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 G642.0;Q94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7731(2025)14-0111-03
DOI號 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4.025
Exploration of teaching reform in Medicinal Plant Ecology Experimental course based on innovative practice
HUANG Yuan WANG ZehuanLIANG QinWANG ZhiweiWANG Yueyun (School of Pharmacy, Guizho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Guiyang 55oo25, China)
AbstractTo cultivate applied talents with strong comprehensive abilities and high quality,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Medicinal Plant EcologyExperimentalcourse in terms of teachingequipment,teaching content,teaching model,and teaching evaluation system was analyzed,and the targeted teaching reform strategies were proposed.In term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the experimental equipment was outdated and thequantity was limited,the classhours were limited, the teachingcontentlacked hierarchyandpertinence,there werefew innovativeandpractical experiments,and the assessment of students’experimental performance and ability improvement needs to be increased.Basedon this,the following reform strategies were proposed:integrating multiple teaching resources and fullyutilizing the instruments and equipment of teaching bases andresearch platforms;seting up hierarchical teaching content,from easy to diffcult,consisting of three modules:basic compulsory experiments,comprehensivecompulsory experiments,and exploratoryelectiveexperiments;optimizing teaching model,combining onlineand ofline teaching,and flippingthe clasroom; establishing diversified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methods,conducting diversified assessments of“learning thinking exploration research innovation examination\".This paper provides areference for the teaching reform of similar courses.
Keywords Medicinal Plant Ecology; ecological factors; growth and development; seed germination
藥用植物生態學是生態學的分支學科,兼具理論性和實踐性的特點,其涵蓋藥用植物與光照、溫度、水分、土壤等生態因子的相互作用,以及藥用植物群落的結構與功能等內容。實驗課程教學可將抽象的理論概念形象化,便于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提高其動手操作能力[2。相關研究者主要關注同類課程的教學改革[3]以及思政資源庫建設[4-5],對其配套實驗課程在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能力、科研思維和創新能力等方面的研究則有待深入。
本文分析了藥用植物生態學實驗課程在教學設備、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教學評價體系等方面的現狀,提出整合多方教學資源,設置層次化教學內容等教學改革策略,以提升實踐教學質量。
1藥用植物生態學實驗課程教學現狀
1.1教學設備方面
該課程教學實驗室的實驗設備較陳舊且數量有限,使得實驗課教學形式單一,教學內容偏簡單,教學效果有待提升。對于光合作用測定、土壤養分分析、根系生長分析等實驗,由于缺乏相應的高精度儀器設備而較難開展,教學內容較難與學科前沿接軌,部分學生對先進實驗技術的理解和掌握度不深。同時,設備和耗材數量有限,學生實踐訓練機會較少。由于課時較少,教師在短時間內較難開展系統豐富的實驗教學項目,僅能設置簡單的實驗項目,如生態因子光、水對藥用植物生長發育的影響以及校園植物群落結構調查等,學生學習積極主動性不高。該實驗課程教學需學生課前充分預習,并在課后進行總結與反思,但在有限的課時下較難完成這些學習任務,從而影響了整體教學效果。
1.2 教學內容方面
該實驗課程開設在大二第一學期,部分學生缺乏藥用植物學、植物生理學和藥用植物栽培學等課程的知識儲備和實踐基礎。教學內容的設置缺乏層次性和針對性,學生的知識基礎存在差異,部分學生通過預習具備了較扎實的植物學、生理學基礎知識,對實驗操作有一定了解,能較快掌握實驗內容并進行深入探究;部分學生缺乏學習積極性,知識積累不足,對相關理論知識的理解不夠深入。這使得部分學生難以跟上教學節奏,其學習積極性和自信心受到影響,教學設計和課堂管理效果不佳。如何在有限的課時內兼顧不同基礎學生的學習需求,確保其獲得有效的學習體驗是值得思考的課題。
1.3教學模式方面
常規教學模式下,該實驗課程教學側重對理論知識的傳授,以驗證性實驗較多,創新性和實踐性實驗設計較少。這較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不利于培養其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此外,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藥用植物生態學領域不斷涌現出新的研究方法和技術手段,如基因編輯技術在藥用植物抗逆性研究中的應用、無人機技術在藥用植物資源調查中的應用等。這些新技術為藥用植物生態學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也對實驗教學提出了更高要求。常規實驗的教學內容和方法暫不能充分適應現代藥用植物生態學教學的需求,學生對學科前沿動態的了解和掌握不充分,其科研素養和創新能力有待提升。
