共。
例6
ST:烏鴉有反哺之義,小羊有跪乳之恩,豺狼有報本之德,黃犬有救主之心。何況我為奴之人,莫有救主之心?
TT: As we know,crows have been praised for their regurgitation feeding, lambs have knelt for giving their gratefulness for milking,wolves have repaid the kindness to those who once helped them,yellow dogs havebeen help theirmastersin danger.I'm subordinate to you, how won't I save you when you are in need.
上述案例出自忠奴莫成,由于他和老爺莫懷古長得相似,在絕望中,他決定替莫懷古赴死,以此方法來保全莫懷古的性命。原文使用了類比和排比的修辭方法,通過與動物進行比較,凸顯出莫成為主赴死的決心和忠心。譯文采用直譯和增譯的方法將類比中出現的動物概念深度翻譯出來,雖然涉及烏鴉反哺、小羊跪乳、豺狼報本、黃犬救主的中華文化典故,但這些來源于自然界的文化典故對于生活經驗豐富的外國觀眾并不難理解。因此,直譯可以保留文化的原汁原味,增加連詞,如“asweknow”,可以保證句子的連貫性,從而增強英文句子的邏輯性,做到深度翻譯文化,提高中華文化傳播的有效性。
2.3 固本創新,歸異結合
翻譯傳播學旨在通過翻譯向譯入語者傳播原語的語言和文化,從而達到一定的傳播效果。“固本”是為了保證“走出去\"的文化能更好地“走進\"他國,需要采用保留民族和文化差異性的異化策略。“創新”是譯者發揮其在翻譯過程中的主體意識,幫助譯入語者跨越不同文化的障礙,創造性地翻譯文化差異性較大的概念,因此采用歸化的策略更能保障跨文化交際的有效性。
例7
ST:(古白)夢見牛生雙尾。
(雪白)老爺,牛生雙尾,乃是一個“失\"字。
TT: I have dreamed a cattle growing two tails.
My dear,a cattle(\"牛\") withtwo tailsmust forma character\"失\" in Chinese.
上述案例出自莫懷古和雪艷的對話,湯卿告知嚴世蕃莫懷古家中有一古杯,嚴世蕃想要據為己有,因此即將派人前往懷古下榻的驛站搜查,在搜查前夜懷古和雪艷均做了個夫妻失散的夢。與英文不同的是,中文是象形字,要把漢字翻譯給不懂漢語的西方觀眾需要譯者發揮其主體意識,對這一民族性差異大的文化概念進行創造性翻譯。譯者運用異化策略將“牛生雙尾”的概念直譯出來,為了讓外國觀眾明白“牛生雙尾\"寓意著“失”,運用注釋的方法解釋“cattle\"即為“牛”。結合歸化策略,解釋為何\"牛生雙尾\"即為“失”,這樣在傳播文化的同時,也保證了跨文化交際的效果。
例8
ST:(成白)先生,哪四個字?
TT:Sir,what are the four words?
以理解劇中人物的行為,在英譯中仍遇到一些不可譯的現象,如對偶和押韻。因此,只能取“意\"而舍“音形”。古老戲曲文化要想走出國門,成功譯介進入他國還需不斷完善翻譯傳播學中的“6W”
ST:(卿白)舍生替死。
TT:Die for your master.
化龍橋初遇,湯卿給莫成看相時說他雖然和莫懷古長得一樣,但由于生辰八字相差甚遠,因此命運多舛,最后只能落得個“舍生替死\"的下場,這一情節為結局進行鋪墊。譯者基于異化策略直接翻譯了“哪四個字”,但下文的“舍生替死\"是中文的四字成語,英文中很難找到合適的四個詞對應翻譯,這里譯者發揮其創造能力,基于歸化策略,將莫成的結局用四個英文單詞翻譯出來,讓莫成忠奴的形象在一開始就深入人心,從而為后面悲劇結局埋下伏筆。
例9
ST:賊子做事太凄慘,害得家散與人亡。
TT: The son of bitch has done great harm to us, which separates our family and kills our people.
上述對白出自莫懷古的夫人王氏,多年后,懷古的兒子考取狀元后才一家人得以重聚,這時湯卿已經被雪艷殺死。源文中“賊子\"并不是盜賊的意思,而指代湯卿,由于王氏和湯卿有深仇大恨,為翻譯出她對惡人湯卿恨之入骨的情感,基于歸化翻譯,譯者用“The sonofbitch\"翻譯“賊子”。后半句“家散與人亡\"比較好理解,故遵循異化翻譯將其直譯出來。
3 結束語
近年來,邕劇在地方得到了很好地保護,很多“老南寧\"經常在公園和劇場欣賞到邕劇,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利用微信公眾號及各種新媒體平臺了解邕劇,學者們紛紛加入邕劇的傳承和保護中,這才使古老的邕劇劇自得以保留下來。在全球化愈演愈烈的今天,傳播媒介的多樣化、傳播者的專業化給戲曲文化傳播帶來了機遇。值得關注的是,傳播內容的文化差異性、受眾的接受度是當前戲曲文化傳播面臨的挑戰。《一捧雪》的故事發生在明嘉靖年間,距今400多年,若不是提前了解了故事的歷史背景,譯者也難
參考文獻
[1] NIDA E A,CHARLES T.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M].Leiden:E.J. Brill,1969.
[2] WILLS W. The Science of Translation: Problems and Methods[M]. Tubingen:Gunter Narr,1982.
[3]BELL RT.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ng: Theory and Practice[M]. London and New York:Longman,1991.
[4]呂俊.翻譯學:傳播學的一個特殊領域[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1997(2):40-45.
[5]廖七一.翻譯與信息理論[J].外國語文,1997(3):83-87.
[6]孟偉根.關于建立翻譯傳播學理論的構想[J].紹興文理學院學報,2004(2):86-91.
[7]謝柯,廖雪汝.翻譯傳播學的名與實[J].上海翻譯,2016(1):14-18.
[8]尹飛舟,余承法.翻譯傳播學論綱[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44(5):170-176.
[9]譚載喜.翻譯傳播學的學科定位與應用特質:以2021中美高層戰略對話博弈中的翻譯傳播為例[J.英語研究,2023(1):21-34.
[10]為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凝聚青春力量(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EB/OL].(2022-11-24)[2025-01-12].http://heory.people.com.cn/n1/2022/1124/c40531-32573163.html.
[11]鄧宏春.傳播學視角下景德鎮陶瓷文化翻譯研究[J].長江大學學報(社科版),2016,39(5):67-70.
[12]薛秀云.傳播學視域下的漳浦剪紙外宣翻譯[J].綏化學院學報,2017,37(12):85-87.
[13]周杰,職驗驍.傳播學理論與醴陵陶瓷文化翻譯[J].文教資料,2019(34):77-78,122.
[14]李永秀.傳播學視閥下的廣西少數民族地區旅游翻譯探討[J].廣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8,30(4):79-85.
[15]向心怡,伍洋“一帶一路\"背景下桂劇的對外傳播研究[J].今傳媒,2023,31(3):60-65.
[16]鄧嬌.翻譯傳播學視域下廣西壯族民歌外宣英譯研究[N].中國旅游報,2024-07-18(4).
[17]胡學坤.中華文化對外譯介中的守正與創新[N].中國文化報,2023-1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