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40-013.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1737(2025)21-0087-03
《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指出,教師要積極改進課堂教學的方式和方法,設計完整的學習活動、創設多種復雜的運動情境,促進學生主動學練。由此可見,《課程標準》也倡導教師創設課堂情境。教師創設多種運動情境,有利于讓學生獲得比較豐富且深刻的運動體驗和認知,提高學生的技戰術水平,并使他們在特定的情境中產生對體育運動的興趣。因此,教師要將情境教學法靈活應用到田徑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來創設合適的課堂情境,以提高田徑教學質量和水平。
一、情境教學法的含義
情境教學法是指教師針對既定的教學內容和學習目標對外部環境和多種素材資源進行挖掘,以營造復雜多樣的教學情境以及引起學生情緒體驗的教學手段和方法,它是一種人為優化的情境[。這種方法有利于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增強體育與健康課堂的趣味性和多樣性,使學生學練的場景更加生動,從而優化教學效果。
二、情境教學法在初中田徑教學中的應用原則
(一)目的性原則
初中田徑教學的目的是幫助學生精準掌握田徑運動中的各項技術、戰術,提高他們的運動水平。因此,在將情境教學法應用到初中田徑教學時,教師必須遵循目的性原則,確保所營造的多種情境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學”。在準確掌握現行體育與健康教材和《課程標準》的基礎上,教師應圍繞課堂設定的教學目標去創設合適且多樣的運動情境,確保學生能夠完成對田徑知識、技能的吸收和內化,進而提高“學”的效率。
(二)真實性原則
為了引發學生在田徑課上的情緒體驗和共鳴,教師必須注重對真實情境的創設,即加強田徑教學內容與學生實際生活之間的聯系,讓學生充分了解田徑運動的魅力,以激發對田徑的興趣。因此,在應用情境教學法時,教師應遵循真實性原則,盡可能地創設貼近現實生活的學習情境,從生活中挖掘與田徑運動項目有關的素材和資源,喚醒學生的已有認知經驗,使他們在真實的情境中了解田徑、喜歡田徑。
(三)多樣性原則
《課程標準》建議,體育與健康教學中的情境類型應該是多樣且復雜的[2]。教師不能一味地給學生提供單一的情境,而要根據當堂課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主體需求來創設豐富多變的運動情境,如針對田徑運動項目中的重難點設置問題情境、結合著名的田徑運動員創設故事情境、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營造媒體情境、融入趣味元素構建體育游戲情境等。多種復雜的運動情境更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更好地引導他們主動學習田徑運動知識和技戰術。因此,教師要在應用情境教學法的過程中秉持多樣性原則,使學生在復雜多變的情境中獲得更為深刻的運動體驗。
(四)趣味性原則
對于新鮮有趣的事物、現象或新聞信息,學生往往是十分感興趣的。教師必須抓住學生的“興趣點”組織田徑教學活動,以提高體育與健康課程的趣味性,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練習。因此,在應用情境教學法時,教師應遵循趣味性原則,通過營造多種有趣的運動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田徑運動中,從而提升田徑教學的效率和質量。
三、情境教學法在初中田徑教學中的策略分析
(一)以問題情境為依托,引發初步思考
