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飛速發展,社會各個領域都在經歷著深刻的變革,青少年社會工作也不例外。人工智能的廣泛應用不僅改變了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也重塑了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模式。在這個技術與社會深度融合的時代,青少年作為“數字時代的原住民”,其生活方式、學習模式以及社會參與方式都在不斷變化。
一、人工智能技術驅動下的青少年社會工作模式概述
人工智能技術驅動下的青少年社會工作模式,是融合人工智能技術與傳統青少年社會工作理念、方法而形成的創新服務模式。從技術層面看,借助人工智能的大數據分析、機器學習、自然語言處理等能力,能夠精準收集和分析青少年的行為、心理、需求等多維度數據,為個性化服務提供依據。比如,通過分析社交媒體數據了解青少年社交狀況。從社會工作角度出發,秉持“以人為本”原則,以促進青少年全面發展為目標,比如利用智能聊天機器人提供即時心理支持與咨詢,憑借虛擬仿真技術開展情景化輔導活動,提升服務效率與效果。該模式旨在打破時空限制,拓展服務邊界,為青少年提供更高效、便捷且專業的社會工作服務1]。
二、人工智能技術與青少年社會工作融合發展的重要意義
人工智能技術強大的數據挖掘和分析能力,可以收集、整合來自不同渠道的青少年信息,涵蓋行為習慣、興趣愛好、學習成績、心理健康狀況等多維度數據。通過對這些海量數據的深度分析,社會工作者能夠精準洞察青少年的個體需求、潛在風險和發展優勢。例如,借助機器學習算法對青少年心理健康數據進行分析,提前發現有抑郁傾向的青少年,及時介人并提供有針對性的心理輔導和支持,從而顯著提升服務的精準性和有效性,更好地滿足青少年多樣化的需求。
三、人工智能技術與青少年社會工作融合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倫理困境
人工智能算法依賴大量數據進行訓練,而這些數據可能存在偏差,反映出社會中既有的不平等和刻板印象。例如,在分析青少年犯罪風險的數據中,如果歷史數據存在對某些特定種族或社會經濟群體的偏見,算法可能會錯誤地將這些群體中的青少年判定為高風險對象。這不僅會給這些青少年貼上不公正的標簽,還可能導致社會工作資源分配不均,真正需要幫助的青少年得不到應有的關注,而被誤判的青少年則可能遭受不必要的干預和歧視問題。同時,人工智能在青少年社會工作中的應用需要收集大量青少年的個人信息,包括敏感的心理、家庭和健康數據等。盡管有相關的數據保護法規,但在實際操作中,數據泄露事件仍時有發生。一旦這些隱私數據被不當獲取或濫用,可能會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未來發展造成嚴重負面影響。比如,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被泄露出去,可能會使其在學校、社交圈子中面臨異樣眼光,甚至影響其未來的升學、就業等。
此外,當人工智能系統參與到青少年社會工作決策過程中時,可能會削弱社會工作者和青少年的自主性與決策權。例如,若智能評估系統直接給出關于青少年服務方案的建議,且社會工作者過度依賴這些建議,則會忽略自身的專業判斷和青少年的主觀意愿。加之,青少年在面對智能系統的評估和決策時,往往處于被動地位,缺乏足夠的話語權,這與社會工作尊重個體、倡導自決的價值觀相沖突。
(二)安全與信任問題
目前,人工智能技術尚處于不斷發展完善階段,存在一定的不穩定性和誤差率。在青少年社會工作場景中,這種技術缺陷可能導致嚴重后果。例如,智能心理健康監測系統可能因為算法故障或數據不準確,對青少年的心理狀態做出錯誤判斷,進而延誤真正需要心理干預的青少年的治療時機,或者對心理健康的青少年進行不必要的干預,給其帶來心理壓力[2]。
其次,青少年及其家長對人工智能技術在社會工作中的應用可能存在擔憂和不信任。一方面,他們擔心智能系統無法真正理解和滿足青少年復雜的情感和需求,認為機器缺乏人性化關懷;另一方面,對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的疑慮也使得他們對人工智能技術持謹慎態度。
四、人工智能技術在青少年社會工作實踐中的運用策略
(一)多方參與提高技術
