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23.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5)09—221—03
近年來,隨著《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等教育文件的出臺,學校教育應該明確,教師要堅持“立德樹人”的根本原則,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方位地融入到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藝術體育教育、社會實踐教育等各個環節。在這樣的背景下,小學美術也被賦予了新的使命,需要教師以國畫等具有文化特色的藝術形式為載體,通過豐富多樣的教學活動,如游戲教學、實踐教學、跨學科教學等方式,引導學生系統地理解國畫的歷史背景、藝術特色、技法要領,體會其中的文化內涵與審美價值,以增強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提升學生的文化自信與民族自豪感,助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光芒在新時代的教育領域綻放出最璀璨的光芒。
一、文化傳承的內涵
文化傳承作為人類社會發展至關重要的一環,主要承載的是一個民族的記憶。從相關定義來看,文化傳承主要指的是文化中關于知識、藝術、習俗等物質與精神文明要素的綜合,需要經過教育、社會互動等途徑從一代傳遞到另一代。同時,我們要知道的是,這一過程絕非簡單的信息搬運,而是價值觀、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延續與發展。在《新華字典》中,關于“文化”的解釋是:人類在社會發展過程中所創造出來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而“傳承”則特指將前人的知識、技能、精神傳遞到后代。所以,“文化傳承”的意思也就是將寶貴的文化遺產不斷地傳遞給新的社會成員,使其在繼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以確保文化的多樣性和連續性的過程。由此可見,文化傳承的內涵非常深刻,其存在于社會、經濟、教育等各個環節中。就拿小學美術國畫教學來說,文化傳承的內涵就不僅僅是教師引導學生學會如何運用筆墨紙硯進行繪畫創作,更重要的是其需要借助國畫這一載體,帶領學生逐漸領會并接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如知曉道家強調的“道法自然”,留白的“美學價值”以及畫中蘊含的歷史故事和畫作傳達的道德教化[3。以確保學生在學習國畫技藝的過程中,能夠深刻領悟到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從而有效地激發其內心深處的文化自信,促使其自覺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二、小學美術國畫教育的實施意義
在教學研究中發現,國畫作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承載著千年的歷史底蘊與民族精神,所以,在小學美術課堂中融入國畫教學,絕對不僅是簡單的技藝傳授,而是一場影響深遠的文化傳承工程,對于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
(一)有助于引導學生體會古代文化的深厚情感
因為國畫以毛筆、墨顏料、宣紙為媒介,且在古代,人們一般都通過畫作來表達對文化的理解以及對生活的感悟。所以在教師帶領學生開展國畫鑒賞與創作時,就能使其深人了解國畫的創作背景,使得其在欣賞畫作的過程中,沉浸式地感受古人的喜怒哀樂,體會古人的道德修養。比如鄭板橋筆下的“墨竹”就有“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的品質,作者是在借竹子堅韌不拔的形象來表達自己剛正不阿的氣節。所以,在欣賞相關畫作的過程中,如果教師引導學生讀圖、臨摹和思考,就能讓其深入理解作者借景抒情的藝術手法,讓其在掌握繪畫技巧的同時,深刻領會古人的文化情感。
(二)有助于學生深入了解繪畫藝術的演變過程
繪畫作為一項傳統藝術,其涵蓋了人物、山水、花鳥等三大類別,從顧愷之《洛神賦圖》中展現的魏晉時期的人物,到隋唐閻立本《步攀圖》中記錄的歷史事件,再到宋元追求的山水畫的意境深遠,以及明清花鳥畫的多樣風格,國畫一直在不斷演變。在這個過程中,許多作者都對其有獨到的見解,所以形成了眾多流派。如果教師在小學美術課堂上以歷史為軸,系統地帶領學生學習國畫藝術的發展脈絡,就能讓其明白國畫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歷史變遷在不斷發展和創新的。在這個過程中,不僅能加深其對國畫理論的認識,還能拓展學生的藝術視野和認知邊界,使其能夠站在歷史的高度去欣賞和理解傳統藝術。
