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2025.16.017
Exploration of Development Strategies for Geriatric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Colleges
CHEN Yao
(Xianning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Xianning, Hubei )
AbstractAt present,te aging progressof the populationat the social levelcontinues to increase,and the needs of the elderly group in medical care,nursing,and health controlare becoming increasinglysignificant.Thepracticalrole of vocational coleges in promoting geriatric medical education is even more important.Focusing on the disciplinary personality of geriatric medicine education and linking it with resources from universities,medical institutions,and communities, we aim to build a interconnected teaching system and provide several ways to deepen learning activities, in order to provide actionable solutions for shaping geriatric medicine professionals that meet the needs of the times. Keywordsvocational colleges; geriatric medicine; educational strategy
醫療水平的提升和社會保障系統的逐步完善,推動人均預期壽命大幅拉長,全球范圍內的高齡化形勢日趨明顯,老年群體數量持續增長,如何為這部分人群提供多層次與高品質的醫護和照護支持成為迫切挑戰。老年醫學包含身體保健監管、心理輔導與社會參與等廣泛領域,既能緩解老年人衰老速度也能提升其生活質量。職業院校著眼于實踐取向并迅速匹配外部需求,為培育老年醫學專業人才提供了重要載體。但課程目標不夠明晰、師資儲備不足以及實訓契機受限的瓶頸依舊突出,老年醫學教育務必顧及身體機能退化及老年人多類慢性病疊加的特征,準確對接醫護和社區所需,并讓學生在技術與人文兩端均衡成長,凝聚院校、醫療機構與業界等多路資源,形成以實踐以及關愛為支點的育人結構。
1推動老年醫學教育發展的意義
1.1健康需求升級的時代趨勢
人口高齡化程度不斷攀升,老年群體對醫療援助和看護扶持的需要早已從單一的疾病處置轉變成復合化健康管理。隨著慢性病頻現、失能或認知障礙等多個健康難題更加突出,職業院校所開設的老年醫學定向課程,能輔助學生精準把握老年人生理機能演變的規律,更有效適應將來的醫護環境。專業化的老年醫學教育注重的不僅是對病癥的干預,還納入了防治、調養與康復等環節,在理論和實操中讓學生更充分地感知老年健康需求升級背后的時代脈動與社會內涵。
1.2技能培養與社會責任并重
職業院校一貫注重實踐型技能的鍛煉,但在老年醫學教育場域中,學生需要掌握絕不僅是專業學問,還應擁有人文責任感之下的多重素養,譬如結合老年患者的生理狀況及心理渴求,制定個性化健康方案,繼而配合慢性病監測和康復訓練等。這些要求凸顯了專業本領與社會關愛的緊密交織,職業院校在日常教學中應設置多元模擬情境與實操項目,使學生在校期便可直接面對真實或仿真的老年護理情境,累積對多類健康狀況的應對經驗,這種“技能一責任”協同培訓,能讓學生更加有效地承擔老年人醫療及陪護的
|科教導刊
任務,為公共健康體系的持續發展注入活力。
1.3人文關懷促成教學創新