第一,科技企業應重視青少年社會工作領域的需求,投入更多資源用于人工智能技術研發。針對青少年特點和社會工作需求,開發更精準、智能且易用的算法模型。例如,研發專門用于分析青少年心理健康數據的深度學習算法,能夠更準確地識別情緒波動和潛在心理問題,為社會工作者提供詳細且可靠的分析報告。同時,積極探索新興技術在青少年社會工作中的應用可能性,結合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和物聯網技術,打造沉浸式、交互式的服務體驗。比如,利用VR技術創建模擬社交場景,幫助社交障礙的青少年進行訓練,通過IoT設備實時收集青少年的日常行為數據,為個性化服務提供更全面的依據[3]。
第二,社會工作機構要深入梳理青少年社會工作的業務流程和實際需求,與科技企業密切溝通。詳細闡述在服務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以及期望人工智能技術解決的痛點,例如,希望智能系統能夠實現快速的案例匹配和服務方案推薦,以便為不同需求的青少年提供更高效的服務。在此基礎上,應積極參與人工智能產品的測試環節,組織一線社會工作者和青少年試用相關技術和產品。收集他們在使用過程中的反饋意見,包括功能是否滿足需求、操作是否便捷、是否存在倫理風險等方面的問題,并及時反饋給科技企業,協助其改進和優化產品。
第三,政府應出臺相關政策,鼓勵科技企業和社會工作機構在人工智能技術與青少年社會工作融合領域的創新與合作。通過稅收優惠、資金補貼、項目扶持等方式,降低企業研發成本,提高機構參與積極性。例如,設立專項基金,資助具有創新性和推廣價值的融合項目,推動技術在行業內的普及應用。同時,加快制定和完善與人工智能技術在青少年社會工作領域應用相關的法律法規,明確數據收集、使用、存儲和保護的規則,規范人工智能技術應用的邊界和責任。例如,制定嚴格的數據隱私保護法,對違規收集和泄露青少年個人信息的行為進行嚴厲處罰,保障青少年的合法權益。在此基礎上,為加強相關部門的監督管理,還需建立健全監管機制,加強對人工智能產品和服務在青少年社會工作領域應用的監督檢查。例如,定期評估技術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合規性,確保其符合倫理道德和法律要求。對不符合標準的產品和服務及時責令整改或下架處理,維護行業的健康發展秩序[4]。
第四,應鼓勵青少年積極參與人工智能輔助的社會工作服務,聽取他們對相關技術應用的意見和建議,例如,在開發智能學習輔導工具時,邀請青少年參與產品設計和測試,了解他們的使用體驗和需求,以便更好地優化產品功能,提高服務的針對性和吸引力。在此基礎上,引導家長關注人工智能技術在青少年社會工作中的應用,以提高家長對人工智能技術的認知和監督意識。
(二)全面了解服務對象信息并提供針對性服務
首先,借助社交媒體平臺、在線學習平臺以及青少年常用的各類APP等渠道收集數據。分析青少年在社交媒體上發布的內容、互動行為,了解他們的興趣愛好、社交圈子和情緒狀態。例如,通過分析青少年在微博、抖音等平臺上點贊、評論的內容,判斷其對音樂、運動、科技等不同領域的喜好程度;從朋友圈分享的動態推測其近期的心理變化和生活經歷。同時,整合在線學習平臺上的學習記錄、成績數據、作業完成情況等,掌握他們的學習進展和學習風格。其次,利用智能穿戴設備、智能家居設備等收集青少年的線下行為數據。智能手環可以記錄青少年的日常活動量、睡眠質量等健康數據,反映其生活習慣和身體狀態;智能家居設備如智能攝像頭(在獲得合法授權和充分保護隱私的前提下),可以捕捉青少年在家中的日常行為模式,如作息規律、與家人的互動頻率等信息,為全面評估青少年的生活環境和行為特點提供依據在青少年接受社會工作服務過程中,可通過電子檔案系統詳細記錄每一次服務的過程和結果,包括面談記錄、心理測評結果、小組活動參與情況等。例如,在心理咨詢面談后,將青少年的問題描述、情緒反應、咨詢師的建議等內容及時錄入系統;心理測評完成后,自動導入測評數據,形成完整的心理檔案,以便后續分析和跟蹤[5]。
