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第30屆上海電視節白玉蘭電視論壇——“中國電視劇精品創作論壇”在上海舉行。本次論壇匯聚行業核心力量,在“長短共生”的共識下探尋長劇精品化路徑,以AI技術賦能釋放創作潛能,為影視行業長效發展探索方向。
國家廣播電視總局電視劇司司長高長力致辭,中國廣播影視出版社黨委書記、執行董事紀宏巍,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市廣播電視局副局長羅毅,陜西文化產業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孫昌博,浙江省金華市市委常委、宣傳部長陳豪等出席論壇。
國家廣播電視總局電視劇司司長高長力在致辭中表示,當前傳媒格局發生劇烈的裂變、沖擊和重組,在挑戰和機遇并存的背景下,我們要堅守藝術理想和人民情懷,沉下心,從事獨一無二的藝術創作。這要求理順五個關系:
一是“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的關系。既突出做好“自上而下”,加強統籌策劃,注重規劃布局,扎扎實實組織指導創作;也高度重視“自下而上”,充分激發各類主體創新創造活力,發現有潛力的作品不遺余力地扶持宣傳推廣,不斷推動形成“規劃一批、創作一批、推動一批、儲備一批”的創作格局。
二是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關系。二者相統一是奮斗目標,我們既不能被市場牽著鼻子走,也不鼓勵讓人看不下去的創作。好的作品自然會有好的經濟回報,好的作品自己長腳,可以走遍天下。
三是精品創作與更廣傳播的關系。創作重要,傳播同樣重要。要研究推動構建最大效益的播出格局,如實現各平臺競合關系形成,梯次播出的良性態勢,提高衛視首播電視劇比率,促進大屏小屏協同聯動等。
四是內容創作和科技創新的關系。要把創新精神貫穿文藝創作生產全過程,不斷適應互聯網技術和新媒體帶來的文藝新形態、新類型、新觀念、新變化,用科技賦能藝術創作,盡快實現內容創作與超高清、AI等新技術的良性互動、相互促進,深入研究探討這些技術可能帶來的行業革命和審美革命。
五是文藝批評與惡意輿情的關系。一些惡意輿情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對作品真實客觀的評判,干擾了正常的創作探索,挫傷了制播方的積極性。越是存在這種情況,越要加強理性的、深刻的、正常的文藝批評,更好地發揮激濁揚清的作用。
內容為王
精品劇集的長久生命力
在影視行業邁向精品化的今天,優質內容已成為行業共識。聚焦劇集精品化創作,與會嘉賓分享了各自經驗。
導演汪俊執導的《蠻好的人生》是一部地地道道的滬產劇,以單集2.17%的收視峰值刷新央視近年紀錄,優酷熱度破萬。汪俊表示,取得這樣的成績,源自團隊對精品化創作的不斷追求。一方面,團隊借鑒短劇成功經驗,在創作上做了調整。劇本上加強情節密度,讓單元故事更具新奇性,增加反轉情節,提升戲劇張力。劇中,女主從婚姻事業遭遇雙重打擊到重振旗鼓,兩集半就完成了,遠遠快過一般的電視劇。另一方面,相對于短劇在人物塑造上的扁平化、類型化,《蠻好的人生》在人物刻畫上強調復雜性、多面性及成長性,劇中男女主角都是不完滿的。此外,劇中融入上海86處文旅地標,帶動當地文旅發展,這也是短劇做不到的。“長劇和短劇不是對立關系,而是相互取長補短。現在不少短劇也吸取了長劇的制作方法,長劇就更要堅守內容為先,真誠貼近觀眾。創作者要始終努力尋找與觀眾在審美喜好、審美趣味上的最大公約數。”