老年醫學教育不僅關聯技術實踐與學理,還涵蓋關愛、陪護及心理撫慰等多重人格要素,職業院校在開展該學科教學時,需將人文關懷置于核心教學標的之列,以激勵學生對年長者保持應有的敬重和耐心。在課程環節引入“老年病歷口述交流”訓練,讓學生更深切地觸及老年人在溝通時面臨的困難,并培植同理意識與互動技能,將關懷情感與專業技巧教學相融合,不斷改進授課策略、實訓方法與評估體系,讓學生從“以人為本”的角度看待老年患者,強化了其對老年醫學的體悟,提升整體教學品質,并促進社會對老年群體更周全、更細膩與更暖心的照護
2老年醫學課程實施原則
2.1循證思維引領課程設計
老年醫學課程的策劃,應以循證思維為引導,將最新的醫療研究精粹、臨床應用經驗及行業規范融入教學主題里,職業院校可以調查老年患者在現實中的多樣需求,并聽取專家建議,從而迭代課程方針與要點,讓學生所學與診治實踐更貼近,并鍛煉其在動態醫技環境下的批判思維。循證的內核在于指導學生以嚴謹求實的心態評估臨床情境,經由文獻讀取、病患反饋以及護理效果收集等,為老年患者的診療與照護決策提供更為科學的參考3。
2.2多維互動深化教學過程
老年醫學課程不僅包含理論知識教學,還要借助多維互動模式擴大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與臨床剖析水平,將醫護人員與老年患者的對話演示或案例探討等活動融入課堂,讓學生在模仿與觀察中培植人文關懷。實訓時的團隊協同任務,可由學生分別負責病史采集、護理評估、康復指導等環節,虛擬仿真和在線平臺也能給學生帶來多樣而靈活的模擬場景,提升學生個性化與連貫性的學習體驗。
2.3質量評估完善反饋機制
職業院校須設立完善的質量檢測和反饋體系,涵蓋課堂參與、實操體現,通過量化評價獲取學生對知識與技術的把握程度,并考量其關懷精神與道德思維的成長。院校可依據評估信息適時調整教學手段、修訂課程結構,或對學生實施針對性的指導,彌補學生在某些知識單元的短板,形成“自省優化、循環修正”的升級路徑,促進老年醫學人才培養[4。
3推動老年醫學教育的策略
3.1深度推進醫教協同,全面提升老年醫療水平醫教協同指將醫療機構的專業資源和院校的教育體系高度嵌合,讓授課內容更能體現臨床一線的實際需要,學生也可借醫學實訓和案例啟迪等形式提高學習效率。此類協同在慢病干預、康復照護以及社區健康服務等方面尤為重要,職業院校若能與醫院、養老院及公共衛生部門形成緊密合作,就可讓學生在校階段更系統地了解老年人常見病與多發病的干預方案,并熟悉溝通要點。醫教協同能將臨床的最新診療手段、設備體驗及護理流程引進課堂,促成理論與操作的有效銜接。
例如,職業院校可與周邊具備資質的醫療機構建立合作關系,在課程設計階段,學校可邀請醫院科室負責人和臨床護士長參與研討,根據醫院里老年患者的典型病癥和護理難點提供第一手資料,隨后,教師將這些臨床問題融入教學案例,以分組討論、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導學生掌握面向老年人的問診方式與健康教育方法。學校還可組織學生到協同醫院進行定期觀摩,與臨床護理人員一道完成常見慢性病護理流程的模擬操作,教學中,教師針對學生所遇到的疑問追加小組研討,引入案例分析圖表,以幫助他們迅速理解臨床癥狀與護理流程之間的關聯性。另外,為了讓學生更好掌握老年疾病預防及長期照護技能,教師還可組織線上交流討論,讓不同班級的學生就各自實習經歷進行分享,強化不同病例的多重應對策略。通過這種多方互通的實訓模式,學生逐步形成了符合真實醫療環境的思維習慣,熟悉了醫院應對老年突發病情的流程與要點。在隨后的教學反思環節,教師針對學生在溝通、技術操作以及情感投入方面的表現給予針對性指導,使其在“理論一實戰一反饋一提升”的循環中,不斷完善自身專業能力和人文關懷素養。
3.2科學優化課程內容,精準滿足健康需求
老年醫學的課程框架涉及生理、心理及社會順應等層面,若要更好地貼合老年群體的健康需求,應合理梳理教學模塊,生理層面先闡釋老年人體能下滑的過程和常見慢性病的機理,讓學生對疾病防控和護理細節有整體認知,心理層面應重點關注老年人在孤獨感、焦慮等情感領域的問題,讓學生明確社會支持與家庭照護的意義,社會適應方面則要介紹社區照護、家庭醫生簽約及健康管理等方案,讓學生學習如何融合多方資源,為老年人提供更立體的服務。