(三)有助于學生深刻感悟傳統美學的精髓
教學研究中發現,國畫作為一項傳統藝術,其不管是筆法運用、空間布局,還是內容呈現以及意境營造,都展現著東方美學的獨特韻味。如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從多個維度解析國畫,就能讓其深刻領略國畫的美學精髓。比如,在一些刻畫人物的國畫作品中,有些作者就喜歡通過眼睛來傳達人物的精神氣質,或者在空間布局上講究虛實結合,疏密得當,希望給人一種無盡的想象空間。而在學生欣賞這些作品的過程中就能深入體會國畫鑒賞帶來的美學享受,提升自身的審美能力,增強對美的敏銳感知。
(四)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
在小學階段,雖然學生學習國畫一般需要從臨摹入手,但是如果教師在學生臨摹的過程中能夠指導其系統地分析國畫的空間布局與技巧,不斷地向其強調整體把握的重要性,就能通過長期訓練,讓學生熟練掌握不同濃淡墨的運用技巧,提升學生的繪畫創作能力。正如古人常說的“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國畫創作需要的是不斷的實踐與積累,只要教師給其傳授足夠的創作技巧,就能使學生在掌握美術理論的同時積累豐富的創作經驗,讓其自主掌握通過國畫展現人、事、物的特征的方法,明確應該如何借助畫作表達自己的情感思想,進而幫助其達到從模仿到創新的跨越,綜合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三、基于文化傳承視角實施小學美術國畫教學的策略
(一)組織角色扮演,表達個性化理解
從認知心理學角度來看,小學生的思維品質還是以具象思維為主,對抽象的知識難以理解[5]。基于這一情況,在進行國畫教學時,教師就不能給學生直接傳授知識,而是要利用游戲的方式,給學生搭建一個具象體驗的橋梁,讓其扮演古代文人墨客,置身于特定的創作情境,在模仿動作、神態中獲得具身體驗,以激活自己大腦中的認知圖式,讓晦澀的國畫創作理念、技法與自身認知關聯,從而將外在感知轉化為內在理解,助力學生深入體會古代文人眼中的大好河山,了解中國萬里山河的無限魅力,以提升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例如,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古人眼中的“山山水水”,教師可以先在課堂上給學生播放一段古代山水畫家游歷山川、揮毫創作的視頻,并給其介紹古代文人寄情山水、以畫表意的文化傳統,確保學生對國畫山水創作背景有初步的了解。然后,將學生分成不同小組,要求其分別扮演不同的古代山水畫家,如范寬、黃公望等。比如,扮演范寬的學生需要在課堂上模仿范寬觀察山川的神態動作,面對教室中模擬的“山川”背景,其可能會“遠眺”,也可能會俯身觀察景物的細節,感受山川的雄渾氣勢。回到座位后,其就需要結合自己在觀察“山川”時的感受,將自己心中的山山水水用合適的方式創作出來,在這個過程中,有的學生為了表達出山石的硬朗質感,其會自覺思考,并嘗試用鋒勾勒山的輪廓、然后再用側鋒皴擦,添上濃淡不同的墨點來表現樹木植被。通過這次活動,學生就能助力實現從最初對國畫山水創作的茫然,到能融入古人創作情境的轉變,加深對我國大好河山的理解。同時,在創作的過程中,作者還能體會畫家心中的情感,以及其借情抒情的表達方式,從而有效滋養學生的心靈,提升學生道德素養。
(二)實施趣味創作,探究作品結構
為了迎合小學生好奇心強這一心理特點,在教學實踐中,教師需要以趣味為導向,組織游戲創作活動來激發學生主動探索的欲望。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再只是機械地接受作品結構知識,而是會通過親手實踐,在趣味驅動下不斷嘗試不同布局。這樣,不僅能讓其直觀感受作品結構變化帶來的效果差異,還能驅動其自主探究出國畫作品結構的內在規律,體會我國古代畫家的智慧,加深對我國傳統藝術理解。
例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彩墨家園”為主題,組織學生開展畫中畫趣味創作活動。其需要先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回憶自己家鄉情景:在一個錯落有致的村莊里,白日里人們在田間勤苦地農耕,小孩子在道上嬉笑打鬧,傍晚家家戶戶都裊裊炊煙的情景,以喚起學生對生活的感知。然后,在創作過程中,教師可以在網上找一些關于山村的國畫,組織“畫中畫”游戲,先引導學生仔細品味作品的結構和意境,在要求學生在現有畫作的留白上,創新性地加上相應元素,比如在一幅描繪山村山水的畫里,用濃墨細致描繪村舍,黑瓦白墻錯落有致,還在窗戶里畫上透出的暖黃色燈光,展現家的溫馨,旁邊用小畫框圈出戴月而歸的農民以及家門口孩子嬉戲的場景。在這個過程中,其就需要不斷調整各個小畫在大畫面中的位置,探究如何布局能讓畫面更和諧、更有故事感。這樣,不僅能讓學生將生活中的情趣融入國畫,還在實踐中理解國畫作品結構的布局技巧。