問題情境具有“啟思導學”的重要作用,有利于學生獨立分析與思考田徑運動知識,使他們在一問一答的過程中逐步掌握田徑知識,同時還能達到活躍學生個體思維的目的。因此,教師應扮演好情境教學的“搭建者”,把握恰當的時機來創設問題情境,圍繞田徑教學的具體內容向學生提出有啟發意義的問題,通過提問激發學生對田徑的初步思考,并鼓勵他們自主探究和解決問題,促使學生在問題的驅動下系統地理解并掌握田徑知識,進而實現高效學習。
例如,在組織教學“田徑一一蹲踞式跳遠”時,為了幫助學生準確地掌握蹲踞式跳遠的基本動作要領和相關技巧,教師將問題貫穿到教學的各環節,結合教學內容設置了一連串的問題。教師借助多媒體設備向學生展示了立定跳遠和蹲踞式跳遠的動作演示視頻,讓學生進行對比分析,并提出問題:“大家思考一下,以上兩種跳遠方式哪一種跳的距離會更遠一些?”在此情境中,學生需要結合演示視頻進行對比分析和思考,并說出自己的見解,如:“蹲踞式跳遠會跳得更遠,因為有助跑環節,而立定跳遠是在原地起跳,沒有助跑。”接著,教師進一步創設問題情境:“是的,這位同學觀察得很仔細,發現了蹲踞式跳遠中‘助跑’這個重要動作,那你能結合剛才的視頻來說一說它包括哪些基本動作步驟嗎?”教師以提問的方式引發學生思考,讓他們自己梳理總結蹲踞式跳遠的動作要領一一助跑、起跳、空中姿勢和落地。這樣能幫助學生快速掌握蹲踞式跳遠的動作要領。
(二)以故事情境為引導,激發運動動機
故事情境是一種以特定故事情節或現實生活中的相關人物故事為載體,旨在激發學生運動興趣的情境[3]。在該情境中,教師需要借助生動的語言向學生講述田徑領域領軍人物的事跡或田徑運動項目的發展歷程,通過引人入勝的故事來調動學生參與田徑運動的積極性,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因此,教師應充分挖掘生活中的資源和素材,針對學生的需求創設真實、生動的故事情境,通過講故事的方式讓學生領略田徑運動的魅力,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并激發他們在課堂上參與田徑運動的內在動機。
以“田徑一快速跑”為例,教師向學生講述了“中國田徑雙子星”的傳奇故事:“大家知道嗎?在2018年國際田聯馬德里挑戰賽男子100米決賽中,我國運動員蘇炳添不懼強敵,以9秒91的佳績奪冠,成為全亞洲首位闖入世錦賽百米決賽的運動員!此外,還有一位運動員在200米賽跑中也刷新了紀錄,他就是謝振業。這兩位運動員被稱為‘中國田徑雙子星’,他們的成功不是偶然,而是源于長年累月的自律和刻苦訓練”體壇名人的勵志故事可以振奮人心、鼓舞士氣,能讓學生對運動員產生敬佩之情,學習他們身上的運動精神和優秀品質,激發起學生練習田徑的熱情,自覺學習田徑技戰術,在今后的田徑練習中勇于面對挑戰、越挫越勇。
(三)以媒體情境為核心,升華學習體驗
隨著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將多媒體情境與學科教學進行融合已成為不可阻擋的趨勢[4]。在此背景下,教師必須與時俱進,靈活應用信息技術,通過圖片、音視頻或動畫等形式向學生呈現田徑教學的內容,通過營造媒體情境將體育與健康教材中過于抽象、枯燥的文字內容變得更加生動形象,力求給學生的多種感官帶來刺激,從而升華他們田徑運動項目的學習體驗,使其在輕松的環境中主動、高效地建構相關知識和運用田徑技戰術,以提高田徑教學的實效性。
例如,在組織教學“田徑一擲實心球”時,教師轉變以往單純“口授”的教學形式,充分發揮多媒體的優勢,在課前制作了相關的視頻課件。教師在課上播放演示視頻讓學生認真觀看和欣賞“擲實心球”的完整過程和分解動作,以圖文并茂的方式呈現正確的技術動作,一方面可以加深學生對擲實心球動作要領的印象,幫助他們掌握投擲實心球的方法,另一方面也能升華他們的田徑學習體驗。在看完演示視頻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視頻總結雙手向前擲實心球的基本動作。大部分學生都能發現包括引臂、拱腰、蹬地、收腹、揮手臂、壓手腕這幾個基本步驟。接著,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視頻中呈現的內容徒手進行模仿練習,這樣既可以活躍田徑學習的氛圍,又能促進學生對擲實心球方法的內化。
(四)以游戲情境為驅動,提高運動興趣