教師可將課程分為“生理健康基礎”“心理疏導技巧”和“社會資源銜接”三大模塊。首先,在生理健康基礎模塊,教師可運用高血壓、糖尿病等老年常見慢性病案例,帶領學生深入分析其病理機制與康復重點。其次,教師在心理疏導技巧模塊中,可講解臨床對老年患者心理變化的觀察方法,讓學生通過角色扮演練習傾聽和安撫技巧,并在課堂上模擬與患者家屬溝通的過程。最后,學校可聯系具備優質照護條件的養老院,讓學生在實際情境中感受與失能失智老年人相處時的特殊性,從陪伴和護理兩個層面提高學生的人文關懷與溝通技巧。教師還可結合社區與家庭層面的支持渠道,引導學生了解居家護理中可能涉及的社會組織與志愿者服務,以便他們更有針對性地為失能、失智老年人群體提供多角度幫扶,通過生理層面與心理干預間的銜接不斷強化學生對慢病管理和康復訓練要點的把握,也讓他們更深刻體會人性關懷在老年健康服務中的地位,在實踐環節中不斷總結經驗、修正認知,形成對老年醫學更加立體與全面的認知,同時也在互動中認識到自我情緒管理和耐心溝通的重要價值,在面對失能長者時更能平衡同理心與專業技能,在醫療機構、社區衛生點或養老服務中心等不同環境中能快速適應實際工作,利用學到的理論與實操技巧為老年群體提供更優質、更貼近生活的護理支持和健康指導。
3.3完善實踐教學機制,構建多元臨床平臺
老年醫學教育要切實見效,健全的實踐教學體系至關重要,較之單純的理論闡述,實踐更需要豐富場域的有力支撐,如醫院病床邊實習、養老院輪崗或社會實踐調研等,學校可與臨床與社區機構深度合作,使學生能在醫院內親身體驗診治過程與護理模式,也可在養老機構觀察并參與老年人的日常照料,以及到社區推動預防保健宣傳活動,這樣多點位的設置既能培厚學生的臨床操作本領,又能讓他們透過對多場景的洞察來提升社會責任感。要讓該實踐模式常態化,還需明確各協作方的責任義務及考核要求,形成互利共贏的合作鏈條,為職業院校與實訓單位在人才塑造與研究支撐方面拓寬新的合作前景。
例如,教師可針對不同類型的實訓場所設計教學活動,包括貼近臨床實際的演練項目,以及與先進設備配合的操作練習,以豐富學生對多種健康服務模式的體驗。學校可協同當地綜合醫院的老年病房安排學生參與床旁實習,讓他們在醫護指導人員的帶領下觀察診療過程,學習儀器操作及常見檢查項目的實施方法,如血壓監測、輸液操作和老年患者基礎護理等內容,讓學生深入了解臨床細節。教師還可帶領學生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近距離了解老年健康教育和日常慢病管理的流程,學生在此期間可輔助社區醫生進行問診以及參與健康宣講,使他們對公共衛生服務有愈加深入的認識。另外,學校還可聯合養老機構讓學生感受與失能失智老年人相處時的特點,提高學生的溝通能力,使學生能夠在日常交流中融入充分關愛,形成對老年醫學越發立體與全面的認知,夯實他們在未來崗位中應對復雜老年健康需求的能力。從中學生不僅學會了基本護理技能,也理解了預防保健、藥物管理和長者心理支持的重要性,在綜合素養層面取得進步。
4結語
老年醫學教育既是應對高齡化沖擊的有力抓手,又是在人文層面實踐關懷的核心路徑,職業院校承擔著輸出專業人才的責任,應通過不斷完善課程框架、強化實操模塊與提高師資水平,為老年群體帶來兼具溫度與深度的醫療助益。唯有整合院校、醫護機構和社區等各類資源,拓展多樣化的教學新思路,學生方能在學識與實踐交融中持續成長。未來,老年醫學教育還應在制度、政策及社會協作層面繼續深化,從而穩步推進老年健康事業的長遠發展。
參考文獻
[1]楊臻,楊藝,聶昊,等.大思政格局下老年醫學課程教學改革研究[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24,16(23):42-46.
[2]王新楊,崔巍,李艷偉,等.課程思政融合人文教育在老年醫學本科護理實踐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社區醫師,2024,40(13):162-164.
[3]余紅梅,呂洋,黃文祥.基于老年醫學理念探討老年醫學專科醫師規范化培訓對策[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23,15(22):167-170
[4]高璐,劉謙,劉琦,等.PBL教學法在老年醫學教學中的效果分析[J].中國病案,2023,24(7):1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