優酷副總裁劉燕紅發言稱,短劇以輕快的節奏、精準的“爽點”設計,為平臺打開理解用戶偏好的新窗口。“我們從中學習敘事的效率,洞察情緒的需求,更深刻感知當代觀眾的多元內容脈搏。我們比以往更加相信,在內容生態的廣闊疆域里面,長短之間并非此消彼漲,而是內容生態的雙翼。”根據優酷近一年播放的長劇反饋,觀眾依然渴望高品質的、值得反復咀嚼的長內容。比如,近期熱播的《藏海傳》,匠心打造令人信服,愿意沉浸其中的世界。劉燕紅表示,《藏海傳》等作品的成功堅定了優酷堅守長劇陣地的信心。優酷要做價值守護者和創新開拓者,敢于將大量投資用于“開新局、講新事”的新銳力量。“當觀眾愿意為一句臺詞爭論三天,為一個道具查閱史料,為一段角色命運寫下長評時,他們購買的不是一個簡單的內容產品,而是自我投射與思想回想的空間。那些需要時間發酵的情感,值得反復咀嚼的細節,都是長劇的價值,它從來不會被取代。”
歆光影業集團總裁康捷認為,劇集的長久生命力來源于真實。當下,我國影視觀眾的審美日益成熟,市場在呼喚有深度、有濃度、有溫度的精品。在這樣的背景下,歆光影業拍攝了《山花爛漫時》。4年時間,主創團隊往返華坪20多次,3次推翻重寫劇本。在打磨劇本過程中,團隊越來越清晰地感受到,真實迸發的巨大能量是長劇的永恒魅力。“真”在人物,把 “神”還原成“人”;“真”在細節,下硬功夫,死磕細節;“真”在情感共振,讓現實與創作同頻。“《山花爛漫時》像一面鏡子,讓我們看清:‘真實’在創作者和觀眾之間架起了一座橋。創作者用心呈現真實,觀眾回饋真心共鳴。正是這份將心比心的真誠,讓精品劇穿越時間,持續煥發生命力。拍攝《山花爛漫時》的實踐經驗,對公司的內容策略和整體發展策略都產生了影響,也讓我們更加堅定:未來的路,要繼續深耕中國大地,講好真實故事。真實,是起點,也是歸途。”
編劇李瀟表示,大家都愛說“情緒價值”,短劇滿足了觀眾什么樣的情緒價值?如果搞清楚了這個問題,那么短劇滿足不了的情緒價值,它做不到的地方,可能就是長劇應該放大的地方。如果長劇一味地短劇化,去迎合觀眾,反而會喪失自己的魅力。創作者不一定要朝著流行、朝著輿論、朝著話題度最高的方向走,有時候反倒應該逆著走。不管是《山花爛漫時》,還是《我的阿勒泰》《小巷人家》,都不是當下最流行的題材,但創作者堅定去做,獲得了成功。所以最關鍵的是確定方向、堅定前行。“我呼吁多給年輕人一些機會。短劇讓很多剛出學校的、學寫作的、學導演的年輕人有機會實踐,這是非常好的。希望長劇也能給年輕人更多的空間和機會。”
長短共生
精品化創作引領產業升級
近年來,微短劇快速發展,對長劇乃至整個影視產業帶來顯著影響,然而,這是否意味著微短劇將取代長劇?長劇是否應該向短而生?與會嘉賓分享了各自觀點。
愛奇藝高級副總裁陳瀟表示,長短劇是平等的,它們都是內容,都服務于用戶的精神文化需求。從更廣泛的角度看,不僅是長短劇,所有文化消費、精神消費都處于平等的競爭關系中,大家都在滿足民眾日新月異的精神消費需求。“基于這點來看,我們該做的遠不止應對短劇的沖擊,更要應對的是消費者變化、時代變化帶來的新命題。我們可能不是跟短劇脫節,而是跟不上消費者的變化,才導致脫節。對這個問題的持久自我發問、增強社會感知,同時提升認知,才是當務之急。”
騰訊在線視頻影視內容制作部副總經理李爾云介紹,近年來,微短劇與短視頻爆發式增長,其碎片化、高密度、強互動的特性,推動傳統電視劇產業在生產、傳播和消費模式上進入深度轉型期,視頻平臺對項目的評價維度也正在發生變化。騰訊視頻在探索精品化內容創作的道路上,會擯棄唯數據論,轉而以兼具藝術價值和商業價值的“雙維評價體系”為標準,制作精品內容、創新內容生態,以實現可持續升級。
精品不等于高成本,而是倡導團隊以匠心精神在有限預算內追求極致,這種注重投入產出比、兼顧內容質量與用戶真實反饋的動態評估體系將持續迭代優化。
央視總臺影視紀錄中心電視劇項目部副主任(主持工作)、高級編輯馬駿聚焦“長短之爭”發表三點看法。第一,正視趨勢。從人類發展長河看,媒介演進,敘事方式必然發生變化:從小說、戲劇,到電影、電視,再到如今手機移動端碎片化傳播的圖文、短視頻。這是趨勢,不可逆,關鍵是在不同選擇下如何共融共生、各施所長。第二,保持定力。長劇依然有長劇的魅力和價值,其美學意涵和價值觀參考是不可替代的,就像戲劇依然有戲劇的價值,小說有小說的價值,電影有電影的價值,這點毋庸置疑。第三,引領創作。創作者真正要做的是藝術表達,這是大家的看家本領。從總臺來說,國家隊要做流媒體時代稀缺且不可或缺的內容,比如,重大節點的創作,主流價值的引領,包括對重大現實題材、重大革命和重大歷史題材的深度耕耘,包括總臺現在主推的高規格的精品短劇,這些是目前短視頻、微短劇不太能去做的內容,恰恰是長劇必須要堅守的。