(三)組織跨學科教學,探尋作品的意境
從知識建構角度來看,跨學科教學能打破學科壁壘,確保學生能從多維度獲取信息,所以,為了應對國畫意境傳達往往含蓄且抽象的情況,教師可以將美術與語文相結合,借語文詩詞豐富的意象以及深邃的情感表達,構建起通往國畫深層意境的橋梁。引導學生通過對詩詞文字的解讀,展開豐富的聯想與想象,將文字意象與美術畫面元素相對應,從不同維度剖析國畫,挖掘其深層意境,同時為自身創作提供思路,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
例如,在賞析陸儼少的《杜甫詩意圖》時,教師就可以先帶領學生從畫面布局、筆墨運用等角度來探討“樓下長江白丈清,山頭落日半輪明”的意境呈現。如其要先引導學生觀察畫面,從美術角度給學生分析遠處高聳的山巒占據畫面上半部分,用了淡墨勾勒輪廓,其中濃墨點染表現了山體的厚重。而下方則用留白和簡潔線條來展現江水的浩渺。隨后引入杜甫原詩,并給學生逐句解讀詩義,引導學生體會詩人的情感,幫助其理解“樓下長江白丈清”與畫面中留白與簡潔的水紋線條之間的聯系。明確為了詮釋“山頭落日半輪明”這句話,作者將畫面中落日用暖色調暈染了。接著,教師可以在網上找一些其他的畫作,并給學生詳細解讀其中的意境以及創作背景,讓其結合自己的理解,為畫作添上“佳句”。這樣,不僅能讓學生在跨學科的氛圍中,深刻領會國畫的藝術魅力,還能有效提升詩詞創作與審美表達能力,助力其實現文化傳承與藝術素養的協同發展。
(四)融入傳統節日與民俗活動,體驗傳統藝術的魅力
在教學研究中發現,傳統節日和民俗活動都承載著深厚文化內涵,是優秀傳統文化的鮮活體現,如果將其融入國畫教學,以節日、民俗為情境,讓學生在活動中,直觀感受文化氛圍,就能加大并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而這種體驗不僅能激發學生興趣,讓抽象國畫藝術與生活緊密相連,還能使在制作與繪畫過程中,深入理解傳統藝術元素的運用,從文化根源理解國畫,提升藝術感知與傳承意識。
例如,教師可以組織一場“用國畫為元宵節彩燈添彩”的活動。首先,教師需要向學生介紹元宵節的由來以及一些傳統習俗,如舞龍舞獅、吃元宵、掛彩燈等,著重講解彩燈在節日里象征團圓的文化意義。然后,指導其用竹條、彩紙等材料,編織彩燈框架,糊上宣紙。并結合教師之前的講解自己在彩燈上畫上合適的畫面,如有的學生可能會用鮮艷色彩表現舞龍的靈動和舞獅的活潑。也有的學生會用細膩線條繪制來描繪各個人物。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需要在旁指導,提醒學生注意畫面布局與色彩協調,引導其將國畫技巧運用到創作中。這樣,不僅能讓學生在實踐中掌握國畫創作技巧,還能確保其深入體驗到元宵節的文化魅力,領悟傳統藝術與生活的緊密聯系,在其心中種下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種子。
四、結語
綜上所述,基于文化傳承視角下開展小學美術國畫教學不僅能提升學生藝術素養,還能確保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薪火相傳。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不斷創新教學路徑,通過情景化、游戲化、實踐化教學等方式,讓學生在豐富體驗中感悟國畫魅力,主動承擔起文化傳承的使命,在藝術的滋養下茁壯成長。必
參考文獻:
[1]毛怡文.基于民族文化傳承發展的小學美術國畫教學創新策略[J].小學生(上旬刊),2024(7).
[2]程利平.傳承民族文化背景下小學美術國畫教學的思考[J].當代家庭教育,2024(4).
[3]吳濤.文化傳承視域下小學美術國畫教學策略探析[J].教師,2023(34).
[4]沈菲菲.傳承民族文化背景下小學美術國畫教學的創新[J].當代家庭教育,2023(2).
[5]焦紅剛.小學美術國畫教學的實踐探究[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2(22).
[6]史曉霞.傳承優秀傳統文化視域下小學美術國畫教學策略探微[J].美術教育研究,2022(12).
作者簡介:魏霞(1976—),女,漢族,甘肅民勤人,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小學美術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