然后,運用機器學習算法對收集到的多源數據進行深度分析,挖掘青少年的行為模式和潛在規律。例如,通過分析一段時間內青少年每天使用電子設備的時間段、時長以及使用的應用類型,總結出其日常娛樂和學習習慣;從青少年參加課外活動的頻率、地點和參與項目,推斷其社交偏好和興趣發展方向。這些行為模式分析結果可以幫助社會工作者更好地理解青少年的生活狀態和需求傾向,并借助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對青少年在文字交流(如聊天記錄、日記等)中表達的情感和思想進行分析,識別其心理特征和情緒變化趨勢。例如,通過情感分析算法判斷一段聊天記錄中青少年的情緒是積極、消極還是中性,進而發現其可能存在的心理困擾或壓力源。同時,結合心理測評數據,運用深度學習模型構建青少年的心理畫像,全面了解其性格特點、認知能力、心理健康水平等,為提供個性化的心理支持和輔導奠定基礎。
最后,基于歷史數據和實時數據,建立需求預測模型。綜合考慮青少年的年齡、性別、家庭背景、學習情況、心理狀態等多維度因素,預測其未來可能產生的需求。例如,對于一名成績下滑且近期情緒波動較大的青少年,模型可以預測其可能需要學業輔導、心理疏導或家庭關系調解等方面的服務,以便社會工作者提前做好準備,主動提供相應的幫助。
考慮到青少年的個性化發展需要,應根據對青少年學習情況的分析,為其量身定制學業支持計劃。如果發現某青少年在數學學科上存在薄弱環節,且學習方法不當,智能系統可以推薦適合該學生的數學學習資料、在線課程,并制定個性化的學習計劃,包括每天的學習時間安排、練習題目推薦等。同時,為其匹配擅長數學教學的志愿者或輔導老師,提供一對一的輔導服務,幫助其提高學習成績和學習能力。在心理健康輔導計劃中,還能針對心理特征剖析結果,為有不同心理需求的青少年制定專屬的心理健康輔導方案。對于患有輕度焦慮癥的青少年,智能系統可以推薦一系列放松訓練課程,如冥想、深呼吸練習等,并結合認知行為療法的原理,設計個性化的心理干預課程,幫助其調整思維方式和應對壓力的策略。同時,安排專業心理咨詢師定期與青少年進行線上或線下的溝通,及時給予心理支持和指導。其次,對于職業規劃引導路徑,可以結合青少年的興趣愛好、能力特長和性格特點,為其規劃職業發展路徑。通過職業興趣測評和職業能力評估,智能系統可以為青少年推薦適合的職業方向,并提供相關職業的詳細信息,如職業前景、技能要求、薪資水平等。同時,為其制定職業探索計劃,包括參觀相關企業、參加職業體驗活動等,幫助青少年提前了解職場環境,明確自己的職業目標,為未來的職業選擇做好準備。
此外,還應建立長期的服務跟進機制,以確保對青少年的支持貫穿其成長過程。無論青少年在不同階段遇到何種問題或需求發生變化,社會工作者和智能服務系統都能持續提供相應的幫助。例如,隨著青少年年齡增長,其職業規劃需求會發生變化,智能系統會根據新的信息重新評估并調整職業規劃方案,為其提供最新的職業發展建議和資源支持,助力青少年順利成長和發展。
五、結束語
通過本研究,不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人工智能技術對青少年群體的影響,還可以為社會工作實踐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未來如何將人工智能技術有效整合到社會工作中,以滿足青少年的多樣化需求,將是一個值得持續關注的重要課題。唯有如此,才能在技術快速變遷的時代中,更好地支持青少年的健康成長與社會融入。
參考文獻
[1]劉志燕,王海艷,劉啟輝.專業學位培養模式下教學案例庫建設與應用——基于《青少年社會工作》教學案例庫的嘗試[J].青島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36(02):20-125.
[2]呂慧敏.人工智能技術驅動下青少年社會工作模式淺析[J].華東科技,2023(01):116-118.
[3]徐選國.面向人工智能驅動的青少年社會工作模式探索[J].中國社會工作,2021(28):44-46.
[4]周柏楊,鐘誠.淺析青少年社會工作中的倫理困境及對策[N].山西科技報,2024-05-20(A05).
[5]雷杰,劉曉宇,陳玉瑩.行政與服務:傳統司法模式和青少年事務社會工作模式介入青少年社區矯正的比較研究.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36(05): 96-113.
[6]何雪松.發展型社會服務共同體建構:上海青少年社會工作的模式創新[].中國社會工作,2021(24):39-40.
(作者:馬楠楠,長春工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講師;王奇菲,長春工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