1.4教學評價體系方面
常規實驗課程的教學評價體系暫不完善,其側重對期末考試或實驗報告的考核,對學生在實驗過程中的表現和能力提升的考核有待增加。單一評價模式難以全面反映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實際操作能力;缺乏對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的考核指標,對其在實驗設計、問題解決以及創新性成果方面的考核較少;評價體系缺乏動態性和靈活性,難以根據學生的實驗表現進行及時調整和反饋,導致其對實驗報告的重視度不高,教師也較難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針對性的教學策略改進,整體教學質量有待提升。
2藥用植物生態學實驗課程教學改革策略
2.1整合多方教學資源
整合多方教學資源,依托學科實驗教學平臺,充分利用教學基地、科研平臺和專業教師科研項目的儀器設備,利用互聯網和大數據技術開發虛擬仿真實驗平臺,讓學生在虛擬環境中進行實驗操作和數據分析,及時了解學科最新科研進展和動態,從而優化實驗教學條件,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和創新思維。
2.2 設置層次化教學內容
依據最新理論課程教學體系,通過整合、更新、優化,以自主實踐能力培養為主導,結合課程培養目標設置實驗內容,將其由易到難進行層次化設置,即設置基礎必修性、綜合必修性和探索選修性3個實驗,其中綜合必修性實驗和探索選修性實驗學時不受課程學時限制,由學生在課余時間自主完成。2.2.1基礎必修性實驗其實驗內容與理論課程相呼應,時間安排與理論課程教學保持同步。學生在課前完成線上理論知識和相關實驗操作技能的學習,并完成線上考核,確保其掌握扎實的基礎知識。2.2.2綜合必修性實驗適當增加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內容和動手操作環節,學生根據個人興趣進行選擇,通過設置實驗過程中的核心問題和熱點問題激發其學習興趣和自主解決問題的潛能,進一步提升動手能力,培養創新思維。例如,在生態因子對藥用植物生長發育影響的實驗中,利用貴州道地藥材或當前的研究重點藥用植物種子,讓學生自主參與種子萌發實驗,觀察藥用植物種子萌發需要的生態因子和不同種子萌發的生態因子差異,激發其學習興趣,為后期增設探索選修性實驗課程的實驗材料作準備。
2.2.3探索選修性實驗 由學生自主選擇,例如,針對藥用植物連作障礙等熱點問題,引導感興趣的學生查閱相關前沿資料,發揮主觀能動性,自主學習探索,自愿組成探究小組,在完成基本實驗素質培養的基礎上,鼓勵并指導探究小組撰寫項目書,積極參加生命科學競賽、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等活動,進一步加強不同層次學生的個性化發展8。這有利于豐富實驗教學內容,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也為其后續學習其他專業課程打下堅實基礎。
2.3優化教學模式
針對不同難易程度的實驗訓練項目,采用不同的教學模式和方法。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方式,綜合應用App、線上教學平臺、生成式人工智能等工具,將多媒體課件、實驗演示等相關內容制成教學視頻,在課前通過超星學習通等平臺發布,讓學生完成線上預習、復習任務,并進行虛擬仿真實驗,使其對所做實驗形成初步認識,掌握相關知識點和提出新想法9。線下通過任務布置和小組討論的形式加強師生、生生交流,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在實驗過程中,適當提出學科前沿熱點問題,培養學生的創新探索思維和科研意識,為其后續參與科研項目和大學生創新創業項自等活動創造條件。最后,通過翻轉課堂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進一步提高其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4建立多元化考核評價方式
建立一個多元化、動態化且注重過程與能力相結合的教學評價體系,由“學習一實驗報告考查”的單一型向“學習—思考—探索研究一創新—考查\"的多元化考核評價體系轉變。新的考核評價方式對學生基本操作能力、實驗思維能力、實驗態度、實驗效果等進行全面考核。其中,基礎必修性實驗以紙質版實驗報告冊的形式進行考核;綜合必修性實驗主要通過PPT進行課堂匯報;探索選修性實驗注重考核學生的參與情況和實驗記錄與總結。這種多元化的考核方式有助于鍛煉學生實踐動手能力,提升其自主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結語
藥用植物生態學實驗課程教學改革是一項系統性工程。本文分析了該實驗課程在教學設備、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教學評價體系等方面的現狀,通過實驗條件資源整合,設置層次化教學內容,優化教學模式和建立考核評價方式等策略,對其教學進行改革。整合線上線下多方資源,突破現有實驗設備局限;創建由易到難的層次化教學內容,將實驗設置為基礎必修性、綜合必修性和探究選修性;優化教學模式,建立多元化考核評價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提高其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今后,課程教師團隊將進一步完善實驗教學資源,探索創新更多教學方法,以更好地培養高質量人才。
參考文獻
[1]程林,于靜靜,張永剛,等.新農科背景下《藥用植物生態學》課程教學探索[J].特產研究,2022,44(3):150-152,158.
[2]羅曉錚,吳廷娟,董誠明,等.中藥資源與開發專業藥用植物生理生態學實驗教學探討[J]教育現代化,2018,5(6):231-232,251.
[3]劉媛,陳濤,楊德龍,等.植物學實驗課程教學改革與探索:以甘肅農業大學為例[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22,38(3):90-93.
[4]王微,胡靖,胡凱.生態學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融入課程思政的方法及實踐[J]黑龍江農業科學,2025(2):83-87.
[5]陳月華,張建逵,尹海波,等.生態文明建設背景下藥用植物生態學課程思政教學元素的挖掘與應用[J].科教文匯,2024(21):119-123.
[6]姜海波,聞洋,何春光,等.《濕地生態學》課程教學改革與思政元素融入探索[J].廣東化工,2023,50(21):180-182.
[7]宋乃平,陳林,楊新國,等.基于理論-技術-案例的恢復生態學模塊化教學模式構建[J].高校生物學教學研究(電子版),2023,13(5):27-31.
[8]李殿偉,郝婧瑋,趙玥琪,等.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與《生態學》教學改革的探索[J].現代交際,2015(6):236.
[9]杜坤,傅媛媛,郭賓會,等.生命科學奧秘探索實驗課程教學改革探索與實踐[J].安徽農學通報,2025,31(2):125-129.
(責任編輯:楊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