湖南衛視黨委委員、芒果超媒黨委委員副總經理周海認為,競爭的本質不在長短,而是電視觀眾收視行為、文化消費行為碎片化帶來的沖擊,加上觀眾習慣短視頻、微短劇后,對節奏慢的劇包容度降低了,這才是根本性問題。長劇如何應對這個局面?“只有精品化,就是我們常說的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我想再補充三個小維度。第一,倍速播放的考驗。一部劇如果觀眾要用1.5倍、2倍速看,就是覺得你的付出不值得投入時間,這是對內容的不認可。第二,長期價值。有些劇開播時可能不是全民爆款,但在圈層有影響,能長期釋放能量。第三,創作者的真誠與匠心。像《山花爛漫時》和《覺醒年代》,觀眾除了感受角色魅力,也能體會創作者對作品的真誠和匠心——是為了流量收入,還是真有表達、想做能留下來的作品?希望電視劇的制作水平整體提高,每年多出幾部精品。”
科技賦能
AIGC助力產業發展
近年來,隨著數據、算力和算法的積累與迭代,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的能力實現了質的提升,逐步應用于影視創作的各個環節,未來影視行業人機協同的新圖景正在逐步展開。
電視廣播有限公司首席技術官程哲表示,“作為制作方,我們整體想追求的AI應用效果,是觀眾看不出使用了AICG。因此我們一直在嘗試不同的工具和應用,以探索最好的解決方案。”他認為,創作者最重要的是要保持最初的創作設計和想法,然后用AI去實現它。而非為了遷就AI目前的技術水平,就妥協一部分創意,從而影響整體創作能力。“創作人應該堅持自己的創作理念,利用AI工具達到目標,而非被工具主導。”
博納影業集團影視制作副總經理、博納影業AIGMS制作中心負責人曲吉小江介紹,博納影業2023年年底成立AIGMS制作中心,第一個項目就是微短劇《三星堆:未來啟示錄》,目前該劇第二季正在收尾階段。她認為,AI非但不會搶走創作者的表達舞臺,反而像一把魔法鑰匙,為創意世界打開更多扇門。“因為人工智能沒有表達的欲望和動力,但人有,是人向它下指令。以前我們團隊想方案,可能就三五個選項,而AI能給你十個、百個。以后的工作方式會變成每個人都是導演:提出需求,團隊(包括AI)實現,然后你在豐富的可選項里挑出想要的。”
華策影視集團董事會秘書張思拓介紹,華策研發了“有風”和“國色”兩個垂直模型,將文生文和多模態能力用于從IP篩選、創意激發,到劇本評估優化、人物設定,再到海報和先導片生成的各個環節。如劇本創作,用AI 生成創意給編劇做參考,效率能提高50%以上。華策還用AI技術生成一些以往只能實拍的大場面,開發多語種翻譯功能應用于國際新媒體傳播,效率大大提升。“但這并未減弱人的價值,AI時代對人的專業性要求其實更高。我們明確 AI 的職責是生成建議和效率提升,而價值判斷、風格定位必須由人主導。說到底,AI就是個工具,價值觀、風格、情感表達這些東西,必須靠人來把控。”
愛奇藝副總裁智能制作部負責人朱梁發言稱,愛奇藝很早就關注大語言模型對內容生產的深遠影響。平臺現在從內容研發、判斷、評估到制作、分發、互動,每個環節都融入AI能力。“我們創始人有個形象的比喻:愛奇藝離開AI,就像工廠沒了電。”朱梁強調,大家對AI要有理性認識。AI提高效率、快速抽取核心信息的能力非常顯著,但也要特別留心它帶來的問題。愛奇藝始終堅持,AI是輔助,不是替代,愛奇藝做的工具都是人機協同,目的是釋放創意、提高效率,把人從繁重勞動或不具備的技能中解放出來,專注于藝術創作。“從創作者角度說,要警惕AI帶來的同質化。創作者特別需要保持獨立思考、獨特審美、獨有情感。抓住這三個獨立,用AI輔助,你的價值才能被認可,路才能走得長,內容精品化才能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