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4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1737(2025)21-0025-03
新課改背景下,高中物理作為培養學生科學思維和創新能力的重要學科,不僅要求學生掌握高中物理的理論知識,還對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構建高效課堂有助于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因此,構建高效的高中物理課堂,成為當前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務之一。
一、新課改對高中物理教學的影響
(一)教學模式的轉變
新課改強調高中物理教學模式要從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轉變,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更加注重學生的主體性和參與性,通過啟發式、探究式、互動式等多種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潛能,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2]。這意味著教師要更多地關注學生的需求,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欲望,逐漸形成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培養其自主學習和探究能力。
(二)教學內容的豐富與實用
新課改推動了高中物理教學內容的整合與優化。如新教材將舊教材中“磁場”“電磁感應”“電磁波”三章中的部分內容壓縮成“電磁感應與電磁波初步”一章內容,使得教學內容更加緊湊、系統。同時,新教材中還增加了一些新的教學內容,如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增加了“共點力的平衡”一節,使教學內容更加豐富。同時,新課改要求高中物理課程注重知識的應用性和實用性,提倡將物理知識與實際生活相結合,使學生能夠將所學知識應用于解決實際問題。此外,新教材還設置了專門的“課題研究”章節,鼓勵學生通過實驗來探索物理現象和規律。這種教學方式鼓勵學生自主動手實驗,從而在實驗過程中增強對物理知識的興趣和理解。這不僅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還能增強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問題解決能力。
(三)教學評價的多元化
新課改強調教學評價的多元化,即教師不應僅依據考試成績來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而是要從考試成績、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等多個維度對學生進行全面評價。同時,新課改還提倡將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參與積極性、努力程度、進步情況以及最終的學習成果,形成更加全面、客觀的評價體系,助力教師及時發現學生的學習困難和優勢,從而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指導和幫助。
二、新課改背景下構建高中物理高效課堂的意義
(一)培養學生科學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高中物理是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重要學科之一。教師在高中物理課堂上通過實施實驗教學、科學探究等,不但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踐能力、思維能力、創新能力等科學素養,還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對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科學的思維方式、務實的創新能力具有重要意義[3]。高中物理高效課堂通過多元化的教學方式和評價機制,不僅關注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還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等綜合素質。這種多維度的培養方式對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積極作用。
(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
教師在構建高中物理高效課堂時,通過豐富的教學資源和多樣化的教學手段,能夠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更加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來。此外,高效課堂注重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在學生積極自主學習的基礎上,教師需深入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通過精簡教學內容、優化教學方法、加強師生互動等方式,為其提供具有針對性的指導。如此學生能夠更快地掌握課堂知識,提高學習效率,同時減輕教師的教學負擔,使教師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為學生制訂個性化的教學方案。
(三)推動教育教學改革,適應社會發展需求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和進步,未來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斷變化。構建高中物理高效課堂是推動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舉措之一。通過實踐高效課堂的理念和方法,教師可以發現傳統教學模式中的不足和弊端,并探索出更加符合現代教育理念和學生發展需求的教學模式,推動教學改革的深入發展。高中物理高效課堂致力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科學素養,使他們具備更強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而這種人才能夠更好地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因此構建高中物理高效課堂也是對社會發展需求的積極響應。
三、高中物理高效課堂的構建策略
(一)運用數字技術創設直觀的教學情境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教育信息化、數字化已成為必然趨勢。在高中物理課堂上運用數字技術,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高中物理課程涉及許多抽象概念和復雜現象,如摩擦力、電磁場、粒子運動等,數字技術可以通過模擬、動畫等方式,將這些抽象概念具象化,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中的抽象概念[4]。在高中物理實驗教學中,通過引入數字化實驗儀器,如數字傳感器、數據采集器等,實時收集實驗數據并進行分析處理,不僅可以提高實驗的準確性,還能讓學生更直觀地觀察實驗現象,更深刻地理解物理規律。