游戲情境主要是指教師通過融入體育游戲的方式幫助學生鞏固和練習田徑運動技能和動作。游戲情境可以大幅提高學生的注意力以及在田徑課上的參與度,讓他們主動投入當前的練習中,并感受到田徑運動帶來的樂趣。情境教學法可以改變傳統體育與健康課上單一、枯燥的教學特點,具有趣味性強、便于操作等優勢。因此,教師應以游戲情境為驅動,讓學生在參與游戲的過程中逐步掌握并內化田徑運動的重要技能和動作。這樣不僅能提高學生的體能水平,還能進一步增強他們肌肉的興奮性,真正達到“寓教于樂”的效果。
例如,在組織“田徑一短跑”教學時,為了進一步強化學生的短跑技術,提高他們的短跑能力,激發他們的短跑興趣,教師在導入環節設置了相關的游戲情境—“警察抓小偷”。游戲方法是:學生兩個人為一組,一人扮演“警察”,另一人扮演“小偷”,共同進行追逃游戲。兩人需繞著場地跑,如果“警察”用手觸碰到“小偷”身體的任何部位,則角色互換。該游戲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參與短跑運動的興趣,還有利于鍛煉他們“跑”的能力,使他們在“玩中學”,在“躲避警察追、觸碰”的過程中提高身體的靈敏性。
(五)以比賽情境為載體,培養競爭品質
比賽情境需要教師根據初中階段學生已有的運動基礎和身心發展的總體水平,創設合理競爭、公平競賽的情境[5]。在情境中,教師需要針對教學內容設置科學的比賽規則,將學生劃分為不同的小組,以激發他們的競爭意識,鼓勵他們為所在小組贏得勝利而努力。體育比賽是田徑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師要注重營造比賽情境,為每一個學生提供展示自己所學知識和技能的平臺和機會,讓他們在緊張、激烈的比賽情境中發揮自己的運動潛能,展現出最佳運動水平。
以“田徑一迎面接力跑”為例,通過課堂學習,學生已經對立棒式的傳接棒方法和要領形成了充分的認識。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設計相關的比賽一 ?4×100 米迎面接力賽,并將本班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個小組包括4名隊員(男女生分別進行比賽,以保證比賽的公平性)。每個隊員都需用盡全力,以最快的速度跑完100米,跑到下一位隊員身邊后及時交接手中的接力棒,通過接力傳遞完成比賽。最終用時最短的小組獲得勝利,由教師給予相應的獎勵。為了所在小組的榮譽,學生都竭盡全力展現自己的運動潛能和最佳水平,快速進入比賽狀態,在短時間內與隊員積極配合進行接力傳遞。如在交接棒時,負責接棒的隊員會提前做好準備,以避免交接棒時的失誤。隊員間相互協調配合,最終順利完成比賽。此過程可以培養學生與人合作、公平競爭的優秀品質。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新課標不斷修訂與完善的背景下,教師應認真研讀《課程標準》,明確其中的教學理念和要求,在此基礎上積極落實教學目標。教師應圍繞學生身心、認知和思維發展的總體特點,創設豐富多樣的運動情境,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并指導他們在具體的情境中主動建構和練習田徑運動項目的技戰術,確保學生在多種復雜情境中逐步掌握和內化田徑運動方面的知識,提升運動興趣、運動體驗和運動水平,最終強化田徑教學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宋紀偉.情境教學法在初一年級田徑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鞍山:鞍山師范學院,2023.
[2] 程秋艷.情境教學法在小學田徑教學中應用的實驗研究[D].煙臺:魯東大學,2023.
[3]王惠紅.新課改下對初中體育田徑教學的探索[J].體育風尚,2019(4):170.
[4]李進.初中田徑教學中情境教學法探析[J].吉林教育,2018(24):109-110.
[5]陳歡歡.情境教學法在初中田徑教學中的應用實踐[J].田徑,2018(5):9-10.
作者簡介:劉華宗(1976.9-),男,甘肅古浪人,任教于甘肅省古浪縣海子灘鎮初級中學,總務主任,一級教師,本科學歷,古浪縣優秀教師。