例如,在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冊“摩擦力”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先通過生活中的實例引出摩擦力的概念,激發學生的興趣。如教師可播放一段汽車剎車時輪胎與地面摩擦產生聲響的視頻,引導學生思考是什么力使汽車停了下來。隨后,教師可借助多媒體設備說明摩擦力是兩個相互接觸的物體在發生相對運動或具有相對運動趨勢時產生的阻礙作用,并分別介紹滑動摩擦力、靜摩擦力和滾動摩擦力的概念及區別。之后,教師可利用虛擬實驗室軟件,讓學生在虛擬環境中進行摩擦力實驗,使其通過調整實驗參數,如改變木塊上的砝碼數量以改變正壓力,更換棉布、木板、玻璃等以改變接觸面的粗糙程度,觀察并記錄多組對比實驗的結果,從而理解摩擦力與這些因素之間的關系。
數字技術能直觀展示摩擦力的產生過程、方向以及影響因素,幫助學生更加直觀地理解抽象的物理概念,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借助數字化實驗儀器,學生可以實時測量并記錄摩擦力的大小,將抽象的物理量轉化為具體數值,從而建立直觀的認識,提高學習效率。
(二)使用以分層提問為導向的教學方法
在當前的高中物理教學中,教師采用的教學方法通常適用于占班級大部分的中間生,較少能兼顧兩頭學生的學習需求。為解決這一問題,在高中物理教學中,教師可采用分層提問的方法,即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基礎知識和理解能力,將問題設計成不同難度層次,引導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思考和解答[5]。這種方法體現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則,能夠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在適合自己的水平上得到挑戰和提升。
例如,在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冊“力的合成和分解”課堂教學中,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基礎知識和理解能力,將其分為不同層次。對于基礎薄弱、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教師可設計“如果兩個小孩各用了 5N 的力共同提一桶水,那么一個大人需要多大的力才能提起這桶水?”這一問題,讓學生通過計算鞏固合力與分力的關系。對于基礎知識、學習能力和理解能力一般的學生,教師可設計如下探究性問題:“如果兩個分力的大小和方向都發生變化,合力會如何變化?請嘗試畫出變化過程。”通過變換條件,教師就能引導學生深化對合力和分力的理解。對于基礎扎實、學習和理解能力強的學生,教師可設計“分析一個斜面上物體的受力情況,并進行力的分解”這一挑戰性問題,通過實際問題來提升學生的分析能力和應用能力。
通過分層提問,教師可以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難度和深度的問題,從而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使每個學生都能在適合自己的水平范圍內得到進步。
(三)進行小組互動趣味教學設計
傳統物理教學模式往往以教師為中心,教學內容以教材中的理論知識為主,講解過程較為枯燥,缺乏與學生的互動,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不高,對課堂知識的理解僅停留在淺層,難以將其應用于實際研究。小組互動趣味教學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物理知識,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理論知識。同時學生通過實際操作和討論,能夠加深對物理概念的理解和應用能力。
例如,在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實驗:探究加速度與力和質量的關系”課堂教學中,教師在為學生講解牛頓第二定律時,需說明加速度與力、質量之間的基本關系。對此,教師可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并指導各小組根據預習內容,討論如何運用控制變量法設計探究加速度與力、質量之間基本關系的實驗方案。實驗結束后,各小組要對收集到的數據進行整理,計算加速度的平均值等統計量,并據此繪制圖表以展示加速度與力、質量之間的關系。教師可鼓勵不同小組之間進行交流,分享實驗經驗和心得,討論可能存在的誤差來源及改進措施。
小組互動形式增強了學習的趣味性和參與感,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內在動機,促使其更加主動地投入學習。同時,小組互動鼓勵學生通過討論、交流和合作來解決問題,有助于學生從不同角度理解物理概念,加深對物理現象和原理的認識。
(四)建立科學的反思與評價機制
教師通過教學反思能夠發現教學過程中的不足,從而及時、有針對性地調整教學策略和方法,提高教學效果。科學的學生評價能夠全面、客觀地反映學生的學習情況,幫助教師明確教學重難點,提高教學時效。同時,科學的反思與評價機制也能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學習狀況,發現自身在學習態度、學習方法等方面的不足,從而有針對性地調整學習計劃和方法,提高學習效率。
例如,在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冊“牛頓第二定律”課堂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實驗總結歸納出物體的加速度與作用力成正比、與質量成反比的規律后,學生應根據教師的指導,反思自己的實驗操作是否規范、數據記錄是否準確、總結歸納規律時的思維邏輯是否正確。課后,教師應通過撰寫教學反思日志,總結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優點和不足并思考如何改進教學方法。教師可采用書面測試、實驗操作評價、課堂表現評價等多種方式綜合評價學生的學習情況并制訂明確的評價標準,如實驗操作的規范性、數據記錄的準確性、對牛頓第二定律的理解程度等。教師要及時向學生反饋評價結果,指出他們的優點和不足并提供具體的改進建議,學生也要根據評價結果調整自己的學習計劃和方法,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個人反思與評價機制鼓勵教師不斷嘗試新的教學方法和策略,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同時,教師也可以從學生的學習反饋中找到改進的方向,從而有針對性地優化和創新教學策略。
四、結束語
新課改背景下構建高中物理高效課堂需要教師、學校和教育主管部門的共同努力。通過運用數字技術創設直觀的教學情境、使用以分層提問為導向的教學方法、進行小組互動趣味教學設計、建立科學的反思與評價機制等策略,可以有效提升高中物理課堂教學的效果和質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未來,希望教育工作者能進一步探索高中物理高效課堂的優化策略,不斷提高高中物理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雷宇.新課改下高中物理高效課堂的構建策略[J].高考,2024(16):100-102.
[2]楊曉青.新課改理念對高中物理教學的影響[J].高考(綜合版),2014(6):58.
[3]梁富強.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學有效性的思考[J].高考,2024(17):3-5.
[4]王靜.基于數字素養,打造新課改下高中物理高效課堂[J].數理天地(高中版),2024(12):122-124.
[5]文秀霞.新課改下高中物理高效課堂教學構建策略[J].數理化解題研究,2023(15):89-91.
作者簡介:蒲永松(1972.10-),男,甘肅古浪人,任教于甘肅省古浪縣第一中學,物理教研組長,高級教師,本科學歷。
嚴文齡(1990.11-),男,甘肅古浪人,任教于甘肅省古浪縣第一中學,二級教師,本科學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